❶ 积德人长寿,行善家平安。自撰五言对联,合乎五言对联韵律吗若不妥,请赐教赠联,多谢!
联意很皮局慎好,韵律就有点问题,上句平平平平仄,下句平仄平平平,如果改成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燃敬就合律了。腊轿另外,最好做到上下联对应的词词性都相同。
可改成:积德添福寿,行善享平安
❷ 积德行善能延长寿命吗
可以的。无畏布施得长寿。财布施得发财。放生救命,都是无畏布施
❸ 养生必须养德,积德才能积寿
——《道德经》的养生智慧之二
□ 湖 山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徳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有各自的形态,从而成为具有个性的具体事物。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又重视德。“道”和“德”是相通的,万物生长都依赖于“道”和“德”,万物得到的“道”出于自然,而万物之“德”则需要靠后天的蓄养。“道”赋于了人生命,但人的生命要用德来蓄养,并在生命的成长中不断地得到充实。
一、养生先养德
老子所说的“德”,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德,他讲的指“德”是万物得到的禀赋,人的禀赋既包括先天的条件,还包括了后天的道德修养。
老子是以“修道”的方式“养寿”的,“修道”就是修养德行,他把德的修养看成与尊道一样重要,提出了“德为寿之本”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既包括体能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并最早把道德修养纳入了生命健康的范畴。
老子的这种思想非常科学,具有普世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了健康人的四大标准: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道德健康,四是社会适应力好,把道德健康列入了其中。
老子又说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所谓养德就是要尊重道,重视德,不需要谁去命令,而应该是经常的、自然自觉的去遵循。
孔子非常赞同老子的观点,他说 “ 德润身 ”, “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孔子又说 : “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的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较好的待遇,较高的名望和较长的寿命。
孔子的这一理念,与《易经》中 “厚德载物” 的思想是相通的。巴西医学专家马丁斯10年对长寿老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黄帝内经》中说: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长寿养生者,都是“淳德全道”之人,唯大德之人才能享受大寿。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四章中说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意思是: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德,就是真实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双重人格;就是真实的道德水准,而不是虚伪的作秀。
老子最早提出了“养生先养德”的观点。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 :“ 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 善于养生的人,应当是以德行的修养为主,身体的调养为辅,这是他对老子养生思想的正确理解。
二、养德就是做人要厚道
人应该如何修身养寿呢?老子说 :“ 无为无不为 ”。 德在人身上表现为人性,“无为”就是不要做违反人性的事,就是做人要厚道。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五章中说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 德性深厚的人,好像初生的婴儿那样。蜂蝎毒蛇都不刺咬他,猛兽不抓害他,凶鸟不搏击他。老子认为德行和福报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德之人纯朴、无邪,不走极端,不损人利己,所以能战胜丑恶、凶横,不会受到伤害。
《黄帝内经》的解释为 :“ 其德全不危也 ”。 你的道德高尚,人生就不会有危险,非正常死亡的概率就低,你就可以活的更长。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章中说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强横凶暴的人不得好死。河上公注释:强梁为不信玄妙,背判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强横凶暴的人不尊道,不修德,专干违背道德的事,不听从圣人的教诲,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这种人不得好死,上天都要惩罚他,不是被人所杀,就是被王法制裁,不能活到正常的寿命。老子认为人如果缺德,就会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河上公也认为 :“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人如果要想长寿,就要效法天地,以天地为榜样,不要作恶,不要遭人怨恨,像天地一样厚道,才可以长寿。
三、积德就是积寿
《道德经》中的“德”又通“得”,意思是有“德”才有“得”。“德”从何来?天上不会掉下来,要靠你不断地去积累,这就叫做“积德”。积德就是积善,积善就是要不断地行善,通过行善来积累德行。
《易经》上说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修积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吉庆福报;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的祸殃。这里讲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是封建迷信,反映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九章中说 :“ 早服谓之重积德 ”, 懂得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尽早地、不断地积累德行。因为 “寿源于德” ,积累了德,才能得到寿。
所以现在许多企业家、艺术家有了钱之后,就来做慈善事业。捐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用各种行善的途径来回报社会,来为自己积累德行。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款上百亿建学校、建医院,活到了107岁的高寿;李嘉诚先生,捐款建立汕头大学,设立长江教育基金,今年90岁了还在工作。积德就是积寿,积大德就是积大寿;缺德就会折寿,缺大德就会折大寿。
