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30不惑40而立50岁

30不惑40而立50岁

发布时间:2023-02-09 21:03:34

『壹』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什么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1)30不惑40而立50岁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贰』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

四十不惑-------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2)30不惑40而立50岁扩展阅读: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论”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的意思,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叁』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么说的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顺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颐。

三十而立

三十岁以后,你应该在职场上已经摸爬滚打好多年,靠着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岁的人应该立身、立业、立家,这也就是三十而立。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自强、自立,让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人。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那么多年,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立业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立家,立家就是成立自己的家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和动摇。你不会因为遇见什么困境,或是被众人阻碍,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也就是知者不惑。人一旦到了四十岁,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更加理智。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指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岁之前,人还有很多精力,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去实现理想,去拼搏、去奋斗。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再怨天尤人,万事都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肆』 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谁知道后面是什么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四十岁,知识较丰富,听各种不同议论,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命运;

六十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4)30不惑40而立50岁扩展阅读: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

网络-年龄称谓

『伍』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当然这是按古代人的寿命和观点来提醒人生短暂,激励人要抓紧生命中的宝贵时间.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陆』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柒』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从心所欲。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7)30不惑40而立50岁扩展阅读:

《论语·为政》来源于《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阅读全文

与30不惑40而立50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excel中近退休年龄提醒 浏览:90
爱老养老院 浏览:991
老年大学自查自纠报告 浏览:420
幼儿园入园体检可以管多久 浏览:90
省内企业养老保险怎么合并 浏览:297
放血疗法治老年痴呆 浏览:270
一个养老服务平台怎么开发 浏览:425
主持词重阳节 浏览:729
查养老险的平台叫什么 浏览:526
秋冬滋阴养生多按摩哪些部位 浏览:11
为什么儿子成家了和父母的话少了 浏览:780
宁波市老年大学钢琴老师 浏览:589
合疗社保个人养老怎么区分 浏览:189
老年人没力气有什么可以吃的吗 浏览:237
慷慨养父母是什么意思 浏览:917
如何养生的观点 浏览:931
养生菜馆目标顾客是哪些 浏览:261
老年人瘦的很快怎么回事 浏览:217
老年人一直咬牙是什么病 浏览:67
2岁半女童体检都需要哪些项目 浏览: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