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庆十大特产
重庆十大特产推荐
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重庆是旅游的热门城市之一,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重庆十大特产推荐,希望你们喜欢!
重庆消费概述
重庆地域广阔,是个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丰富,地方特色产品亦繁多,在“巴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更形成了众多的土特名优商品,堪称购物的理想市场。 重庆的民间手工艺品历来名播四方。蜀绣自南宋始即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荣昌折扇于清代就走出国门。此外,各式竹编、土家织锦、龙水小五金、三峡石砚等,都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农民版画、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为重庆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辉。
重庆地域广阔,是个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丰富,地方特色产品亦繁多,在“巴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更形成了众多的土特名优商品,堪称购物的理想市场。
重庆的民间手工艺品历来名播四方。蜀绣自南宋始即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荣昌折扇于清代就走出国门。此外,各式竹编、土家织锦、龙水小五金、三峡石砚等,都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农民版画、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为重庆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辉。
重庆特产推介
特产推介一:长寿沙田柚
特产简介:长寿沙田柚产于重庆长寿。长寿沙田柚主要品系有古老钱、菊花心、车爪圈、赖格宝、沙榛等。 特点:长寿沙田柚形似葫芦,果顶微凸,果皮有不同花纹的印环,有的似古钱,有的似菊花。 果重一般一至一点五斤。
特产推介二:荣昌折扇
特产简介: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其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特产推介三:永川豆豉
特产简介:产于中国重庆永川,其特点是: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
特产推介四:“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
特产简介:“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创于唐朝,盛于宋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系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之瑰宝,在浸汤内久陈不腐,其味逾佳,入口味鲜回甜,质纯细腻、舒适可口、余味绵长,风味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特产推介五:江津广柑
特产简介:重庆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就开始栽培广柑,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全国三大柑桔产区之一,素有“柑桔之乡”的称誉。品种有:锦橙、先锋橙、冰糖柑、津华橙、春橙、五月红等。
特产推介六:涪陵榨菜
特产简介:涪陵榨菜具有脆、嫩、鲜、香的独特风味,大受群众欢迎。
特产推介七:工艺陶
特产简介:产于中国重庆荣昌。其特点:陶土细腻致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产品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
