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范蠡很长寿

范蠡很长寿

发布时间:2023-02-07 22:54:08

Ⅰ 道家思想登峰造极的强者-范蠡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一)早年生活

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 幼时家境贫寒。

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 十几岁就学富五车。

更难得的还不是他学识渊博,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常常语出惊人,让人目瞪口呆,常与大众的观点不同,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认为他特立独行,异于常人。

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范蠡在进行深入思考,只是常人无法理解而言。

范蠡和文种都属于小有名气的人。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相约要建立功业,成就一番事业。

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

只有有背景的才可以入仕途,草根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阶级固化严重。

范蠡和文种不甘心年华和志气被慢慢消磨,25岁的范蠡和文种于是投奔越国为官。

时代背景:为什么投奔越国?

春秋中叶时期晋楚两国都是霸主级别的,晋楚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和越之间战争不断。

二 )兴越灭吴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越国有那么多的才智之士,范蠡和文种年纪轻,名声不高,也没有显赫背景。所以只是做一些琐事的小事情。

远大的志向需要漫长的等待和忍耐。等待机会,于忍耐中磨砺意志。

在越国的这18年里面,范蠡和文种凭借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慢慢崭露头角,终于获得了帮助勾践出谋划策的机会,但还是没有被重用。

小马哥说:“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

范蠡说:“我等了18年,就是要等一个说话的机会”。

在范蠡43岁这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打算报杀父之仇,勾践打算先下手为强。

范蠡劝谏,越王勾践一意孤行,最后兵败会稽山。勾践非常绝望,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翻身机会,甚至想去自杀。

挫折使弱者越弱,强者越强

当时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战败的痛苦中,但是范蠡不同,他深知强弱可以相互转化,自己真正的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对勾践说,身处逆境的时候,世界上无人能够助你援你。

这种情况下,要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舍人所不能舍、苦人所不能苦。

只有这样,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况越国还有我们可以帮你。于是勾践开始重用和信任范蠡,任命范蠡为上大夫。

从这一刻起,勾践复仇的怒焰产生的意志加上范蠡等人的才能,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范蠡成为上大夫以后,建议勾践对外假装臣服吴王,对内悄悄发展壮大。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

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

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

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7年后,打算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这一年范蠡50岁了。

两年后,吴再次伐齐,攻占了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越王君臣不停的贿赂讨好吴人,进一步麻痹了吴人。

但是伍子胥觉得越国伪装臣服,暗中练兵。夫差不听,矛盾激化后,伍子胥被杀。这一年范蠡52岁了。

又两年后,吴王在黄池会见诸侯,吴国的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下老弱和太子守城。

勾践又去问范蠡,范蠡说时机可以了。于是发兵伐吴,吴国留下的老幼无力抵抗,败北,吴国太子然后被杀了。

吴王知道国内巨变后,为了避免多线作战,没办法,于是让人带着厚礼请求和解,越国计算了一下现在还灭不了吴,于是暂且和平相处。这一年范蠡54岁了。

三年后,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这一年范蠡57岁了。

一年后,三月份,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这一年范蠡58岁了。

三年后,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这一年范蠡61岁了。

两年后,年底,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这一年范蠡63岁了。

终于范蠡用了38年助越灭吴,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前面18年的努力只是为了能有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的机会,后面20年全部在实施自己的志向,对外麻痹吴国,对内猥琐发育,积攒力量,最后先蚕食后吞并了吴国。

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范蠡没有被巨大的成功冲昏理智,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当前局势:现在越国的威胁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强大有威胁的离得远,离得近的都是弱小的国家,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自古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

加之多年的相处和观察,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于是产生功成身退的念头。

将离去之前,范蠡对好友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应该早做打算。文种不以为然。

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范蠡毅然向勾践辞官。

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执意要离开。

勾践执意挽留又以范蠡家人相威胁,然而范蠡最终还是辞掉了高官厚禄,将家产全部充公,离开了越国。

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尽家财。几天后,范蠡携妻儿离去,前往齐国。

范蠡为什么要散尽家财呢?

首先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既然打算辞官离去,那么知道他要离开了,觊觎这些家财的人必然会起坏心思,从而引发危险,范蠡连高官都舍了,更何况家财。

范蠡离去时给好友文种写信告诉他一些“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和物盛而衰,适时进退的道理。

以及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

今若不走,以后反为所害。但终究口说无凭,文种还是不信。(最后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因为同僚的嫉妒污蔑以及越王勾践的猜忌而死)。

其实让60岁左右的文种放弃所有从头开始,相信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抉择都会和文种一样,不肯轻易撒手已有的富贵吧。

想想也是,38年努力奋斗,付出多少心血,换来的成果,只要心里面有那么一丝幻想,都不会撒手的,通常会自我安慰。

例如越王勾践惦记我的劳苦功高,我应该能善终,就算不因为功劳,看在38年里面13870天,天天一起吃饭,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流汗,一起相互鼓励,总有感情吧。

