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庆远真的活了256岁吗
李庆远,根据国外媒体报道生于1677年,卒于1933年,传说寿享256年。据报道,他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传说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他自称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真是比起世界上最长寿的女性付素清还要长寿,是中国第一寿星阿丽米罕寿命的两倍还多,但是却没有历史上最长寿的人陈俊活的那么久。那么,李庆远256岁是真是假呢。
而李庆远是否真的存在过,也是大多从民间乡野听来的,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资料可循,曾经有记者为了弄个明白,先到到开县万州等地的图书馆档案资料馆或者是历史编纂部门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大量的民间走访。
并翻阅了重庆等地的民国人物志,想通过努力寻找到关于李庆远任何记录,但最终失望而归,也许这个人物的存在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只是一传是十传百这样的流言而来的,至于事情的真假还是没有确证的资料可以来证明。
㈡ 阿尔伯特·埃利斯:史上最长寿的心理学家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每阅读一本书前,喜欢研究研究作者,想先了解作者这人,一辈子的经历,写此书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要写这书。
一来二去,看得多了,萌发了收集自传的念头。
犹如其他人,收集邮票、石头、包装盒、标签、打火机等等物件。我想开始收集自传,不知可否?无论你怎么想,我自管收集资料,整理编写便是。无所谓别人是否喜欢、是否认可,只要我心生欢喜便是。
埃利斯,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在美国和加拿大,他被公认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第二名(卡尔·罗杰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
埃利斯创立了对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极大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疗法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见效快,为中国心理咨询师最常用的方法,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资格考试必考的疗法之一。
埃利斯是精力充沛而多产的人,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著作最丰富的作者之一。他一生出版了70多本书籍。在2007年的《今日心理学》杂志上,他被誉为“活着的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是史上最长寿的心理学家,2007年安然辞世,享年93岁,被美国媒体尊称为“心理学巨匠”。
【简要生平】
埃利斯,1913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匹兹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3个孩子中的长子。4岁时,全家移居纽约。5岁时,埃利斯因肾炎住院,因此不能再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运动,从而开始热爱读书。12岁时,埃利斯父母离婚了。他的父亲长年在外经商,对自己少有关爱,母亲同样感情冷漠,喜欢说话,却从不倾听,父母关系向来很差。曲折的经历让他对人的心理活动充满兴趣,小学时就已经是个很能解决麻烦的人了。
进入中学后,埃利斯的目标是行为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为了这一目标,他打算大学毕业后做一名会计师,30岁之前退休,然后开始没有经济压力地写作,因此他进入了纽约市立大学商学院。没想经济大萧条来了,击碎了他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埃利斯开始做生意,生意不好不坏。他仍然把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写纯文学作品。28岁时,他已写了一大堆作品,可都没有发表。这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能靠写小说生活,于是开始专门写一些非文学类的杂文,并加入了当时的“性-家庭革命”。他发现很多朋友都把他当作这方面的专家,并向他寻求帮助。此时,埃利斯发现原来他像喜欢文学一样喜欢心理咨询。
1942年,埃利斯开始攻读哥伦比亚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接受精神分析学派的训练。并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埃利斯已经在当地的精神分析届小有名气,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并身兼几所机构要职。可是,埃利斯开始对自己钟爱的精神分析事业产生了怀疑。1953年,埃利斯与精神分析分道扬镳,开始将自己称为理性临床医生,提倡一种更积极的新的心理疗法。
1955年,他将自己的新方法命名为理性疗法。1961年,该疗法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
1993年,埃利斯又将该疗法改名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认为此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埃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2004年,埃利斯罹患严重的肠炎。
2007年7月24日,埃利斯自然死亡,享年93岁。
【主要著作】
《控制焦虑》《控制愤怒》
《理性情绪》
《心理治疗的理性与情感》
《理性生活新指南》
《理性情绪疗法手册》
《性的民间传说》《美国的同性恋》
《如何在愤怒控制你之前控制它》
《拆除你的情绪地雷》等等经典著作。
㈢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能活多少岁
我们到底能活多久?
美国科学家认为念闭,即使科学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很难达到100岁,至少在未来的一个世纪内不会成为现实.本世纪出生的人平均寿命85岁.
