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80岁站长

80岁站长

发布时间:2023-03-22 08:43:38

1. 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男人的散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男人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偏远的深山村,有个终生未娶的光棍老汉,名叫王栓宝。5年前,村里把他的生活困难情况上报乡里,乡里又报到县里,县民政局领导研究了半年,终于批准他为村里的“五保户”,享受每月60元的生活费待遇。2010年12月4日,享年80岁的王栓宝走完了他艰难的一生。

王栓宝在病重期间,没有看过医生,也没有人照看。他每天躺在炕上叫喊:“好心人们,给我一碗水吧,快要渴死我了;好心人们,给我口吃的吧,快要饿死我了……”前两个月,善良的村民们还不断给他送些吃的、喝的,时间一长,送吃喝的人也就少了。当人们听不到他的喊叫声,再进屋看他时,发现他已经掉下炕头,光着干瘪的身躯蜷缩在地上,嘴里还含着小半块干馒头,已经死了好长的时间了。

在只有七、八十口人的村子,死了一个人,算村里的大事。按照民俗,村里谁家死了人都要去烧告别纸,村里的人们不知是可怜他还是想起了他在世时对别人的恩惠,都跪在他的遗体前,一边哭,一边烧纸,一边念叨。村里的长辈老人杜老头,按亲戚辈分是王栓宝的表叔,也拄着棍子来给王栓宝烧告别纸,也许他和王栓宝是同代人,有伙伴和亲戚的情意,跪在地上边哭边大声念叨:“表侄你活的苦,死的也苦啊……”,引来大家的一片哭声。王栓宝同族同辈的远门兄弟,有的赶快跪在地上还礼,有的赶快搀扶杜老头,嘴里还念叨:“他有何德,还让表叔你跪拜。”帆稿杜老头老泪横流,哽咽着讲不出话来。

王栓宝被安葬有一个月了,老人们坐在一起都还要念叨他的生前。

解放前,王栓宝一家住在远离我们村20里外的流水崖,那里是山沟的尽头。那时流水崖只住着他们一家人,家里除了父母外,还有兄弟5人姊妹3人共8个兄弟姐妹,王栓宝在兄弟中排行老二。那年代,人们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王栓宝从10岁起就跟父亲和哥哥种地、卖柴、卖炭养活全家人。他们一家人春秋季节很少走下山来,秋冬季节父子们会经常从山上背些干柴和木炭卖给富人家,挣些钱贴补家用。听老人们讲,那时他家非常穷,孩子们冬天没有棉衣穿都挤在屋里不敢出门,就连王栓宝父子们在寒冬腊月到山外卖柴、卖炭也是穿着单薄的衣服,露脚后跟的鞋子。人们在冬天雪地路上行走,经常会看到他们父子冻裂的脚板留下的红色血迹。

也许是王栓宝一家人与外界沟通少,兄弟们在人前都不爱讲话,与人讲话都会脸红。村里有人称王栓宝家的男人为“山汉”,称他们家的女人为“山里女人”。其实都是山里人,只不过是王栓宝家相比我们村里人住的更偏远更闭塞罢了。

在王栓宝9岁的那年,我们这里也解放了,政府动员王栓宝一家10口人搬到我们村生活。苦啊!起初,一家十几口人住在两间破房子里,炕上只有4床被子,每晚兄弟姐妹们都是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当时刚成立互助组合作社,土薄产量少,加上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全家每顿饭大都是野菜和玉米糊糊粥充饥,年年靠吃政府救济粮度日。王栓宝18岁的那年,3个姐妹先后都出嫁了。那时候农村嫁姑娘,娘家是要花钱的,王栓宝的3个姐妹出嫁后也花了男方家数百元钱,在村里一时成了有钱人家了,弟兄们又盖了3间平房,住的也宽敞多了。

