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0岁志愿军老兵冒雨接战友回家,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非常感人的,体现了浓厚的战友情,而且英雄的功绩,功不可没,正所谓山河锦绣,英雄归来,向英雄们致敬。
⑵ 国家对抗美援朝的后代有什么补助
分时间段享受不同定期补助政策。1954年10月31日前到朝鲜战场退役回乡的人员,目前享受在乡复员军人定期补助待遇,国家标准为每月575元,我市按5%自然增长比例增加29元,月享受补助标准604元。
1955年至1958年到朝鲜支援朝鲜战后重建,分两种情况享受带病回乡或者援外退役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分别为341元/月、336元/月。
(2)90岁援朝老兵寻子50年扩展阅读
2019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9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张承刚等中国使馆外交官,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太亨彻等朝鲜党政军干部和平壤市民在平壤牡丹峰山麓的友谊塔前敬献花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
2020年7月2日据新华网报道,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⑶ 运城老兵爷爷收到50年纪念章后特别激动,这枚纪念章对他来说有多重要
近几日,山西运城,因为老兵爷爷受到了50年纪念章。特别开心,特别激动的事,瞬间在网络走红。无数网友纷纷表示,非常的激动,非常的高兴,为老爷爷感到开心。那么这枚纪念章,到底对老人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吧。
一、代表着老爷爷的整个青葱岁月。纪念章是带有纪念意义的章形物品的总称,包括徽章和收藏纪念章、装饰纪念章三大类。英文中通常以“pin” 来表示。
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麻烦给我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我,万分感谢。另外你觉得运城老兵爷爷收到50年纪念章后特别激动,这枚纪念章对他来说有多重要?
?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⑷ 浙江湖州市一对抗美援朝老兵是时候把遗体捐献捐献给医学事业是哪
沈玉英夫妇。2022年浙江湖州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沈玉英去世,捐出了遗体。沈玉英的老伴也是名老战士,作为约定,这对抗美援朝老战士夫妇去世相继捐遗体。湖州,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
⑸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们,现在谁还幸存于世
2018年4月27日台湾报道,台湾仍有84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一位记者采访了一位已有87岁高龄的老兵张文业。张文业参加的不只是有抗美援朝,在之前他也是打过仗的。张文业回忆,当年撤守金门后,又被派去作战,可是没想到军团投降了,又被要求去参加抗美援朝去了。美国当时的军事也是发展得不错,已经有了轰炸机来对抗我们,所以当时军队为了避免轰炸机的伤害只好晚上行军,白天睡觉,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好稀奇的,但是朝鲜天气极其恶劣,军事装备有不完善,很多人就在行军途中倒下了。张文业被俘两年才获释,后来选择去台湾。
我们应该像所有将士们致敬,没有他们的鲜血哪有现在的中国啊,想起美国今年的事情我也深深感受到身在中国的幸运了。今天我们的世界太平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⑹ 72岁老兵万里寻妻找到了吗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栏目组来了一位特殊的人,他的名字叫王玉明,是为退伍军人。两年前,他的妻子阎宝霞因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不慎走失,至今没有回来。
退伍老兵王玉明今年72岁。在过去近2年时间里,为了寻找一个人,古稀之年的他背着行李,走了六千多公里路,贴了两万多张寻人启事。他说这个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这个人就是他丢失的老伴阎宝霞。
王玉明老人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宝霞,这两年你走到哪儿去了,一定受苦了吧,我们俩在一起今年整50年了。你从两千公里外跟上我来到徽县,受苦了。
年轻时,你在老家劳动带孩子,我们十几年分居两地生活。头几年,几年才见一面,后来,一年见一面。每年我走的时候,你都含着眼泪送我说‘你走吧!帮工作去吧!明年回来再见面’,鼓励我说明年很快再见面,一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俩过着牛郎织女生活,我们年轻的时候受折磨。现在老了,条件也好了,我说我们永远在一起,不分离。
谁知阿尔茨海默症害死你了,你到底到哪儿去了,我欠你的太多了。你走到光明处,有好心人报个信,你的男人王玉明接你回家。”
五十年坚定守候,五十年携手相伴,前半生相隔异地,已经留下了分别离散的遗憾。苦尽甘来的后半生,却不能白头到老。
希望老人早日找到他的老伴,白头到老!