积德是不是都要像邵逸夫、李嘉诚那样呢?不是的,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积德的方式,“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都是积德。你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个座,这也是积德;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捡到钱交还失主,这也是积德。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 :“ 死而不亡者寿 ”。 死了还活在人们心中,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这是一种“有德者永生”的观念,老子认为一个人有德比长寿更为重要。
。
现代诗人 臧克家 有句名言,与老子的思想完全相通,他说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没有道德的人,就是活着的死人。道德高尚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❹ 积德有什么好处吗
积德行善,做烟供,是刚刚种下福报的种子,肆源皮种子将来成熟才能得到幸福的果实。
世间五福的果报,它的因果关系如何:
第一福:长寿。果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
第二福:富贵。果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无病。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
第四福:子孙满堂。果子孙满堂贤孝;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众。
第五福:善终。果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
吃亏奉献:
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吃亏奉献裂兆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
如果我们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裂差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
❺ 积德行善真的能够长寿吗
会的,因为做一个好人,半夜不怕鬼敲门,人坦坦荡荡的自然就能长寿啦,如果想做好事的话就去渡渡了解一下
❻ 上辈子行善积德,富足又长寿的生肖有哪些呢
猪、狗、鸡、羊、鼠、猴。这几个生肖性格善良,懂得乐于助人,所以一生富足。
❼ 按佛教的观点来说,人寿命长是因为前世善事做的多吗
是的。佛经中说,不杀生,不伤害众生,果报就是健康长寿。
佛教的观点,与中国古圣先贤的观点很相似。中国圣人讲“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其实就是讲积德行善者一定长寿。
❽ 读书养性积德延年出处
读书养性积德延年出处清代剧作家李渔勤于读写养生的妙方。读书使人延年益寿。得书常悦其人长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这是清代剧作家李渔勤于读写汪亩养生的妙方。
1、诗人陆游在《抄书》小诗中写道: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便是却老方。南朝梁武帝的养生秘笈是少近女色多读书。如果说在历代皇帝中,乾隆(89岁)是长寿冠军的话,那么,85岁的梁武帝就是亚军,史称其80岁还能骑射弓马、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古人提倡多读书,是有他的道理的,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
2、读书时,我们会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一种积极的脑运动,像气功一样使内心进入一种宁静虚无的状态,对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有明显疗困袭森效。
3、读书是心灵疗伤的一味良禅纳药。汉刘向曾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明代钱琦说: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明代杨循吉题书橱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南宋陆游认为:病须书卷作良医。王安石也说:开篇喜有得,一读寥沉疴。清代汪莹示儿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气,即人体内的元气或曰正气,医学上视之为人体生命力与抗病力的总称。
4、书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疗法,胜过药物治疗。因为病由心生,人的情志可以影响五脏,五脏受损人则得病。古人对读书的精辟见解使我们认识到,美好的书籍是心灵的最高享受,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❾ 为何行善积德的人会寿命悠长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的罪福之事,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一切皆是自作自受,不是神的赏赐和惩罚。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 因缘果报 、因果的概念。说到因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时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
其实佛法讲的 因缘果报 、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严格说来和此完全不同。我们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因果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究竟遵循着一种什么规律、我们又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 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 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 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华严经》讲: 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有人会说这似乎没什么,挺简单啊。是挺简单的,我们后面还得深入介绍,因果的特性,它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因果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缘果报 (1)什么是 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 (2)因果的特性之一
因缘果报 (2)因果的特性之二
因缘果报 (3)如何运用因果
因缘果报 (4)运用因果的诀窍!{不看可后悔}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