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研究公共保健的教授奥勒尚斯基说,在现今的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神奇的药物、荷尔蒙、抗氧化剂、基因工程或生物技术的方法,可以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使人类的寿命增至120岁或150岁.旧金山加州大学研究寿命问题的专家赫福利克完全同意奥勒尚斯基的观点,认为人类“超长寿”的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
但是奥勒尚斯基并不否认,有一些事实还是令人鼓舞的.他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的年会上说,自从1900年以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增加了30年.例如,一个在1900年出生的美国女孩的预期寿命仅为48.9岁,而于1995年出生的女孩的预期寿命已升高梁达到79岁.奥勒尚斯基在本周即将出版的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一份报告称,在法国和日本出生的婴儿至少要在200年后,才能活到100岁;而在美国出生的婴儿则要到 600年后才能加入这个百岁俱乐部.造吵运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这3个国家里,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不同.从1985年到1995年,法国的死亡率下降了 1.5%,日本下降了1.2%,而美国只下降了0.4%.根据这个数据推测,法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到2033年就能达到85岁,日本为2035年,而美国则要到2182年.
根据资料记载,迄今为止寿命最长的人是一个名叫卡尔梅特的法国妇女,她于1997年去世时是122.45岁.英国王太后也是少数长寿的例子之一.赫福利克教授称,人的寿命与预期寿命是两个概念.寿命是指某一个人能活多久;而预期寿命是指在某一年出生的人群预计平均能活多少年.人类的最长寿命大约是 125岁.即使人类最常见的死因如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消除了,预期寿命也最多增加15年,然后人会因衰老而死亡.他认为,只有在生物学研究人员发现如何延缓衰老过程,并使这一发现服务于全人类,人类寿命的下一次大飞跃才会出现.
奥勒尚斯基说,目前最现实的做法是研究如何延长人类的健康期.今天,65岁人的健康状况已与1960年时60岁人的健康状况相同.对人类来说,生命的质量可能要比活多久更重要.
㈣ 世界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人是谁 多少岁
雅娜·卡尔曼特。
其家人多数长寿,兄弟活到97岁,父亲94岁,母亲则活了86岁。1896年她嫁给富裕的远房表亲费南德·卡尔芒(Fernand Calment),因而一辈子不需工作而过著惬意的生活,这是她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她丈夫死于1942年,距离两人结婚50周年还差4年。她也比自己的女儿伊蕴长命:她死于1934年,而其孙子于1963年一场机车车祸中丧命。
1997年8月4日,她在养老院去世,享年122岁164天。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授与“世界上最年长者”的封号。
(4)最长寿的教授扩展阅读;
人类的极限寿命,在120岁左右;目前人类有充分证据活得最长的人,是法国的一位女性雅娜·卡尔曼特,活了122岁零164天(1875年2月21日-1997年8月4日)。
数万年前,人类祖先还在以狩猎的方式生活,那时候平均寿命只有十几岁,极少有能活到20岁的;在宋朝,古人的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相对于现代人接近80岁的平均寿命,已经翻了几番。
一方面是食物营养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但是人类毕竟也会衰老,当细胞增殖到一定次数后,就会引起干细胞衰退、DNA受损等等,使得人类的寿命存在极限。
科学家研究了人类细胞的分裂情况,推测出人类的极限寿命在120岁左右,这与实际情况非常符合;排除民间的各种传说,说某些活了几百年的高人,这些没有确凿证据,不足以为信。
㈤ 杨亮的大家眼中的杨亮
杨亮的英语学习和人生经历是一部传奇,他是疯狂英语精神的最佳倡导者,更是新一代青年成功的典范。 ——疯狂英语创始人 李阳
我和杨亮都出生于清寒的农家,靠自己改变了命运。祝愿更多的青年和他一样拥有五星级的人生:将孝心献给父母,将真心献给师友,将爱心献给社会,将忠心献给国家,将信心留给自己。
——世界最长寿教授、中国营养学之父、21世纪世界最有成就奖得主 郑集
语言以人为本,除了不断使用,实在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获得它。开口还是不开口,差别真的很大!杨亮的成功值得给语言教学者反思和借鉴。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 杨荣华