特产推介八:垫江角雕
特产简介:产于重庆垫江。其特点:设计新颖,造型自然,色泽沉着,古朴曲雅,形态生动。
特产推介九:垫江棕竹手杖
特产简介:重庆垫江的棕竹手杖选用多年生棕竹,经烧弹、打磨、抛光、镇直成杆;并精选水牛角,经锯、烧、锉、抛光为柄,再以银焊铜匝针杆、柄连接而成。特点:产品坚韧细致。精巧适用,金丝竹纹,流畅明快,色泽古朴。
特产推介十:石鸡
特产简介:产于重庆城口。又名山鸡、石鳞、石蛙、棘蛙。石鸡皮肤薄软,呈乌褐色,肉质松软鲜嫩,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钙等成分,脂肪少,易消化,营养价值甚高,食之有清火、明目、滋补健身之效。
;② 重庆有哪些特产可以带回家
江津白酒
产于重庆江津。
先将整粒高粱加沸水浸泡,蒸煮糊化,摊凉;然后培菌糖化,续糟发酵,定时定温蒸馏取酒;再经陈酿酯化,使酒质更加醇厚丰满;最后检验,勾兑,装瓶而成。整个过程贯彻匀、透、适三要求。酒液清澈透明,纯净无杂,醇厚芳香,回味甘爽。
江津广柑
重庆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就开始栽培广柑,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全国三大柑桔产区之一,素有“柑桔之乡”的称誉。品种有:锦橙、先锋橙、冰糖柑、津华橙、春橙、五月红等。锦橙果肉细嫩化渣,酸甜适度,味浓汁多,微具香气。果实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种子少。先锋橙果色橙红稍浅,风味酸甜,味浓有香气,种子略多。此外,江津还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头年开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红”和青泊夏橙;有质脆味甜,耐贮藏运输的红皮香柑和黄皮香柑。
荣昌工艺陶
重庆荣昌陶瓷业从清乾隆时的粗陶,发展到清咸丰时的“泥精”,再发展到光绪时的刻花、色釉及民国时的釉下彩;在窑形上,从甑子窑、通窑发展为阶梯窑;燃料均以松柴为主。解放后,由柴窑发展为煤窑。在施釉方面,继承唐、宋以来的色釉装饰,发展了各种釉色。
采用的陶土细腻致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制成的工艺陶产品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
涪陵榨菜
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汇合之处。该处出产一种茎部发达、叶柄下有乳状突起的青菜头。清光绪年间,涪陵人邱寿安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园。他雇用的伙计邓炳成选用肉厚质嫩的青菜头,让风吹至半干,加盐揉搓腌渍,然后再用木榨榨干盐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装坛密封。这种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于它具有脆、嫩、鲜、香的独特风味,大受群众欢迎。起初邱家严格保密,获利甚厚。后来腌制方法逐渐传开,到1935年,榨菜作坊已遍及四川沿长江一带,年产达四十五万坛,其中涪陵占二十五万坛,所以“涪陵榨菜”名声大振,至今未衰。
重庆土特产介绍黄连:以“黄连之乡”——石柱县所产最负盛名
天麻:石柱盛产天麻
杜仲:以南川杜仲最为著名
党参:为巫山特产,又名“庙参”。
老四川灯影牛肉:由重庆老四川餐厅烹制
怡乐牌小块腊肉:为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传统四川风味产品
桂楼牌腊猪头:涪陵所产
京酱风肉:是重庆涪陵地区的民间传统食品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干:始创于1937年。
白市驿板鸭:因产于巴县白市驿镇而得名,已有100多年历史。
双江牌熊鸭子:由重庆江北区食品公司熊鸭子厂生产。始创于1909年
永川皮蛋:创制于清道光年间
江津米花糖: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名特产品“玫瑰牌”和“荷花牌”产品为名优品牌
美声牌怪味花生:系重庆嘉美食品厂改进工艺后生产的怪味花生
三江牌合川桃片:由合川桃片厂生产,已有140多年历史
莲童牌冬瓜条:由重庆市宝顶食品厂生产。