⑺ 有关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所有资料、事迹
特级英雄--黄继光(1931-1952年):
---------------------------------------------------
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通信员,1952年7月加入中国析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
同年10月19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他挺身而出,请求炸掉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当进到距离火力点30-40米时,一位战友牺牲,一位负重伤,他的左臂被打穿。他忍受剧痛冒着敌机枪的疯狂射击继续前进,在匍匐前进接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火力点全部炸毁。在身边已无弹药的情况下,他毅然纵身扑向敌火力点,舍身堵住了敌人机枪的射击,为反击部队迅速消灭了敌人,夺回了阵地。他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根据他生前的申请和表现,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目睹黄继光堵枪眼——访黄继光生前的排长钟仁杰
---------------------------------------------------
当年,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时,他紧随其后担负火力掩护。今天,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里,他再次来到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烈士墓前,历史记忆的深泉在心中喷涌。他,黄继光生前的排长钟仁杰,一遍遍地向人们讲述着英雄的故事。黄继光堵枪眼的壮举,震颤着、冲撞着人们的胸膛。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在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的助威下,向我军阵地发动了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势。19日晚,上级命令黄继光所在连对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进行反击战斗,并要在20日拂晓前拔下这根“钉子”。
敌人的兵力虽说有我们的二三倍多,但机智勇敢的我军官兵很快将3、4、5号高地拿了下来。到了2号高地,连队进攻遇到了“钉子”:敌人设在半山腰处坚固的火力点喷射出来的猛烈火力,压制我军先头部队。两个爆破组上去了,没有成功,营指挥员着急得瞪大了眼睛。就在这时,黄继光送信回来了。见此情景,一直想上战场的他急忙把早已写好的请战书交给参谋长,一再请求把爆破的任务交给他。参谋长看着他用鲜血写成的请战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同时派连队通信员肖东良和吴山羊作配合。
黄继光他们出发后,为了完成掩护任务,钟仁杰将排里的两挺机枪全派到最前沿,自己把住了一挺重机枪。
黄继光他们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了,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眼看着三人一个个相继倒了下去。可没过几秒种,黄继光又匍匐前进了,但动作比原来慢多了。后来才知道,吴山羊这时已牺牲,肖东良身负重伤不能动,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
特级英雄--杨根思(1922-1951年):
--------------------------------------------------------------------------------
江苏省泰兴县人,一九二二年出生,一九四四年二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团第三连连长。第二次战役中,他带领本连第三排守卫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他们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发起第九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1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自己也壮烈牺牲。立特等功,获特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携炸药跃向敌群——杨根思
---------------------------------------------------
杨根思初次参战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示出智勇双全的才干。 他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 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在革命战争年代,杨根思已是华东地区有名的战斗英雄。他初次参战时,参加攻打一个伪军据点,所持武器只是一根长矛。敌人溃逃时,他紧紧盯住一个拿枪的伪军,用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两人拼了几个回合,杨根思机智地大喊一声:“班长,后面上!”那个伪军吓得一回头,被杨根思一枪刺中。这样,杨根思初次作战就缴到了枪,受到排长表扬。
在1946年的泰安战斗中,杨根思所在的突击班奉命攻占一座高大的教堂。他们冲到教堂前的一排民房下却砸不开门,敌人从房顶不断地往下扔手榴弹。在危急时刻,杨根思冲到离屋檐五六米远的开阔地,迎着敌人子弹,两手左右开弓,向房顶连续甩了18颗手榴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战友们乘机冲进屋内。这场战斗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在1947年的齐村战斗中,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到敌人一座大碉堡前,放好后正要拉弦,猛然听到碉堡里的敌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领头军官不同意。杨根思当机立断,抱起炸药包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如神兵天降,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统统报销!”说着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势。一看这阵势,碉堡内近一个排的敌人都乖乖地爬出来缴了枪。战后评功,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入朝作战正逢冬季,战士们单衣露宿,他带领大家用雪擦手擦脸,把玉米壳撕成条,裹在脚上防寒 ,最后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伤员,自己孤身作战,从容赴死。
杨根思所在部队紧急入朝参战,进入东线时,山区最低气温零下30度,而战士们还穿着华东军区发的薄棉衣和单鞋。因敌机日夜轰炸后方运输线,粮食供应不上,每天每个战士的食物只是冻得硬邦邦的几个马铃薯。杨根思身为连长,深知要打好仗必须先把部队带好。每到宿营地,战士们睡下后,他一个班一个班地查铺。看到战士们在雪地铺上树枝露天宿营,不少人两脚冻得红肿,他马上决定采取防冻措施,带领大家用雪擦手擦脸,把玉米壳撕成条,裹在脚上防寒。他和指导员还号召大家用坚强的毅力战胜困难。
当时,志愿军第九兵团在东线包围了美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第一师,杨根思所在连队接受了阻敌向南突围的任务,并负责坚守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他对全连官兵铿锵有力地说:“敌人凶,我们要更凶!坚决不让敌人上小高岭!”敌军猛烈的炮火和轰炸,把阵地上的土都几乎翻了一遍,临时挖的工事也被摧毁,杨根思仍带领三排连续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最后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士。此时,他命令通讯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又命令重机枪手把子弹打光的重机枪撤下阵地,孤身一人留下坚持战斗。此时,后续部队在敌炮火封锁下,被阻隔在山腰上,无法上来增援,杨根思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拉着了导火索,一步跃起,冲向敌群,在一声巨响中实践了他的钢铁誓言:“我带三排上小高岭,保证人在阵地在!”