玩转英语世界 扬帆亮采人 励志青年榜样 成就非凡前程
——残奥会冠军六块金牌得主、全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自强模范 孙海涛
从饭店的传菜员到最年轻的奥运会英语首席培训师,杨亮真的让英语成为小菜一碟。
——南京湖滨金陵饭店总经理 柏宇
杨亮是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他传奇的人生阐释了他一直实践的青年成长真谛:成功=目 标+ 专注+习惯;——国际瑜伽教育学院院长 林琳
积极的人生观、高度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最年轻的奥运志愿者口语讲师杨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的成功与魅力一定会深深影响每一个学子。
——《时代英语报》
㈥ 著名养生专家梅墨生因病逝世,享年59岁。对此,您怎么看
首先,在这里对著名的 养生 专家梅墨生老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思,希望他一路走好。
身为著名的 养生 专家,梅墨生先生从小就很注重 养生 方面,并且还是著名的美术大师。可以说,不论从身体上的保养,还是艺术精神的陶冶,都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做到的。身为 养生 大师,年仅59岁就逝世了,可以称为英年早逝吧。他的英年早逝,令公众为之哗然。把 养生 到底有没有用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很多人嘲讽梅先生的‘’打脸‘’。开始对 养生 嗤之以鼻。身为一个营养师,我始终认为, 养生 本身是并没有错的。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先天条件都不相同,每个人的 体质,遗传基因、疾病、外界压力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寿命。
我们众所周知的抗日英雄张学良将军,既抽烟又喝酒,年轻的时候还吸过毒,带兵打仗风餐露宿,又被软禁数十年。但是他依然活到了100岁。难道就能说所有人都去抽烟去喝酒,偶尔再去吸个毒,那样我们大部分人就能 健康 长寿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就应该鼓励抽烟喝酒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人群对比,注重 养生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人群整体寿命是比那些天天大鱼大肉,作息时间不规律,心理压力过大,不会调节的人群寿命是长很多的。
一个天天应酬繁多,烟酒不离口的人在59岁得癌症死亡了,我们会认为非常正常。而 养生 大师梅墨生老先生得癌症在59岁死亡,就引起了 社会 上的热议。这就说明 养生 大师英年早逝比较罕见。再仔细深思一下,这不是更加证明了 养生 的对绝大多数人是利大于弊?
就像评价一个人一样,说这个人‘’正经‘’那个人‘’假正经‘’。同样注重 养生 的人群,有的人真的是科学正确 养生 ,陶冶了情操,收获了 健康 和快乐。而有的人只是追求表面现象,有盲目追从保健品的,也有喝着可乐泡枸杞的,还有一边熬着夜一边喝着菊花决明茶的,这都是狭义的 养生 。
真正的 养生 ,我个人总结为是基于正确的理论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真正做到的,一套专属自己的 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为了死卡 养生 的概念,生搬硬套某一个大师或者书本上的案例到自己身上,照葫芦画瓢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太过于依赖。很多人特别是中年的妈妈们,为了 养生 ,天天看朋友圈的小文章,然后照着做各种各样的 养生 餐,一下子就改变了家人的口味,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养生 是为了预防。如果你觉得 养生 非常重要,利大于弊可以选择 养生 ,又或是你觉得 养生 太麻烦,失去了生活中的很多乐趣,也可以选择不 养生 ,再就是可能一段时间身体状态不好,想调节一下,也可以选择间断性的 养生 。
但是,一旦选择了,就要多加学习,不断尝试,从理论到实践,找到一套合适自己的 养生 方法,并且随着年龄或者其他原因的变化而进行修改,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也只有自己知道。
什么叫 养生 ?其实 养生 就是随意,你想吃肉,就吃吧,证明身体需要;想喝酒,喝吧,适量就好。有人说每天跑两万步,对身体好,其实就是胡闹,你吃得消吗?在老汉看来,想动就动,不想动就躺着,舒适就行,别一动就是专家说的。你看有几个专家有相同的“专”论?几乎是各“专”各“论”,让人无法适从。什么叫随心所欲?只要不违法,想怎样都行,什么叫无所顾忌?人活多大岁数有红头文件规定吗?随意吧!别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馋了就来点,千万不要没病死,最后馋死了,那就太悲摧了!