蝶花牌怪味胡豆:由北碚缙云食品厂生产。
花生粘:为重庆名特小食品,历史悠久。
木洞晒枣:始创于100多年前的重庆巴县木洞镇。
白橙糖:是合川的传统地方名品。
奶油核桃糕:是重庆冠生园的传统特色产品,早在30年代即闻名山城。
花根:是铜梁县传统名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原名“兰花根”
椒盐麻饼:又名芝麻饼,是历史悠久的川式糕点中的名品
醪糟麻花:本品状似粗绳,色泽棕黄,形色美观,质地酥松香脆。
赖桃酥:原名癞头酥,是重庆地区的传统名点,创制于20年代。
鱼皮花生:本品皮酥内脆,甜咸适度,香酥可口。
苕酥糖:本品酥脆甜香,过去是当地民众春节的常备甜食品。
岳南泡糖:是重庆的著名特产,已有100多年历史。
龙凤饼:龙凤饼是川式糕点中糖皮点心的代表,已有600多年历史
江北玉米粉丝:由重庆市渝北康华粮油食品厂采用最新工艺制成
白沙蒿挂面:由重庆市江北区玉带食品厂生产
宝顶牌冬尖:由大足县裕盛通酿造厂生产,已有100多年历史。
露凝牌火锅底料:为重庆市露凝香食品生产厂名牌产品
山城牌金钩豆瓣酱:由重庆酿造厂生产
涪陵榨菜:始制于清光绪年间
永川豆豉:由重庆永川酿造厂生产,已有200多年历史
长寿血豆腐:用瘦猪肉和豆腐做成,为长寿县的传统名食
仙家豆腐乳:是丰都县的传统名食
秀山雪枣:秀山雪枣以酥脆甜香闻名
伏令夏橙:为长寿湖特产
苍溪雪梨:苍溪雪梨果实呈长卵圆形或葫芦形
大红袍桔:柑桔中名品,产于万州地区长江沿岸和江津、巴县等地
长寿沙田柚:产于长寿县。清香浓甜,味醇如蜜,汁多化渣。果形似葫芦, 顶微凸,上有不同花纹印环
梁平柚:产于梁平县,已有200多年历史,为我国优良柚种。素以皮薄肉嫩,芳香浓郁,汁多香甜,营养丰富而久负盛名。
黄沙白柚:产于垫江县。品质优异,质嫩化渣,柔软多汁,甜酸适口,有蜂蜜的浓郁香味。
羊角梨:产于武隆县羊角区,已有250多年的栽培历史。这种梨果型美观,汁多浓甜清香,肉白脆嫩化渣,有一股蜜糖的独特风味。
江津广柑:江津是重庆的著名柑桔产地,江津广柑品种繁多,其中尤以锦橙、夏橙、 冰糖柑、五月红等为名品。其特点是味浓汁多,酸甜适中,肉质柔嫩,清香怡人,营养丰富
奉节脐橙:脐橙为柑桔中之名品,具有型美色艳、脆嫩化渣、酸甜适口,香味浓郁,无核、易剥皮等优点
城口磨盘柿:城口县有栽培柿子的悠久历史,这里所产的柿子个大形圆, 因其底部形似磨盘下扇,上部微凸而有尖,故称磨盘柿
巴山银芽茶:是重庆巴县石岭茶厂生产的高档茶
景星碧绿茶:产于重庆万盛区景星台
翠坪银针茶:是重庆著名绿茶之一
缙云毛峰:由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研制,有20年的生产历史。
峨嵋牌重庆沱茶:由重庆茶厂生产,有30多年历史
四面山云雾碧芽茶: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叶为原料
西农毛尖:系特种茉莉花茶
蜀绣:蜀绣向列中国四大名绣之榜。其特点为短针细密,平齐光亮,内实外松,密 不成堆,稀不见底,绣面取材于各类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表现内容丰富多彩
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西兰”土家族语语意为被面,“卡普”即花,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编织时,以红、蓝、白等色棉线为经,各色丝、棉、毛线作纬,采用挖空工艺,手工挑织而成,图案多用象征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极朴实典雅,画面新奇,具有实用与欣赏价值。
兆峰陶瓷:由兆峰陶瓷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有500多个品种,分为酒店用瓷、家庭用瓷、艺术瓷三大类。产品釉面光亮,瓷质晶莹细腻,“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极易洗涤。产品使用寿命比普通日用瓷长2至4倍。
金忠牌刀具:大足县顺发金忠小刀厂生产的刀具,选用优质不锈钢材, 配以牛角、纯钢刀把,精心锻制而成。有各种砍刀、菜刀、水果刀、旅行小刀等20余个品种
三峡石砚:俗称峡砚,主产于北碚,是以嘉陵江沥鼻峡段所产紫云石刻制而成。 石砚石质细腻,色泽灰黑,造型优美,雕刻精巧,并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挥发的特点。几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 三 峡石砚、金音石砚、夔砚)之一。
