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赵幼斌的人物概况
赵幼斌 又名靠恩,赵斌次子,1950年生于陕西西安,大专学历。
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教练,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长。7岁随父赵斌习杨式太极拳、剑、刀、杆等,后又师从其姑父傅钟文及傅宗元,兼得其老舅杨振基、杨振锋及表兄傅声远指点。16岁随其父教拳。
1984年后,任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常务副会长,在西安等地义务传拳。
1994年,开始专业教拳。先后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甘肃安口煤矿、九江海军干休所、承德、沧州、廊坊、永年、青岛、烟台、淄博、耀县、哈尔滨、武汉、深圳、广州、佛山、台山、江门、郴州、连云港、乌鲁木齐等地及新加坡、泰国教拳。
学员不计其数弟子90人。陆续有美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泰国、日本爱好者专程前来求学。在泰国曼谷和北榄坡两地分别成立了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传授学员逾千人,受到中国驻泰国使馆官员的接见。
现任: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西安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武术协会教练、西安杨氏太极拳学会总教练、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理事、 《中国太极拳》杂志编委、 美国福特劳德堡市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名誉会长。 赵幼斌先州乱生秉性温良敦厚,待人谦和,授拳有方,颇具健侯,澄甫先师之传统作风。
他接过父辈传播杨氏太极拳的大旗,将全付精力投入弘扬太极拳的事业,常年活动在陕西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和全国各地,开办各种类型的杨氏太极拳、械学习班,接待和传授来自海内外的求学者,扶植各地的太极拳组织,弟子、学生众多,成绩显著,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如今世界各地都有杨氏太极拳组织。多年来,赵幼斌先生在什么地方授拳,都保持他一贯地认真和一丝不苟,他科学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执教态度。无私的传统精神,深受学员们的敬佩。 赵幼斌1985年,赵幼斌完成了《杨氏太极拳正宗》 一书的初稿,后经路迪民老师进一步整理,于1992年1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2001年经补充修订,易名为《杨氏太极拳真传》,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再版。其后,赵幼斌又著手撰写太极剑的书。他在1985年的手稿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余自幼向外祖父学习拳、剑、刀、推手,解放前戎马倥偬,解放后在西安授拳30余载,今已八旬,自当整理多年之心得,以飨读者。但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部书稿。
为完成先父遗愿,把杨氏传统太极剑介绍给世人,以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赵幼斌编写了这本《杨氏51式太极剑》。这本书既有赵幼斌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有他多年习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带氏。
1998年春节刚过,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著名杨氏太极拳传 人赵幼斌老师,应泰国太极拳总 会会长的邀请,就奔赴了泰国。 从此,赵老师便与泰国结下了不 解的太极缘。八年来,他年年都赴泰国,一去就是四五个月,为弘扬 太极国粹,造福泰国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造就人才,联结中泰友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本人是幼斌老师的至交,较多了解些情况,特撰写他这段历程二三事, 以飨读者泰国是中国友好邻邦。在那里的第三与第四代华人后裔很多,一些人还能讲一口熟练的中国话。
为促进太极知识的普及,推动香港太极拳文化活动的发展,香港赵幼斌杨式太极拳推广协会 于2005年1月27日在香港成立,左秀玲当选为协会首届主席。协会聘请杨式太极拳之宗传赵幼斌先生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太极拳总会创会会长马伟焕先生、会长余霭详先生、前任会长罗琼女士、总教练关镇海先生和谭德番先生以及香港太极拳界代表陈励雄女士、黄丽香女士、邱莲珠女士、林小梅女士等出席了协会的成立大会,并作了精彩的表演。
自赵幼斌先生来港授艺以来,从学者甚多,敬服者众多,故其门生于 2001年在香港沙田成立赵幼斌(杨氏)太极香港研习中心。
赵幼斌2007年7月24日,杨式太极拳名师赵幼斌先生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太极拳协会邀请,由新疆太极拳协会主席汪兵先生陪同,来到伊犁,将在伊宁市举办为期一周的“杨式传统太极拳培训班”。
赵幼斌老师的到来,使伊犁州六、七两月来的太极拳活动达到高潮,让州太协领导及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喜万分。在历时六天的教学中,赵老师以他高尚的武德及娴熟的教学艺术,册行档一招一式反复示范,详尽地介绍每一个动作的劲点、位置及产生、运用的过程,在行拳过程中怎样做到松柔、势正劲整……,60名学员几乎每人都亲历了赵老师手把手的指点。不仅聆听赵老师的亲切教诲,而且见识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真功夫,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来自乌鲁木齐地区各活动站及疆内12个地州市的136名太极拳教练员和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学习。赵老师以“杨式传统太极拳精简37式”为教案,结合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对杨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拳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员们忘记了暑热、干渴和疲惫,仔细听讲,边学边练,虽然多数学员都已习拳多年,达到一定的功力,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听大师一番教导胜于十年苦思拙练。
赵老师带领众学员表演的杨氏传统太极拳,拳式磅礴大气,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折服了现场观众,受到学通古今、论著迭出的知名教授邱丕相的由衷赞誉。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海外慕名求学和邀请他的人纷涌而至。他先后接待过来自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地的学者。泰国著名的华侨领袖和武术界负责人在看了赵幼斌的演练和授拳后,无不感慨地说,赵幼斌先生的到来是泰国杨氏太极拳的第二个春天。在欣赏赵幼斌练武时,你能从中品味很多东西,正如赵先生自己说的太极拳应敌时,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故太极拳实以无法为法。
所谓“虚静”,是指心中虚空若谷,心境少数淡泊守一,即“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符,知虚静之道,乃能终结”“是也,虚静”乃太极拳最稍微处,非稍有根底者是很难领会的。
杨氏太极拳的价值不在于技击之术,而重在追求“延年益寿”。它是一种“养生拳”。它保留了中国导引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特色,动作缓慢,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讲究意念,做到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达到养身健体的目的。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县杨禄禅所创,历经三代研习,由禄禅之孙定型。杨氏太极拳不仅以独具奥妙的攻防技艺饮誉四海,尤其以“舒展大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老幼咸宜”的运动特点及在疗治保健方面的奇特功效,使杨氏太极拳成为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一朵神州武术之花。