健康 养生 是一种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是 健康 的基石。有很多人以为我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就不用注意 养生 ,那是不正确的,应该养成习惯,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如果真等到身体 健康 出问题再去看医生,可能有时候已经迟了。现在国家提倡预防为主, 健康 中国,就要遵循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从治疗为主到预防为主。所以必须坚持 健康 养生 的生活方式,做好膳食、运动等各方面的事情。
至于说 养生 专家59岁就去世的事情,我觉得是个案,因为每个人的身体 健康 状况都不一样,应分情况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 健康 养生 方式,我们的身体 健康 就能有保证,全民 健康 指日可待!
“ 养生 专家”梅先生却养不了自己的生,59岁就把自己给“养没了”,他重重地打了自个的脸。
看看农村的老太太,没啥文化,也不懂什么 养生 之道,却长寿得很,我奶奶90岁辞世,姨奶奶101岁辞世,八房族亲林叔母亲97岁辞世,屠夫文波叔的岳母潘爱花115岁辞世(本市最长寿女性,生前住在南井山,海拔768米),她们都是寿星,生前生活朴素,待人温和,与世无争,整天乐呵呵的。她们没拿过手机,也没摸过电脑,不喝可乐、雪碧,只喝山泉泡的草茶,有的老奶炒菜不放味精或其他调料,盐也放得很少(我奶奶吃得很清淡),生前都是早起早睡,生活十分规律。
总之,她们没有刻意去 养生 ,不懂 养生 知识,然而,她们却是最长寿的。
把生活理顺了,放慢脚步,清心寡欲,戒掉贪念,知足平和,不胡吃乱喝,不熬夜胡来,则长寿矣!
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其一,何谓大师?难道现在 社会 浮躁肤浅到头衔称号都廉价的地步了吗,动辄这大师、那大师的,让少数真正的饱学鸿儒、泰斗情何以堪,会被逼得羞于与之为伍、轻视此类称号的。其二,不知从何时起,所谓 养生 保健大行其道,舆论弥天,广告铺地,大有全民运动之势,似乎你不 养生 、没保健就落伍了。但是这些 养生 方式有多少科学严谨的,这些保健品有多少货真价实的? 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 健康 、保健的追求是完全正常的反映,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予支持。但是一哄而上的趋势下,就难免鱼龙混杂,不乏混迹其中,伪劣牟利之徒。不过,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养生 还要讲,保健还要做,只是需要政府和民众明辨优劣,科学地进行,不能一哄而上之后又一哄而散。
特意去搜索了一下资料:
梅墨生(1960年—2019年6月14日),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教授、研究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一个 养生 专家,既书又画,还善于练武,怎么说走就走了,这与先生从事的 养生 似乎有点背道而驰?
其实,这不是“ 养生 ”的错,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 养生 ”。
提起 养生 ,人们总是容易联想起传统中医理论,这很容易让沾一点中医皮毛的各种“专家”的言论很有市场。其实这位梅先生并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医学教育,其对 健康 的认知水平并不一定比普通人强到哪里去。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止是治疗疾病,在预防疾病和保健上同样也有很大的进展。比如营养学、疫苗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康复医学等等,这本质上都是与“ 养生 ”相关的内容。 多学一点与现代医学理论相关的科普知识,显然更为靠谱。
“ 养生 ”是个大市场,这里面鱼龙混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如何正确地分辨?我给大家谈谈我的看法:
无论中西医理论,都认为适当运动对身体 健康 有利。你愿意慢跑、游泳、打球也好,愿意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也好,对身体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都不反对。唯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一些危险活动,比如吊脖子、翻单杠、倒走等等,并无额外好处,只能增加受伤的风险。
营养学的核心观点是食物 种类要丰富,比例搭配要均衡 。特别加强补充某些食物不可能给你带来额外的好处。强调某些食物对 健康 不利,绝对不能吃,也是不对的。
“是药三分毒”,这可是中医老祖宗说的。正常 健康 人既不需要任何保健品,也不需要用药物来进行所谓的“调理”。保健品最多的作用,也只是营养补充剂。告诉你它能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绝对都是骗子。
汽车 尚且需要定期检查保养,人定期进行 健康 检查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早期发现疾病,早采取手段进行治疗干预,就能避免小毛病发展成大毛病。
以梅先生为例,去年便感觉肠胃不适,却坚持不问医,自以为 养生 有方,必远离重疾,直到年初便血,才被家人逼往医院,结果诊断为肠癌。如果早发现,可能不至于如此。
1.利用所学造福万千同胞,自己却鞠躬尽瘁、劳累一生,英年早逝、可歌可泣。
2.退休前阖然长逝,社保医保的统筹部分全部充入国库。以身作则、践行真正的爱国爱民、利国利民,值得歌颂。
3.我国到2035年将进入严重老龄化 社会 ,梅老深知事态的严峻和严重,日理万机、夜不能寐。梅老终于找到一条克敌制胜的法宝,将人口老龄化扼杀在摇篮里:人不老,就没有老龄化 社会 啊!!