按说,土改后村里又很快成立了集体生产队,王栓宝家父子5人都挣工分,日子在村里应该是上层的,弟兄们娶媳妇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弟兄们心眼都不太“亮堂”,说话办事都不太端正,兄弟五人没有一个娶上老婆。大约十几年过去了,兄弟5人中除“小五子”到外村倒插们做了人家养老女婿外,其他兄弟们仍然都是“孤家寡人”。天有不测风云,在后来的年月里,王栓宝的父亲不到70岁就去世,大哥和三弟因疾病不到三、四十岁就撒手人寰,四弟名叫小根子,到山上背柴跌下山崖摔死了,死时还不到三十岁。七十年代末,家里只剩下王栓宝和镇液他娘俩人相依为命了。母亲在家里做饭,王栓宝在地里干活,日子过的还算凑合。

人们都说王栓宝在弟兄们中身体是最结实的一个,也是心眼最不“亮堂”的一个。他不会算数,超过态旅孝一百的加减乘除就算不来了,但也不是实心傻的那种人。七十年代,村里生产队都是用钩子大秤分东西,一次生产队分玉米,王栓宝当场就说给他家分的玉米不够斤称,非要把倒在篓子里的玉米重新过秤,结果是生产队长说是看错了秤少给了王栓保家50斤玉米。生产队长被王栓宝大骂了一顿,但自感理亏不敢还声。

村里把上地干活的男人称作“受苦人”。老一辈的“受苦人”都是剃光头,为的是洗涮方便。王栓宝和别人不一样,从二十几岁到六十几岁始终留背头,直到白头发很显眼了才剃成光头。有人说他留着头发是因为他怕冷,头发可以御寒;有人说他是个“烧包”,留背头只是为了讨老婆;也有人说他是跟吃商品粮的公社干部学的,有人看见过他兜里还装着一把小梳子和一面小镜子,在地里一个人干活时还要拿出梳子和镜子打理一番。但是村里的老一辈人都看不惯王栓宝留“背头”。由于常年在地里劳作,洗涮又不勤快,王栓宝的背头里经常变得乱蓬蓬的,里面还掺杂不少灰土和树叶,背后管他叫“鼓鼓子头鸡”。和他差不多岁数的人有时也和他开玩笑“王乡长下乡了”?王栓宝知道是讽刺他留着的背头,故意学着乡干部甩头发的模样,把头发向后边一甩,还要反击几句“留长头发犯法吗?你管事太宽了!”引来大家一阵大笑。

那个年月,在那山沟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不少,我们村3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六、七人。光棍们坐到一起大都爱谈论女人,上岁数的老光棍对一辈子没有与女人睡过觉感到遗憾。每谈到这些,王栓宝就会兴奋,他会谈论他二十几岁时在山西修铁路的经历。据他讲,他住的房东是一个小寡妇,人长的非常漂亮。他在工闲时,常为房东小寡妇推碾围磨,担水扫地,一来二去小寡妇看上他了,不但和小寡妇经常睡觉,还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只因为怕想家,后来工期完了还是与伙伴们一起回来了。王栓宝认为与小寡妇睡过觉,尝过女人的滋味,也算是“结过婚”,有别于其他光棍。当然,村里的光棍们都知道王栓宝爱吹牛,多数人不相信,一笑了之。

说起爱吹牛,王栓宝在十里八乡也算小有名气。外边来村里的人很少,但无论是从山外来的城里人还是十里八乡来这里做小买卖的人,王栓宝总会热情地与来人搭讪。他一生只到过山西修过半年铁路,从没离开大山,但他好像对山外面的事请都很了解,说起山外的事头头是道。几年前,有几个石家庄市里的年轻人走进山里游玩,他在这些年轻人面前大吹四、五十年前在石家庄修西客站的经历,还讲火车站姓郭的站长是他的`朋友。但村里人们都知道王栓宝从来没有去过石家庄。城里来的几个年轻人大都是八十年代后出生,对他们没有出生前的事不了解,非常相信这位曾经为他们居住城市做出过贡献的深山农民伯伯的话,都感到这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山里人。王栓宝爱抬高自己不假,但对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热忱是真实的,他跑前跑后为这几个年轻人安排吃住,还专门做向导带着这几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到深山转了两天。王栓宝与这几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分别时又给每人旅行袋里装了五、六斤山核桃,城里来的年轻人为山里人的质朴、善良所感动,掏出五百元钱非要塞给王栓宝,感谢为他们这次旅行提供的帮助和照顾。王栓宝生气了,“你们这些娃娃,来这里就是我们全村的客人,收钱就见外了”,硬是拒绝了递过来的钱。几个年轻人被感动得直流眼泪,走出村子老远还回头向站在村口送行的王栓宝招手。