⑵ 老年人学习太极拳适合哪一种
老年人适合杨氏太极拳。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白领健康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和过度疲劳等疾病具有显着的脑损伤作用。
而且,太极需要我们放松,使身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这可以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太极拳的呼吸是深呼吸,这是一种气沉的丹田,对内脏有很好的按摩和保健作用。
(2)香港90岁阳氏太极拳扩展阅读:
一、要领准则
1、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2、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二、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需要整体放松,外在舒适,“静静寻求静止”,“故意不给力”练习,让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让神经兴奋,抑制已经一直在不断调整。
2、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 “引导气体,运输身体。”逐渐实现均匀,深沉,柔软,缓慢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能做到纵向松弛,扩张,并改善肺泡通气。金云:“呼脐,生与天齐。”它显示了腹式呼吸的效果。
3、改善内脏的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放松和扩张,形成自主内脏按摩,有效促进全身各器官和器官的血液供应,协调器官之间的功能。由于太极拳非常重视腰骶脊柱运动,背部和背部运动可以加强肾脏。塌银
4、增世贺强体育锻炼:太极拳要求“有潜力去,螺旋去”,“上下,内外”,“一动不动”的全身运动。全身的所有关节,骨骼和肌肉都参与到这种温和,伸展和连续的运动中。肌肉变得有弹性,关节和骨骼之间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5、疏通经络隧道:中心部分需要“气沉丹天”和“掌握在腰间”。这是锻炼调速器的两个静脉以及脉冲和脉冲的重要方法。团返宴在四肢柔软,连续和缠绕的运动中,必须到达四肢的四个末端。从而疏通人体十二严重。
⑶ 太极黎慧琳的师傅是谁
黎慧琳女士先后追随简运中华太极泰斗、中华武协副主席冯志强老师、链橘杨振铎老师学习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并成为杨氏太极拦唤梁拳的正宗传人,中华太极名家。
⑷ 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付清泉现在多大年龄
傅清泉:1971年生,虚岁42,周岁41
虚岁:生下来的当年就算一岁,然后依次递加。
周岁:也称实岁,是指从出生到下一御镇困年的出生日,满一周年为一周岁。
附录:
傅清泉,1971年生于上海,河北永年人,父亲傅声远,祖父傅锺文。镇念现任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副主席,澳大利亚傅声远国际太极拳旅孙学院院长,香港太极泉友会会长。中国武术六段,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⑸ 杨振铎的拳主要是跟谁学的。本人不质疑杨振铎的功夫。只是要知道答案。
杨振铎,中国武术九段,中国丛圆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渗没塌获“武林百杰”称号。出身太极拳世家
杨察返振铎,杨式太极拳
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
⑹ 请简述杨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杨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杨露禅学成教拳,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数年后,以能避而制强硬之力见长,“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房东武禹襄兄弟三人折节求教。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清代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后任旗营武术教师。因为武功高强,故有“杨无敌”之称。所传拳术有“凌得起筋,万全其骨,全得其皮”以及“风格匀缓、柔和、舒展大方”,精髓为“松”与“沉”。所谓“松”,指全身放松,让“气”流通无阻;“沉”,是下沉,意念集中在腹部。经过祖孙三代人努力,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先生。从小就随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功力过人。后跟武禹襄习太极拳,又得王宗岳《太极拳论》,艺更精进。19岁只身来北京设馆教拳,因不为时人所识,一度被冷漠。后来其父杨露禅来北京亲临指导,杨式太极拳始传于北京,渐及全国。
杨鉴,字健侯,号鉴湖。杨式太极拳重要传人之一,河北永年人。自幼从父杨露禅习太极拳,其父对他要求严格,终日苦练,后来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对刀、枪等器械都很精通,且善使弹,有“弹无虚发”之誉。由于性格温和内向,从学者甚多。为适应部分练习者的需求,将杨露禅所传的老架,处改为中架。在太极拳发展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杨兆熊,字少侯,自幼随班侯、健侯学拳,其艺得班侯者居多。早年传健侯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开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发劲刚脆,豁然有声。其特点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出奇制胜。与杨澄甫齐名。
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先生”。幼承家学,勤奋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由于当时随着火器的出现,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杨澄甫将太极拳在其父健侯修订的中架的基础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太极拳大架,成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其拳架银陪磨特点是:架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修改后的套路更有利于推广传播,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有力的促进了杨式太极拳普及,杨澄甫也因此誉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锋斗的大家。为了使乱掘太极拳术发扬光大,杨澄甫写了《太极拳术》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杨振铭,字守中,自幼随其父杨澄甫学拳,经过严格训练,得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人物之一。19岁后在南方教太极拳,后随父到上海、广州等地授拳。后来移居香港,在海外弟子众多,为杨式太极拳推广作出了贡献。
杨振铎,杨式太极拳家,河北永年人,杨澄甫之子。自幼随父习太极拳、刀、剑等拳械。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曾多次在山西、北京教授拳技,并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太极拳交流会上的示范表演。常赴海外讲授杨式太极拳理法,为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杨式太极拳传人。著有《杨式太极拳、剑、刀》英文版《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