感谢梅老!
梅老走好!
威武梅老!
梅老英豪!
(PS:梅老语录:多看美女,延年益寿……)
养生 专家早年去逝,这是什么逻辑。
怎么能称著名 养生 专家?根本对 养生 一窍不通。现在的专家,考试一百分,实践是零分,没有实践积累,怎么感悟 养生 。当然也有一定知识的 养生 专家早逝,与 养生 并无关系,是因突发疾病或者不治之症。当然本人没有听到过梅先生的讲座,不能随便去评论与议论,但是 社会 上有一部分所谓 养生 专家,只是为了骗取财物,做出与道德不符行为,这样的专家只能是图有虚名。要找名家,建议网友朋友学点中医常识,看看白话《黄帝内径》,学点传统的太极拳与八段锦,保证你会收到良好效果,通过自己感悟比听假专家要强百倍,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有亲身的体会,坚持了27年了,收到了良好效果。
不知梅大师如何真正 养生 的? 养生 是什么?我个人理解为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这二项缺一不可,就靠一些食品等类的 养生 ,在家静坐进行所谓的修真养性,效果不会太好,只有每周三到五次,每次40分钟以上的持续运动,心率达到120以上,这才有效果,散步溜达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至于抽烟干脆戒掉,属于损人还不利已,酒没事别喝了,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少喝一些还是可以的,饮食正常合理搭配,每顿饭6.7分饱就可以了,不要听所谓的专家这不能吃,那不能喝的那一套。顺便提醒的是,锻炼身体越早越好,别等病体形成了锻炼,那效果差多了,而且还有风险,经常有报道锻炼的老人猝死的,就是这么回事。另外长寿有基因的,咱们做到后,寿命归天吧,总比什么不做要强。
㈦ 不老的技术百岁教授的养生经在哪里买
不老的技术百岁教授的养生经在某宝某拼可隐并毕以买到蔽纳。根据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最长寿的男性老人灶芹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郑集。郑老出生于1900年阴历四月初八,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是我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莫基人,还是我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在110岁高龄时,他出了一本书名叫不老的技术:百岁教授养生经的养生书。
㈧ 百度知道积分等级问题
2009年9月,郑老在家中向年轻人传授锻炼秘诀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今年5月,大家帮郑集庆祝他111岁(虚岁)生日。
昨天晚上6点20分,110周岁的南京最长寿老人、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郑集因肺部重症感染,医治无效,永远地走了。医生说,由于最后一个星期基本都是插管、依靠呼吸机,老人没有留下一句话……老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一生精彩的传奇,他自己总结的养生之道将继续为更多的人服务。
□ 快报记者 刘峻 黄艳
老人走得很安详
昨天晚上8点,记者在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重症监护室看到,老人已经仙去,安详地躺在6号病床上,表情很淡然,整个房间很安静,各项监护仪器“滴滴”运转,却再也无法留住这个传奇的老人。病房门口聚集了不少别的患者家属,说起来这个老人,大家都说真是不容易。一名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9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寿星了,郑集已经到110岁了,让人感觉生命真是谜。
重症监护室主任周苏明告诉记者,老人很不容易,本身有基础疾病,肠道里甚至还有个肿瘤,但是一直顽强地和病魔搏斗,由于身体欠佳,因此一直住在省人民医院医学科。上个星期六,老教授的肺部突然出现了重症感染,从拍摄的片子来看,整个肺部已经是“白色”了,正常人拍摄的片子应该是呈黑色,这说明肺部炎症很严重,情况已经相当危急,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前,老人已是昏迷状态,不省人事,整个重症监护室集中了优势力量全力抢救,并实行气管插管,利用呼吸机帮老人正常呼吸。但是由于病情太过严重,现代的医疗手段已经回天无力了,在抢救了近一个星期后,老人最终还是永远地走了。
老人在来到重症监护室之前,精神状态还是很不错的,偶尔说几句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听陪护的医护人员介绍,说的话很有逻辑。不过,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已经没有办法说一句话,因此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周苏明告诉记者,11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最后心愿是世界和谐