王栓宝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七十年代,他学会了杀猪,专门花钱置办了杀猪的所有用具。从1972年开始到2008年的36年中,每年村里20多头猪都是由他宰杀,但他都是义务帮忙,从没有收过他人半分钱。人们都说他傻,别人家男人冬天背柴火卖到供销社,每天能挣三、四元钱,而他义务为别人家杀猪没有任何收入;公社宣传队也宣传过他的事迹,说他是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人物。他说,雷锋咱不知道是谁,受些劳累为别人家杀猪只是为了心里痛快。不知他心里的“痛快”是什么感受,大概在他心里的“痛快”,就是比别人多了杀猪本事,为村里人办点事是应该的;也有人说,王栓宝受到了“高僧”点化,为他人做好事、做善事,只是为了行善积德,来世有个好的造化。王栓宝到底是如何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王栓宝认情,他是村里有名的孝子。他老母亲因几个儿子英年去世伤心过度,眼睛几乎失明,耳朵也基本失去了听力。家里做饭和地里的庄稼活,里里外外都靠他自己。人老了都爱管闲事,王栓宝的老母亲特别爱操心家里家外的事。只要王栓宝在家里,他都要问地里的庄稼长得如何,种了些什么,猪该喂了,鸡该圈了……。王栓宝都会趴到老母亲的耳朵前说话,声音小了老母亲听不见,声音大了老母亲又说呛她了,家里家外的事情不如她意了也要发火。为此,王栓宝挨了不少耳光,在王栓宝五十多岁时也还是这样。每当王栓宝老母亲打王栓宝时会引来不少小孩子的围观,王栓宝会把头伸到老母亲的面前任由她打几个耳光消气,然后还要趴到老母亲耳边道歉赔不是。看热闹的小孩子们都会喊:“王栓宝又挨妈妈打了,王栓宝又挨妈妈亲打了……”王栓宝也不生气,对着孩子们大声讲“快回家吧,你们没有挨过妈妈打吗?……”孩子们又会推搡着散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栓宝的老母亲病逝了,王栓宝按照当地民俗最高礼仪,大办了三天丧事。几个姐妹来了,亲戚们都来了,村院的乡亲都来了……。王栓宝在老母亲的遗体前哭了三天三夜,边哭边念叨:“妈妈啊,相依为命的妈妈,你不管儿子了,你不为你儿子操心了……”哭声是那样的凄凉催人泪下。到他妈妈出殡的那天早晨,王栓宝的嗓子哑的连半点声音也发不出来了,只是不住的用头在地上磕,额头上流出了斑斑血迹。

2010年9月,王栓宝闹病了。村里人和远门王家人向大队干部提出请求,请医生为王栓宝看病,雇人照看王栓宝。大队干部也犯难了,因为这需要钱,说是要向公社汇报,公社干部也很重视,说是要向县里汇报。这样,王栓宝在病重期间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加上吃喝凉一顿热一顿和有一顿没一顿,死亡都在情理之中。3个月后,王栓宝真的死了,后来听村干部讲,县里给王栓宝的特殊医疗费和护理费批下来了。人们都知道,王栓宝不是病死的,而是因为没人照看冻、饿而死的。王栓宝的亲戚和王姓远家提出要上告村干部和乡干部。