杨根思初次参战即手持长矛缴到了枪,显示出智勇双全的才干
英雄模范--邱少云(1931-1952年):
-----------------------------------------------------------
四川省铜梁县人,一九三一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认),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九连战士。一九五二年十月,在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的作战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战前,该连在敌前潜伏时,他不幸被敌人打来的燃烧弹击中。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他忍受了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没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牺牲保证了潜伏的成功。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精神的鼓舞下,当晚就胜利地攻占了391高地,全歼敌1个加强连。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烈火金刚----一级英雄邱少云
-----------------------------------------------------------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1931年生于四川省铜梁县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牺牲前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1951年的春天,邱少云怀着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和平的迫切心情从祖国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在朝鲜,他亲眼目睹了美国侵略者用飞机、大炮把大片的工厂、楼房炸成残墙断壁,使无辜的朝鲜人民遭受了灾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事实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美国侵略者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想卷土重来,使中朝两国人民再次受其剥削和压迫。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在平时的训练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苦练军事本领、军事技术,决心把自己锻炼成最坚强的革命战士。
1952年秋,上级命令邱少云所在的部队开赴平康前线,进入阵地。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这个高地上驻有李承晚军的一个加强连,共170多人。周围布满了严密的火力网和密密麻麻的铁网,星罗棋布的地堡散布在它的周围,情况相当复杂。邱少云战斗小组来到阵地的右侧隐蔽下来后,他忽然觉得嗓子痒得厉害,就像有小老鼠抓挠一样,痛痒难忍。他使劲地咽唾液,没有效果;又用手巾紧紧捂住嘴,憋住气,直憋得两眼发黑,泪水都流出来了,仍不见效果。此时如果能发声咳嗽是能够减轻痒的痛苦的。但他深知自己是在执行侦察任务,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破坏整个侦察计划。他只好抓起带苦味的野草在嘴里咀嚼才强忍下来。几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敌人出现,连长命令继续往敌人阵地前沿运动,这时,敌人的几颗照明弹窜上天空,轻重机枪一起扫来,此时担任战斗小组组长的邱少云以火力掩护大家撤出。他带领战士李川虎用手榴弹、冲锋枪一起向敌人阵地猛打,虚张声势地高声喊:“冲啊!”这下敌人以为他们找到了目标,不仅轻机枪像暴风雨一般地扫射,火炮也出来凑热闹。这样折腾了半个小时后才发现上了当,射击声停止。
1952年10月,抢攻391高地的战斗就要打响了。11日夜,担负潜伏任务的500余名指战员神不知鬼不觉进入一片有3000米开阔地的潜伏区。邱少云带领的爆破组,潜伏在距敌人前沿60米处一个小土坎旁边的蒿草丛中。他们透过草丛紧紧盯住敌人的阵地,聚精会神地观察将要爆破的目标,并已暗下决心,坚决完成潜伏任务,彻底消灭敌人。空旷的山野里听不到枪声,也听不到人声。500多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在半人高的野草当中已度过了近10个小时了。整个潜伏区显得非常宁静。上午10点多钟,意外的情况发生了,一个班的李承晚军从地堡里钻出来,朝山下走去。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潜伏区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邱少云和同志们屏住呼吸,天地间的一切像凝固住了一样。这时,战友们用眼神互相鼓励着:“沉住气,不要冲动,一定要遵守纪律。”这时走在最前面的敌人突然发现山下埋伏着一片志愿军,顿时吓得两腿发软,砰砰砰地扫了一梭子,扭头就往山顶上跑。当敌人跑到半山腰时,一阵惊天动地的炮声从志愿军阵地传出。炮火筑起一道火墙,截住了敌人的逃路,将敌人全歼在山腰间。
