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60岁不死活埋

60岁不死活埋

发布时间:2020-12-11 08:41:30

㈠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哪些朝代是这样规定的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小时候就曾经看过《萝卜道士和白菜道士》动画片,片中就出现老人到了六十岁就送到山上去活埋的习俗,当时非常震惊,总觉得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而据历史考古发现,“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花甲葬”在历史上就真实存在过。

关于瓦罐坟最先出现的地方和初始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起源于秦朝,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曾残忍地下达一道“六十还甲。无论仕庶男女,活到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的命令,原因是年过六十者性格沉稳,历练丰富,一旦蛊惑年轻人造反容易影响秦国安危,为了保住万世基业,对满六十老者一律采取活埋。有说法说,瓦罐坟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常见的墓葬形式,为了提高部落迁徙移动速度以及游牧民族战斗能力选择遗弃老弱病残。但究竟“瓦罐坟”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还待进一步历史考古。

60岁活埋是什么年代

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

这个风俗多见于野史、传闻,正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种事也称,“瓦罐坟”、“花甲葬”、“六十还仓”、“弃老风俗”。

“瓦罐坟”据传是史前游牧部落在迁移时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花甲葬”、“六十还仓”指老人过60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见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2)60岁不死活埋扩展阅读

这只是个传说,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这个故事的由来,但传说和观点也都不尽相同。

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

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

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㈢ 60岁活埋是哪个朝代的事

这个多见于野史、传闻,正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这种事也称,“瓦罐坟”、“花甲葬”、“六十还仓”、“弃老风俗”。

1、“瓦罐坟”据传是史前游牧部落在迁移时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2、“花甲葬”、“六十还仓”指老人过60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见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

3、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3)60岁不死活埋扩展阅读

道德教育

秦朝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认为所有国内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价值观,他们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时的本性、并详细知晓跟他有关的国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会受到奖励、做哪些事会受到惩罚就可以了。这是商鞅变法的基本主张之一。

所以秦朝严禁书籍在国内的传播、严禁从事说教之人在国境内活动,连歌舞、杂耍、说唱之类的艺人都被认为会是蛊惑人心的,以上各类人等凡被举报发现的一律处以极刑。

这种国家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事实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前,荀子就曾指出过商鞅这种治国理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汉武帝时期,王室通过与儒家哲学家联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过的儒家思想,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发明,最终被列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明显违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并且这是皇帝的特权。成文的宗教系统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类似万物有灵、神秘主义、巫术之类的上古鬼神之说。[95]可确认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为人知的是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国吞并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有所不同的书写体一律统一为後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秦朝文字的用途是:只记录历史事件、律法、生产工艺。

㈣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传说

历史上确实有过这样的传说,但这都是在民间流传的,正史上没有记载,相关专家考察也没发现历史上有这样的事,应该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这些说法看起来挺逼真的,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和查证,毕竟历史上没有与此相关的正式记载。人们反而在查阅历史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朝代善待老人的记录,比如元朝的时候会给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定的生活物资,其中也包括汉族老人;对于70岁以上犯罪的老人,在量刑的时候也会从轻处理,免得把老人给打死了;而且元朝建国初期,忽必烈还采纳了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开办了孤老院,专门收养和救助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残疾老人。

㈤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是存在于哪一些朝代

没有具体记载,到目前为止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说明在某些朝代是存在这种现象的,例如秦朝、宋元时期,以及远古部落时期。不同时期对于这种现象是有不同解释的。

一、远古部落时期

远古时期人们想要生存就已经很困难了,根本没有余力来供养老人,这种现象可以从现代的很多野兽群中发现端倪。那个时期的人类可以看作是野兽的一种,人们为了部落的更好发展,为了生存,只能抛弃那些没有了战斗力,没有了作用的人类,因为这些人类继续存留就只能消耗部落的食物,而无法给部落带来收益。

三、宋元时期

从现代挖掘出来的古墓来看,宋元时期确实存在活埋老人的情况,但是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就不知道了。因为宋朝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时期,那个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都非常的高。哪怕老百姓受到剥削,那也不应该因为吃不起饭而做出活埋这种事情。所以这只能成为一个迷了。