在王栓宝死后的第五天,乡干部和村干部来到村里找到出头准备上告的王家人,村干部、乡干部大声呵斥:“王栓宝是你们同族、同姓的家人,他在病重期间你们不念同族同宗情意,不请医生,不照看,他死了你们要闹事告我们,你们最好在族宗牌位前问问自己的良心!”说的几个准备告状的王姓人头上直冒汗。村干部、乡干部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你们想上告可以,我们等着你们!”几个原本想要告状的王家人自知理亏,以后就不再提告状的事了。

人总是要死的。王栓宝死了,人们都在谈论他生前对村民所做的好事。有几个和王栓宝年岁相仿的老人都说他是好人,就连他年轻时修铁路睡过女人和到过石家庄修建铁路西客站也相信是真事。大家都说像他这样的好人会有因果报应,死后一定能到天堂。

有无报应,王栓宝的灵魂能否登上天堂?大概只有王栓宝的亡灵明白,人们只是这样想想和说说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栓宝的一切将会淡出人们话题。

我们死去的老祖宗们中有多少王栓宝这样的人和事,我们的后代是否还要出王栓宝这样的人和事,谁知道呢……

2. 吴景中的详细信息

因为一部电视剧《潜伏》,70多岁的长沙老人吴景峰与父亲“吴站长”(真名吴景中),61年后重逢。虽然,已隔着一道死亡的帘。
吴景中湖北黄陂人,早年曾加入共产党,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蒋经国是同班同学。抗战初期在军统局临澧特训班等当过教官,1940到1942年在中苏情报所当科长,1947年4月任天津站站长,1949年去台湾。为电视剧《潜伏》中吴站长“吴敬中”原型。
1948年秋天,天津解放前夕,11岁的吴景岁让峰和母亲及三个姐妹,一起坐秋瑾号轮船离开天津回到湖南邵阳。时任天津站站长的父亲吴景中送他们上了船后就走了。谁也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面。
2009年,电视剧《潜伏》热播,一开始吴景峰并没有看。有天晚上他接到80多岁表哥的电话,激动得很:“快看电视《潜伏》,吴站长吴敬中,不就樱雀脊是姑父吗?”吴景峰这才每晚定时守在电视机旁。女儿等不及,买了碟一天看好几集。女儿拿着祖父的照片看了又看,觉得还真是很像。
吴景峰认为“吴站长”太老了。父亲留给他的记忆,永远定格在40岁出头的样子,总是一身笔挺的西装,浓眉大眼,头发一丝不乱。
1947年,母亲从邵阳带着四个小孩子赶到天津,一家人都穿得精精神神的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是他们一家最后一张全家福。
吴景峰的母亲叫粟韵兰。粟家是邵阳有名的造纸大王,滩头年画用的香粉纸、蜡光纸,就是他们改进生产的。她不同意家里订的亲,跑到上海,与吴景中相识相爱。
1948年回到邵阳后,粟韵兰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国民党的消息,说天津有一名国民党内高级官员抢了一架飞机去了南京,飞机本来是一家纺织公司去天津接职工的。她回来后又高兴又紧张:你爸爸一定在那架飞机上,但那是临阵逃脱,要杀头的。此后一家人失去联系,不知生死。
直到1952年,粟韵兰收到吴景中来自香港的信,才知道他逃到南京后被毛人凤囚禁,后被押去台湾。经过蒋经国特批,吴景中去了香港,想接他们一家人去。粟韵兰不敢写回信,全部上交。吴景中则在香港苦等6年,最后怅然回台湾。直到1980年,吴景中通过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和家人重新联系上,才得知,1961年,粟韵兰已经去世了。
1983年,80岁的吴景中因心脏病去世。
在吴景峰的记忆里,父亲很忙,不太多说话,有时会在家里脊渗弹一架旧风琴,最爱弹唱《满江红》。一家人有时也去看电影,听京剧。父亲从来不在家办公,也不带任何东西回家。
《潜伏》里吴站长在家里召集开会,他觉得不对头。吴站长家里摆设太豪华了,他记得小楼房确实原来是日本人住的地方,但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抽屉里有一本世界地图册,有各国的国旗图案。还有一本动物教科书,纸很好,插图很清晰。客厅墙上挂了一幅字,写的是一句诗:“二十四桥明月夜”,是父亲一位西安的朋友送的。这句他印象很深,以为真的有一座叫“二十四”的桥。
当年那栋楼房还在天津的鞍山路上。他曾去看过,早已收归国有了。他围着小楼转了一圈,也没进去。他记得在天津时,姐姐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年终考试有两门功课不及格,按规定要退学。父亲去找过学校,但学校要按规定办。父亲就让女儿退了学,考上了别的中学。按现在的级别,父亲也算是个比厅长还大一点儿的官,却没有为女儿走后门。
父亲的去世让吴景峰想起来就心痛不已,本以为可以见上父亲一面。稍感安慰的是他们四姐妹的照片,全都寄给了父亲,包括自己一家人在天心公园拍的照片。
1989年继母回上海,将这些照片,包括吴景中保留了数十年的老照片都交给了吴景峰。继母说,他父亲经常一个人在书房里,默默地看这些照片。一坐,就是大半天。
吴景峰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去台湾为父亲扫一次墓。每到清明,他都会念叨。吴景峰也记着那些默默关心过他的人。吴景峰从小会读书,初中时还跳了一级。长沙一中毕业时,爱才的老师没有在他的档案上提及其身世,他才有机会被清华大学水利系录取。后来,吴景峰成为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一名工程师,现居长沙。
因为出身不好,当年吴景峰三十好几还是单身。大特务的儿子,哪个敢嫁他?但有位姓杨的姑娘敢。她是长沙黄花镇上的人,她父母觉得吴景峰不是坏人。吴景峰的妻子杨女士个子很高,很健谈。看得出,她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姑娘。(据《三湘都市报》)

