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的科举是终身可考,那么,如果考生考上后年纪太大怎么办
虽然不可能真的给与官职,但是可以给与赏赐。
宋朝相对来说我觉得科学一点,年轻人就做官,老人年纪太大的就直接上老年榜,毕竟这个岁数当官不可能,可是荣誉什么的是不能少的。
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科举如果没有腐败其实也是很人性化的呢?我觉得对读书人还是很宽容的,大家觉得呢?
2. 年纪最大的科举考生
过去在宋代经常有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殿试,但到了清朝七十岁以上的人会在会试的时候被特别编为一组,称为老生。即使他们的试卷不够中试的标准,担任知贡举的礼部尚书也会向天子上奏请求作为特殊恩典赐予这些人名义上的官位:
八十岁以上则赐盯凯予国子监镇毁博士(就是分管授课),
九十五岁以上则赐予翰林院编修,
一百岁以上则赐予国子监司业(副校长)的官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广东乡试中,99岁的黄章让曾孙提着“百岁观场”灯笼参加,仍然落榜,不过因此受到了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的召见和赏赐。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西乡试中,99岁考生李炜,三场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广东人谢启祚94岁考上举人,被乾隆钦点翰林。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一举考中后,作《老女出嫁》诗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年纪最大的:道光六年(1826年凯旅唤)丙戌会试中,103岁陆云从终于考上了贡士,道光帝看他年龄太大了,赐他为国子监司业,协助祭酒主管监务。
3. 中国历史上进京赶考年龄最大的是谁
广东老秀才黄章102岁参加康熙三十八年乡试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惟一出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
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
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到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好在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当年就曾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王西庄的父亲还是没能通过乡试,后来到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令人感慨的是,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
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曾多次赐予老年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