梦丽牌竹编:由江津市竹制品工艺厂生产
奉节杜甫晒枣
因奉节在唐代称夔州,杜甫曾寓居于此,种植枣树,有“堂前扑枣任西邻”的诗句,故得名。主要原料为色白、果肉肥厚的阳山鲜枣,加工工序为:浸泡 煮枣 再浸泡 成坯 冰糖 熬沸 提纯 熬糖浆 煮蜜 静置 晾晒 消毒。其色似琥珀,纹如金丝,外酥内润,醇甜爽口,化渣离核
③ 重庆面馆里的榨菜是怎么弄的
用料主料榨菜200克辅料食用油 20毫升重庆小面佐料之榨菜粒的做法 1. 从坛子里拿出腌制一年的涪陵榨菜 2. 把榨菜切细 3. 大火炒一下榨菜粒,去除腌制产生的亚硝酸盐。 4. 铁锅洗净,倒油 5. 大火炒香榨菜粒 6. 冷却后装入瓶中
④ 重庆特产有哪些
1、涪陵榨菜
重庆小面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渝菜。品种丰富,一般按有没有臊子来分,没有臊子的小面调味料也很丰富。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来提味儿,先调好调料,再放入面条。麻辣当先,面条劲道,汤鲜而厚味。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啊,美女,山城什么的,但是如果我说重庆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出名,排在火锅之前的就是重庆小面。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狭义的小面是指仅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面条,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区吃面条时讲究的面条筋斗,汤头鲜浓,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火,尽管堂子装修的不好,甚至没有堂子——美女在这个时候也从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个香哦;西装革履的绅士,放下…
⑤ 涪陵榨菜的生产情况
原材料与设备
(一)原材料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
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未抽薹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级品)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
辣椒和花椒、胡椒等辅助香料的配方、采购、加工,民国年间由加工户自行决定。辣椒能提味、防腐、着色,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民国24年以前一般多用万县、石柱椒(俗称下河辣椒),成本低,但色泽欠鲜艳;以后,购成都椒(上河辣椒),色泽鲜红,久贮不变。1953年,建涪陵县辣椒厂统一采购优质椒,统一加工辣椒粉和辅助香料粉。
(二)设备
有厂外、厂内之别。厂外主要是菜架,厂内有腌菜池、工场、仓库和加工、运输工具。
1.菜架 鲜青菜头的脱水处理,在榨菜商业加工之初, 是将菜头挂在屋椽下、屋外树枝上或树间牵扯的绳索上,让其晾风自然脱水。民国元年以后,由于加工量增大,有人开始在长江边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搭架方法:用两根长七八米、直径10至20厘米的圆木条(俗名菜檩子),上部用竹篾绳捆绑成十字形,立于地上,谓之一槎。每隔数尺远复立一槎。一般20槎为一架。槎与槎间以大篾绷拉固定;菜架两端(俗名马尾)须设木桩、石桩等固定物,以绳将架系牢。槎间坡面从上到下每隔十五六厘米绷一道小篾绳(俗名纤藤),绳上即可挂菜串。每槎间可晾菜1.25吨。搭多少菜架,视加工量而定。晾菜结束后,拆下的圆木条、篾绳妥为保存,来年还可以继续使用。
2.菜池,腌菜设备最初为瓦缸、大木桶(俗名黄桶)。后因腌制量增大,约民国17年前后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三合土筑成,后改用水泥制作,一般长宽三四米,深2.7米。