就在今年6月底,郑集教授还和南师附中毕业生朱皓康发起了一个名为“130计划”的倡议,这也表达了老人最后的心愿:希望世界和谐。当时已过了110周岁生日的郑集教授虚岁111岁高龄,他和19岁的朱皓康年龄相加正好是130岁。他们写了倡议信,信中写道:坚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我们希望人类共享同一个和谐的世界,共庆同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向您,世界各个领域的130位领袖中的一位,发出倡议:希望您坚持和谐与健康的理想并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努力!
两人计划向世界上的130位领袖写信,呼吁:同一个世界,杭州软件公司,同一个梦想!和谐世界,和谐梦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梦想!
在7月1日,其中的一封信就交给了前来看望郑集教授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
学生回忆
敬业:
俭朴:无私:
100岁后还坚持工作
72岁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长生教授是郑集教授的学生。“他是我国营养学的创始人,生物化学界的前辈,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奠基人。”朱教授记得,郑集从来就没有什么休息天。“100岁之前天天上班,暑假里太热,就拿张行军床放在学校里住,老伴送饭过来。”100岁以后,由于身体不允许,他每天在家也要工作4-5个小时。“最近几年确实身体不太能动了,才停止工作”。
俭朴:
连灯都舍不得多开
郑老去世前的退休金是5000多元,加上院里的补贴1000元,一共6000多元。他一直不舍得买衣服,不舍得吃新上市的菜,家里的家具都是旧的。
在郑集教授的家里,只有一台21英寸电视是最高级的电器。即使天色很暗,小楼的一层都不开灯。楼下的客厅只有一张很小的方桌,还有旧得看不出颜色的柜子。郑集老人的房间里也只有简单的单人床、旧橱和书桌。多年来,老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10元钱,从不吃任何的补品。
无私:
“卖”别墅资助贫困生
92岁时,老人“卖”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楼,并将房款捐了出来。房子是“卖”给女儿的,这里面还有个故事:郑老想把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3万美金,实现他的捐献心愿,并允许他和老伴在这套房内度过晚年。女儿相当为难,她本来积蓄就不多,也用不上这套房。但她了解父亲的心愿后,还是想办法筹了这笔钱。
郑老将这3万美金分成了三份:为让穷困而有为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参加学术会议及刊稿的版面费,分别给《生物化学杂志》《营养学报》各1万美元作为基金;另1万美元为南京大学生科院设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现已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子。“每年选择约10人资助。”朱长生教授说,郑老过100岁生日时,学生们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充实到基金中,现有40多万元。“郑老虽然离开了,但资助还会继续!”郑集教授还向四川老家的教育部门捐款,希望帮助到更多人。“郑老不仅仅帮助学校里的年轻人,他的保姆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大学生。”
最后日子
4月13日
5月21日
催出版社快出书
2010年4月13日,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郑集教授。当时他穿着西装,精神地坐在病床上,两手拿一根棕色的长布带在身上四处按摩。因为便血3月份就住进医院的老人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看到有年轻人来看他,他表示喜欢跟年轻人聊天,但年轻人不能太?嗦。
当天,郑集老人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他发明的“茶授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厂家购买将投入生产。“这个很好,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赚钱!”他告诉记者,“我存了一些钱,想把钱捐出去帮助穷学生和穷苦的老人。”
当时他还向出版社的编辑催书,因为出版社答应在他生日前把“最好的医生是养生”系列出齐。
老人当时告诉记者,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就是健康地活着,希望抗衰老科学为更多人做贡献。
5月21日
生日与子女团圆
因为三个子女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北京,郑老也是位“空巢”老人。郑老曾经说过,很羡慕胡家芝老人,因为她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
今年5月21日,郑老过110周岁(111虚岁)生日,终于如愿与子女团圆了。当时,老人还特别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内与来看他的南大师生们见面,对大家表示感谢。