一场危机过去了,潜伏区又恢复了平静。中午12时,一颗燃烧弹在邱少云身边爆炸,燃烧液溅到了他的身上,立刻燃烧起来。首先烧着了他腿部的伪装,顿时形成了火团把他紧紧包围起来。一股强烈的灼热使邱少云本能地抽动了一下,在他的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中打个滚,就可以把火压灭,保住自己的生命。但他深知这样就会被山顶上的敌人发现。为了500多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不惊慌,不呼救,坚定地趴在地上,咬紧牙关,巍然不动。眼看着邱少云被大火吞噬而不能去救,战友们的心像在滚开的油锅里煎熬。但此时,理智要求大家谁也不能动,这是考验革命战士组织纪律性的严峻时刻。他们在为邱少云担心、难过,同时也相信他一定能经受住考验。
火焰仍在邱少云身上翻滚,身上的棉袄渐渐地烧完了,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上滚下来,他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他紧握钢枪,坚强地抬起头来,看看同志们,仿佛在说:“首长,同志们,我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为了保卫我们可爱的祖国,再大的困难,绝不屈服。”在烈火持续的燃烧中,邱少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的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总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朝鲜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让英雄的名字与英雄的山岭共存不朽。
英雄模范--伍先华(1927-1952年):
-----------------------------------------------------------
四川省遂宁市人,一九二七年出生,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一00团第二连班长。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他所在部队反击官岱里西山敌人坚固设防的阵地。当主攻部队被压制在半山腰,前去爆破的两名战士又相继倒下去后,他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跳进敌人坑道内,和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使主攻部队得以攻上阵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立特等功,获一级爆破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
无敌勇士----一级英雄伍先华
-----------------------------------------------------------
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四川省遂宁县金马乡斩龙哑人。1927年出生,自幼失去父母,成了孤儿,在旧社会历尽苦难。1949年12月,他从国民党军队里被解放过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革命后,他经得起艰苦的考验,有杀敌立功的决心,于1950年8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3月,伍先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第2连第3班战士、班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战。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曾三次立功。
1952年秋,志愿军发起了战术性反击战,在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以西的反击战中,伍先华所在的第3班接受了爆破半截坑道的任务。团首长在传达战斗命令时说: “要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关键性问题是爆破。主攻部队要从我们最前沿的坑道口冲出去,穿过720和74两个阵地之间的凹地,占领敌人连队的主阵地。但720南边的半截坑道设有敌军的指挥所,里面的火力完全封锁住了凹部和74号阵地的山腰,因此,炸掉这半截坑道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一环。团指挥所决定:这个为冲锋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交给第2连第3班。”
伍先华领受任务后,率领全班战士连夜出发,察看爆破敌人各个火力发射点的道路。他们乘漆黑的夜色悄悄摸到720阵地背后,观察了半截坑道附近的所有地堡,记熟了进攻的道路和目标。回来后,他们根据敌人地堡的大小,捆了许多个不同型号的炸药包,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9月29日17时,激烈的战斗打响了。随着炮火的不断延伸,伍先华率领战士英勇爆破,迅速攻占了敌军720高地,控制了制高点。尔后从该高地制高点左侧,直击凹部。他们刚冲到半途,半截坑道喷出的火舌,向凹部和74阵地飞来。接近半载坑道的道路被密集的火力封锁住,急雨似的子弹、手榴弹从坑道附近的4个地堡里射出来。伍先华命战士罗亚全把敌人的地堡炸掉。罗亚全正向地堡爬去,一群敌军从坑道钻出来,向720高地制高点反击。伍先华率战士用自动步枪、手榴弹打退了一股冲上来的敌军,又一股敌军冲上来。伍先华率领战士上前迎战,刚冲到凹部,又遇上从山沟里钻出来的一伙敌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敌军的反冲锋被打退了,守住了阵地。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这时,3班只剩下伍先华和两名战士了。可敌人从坑道里、地堡里不停地射出密集的子弹,死死封锁住志愿军突击部队冲锋的道路。伍先华立即命令罗亚全:“你爆破地堡,我掩护。”罗亚全抱起炸药包,向敌军地堡群的右侧爬去。敌军的两道火舌,立即对准罗亚全。此时,伍先华猛烈地向敌军地堡群开火,把两道火舌吸引过来。伏在地上的罗亚全借机爬到敌人地堡群前,随着两声巨响,地堡群升起了浓烟烈火。