3.机具,传统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仅有竹筐、铁扒等简单工具。1959年,原涪陵县榨菜生产部门开始研究试制辣椒切碎机、穿菜针、起池绞车、淘洗机、拌机、夹坛车等21种加工机具,但由于研制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广,造成不少浪费和损失。70年代,有条件的加工厂修建厂内外车道,采用机械运输。1973年,北岩寺、东方红、韩家沱菜厂试行“三机一化”(踩池、起池、 淘洗机和车子化),以后陆续推广到国营菜厂和部分社办菜厂。1977 年韩家沱菜厂试用拌料机和气动装坛机,实现“五机一化”。由于机械材料耐腐蚀问题未解决,至1985年,涪陵榨菜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
加工工艺
民国初期,榨菜加工已打开独家经营的局面,群商蜂起,争相仿制,竞争激烈。各地厂商围绕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持质量,不断改进和革新工艺。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3道工序,即选择菜头、菜头切块、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盐腌、第二次盐腌、淘洗、榨除盐液、挑菜筋、第三次盐腌并加辣椒香料、装坛、封坛口。30年代以后合并为10道工序,即选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淘洗 、拌料、装坛、封口。 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半成品质量标准,随着设备、原材料、技术手段等条件的改变和进步,以及产品规格、质量要求的不同,工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70年代开始对主产品进行改进和深度加工,如生产盐渍菜头、小坛和小罐装的菜丝(片)、直接腌制(不经风脱水)压榨制成的榨菜罐头等。小容器包装的低盐和怪味、广味、鱼香等风味的榨菜制品开始出现,但还未能大批量生产。80年代初期,小包装榨菜生产技术开始在涪陵全面推广。
产品包装
榨菜成品历来用土陶坛包装,经严密封口后,让榨菜在坛中发酵,味道更加鲜美并耐贮,一般可贮存半年至一年。清末还无专用菜坛,借用重庆老酒坛包装。民国初期开始在重庆鸡冠石窑厂定制菜坛,民国8年在县境深沱萧家湾窑厂烧制,菜坛形状、容量基本定型。以后长江和乌江沿岸窑厂增多。菜坛用量,全县年数万至十余万个。民国20年左右,每个菜坛约值0.18元(银元)。50年代,涪陵县建有几个陶器厂,主产菜坛。1951年每个约值2.5公斤中熟米;80年代初,每个1.87元(人民币)。
陶坛装菜后外面还要套上竹络,竹络有保护陶坛和方便搬运的作用。竹络由县境产竹区农民加工出售。干竹络每个重2公斤,30年代值5分(银元),1951年值0.1元,1983年值0.83元。
综合利用
茎瘤芥全身都是宝,可以综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视利用瘤芥以外的副产物,如制干菜尖和干菜叶,供扎坛口用;用腌制后的菜水盐液熬制出味道鲜美的榨菜酱油。后来,将挑剥出来的盐菜筋也利用起来,经整理加工后用来塞坛口;将嫩菜皮、菜耳制成廉价菜以供饮食业熬汤等。 (一)成品规格
60年代以前的榨菜为块状咸辣味(川味)产品,土陶坛包装,每坛各时期重量不一。清末每坛净重约20公斤,民国初期每坛20至25公斤,民国8年每坛30至35公斤,后又有50公斤的大坛,但一般重量为31.25公斤。坛和竹络皮重5.5至6公斤。50年代中期以后每坛菜净重有40、25、15公斤装3种。
尽管30年代初期的实业界已有改革榨菜花色品种和包装和合理建议,但当时有种种原因终未普遍付诸实现。50年代的榨菜有大块和小块两个等级,进行分别包装。60年代始有质量标准不同的一、二、三级菜之分。一级菜供出口和军需。1964年开始按专门标准生产出口菜。
1975年开始在韩家沱菜厂生产丝、片、丁、碎等形状,塑料袋、玻璃瓶、陶瓷杯等包装形式,50、100、500、2500克各量的产品,但由于密封、杀菌、配料等问题未完全过关,一时未能大批量生产。
1981年,采用一种新的保鲜方法,使无毒塑料袋方便榨菜的小包装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生产出五香、鱼香、鲜味、怪味、爽口等风味的产品。
1985年开始在个别外销地开展深加工,使各类小包装产品能在远离产地的市场上销售。
(二)质量改进
初期的榨菜,基本上全属切块,大小不均匀,辣椒粉粒较粗,颜色较暗,“其貌”不扬。但菜块柔软、香味甚浓,耐久贮。
20年代末,开始对菜块进行修剪,讲求外形美观。3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购圆形菜头,划块亦讲究整齐,大小块予以分别装坛。