㈥ 什么年代60岁不死就活埋啊。是不是真的啊

这只是个传说,而且有不同版本,有的说是秦朝的秦始皇执行的,有的说是宋朝,还有的说是元朝。 版本一:六十岁不死活埋的传说1 中国人几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这个故事的由来,但传说和观点也都不尽相同。 (一)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话说某年夏季,咸阳被洪水淹了,几天后才消退下去,这时在城门附近,发现了一只如牛大的怪兽,样子有点像老鼠,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相传在大宋年间,人活到60岁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物质贫乏,不够用。皇帝认为人活到60岁后,年岁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创造财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岁也活埋)只是消费。包公的父亲快到60岁了,按规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个孝子,不忍心将父亲活埋,但又不能让别人看见,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在他家花园里挖了一个地窖,并且进行整理,准备让她父亲在地窖里边生活。他父亲快到60的时候,包公让他父亲假死,并大办丧事,别人都以为他父亲死了,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亲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亲自送饭,包公在这里呆的时间不能很长,送完饭后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给他父亲送完饭后没有马上走,而是看着他父亲吃饭,一边看,一边落泪。他父亲就问包公为什么哭,包公说:“我不能尽孝了,明天皇帝要杀我,我不能给您送饭了,您一定会饿死,我越想越伤心,所以我才哭”,他父亲问他:“皇帝为什么要杀你”。 包公把发生的事如实向老父亲说了一遍。原来,有只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闹东京,这几只老鼠白天变成一些大臣模样到皇帝的金殿上,尽谗言,陷害大臣。晚上伤害良家妇女。一连几天,多家的姑娘受到伤害,皇帝限期让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杀头,已经杀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没有破,反而越来越多,每个大臣都胆战心惊,都怕皇帝让自己去破这个案子,这哪里是破案,就等于宣布死型一样。这几支老鼠开始还比较小心,后来发现在朝中没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们的对手,胆子越来越大,有时故意现原形向人们挑战,人们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没有办法。这天又杀了一名大臣后,皇帝非常生气,问众大臣谁能破这个案子,连问多遍没有人答应,也没有人敢答应。最后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杀头。包公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强答应了下来,转眼三天就到了,一点线索都没有,明上朝就要杀头了。 第二天包公请求皇帝再延长两天期限,皇帝本来不想宽限,但想到杀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岛,来到主人家,向主人借猫,主人听了包公的来意,就说:“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猫必须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只猫重六斤,一只还不到六斤”。其实主人不想借。主人让包公等猫长到六斤半时再来,包公听后也没有了办法,皇帝只给两天时间,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时,给猫喂了一条半斤重的鱼,看着猫把鱼吃干静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说, 你是不是称错了,从新称一下,主人为了让包公死心,就重新称,一称整好是六斤半,心里还纳闷呢,早上称,还不到呢,现在就到了,但没有办法,对包公说,除掉老鼠后,一定要把猫还回来,包公一口答应:“用完后马上就还”。 包公回来后就把猫放在了袖子里,过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谁也看不到。来到金殿上,这时正是早朝,包公刚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猫就窜了出来,直奔那个由老鼠变的大臣,几个由老鼠变的大臣一看,现了原形,吓得都跑不动了,猫很快就追上去,一个一个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猫又放到了袖口里。 皇帝看到把做案的老鼠除掉了,非常高兴,说包公聪明,想出这个办法破案。包公马上跪下说:“自己有欺君之罪”,说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是老父亲出的主意,包公就把父亲在地窖中的事说了出来,。这时皇帝正高兴,听完,不但不怪包公,还说老人有用呀,你父亲立了大功。让你的父亲也不用在地窖中生活了,让他来到社会中生活,从今以后去掉60岁不死活埋的规定。皇帝想以后如果老鼠做怪怎么办,让包公不要把猫还回去了,包公左右为难,和人说好了是借,不还不合适,可皇帝不让还。又一想,刚才欺君,皇上都没有杀我,我也就不还了。从此猫就留了下来,后来还真是有很多老鼠,到现在也没有捕完。这个猫是越想越生气,我在岛上生活的无忧无虑,非常快活,到你们这里天天捕鼠也捕不完,累死了。它认为这些都是包公造成的,就天天骂包公。不信你等猫睡着了,仔细听猫打呼噜时发出的声音“许送,不送,包公爷杂种”。 版本三:元朝汉人初夜权的传说 首先,我想先指出一点,并没有任何正史证明蒙古在中国有实行初夜权制度,但蒙古在欧洲确实有这个制度。 在我们村(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农村)的田地里,有时候会挖到一些质量相当不错的砖,每逢这时候,老人们总是非常惊恐的把它扔出去,他们把这转叫做“砖打墓”,意思就是用砖打造的墓穴,我问了初中的一位历史老师——这位老师也爱研究民间野史。这位老师说,历史书上说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其实是三等,蒙古人当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我们所处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汉人”,这是历史书上讲的。后面的故事历史书上就没有了,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镇压工具(监狱),在最基层,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觉,用文绉绉的语言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夜权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由此看来,元朝时期是中国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而不是象某些无耻的“爱国”历史专家所吹嘘的那样“强大无比,威震亚欧”! 元朝末年,汉族人终于忍受不下去了,“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蒙古人全占了,所以汉族人恨透了蒙古人,最后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㈦ 中国古代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规定吗