3. 80岁祝寿词 简短 经典

祝寿贺词有福寿康宁,福寿绵绵,福寿年高,寿比南山,福寿齐天,福寿双全。

1、福寿康宁

读音:fú shòu kāng níng。

释义:祝颂语。谓幸福、长寿、健康、安宁诸福齐备。

出处:现代·郭沫若《高渐离》第二幕:是的,皇上会永远福寿康宁了。

2、福寿绵绵

读音:fú shòu mián mián。

释义:指福多寿高。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则愿的哥哥福寿绵绵,松柏齐肩者。”

出处释义:希望哥哥寿命与松柏齐肩。

3、福寿年高

读音:fú shòu nián gāo。

释义:作谓语;用作祝颂之辞。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他道我福寿年高,着我似松柏齐肩老。”

出处释义:他说我福寿年高,让我像松柏齐肩老。

4、寿比南山

读音:shòu bǐ nán shān。

释义:意思是祝人长寿时的习惯用语,意为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用于对老年人的祝颂。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出处释义:像月亮一样的永恒,像太阳一样升起,像终南山寿命一样长。

5、福寿齐天

读音:fú shòu qí tiān。

释义:解释为福寿与天一样高。

出处: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俺从神圣降临下方

阅读全文

与80岁站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应对父母患病 浏览:853
老年痴呆如何鉴定 浏览:300
老年人能刮痧吗 浏览:130
应退休没退休社保公积金怎么办 浏览:141
四川老年公寓包吃住 浏览:822
两个月婴儿体检有哪些 浏览:629
80岁胃癌晚期 浏览:803
胃寒吃什么晚餐老年人喝鲫鱼汤 浏览:215
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 浏览:356
老年人坐车怎么安排位置最合理 浏览:760
医院送去单位的体检报告需要多久 浏览:665
前夫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浏览:841
幼儿重阳节三句半台词 浏览:687
河北省养老保险怎么申报 浏览:189
社区志愿者重阳节慰问高龄老人 浏览:535
退休养老金要报税吗 浏览:311
深圳哪里可以做体检表 浏览:41
镇养老院收费是多少 浏览:320
社保未到退休身亡 浏览:326
乡村重阳节文化活动方案 浏览: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