敌军的地堡群被炸掉了,可半截坑道里的机枪仍然疯狂地响成一片。此时,74号阵地上传来一声巨响。天井坑道的敌军连指挥所被友邻部队炸掉了。按照预定的作战部署,正面主攻部队发起冲击的时刻到了,可半截坑道的敌军重机枪还在发射密集的子弹,穿过凹部地段,撒在74号阵地的山坡上,压得主攻部队抬不起头来。伍先华回头望了望急待冲锋的战友,立即从地上抱起大炸药包,向半截坑道爬去。战士周绍丰一把拉住班长,抢下炸药包向前爬去。伍先华立即猛烈开火,将敌军的火力再一次吸引过来。周绍丰乘机迅跑,先向半截抗道左边地堡塞进一包炸药,翻身一滚,又向右边地堡里塞进一包炸药,在他往山坡下滚的时候,连续两声巨响,敌军的两个地堡飞上了天。
随着敌军地堡的爆炸声,志愿军突击队发起冲锋,满山遍野响起了喊杀声。此时,半截坑道里敌人的重机枪又扫射过来,成了突击部队前进路上的大障碍。伍先华抱起一捆20斤重的大炸药包,跃身冲进火网,向半截坑道口冲去。突然一串曳光弹扫来,伍先华负了重伤,但他毫不犹豫地拖着负伤的身子,忍着剧痛吃力地向前爬,在距半截坑道只有几米时,一跃而起,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扛着炸药包,奋不顾身地冲进坑道,在敌人群里拉响了导火索。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半截坑道崩溃了,共炸死敌军40多人,为突击部队打通了前进的道路。伍先华壮烈牺牲。
1952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 和“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的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意志,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并于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总部委员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朝鲜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让英雄的名字与英雄的山岭共存不朽。
---------------------------------------------------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听志愿军将士们讲述50年前的那场战争———
英雄故事依然美丽
邵宁
那是一段硝烟滚滚、烽火连天的岁月。那是一段热血涌动、壮怀激烈的历史。那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记忆,留在了一片盛开着金达莱花的土地上。“抗美援朝”四个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已经很遥远了。可是,英雄的故事不应被遗忘。这几天,记者连续采访了多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英雄的故事依然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皮靴被雪水泡得漂起来
13岁参加新四军的李允瑞,在抗美援朝时,已是一位年轻的“老干部”了。1951年,24岁的李允瑞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担任文教办公室主任。当他听到战火已燃烧到鸭绿江边时,便坚决要求参加抗美援朝战斗。昨天,73岁的老李在无锡疗养院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忆及往事,依旧十分激动。他说:“朝鲜是一所大学校,我在那里战斗了近7年,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一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历,十分有意义。”
李允瑞到朝鲜后,先在志愿军政治部工作,但他坚决要求到前线去,后来担任了54军134师政治部主任。在战场上,他和战士一样睡山洞、蹲坑道、吃炒面,一口炒面一口雪;早晨醒来,发现皮靴竟被山洞里融化的雪水泡得漂浮了起来。战争是无情而惨烈的。1953年停战后,他带领一个师部检查组,到前线检查工作,半路上和李承晚的部队遭遇,打了一仗,战斗十分激烈,牺牲了不少同志。“就在胜利在望时,他们却倒在了朝鲜这片土地上。”
至今太阳穴还留有弹片
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干事徐逸如今住在虹口区第一干休所。他的故事今天听来仍惊心动魄。1949年1月在浙江淳安县参军的徐逸,于1950年11月10日随志愿军179团奔赴朝鲜。当时他在179团参谋处担任侦察测绘员。这是一项事关战役能否取胜的重要工作,战斗布置、作战方案、进军路线全靠测绘员实地侦察后标出来。1951年4月初,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行将打响,我方将从中线、西线攻打三八线附近的史仓里。徐逸的任务是趁敌人还没有占领史仓里前,赶往那里绘制阵地图。当天夜里,徐逸和另一侦察兵连夜翻过一座900米的大山,抢在敌人的侦察小队之前,绘制了阵地图,为取得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