1953年开始对辣椒去蒂去籽,以64孔罗底过筛,由于辣椒粉变细,拌出来的菜颜色更鲜艳。
1964年应外商要求,在对出口菜修剪时,增修“团鱼边”一项,使菜块外形质量进一步提高。1974年,对腌制后的菜坯进行整形分级,按一、二、三级和小菜、碎菜分别包装,质量要求趋于严格。1979年,开始制作不划块的全形菜,以鲜菜头个重150至350克为合格。次年,种植上普遍推行良种和密植,为提高全形菜的加工率打下了基础。
1980年和1982年,四川省先后制定了出口菜和内销菜的质量标准,使榨菜的生产和质量改进有了更明确的目标。1985年6月, 国家标准局正式颁布坛榨菜的国家质量标准(GB6094--85)。同年,原涪陵地区标准局发布袋装方便榨菜的质量标准(川Q/涪236--85)。
(三)质量检验
1952年以前,所有出县产品均须由榨菜同业公会认可,开具证明。1952年,县设榨菜成品检验委员会,经检验不合标准者,禁止运销。1955年以后由国营公司组织检质定级小组,到厂按批抽样,集中地评定。1976年后,社办厂产品也分批抽样,送到国营厂一同检验。1980年以后,出口榨菜由重庆商品检验局检验。1984年,除出口菜外,由市标准计量局榨菜质量监督检验站统一检验。各时期具体检验情况如下:
30年代的产品鉴定(俗名辨货)全凭感官,且标准不严。熟货(成品)以味正质嫩香气浓厚者为上品,味酸质老而柔软、香气清淡者为下品。
1952年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详拟标准细则若干,但是仍以感官认定。至1983年始有感官与仪器化验的配合检验。直觉感官主要是观形、辨色、品味、审质、嗅味。参与检验人员工作前须不吃辛辣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感觉灵敏。仪器化验主要是对抽样样品进行含水量、含盐量和总酸量的测定。再加上抽样检验出来的块形块重及肉质的合格率和表里缺陷(即菜块有无烂点、糖心、空花、棉花包等情况)的多少,逐一按超过正常质量标准的多少记分, 超标多则分多,符合标准右少超标则分少。然后按总分多少定级,不足5分为一级菜, 超过5分降一级,超过10分降二级,直至降为等外级。
检质定级后,出厂时还要经县(市)检验小组会同销地采购员检质测重,发给合格证后方能调运。
⑥ 为什么有种食品叫榨菜谁知道其由来
榨菜在1898年始见于中国重庆涪陵,时称“涪陵榨菜”。据原涪陵州志《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涪陵县城郊(现涪陵城区洗墨路)商人邱寿安将涪陵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
当年送一坛在湖北宜昌开“荣生昌”酱园店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将哥哥邱寿安送与的榨菜让客人品尝,客人们倍觉可口,其风味“嫩、脆、鲜、香”,为其他任何咸菜所不及,争相订货。
1899年,邱寿安专设作坊加工,扩大生产,并按其加工工艺过程将其命名为“榨菜”(意即“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榨菜”一词从此诞生,这是“涪陵榨菜”之名的起源。
(6)重庆长寿榨菜扩展阅读
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民国时期,厂商于头年交订金买期货,或于加工季节直接收购。20年代,有专事生货交易者,买卖双方由辛力(经纪人)作成,每万斤由双方各给佣金1元(银元)。
1952年以后由供销社收购。青菜头的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 至125克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盐荒。
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1953年全县供就菜盐1270吨,1966年3200吨,1983年达到1.4万吨。
⑦ 重庆有什么特色小吃
一、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 发源于重庆,是重庆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重庆小面是指麻辣素面,麻辣味型。也可以制作个人定制口味,如要求店家"干熘"(拌面)、"提黄"(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一般在早餐比较常见。