当天,除了大女儿因身体不适未能前来,女装加盟,郑集教授的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从北京和澳大利亚赶来祝寿。
7月1日
母校校长来看望
7月1日上午,全美十大名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特别到省人民医院看望郑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正是郑集教授读硕士研究生的母校。1931年,他就是在这所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校长专门写了一封信给郑集,代表母校对这位在世的最年长校友的肯定,他还特别颁发“校长勋章”给郑集,这是州立大学的最高荣誉之一。
但此时郑集老人已经十分虚弱,几乎不能言语,他只能一边输液,一边抬手向大家打招呼。
昨天,郑集教授在各地的家人已经接到消息,将赶到南京来处理老人的后事。
郑集生平
1928年 中央大学理学士
1931年 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
1934年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igma Xi Society 的会员,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 中央大学聘郑集为医学院生化科教授兼主任
1949年 中央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
1950年 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生化科兼任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教授、生化科主任
1956年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评郑集为一级教授
1963年 中央教育部聘郑集为高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兼生化教材组组长
2004年 21世纪世界最有成就奖得主
2008年 出版《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
2009年 获建国60年江苏十大科普人物奖
2009年 在台湾出版《不老的技术》
2010年 出版《最好的医生是养生》三本书和挂图系列;茶授带获专利
相关新闻
一年走了三位
百岁老寿星
今年,除了郑集老人外,还有两位百岁以上的传奇老寿星,在这之前也十分遗憾地离开了我们。今年2月22日,享有很高知名度,参加过张艺谋北京申奥片拍摄的郭彩如老人去世,享年110岁。3月23日2点50分左右,江苏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有剪纸界“金母泰斗”称号的胡家芝老人,因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14岁。医生说,一年内走了三位超级寿星,确实是非常大的遗憾,每一个老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奇。从三位老人的经历来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心态都很年轻,极少生气,心态平和,饮食简单。人人都说越老越寂寞,但是这些老人都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质量。这三位老人更多的精彩是在百岁之后,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郭彩如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床上练习着太极拳的架势。专家说,他们虽然走了,但是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十分宝贵,每个人都会老,而通过这些老人,你可以汲取到很多很多。
快报记者 刘峻 黄艳
南京百岁老人
有220多位
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南京的人瑞有多少呢?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老龄办获悉,2010年的最新数据尚未统计出来,目前的数据还是2009年底统计的,有224名百岁老人,其中鼓楼区就有28名百岁老人。今年鼓楼区的两名老人,即南京的女寿星胡家芝和男寿星郑集相继去世后,目前该区最长寿的是梅建新、黄翠蛾等3名老人,都是1904年出生的。
从总体趋势看,南京的老人近年来越来越长寿。1985年,南京市百岁老人只有4名,而最近几年,全市百岁老人基本在200名左右。百岁老人的男女比例也基本呈现“一边倒”,男性的人数占不到两成。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被列为长寿人群的女性,绝大多数没念过什么书,成家后在家里一直担当着家庭妇女的角色,适度的压力及体力劳动、豁达的胸怀、常在邻里间交流想法等被认为是长寿的主要原因,而同时期的男性则主要承担着全家人的支出,要么从事重体力劳作,要么从事过度的脑力劳动。不少男性年纪大了,人也变得很倔强、很孤僻,甚至很少活动,一旦生病,也总是挺着,实在挺不过去了,才会去看病。而女性则不一样,朝花夕拾,不少女性年纪越大,和家人的关系越融洽,有点小毛小病的,也愿意说出来,这样就得到了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