1951年6月6日,山阳里阻击战全面展开,徐逸所在的团奉命进行阻击,6日晚9时多,敌人的一颗炸弹落在了徐逸所在的一山洞口,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从他脸上淌了下来,他失去了知觉。第二天,团部侦察参谋在寻找战士时发现了徐逸,立即将他抬回了后方医疗站,因后方医疗站条件限制,部队又将他送到了部队医院接受治疗。然而要取出弹片,必须回国治疗,徐逸听说要离开战场回国治疗,心里非常着急,他多次向领导请求不要把他送回国。一个月后,徐逸带着伤重返战场。
直到现在,徐逸左面的太阳穴还留着弹片,每当阴雨天,他的头部会隐隐作痛。徐逸的赫赫战功受到了表彰,朝鲜授予他参战军功章,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三等功勋章。
身子被黄土埋了大半截
孙继荣在志愿军老战士中要算“小妹妹”。她1951年5月赴朝时年仅16岁。孙继荣在第五分部22大站负责前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过鸭绿江后,她和战友就用小推车送物资,从新义州运到平壤,整整步行了半个月。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1953年初的那次轰炸,她差点就“光荣”了。那天晚上,她带了两个朝鲜姑娘在医疗站护理伤员。半夜大家都睡熟了,忽然传来了飞机轰炸声。她睡得迷迷糊糊的,等她醒来,周围的人都已撤离了。孙继荣很镇定,这时只听一声呼啸,一个炸弹扔在10多米远处,她趁飞机拉起的短暂的间隙逃出医疗站,冲到外面的坑道里,没跑几步,又一个炸弹炸响了,五六米外的医疗站已变成一片平地,而她被土埋在了坑道里,一直埋到胸口,喘不过气来。轰炸过后,同志们来找她,她听见大家叫她的名字,可是发不出声,心里那个急啊。这时,正巧有个战友一脚踩到她头上,她发出了“哇”的一声。一条命就这么捡回来了。
在朝鲜时,她见到过金日成主席、朝鲜妇联主席朴正爱。1952年7月,她在下连队送药时,还陪同著名作家魏巍一同到连队采访呢。
孙继荣至今还保存着一个慰问袋,那上面凝结着祖国人民的情意。袋子正面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字样,反面还写着“水果糖、一市斤”几个字,尽管是那种没有包装纸的“赤膊糖”,但孙继荣激动得不得了。今天孩子也许会说,水果糖有什么好吃的,可是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对这些女兵来说,手里捧着水果糖,而且整整500克,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历史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今年70岁的赵虹是1950年11月跨过鸭绿江的。他所在的20军就是战斗英雄杨根思所在的部队,第一仗是在长津湖畔与美国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打的。这一仗,他们把美国的王牌部队打败了,然而未把敌人消灭。这是因为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而我们的战士仅穿着单衣、单帽、胶鞋,许多战士的脚和袜子、胶鞋都冻在一起了,爬不出战壕,无法截击敌人。打完这仗,赵虹就负责送伤病员到转运站,交通工具只有爬犁。后来,许多战士膝盖以下坏死,不得不截肢。
今年71岁的黄伟是1953年撤军前赴朝的。他到朝鲜时已经停战了,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的那一幕。老黄是这么形容那告别的一幕的:当看到一个个战友长眠在朝鲜战场上,永远不能回国,从司令员到政委到普通战士,没有一个不流泪的。队伍中的哭声越来越响,震撼天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尽管岁月变迁,当年英姿勃发的英雄们,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白发苍苍,有的病魔缠身,但他们仍是最可爱的人。
50年前的这场战争,留下了很多令今人深思的东西,而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还有很多故事写不下了,如解放军报:《亲历者记忆中的抗美援朝战争》见
http://www.pladaily.com.cn/pladaily/20001013/gb/20001013001173_TodayNews.html
⑻ 抖音91岁李清成是谁啊
是李清成老人。
李清成是老年痴呆症的人了,今年91岁,当年抗美元朝老兵。别看他别的事儿糊里糊涂,但是,在谈到打美国佬的时候,依然两眼放光,精神焕发,清清楚楚的说出打他们,往死里打!爱国是从骨子里发出的,忘什么都不能忘了爱国。真是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⑼ 老兵寻找牺牲战友后人66年是怎么回事
在《等着我》特别节目第七期中,当希望之门打开,87岁的老兵庄优侨终于见到自己苦寻66年牺牲战友的后人。完成心愿的他不禁泪流满面,现场感人的一幕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节目现场,很多人见证了老兵庄优侨将守护了66年的纪念章亲手交与战友儿子的庄重时刻。至此,庄优侨老人完成了他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让我们向那些曾和他们一样的战士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老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承诺,祝老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