其实并没有这样的规定,这个只是传说而已,况且古代的传统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讲究孝敬的,怎么可能会出现这种“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规定呢。“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古代,一般老年人到了六十岁之后,已经是非常年迈的人,所以即便是没有逝世,也会将他们活埋起来,直到死去。但是这个其实也就是个传说罢了,并不是真正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传说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古代贫苦劳动人们的生活很悲惨,家庭生活负担很重,对于年过六十岁的老人来说,已经没有了劳动能力,不能够再出去劳作,但是家庭负担又重,与年轻人争夺家中的粮食,所以不得已才将老人活埋。所以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用来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是多么的困苦的,多么的潦倒的。

㈧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

典故:

1、秦朝

有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是,秦始皇下了一个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担心老者当中有经历过战国洗礼的贤能之人,怕他们因为暴秦而谋反。于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阳城出现一只怪物,像老鼠又有点像猫,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时期

宋辽檀渊之盟后,战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

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3、上古时期

由于土地贫瘠,社会资源匮乏,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失去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一律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还仓”。

4、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后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为几等,而且还对老年人采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达到羞辱汉人和减少人口的目的。

(8)60岁不死活埋扩展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

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

㈨ 花甲始于那个朝代,60岁不死也要活埋真正懂历史的回答,不要乱语充数约。

具体那个朝代我不清楚,不过我听我外公讲过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给你分析一下。专

说古代属的时候,人老了,不能打仗也不能种地,就没有用了,所以要活埋养地(太残忍了),后来有个地方闹鼠患,硕大的老鼠,外公说叫千斤鼠,一个月就把粮仓啃光了(有点夸张演绎),后来有个老人说,西边有种叫猫的动物,再大的老鼠也怕它,于是皇帝派人去西边找到了猫,治理了鼠患。老人虽然没有力气干活,但是有丰富的经验,皇帝就下令废除老人60岁活埋的规定。
我查了资料,我们家那一带(苏北靠近沂河)确实有流传这个故事,而我国有关猫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朔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叫狸,也就是野猫,还不具备训化的条件。十二生肖在西汉就已经确立,却没有猫这种动物,说明至少西汉以前,猫是不常见的。而据西汉典籍《礼记 郊特牲》中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明中原地区人们已经知道猫能治鼠的能力。
综上分析,60岁要活埋应该是在西汉之前的事。

㈩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这个习俗发生在哪个朝代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这个惨无人道的封建习俗,具体在哪个朝代发生,还没有非常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目前流传较广的两种说法是在秦代和元代,具体分析如下:

一.古代用花甲墓与瓦罐坟,来对待年过六十的老人。

自古以来,人性就是一种不能深入研究和窥探的东西,你永远不知道人性能恶劣到什么程度。在古代的某个时期,过六十就要被遗弃,并会被自己的子女用极其残忍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听起来就觉得不可思议。即使这个习俗在史料记载中,不具有普遍性,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且时间多发生在宋元时期。

也有人说秦始皇是觉得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什么用,活着也是浪费粮食。但是这些传说是在野史中记载的,不具备可信度。其次,孝道文化的熏陶,应该也不会在秦朝,发生这种如此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

三.很可能是由元代最初的游牧民族,创造了这种惨绝人寰的陋习。

而从这种墓穴,多出土于元宋时期这一点来看,这个陋习出现在元朝,由游牧民族所创的说法,是相对比较可信的。游牧民族以放牧打猎为生,生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古代六十岁已算高龄,通常行动不便,劳动能力降低。为了减少生活的压力,选择用花甲墓的方式结束他们的生命,也可以说得通而古代这种抛弃六十岁以上老人的这种做法,在现代的某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如此的明目张胆和残酷。

阅读全文

与60岁不死活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唐山医生体检多少钱 浏览:169
养老金发的不对应该怎么办 浏览:349
辽宁退休工人涨工资最新消息2017 浏览:25
智利退休工资 浏览:361
泉卅养老院 浏览:59
孝顺孝重要还是顺重要 浏览:238
广州市老年人医保 浏览:427
南寿养生大药店怎么样 浏览:187
体检时各部位明显缺陷指什么 浏览:934
给父母交医保一年交多少钱 浏览:163
不孝敬父母天打雷劈 浏览:135
怀孕怎么躲过内职体检 浏览:10
老年体协活动经费方案 浏览:745
上海法官退休年龄 浏览:83
164岁长寿老人 浏览:542
重阳节江西庙会 浏览:671
老年人微信名男 浏览:750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书法字 浏览:945
老人躺不平如何做ct 浏览:633
孝顺父母的背景照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