二、重庆酸辣粉
重庆酸辣粉 十分出名,基本人人都吃过了,也是重庆人最爱的小吃之一。手工制作的主粉为红薯粉,粉丝劲道弹牙、口味麻辣酸爽,素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
三、吴抄手
吴抄手 是重庆的一家餐馆。抄手有红油、清汤、鸡汁之分,红油的“麻辣鲜香”,清汤的“皮薄肉香”,鸡汁的“浓郁回味”,有“中华名小吃”之称。
四、江津米花糖
江津米花糖 产于重庆江津区。是以优质糯米、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白糖、动植物油、饴糖、玫瑰糖等为原料,经十余道工序精工制成。有香甜酥脆,甜而不腻的口感,是重庆市的著名特色小吃之一。
五、白市驿板鸭
白市驿板鸭 是重庆著名的特色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 ,是经腌渍、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制作而成,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闻名于世。鲜美可口,是饮酒佐餐的佳品。
六、陈麻花
陈麻花 是重庆市知名的特色传统小吃。在清朝末年流传开来,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点。有椒盐、麻辣、蜂蜜等口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七、烤脑花
烤脑花 是重庆地域的一道特色小吃。是以猪脑花为原料,加上海椒末、花椒粉等佐料火烤而成的。入口绵软,油而不腻,又香又好吃。
八、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 始创于1840年,是重庆合川区传统名点之一。是用上等糯米、核桃仁、川白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有色泽洁白,入口化渣,细腻香甜的特点。
九、鸡丝豆腐脑
鸡丝豆腐脑 是用黄豆磨浆制成的,食用时加熟鸡丝等各种调料。有着麻辣鲜香,入口即化的特点。
十、炸洋芋
重庆的 炸洋芋, 其实就是将土豆去皮煮熟,放在油锅中煎炸,待它变得黄亮熟透后捞出,然后撒上盐、孜然粉、葱花等各种调料。虽然是一道简单的小吃,但吃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有去重庆 旅游 的朋友可以试试哦。
⑧ 重庆特产````
江北区
江北熊鸭:产于江北区。系1911年由熊氏商贩创制,因仿制者多,为防止假冒,剪金纸“熊”字及本人照片作为标志,因又称金字熊鸭,简称熊鸭。这种鸭外形美观,光亮呈椭圆形,表面为深棕色或茶色,皮脆肉嫩;切开后,内肉淡红,脂肪为淡黄色,层次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回味浓郁,具有川味烤鸭的独特风味。已有70余年历史。
静观醋:原产于江北区静观场,故名。系以大米为主料,麸皮等为辅料,多味药材配成药曲,按抟统工艺酿成,液浓香馥,最为醇美。其生产历史已近百年。
北碚区
三峡石砚:俗称峡砚主产于北碚是以嘉陵江沥鼻峡段所产紫云石刻制而成。石砚石质细腻,色泽灰黑,造型优美,雕刻精巧,并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挥发的特点。几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 三 峡石砚、金音石砚、夔砚)之一。
梦丽牌竹编:由江津市竹制品工艺厂生产
西农毛尖:系特种茉莉花茶
缙云毛峰:由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研制,有20年的生产历史。
南山镇:
以川茶花、山城杜鹃、罗汉松等著名。
洛碛镇:
洛碛榨菜为地方名产。
巴南区:
白市驿板鸭、木桐蜜枣、农民版画著名。
白市驿板鸭
因产于白市驿镇而得名,已有100多年历史。本品腌制工艺独特,色呈棕褐,洗净蒸熟,香味诱人,佐餐伴酒皆宜。
木洞镇:
土特产以木洞蜜枣、木洞榨菜、木洞橘饼著称。
跳石镇:
“巴山银芽茶”远销国外。
万州区
诗仙太白酒:是重庆万州太白酒厂生产的部优产品。此酒是用大米、糯米、高粱、小麦、玉米为原料酿成的浓香型曲酒,酒度60度,酒色透明,具有窖香浓郁、醇和绵软、甘洌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
鱼泉榨菜
五桥区:土特产品有红橘等。
太安镇:稻米著名。
万盛区
万盛茶叶: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万盛,适宜茶叶生长,是重庆市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名优茶产地。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200余亩,年产茶叶近1000吨。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较多,有丛茶、川茶、云茶、福顶茶等27个系列。加工的茶叶品种有:绿茶(炒青、烘青)、茉莉花茶、红碎茶、乌龙茶等20余个品种。在万盛区生产的众多茶叶品种中,尤以"景星碧绿"、"清明香"、"云雾毛峰"、"滴翠剑茗"、"菊花春"、"白花银针"……等名茶闻名。这些茶叶以其精美的装璜、可靠的品质、名茶的风格,深受游人的喜爱。其中"景星碧绿"以"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芽叶嫩绿,内质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全芽整叶,条形紧秀,匀直显锋毫"而久负盛名,被载入《中国名茶志》一书中。
景星碧绿茶:产于重庆万盛区景星台
涪陵区
涪陵榨菜:涪陵榨菜历史已过百年,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乌江牌、邱家牌、鱼泉牌、梅溪牌、天府牌榨菜都可以选择。
油醪糟: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以瓮盛装,自然封存,越年不腐。这就是我们现在能买到的油醪糟。
腊肉:建议选择腊肉色泽金黄、瘦肉酱红、咸度适中、腊香浓而无烟味的。
京酱风肉:是重庆涪陵地区的民间传统食品
青菜头:为“涪陵榨菜”的原料。
珍溪镇黄沙岭:烟叶、西瓜。
新妙镇开平场:柑橘、蚕茧。
黔江区
珠兰花茶:珠兰花茶以清香幽雅、鲜爽持久的珠兰和米兰为原料,选用高级黄山毛峰、徽州烘青、老竹大方等优质绿茶作茶坯,混合窨制而成。
地牯牛泡菜:又名草食蚕、宝塔菜,是武陵山区绝无污染的地方土特产,是难得的天然绿色食品,2001年入选旅游指定商品和“消费者信得过商品”。
联合镇:“黔江牛肉脯” 以全国的四大名牛之一的涪陵水牛精制而成的黔江牛肉脯是中国四大名脯之一。
濯水镇:所产工艺品“潜龙扇”有名。
马喇镇:白脚粘稻米。
石会乡:鱼子兰茶为茶中珍品。
长寿区
长寿沙田柚:产于重庆长寿。长寿沙田柚主要品系有古老钱、菊花心、车爪圈、赖格宝、沙榛等。特点:长寿沙田柚形似葫芦,果顶微凸,果皮有不同花纹的印环,有的似古钱,有的似菊花。果重一般一至一点五斤。
长寿血豆腐:用瘦猪肉和豆腐做成,为长寿县的传统名食
伏令夏橙:为长寿湖特产
葛兰镇:毛烟为著名土产。
邻封镇:特产沙田柚,美称“活罐头”。
沙石镇:产黄□李子著名。
付何镇:篾席为著名土产,有“篾席之乡”美称。
大坝乡:毛烟为著名土特产。
永川市
永川香肠:筠针鲜猪肉用温水洗净,瘦肉切成胡豆粒大小的肉丁,肥肉粒约为瘦粒的一半大,然后加料拌腌。在肉料中加入食盐、白酒、花椒粉、姜粉及其它香料,拌匀。即可灌入选好、洗净的猪肠衣内。成品红白分明,鲜美爽口,佐餐下酒皆宜。
永川高粱酒:产于重庆永川。筛选优质高梁,然后用洁净沸水浸泡,经初蒸、闷水及复蒸,以药曲适量培菌,大底糟加续糟混合泥封,固体低温发酵,缓火蒸馏,过滤时截头去尾,对酿成酒液进行检验,密封于瓦坛贮存半年至一年,再经过滤、勾兑而成。酒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杂技,酯香纯和,醇甜绵软,净爽可口。
永川豆豉:产于重庆永川。将筛选出颗粒均匀的黄豆去杂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待泡至黄豆发胀无皱皮、略有硬心时,装入竹箩内晒干,然后将黄豆煮7至8小时,并焖捂两小时后,再倒出熟料散热,要掌握好室温,把熟料送入曲室内自然发酵,使其发酵结饼。待毛霉生长出来后。还要上下翻动发酵胚一次,促使发酵均匀。发酵期一般都在半个月左右。长短随气温而增减,成熟后的发酵胚,分解成颗粒状,再与食盐、高粱白酒、醪糟等混合拌匀,装入坛内密封保存,半年即为成品。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
永川皮蛋:产品具有无铅、呈松花纹、蛋清茶色透明、蛋黄桔红油润的特征。创始于1822年 (清道光年间),至今约有160余年历史。
永川香油豆瓣:始于1956年,以优质蚕豆为主要原料,精心酿造而成。
松溉镇:芽菜、麦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