总有那么一丝丝侥幸让自己让自己觉得可以抵抗“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的命运。

其实想想看也是纵观几千年有几人能得善终。大概最出名的就是范蠡和张良了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

刘邦和勾践在封赏群臣时,范蠡和张良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放弃。

一个拒绝了继续辅佐越王勾践的机会,一个拒绝了齐地的封赏,只要了一块很小的地方,就是张良当年和刘邦相识的地方。

他们都选择了放弃利益,远离纷争,常人眼中的万户侯,在他们眼中是将军冢。

三)经商致富

63岁的范蠡抵达齐国后,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

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

范蠡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销售上,范蠡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在专卖商品的过程中,让别人多赚,自己则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并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

经过全家人辛勤劳作,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

而范蠡却喟然感叹道:“治家理财,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职找上门来,这些看似幸运的事情,对我这样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详的征兆啊”。

他归还了齐王的相印,邀来朋友乡人,把数十万的家财尽数分给他们,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

散尽家财后,他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这是他第二次主动从事业的巅峰急流勇退。

这是范蠡第二次散尽家财,有了财富的范蠡没有相应的武力保护,本来可以低调发展,但是齐王的宰相之高位把他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当时法律没有现在健全,强盗很多。所以当时范蠡的处境不啻于稚子怀千金于闹市之上。

再加上齐王把宰相之高位给范蠡,定然会给范蠡招来窥视宰相之位的官员的嫉恨。

而且范蠡在齐国没有建功立业,别人也不会服气。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果贪婪的官员做一下小动作,比如让人假扮盗匪抢劫范蠡,或者怂恿别人去偷,一旦和范蠡的人发生冲突,那么范蠡和族人就要有人员伤亡了。

于是范蠡邀请来朋友乡人以及周围的贫苦百姓,当着大家的面散尽家财,只留一些容易携带,而且从外面看起来不容易被发觉的珠玉作为以后的发家资本。

散尽家财后他担心再出变故,于是连夜走小道离开了齐国。

随后带着妻儿飘然离开齐国,迁至定陶,定陶是天下的经商之地,富豪多,安全,所以范蠡打算在这扎根。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道德经》

范蠡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

没出几年,范蠡通过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到了古稀之年,家资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

但凡道家思想集大成者,普遍特点是都比较长寿,上古的圣贤大多能够活到一百岁。而现在的人所追求的长命百岁,他们轻松的做到了。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内经 -素问》

纵观范蠡的一生,道家思想有很重的占比。

范蠡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和谐统一的天道和人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总结:

在 屌丝之苦和强者之路 里面提到了,强者之路的三部曲:大志向,大才能,大机会。

所有强者的共同特点:自强不息和理智。

自强不息提供动力,不至于让人在挫折和平凡的岁月中消沉,而理智让人把握方向,不至于努力前功尽弃。而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也在于这两点。

人按照强弱可以分成四类人:(强和弱代表目前的资源和能量)

第一类:有强者之心的强者。这类人会恒强,大部分的创一代是这类人。

第二类:有弱者之心的强者。这类人的命运飘忽不定,完全看运气,大部分是二代,三代。

第三类:有强者之心的弱者。这类人是潜力股,以后会发展起来,但是需要时间,和机会。

第四类:有弱者之心的弱者。这类人会恒弱,大部分是底层的屌丝。基本上永坠轮回了。

当一个强者想要利用得之不易的机会抵达成功的时候,这个时候,来竞争的都是强者,但是强者也分三等。

在竞争的海选阶段,开始淘汰人级强者,在半决赛时开始淘汰地级强者,在决赛的时候开始淘汰天级强者,最终决赛的胜负归谁呢?

都是天级强者,就看同时代参加决赛的强者的差距,如果差距非常小,大家都奈何不了彼此,如果有一定差距,那么更强的那个获胜,所以这个时候有运气这种缥缈的东西掺杂里面。

同时代的一个强者始终奈何不了另外一个,就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

所以我只讲强弱学,不讲成功学,而且强弱是会互相转化,无恒强也无恒弱。

成功则是比较缥缈的,掺杂的因素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什么我喜欢写关于草根的呢,因为草根都是从无到有,而权贵都是从有到大有或小有。

没有体会一无所有的人不会知道无代表什么,他们只会觉得现在拥有的理所应当,本来如此。

当阶级固化后,强者之路的第三阶段-机会就被堵住了,这个时候机会会变得非常少,底层的人没有晋升通道就会绝望。

而通常人为了抵抗这种绝望,会自我安慰各种什么佛系什么平淡是真之类的的就产生了。

这个时候任凭你本事通天也无能为力,先天条件不足非人力和意志可以改变。

如果说强者三部曲是志向,才能,机会,那么成功四部曲就是志向,才能,机会,运气。

当你最终的对手比你弱的多的时候,成功唾手可得,例如刘邦项羽,刘邦7年定天下。

而当你最终的对手和你差不多的时候,大家常常打成平局,例如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都统一不了。

Ⅱ 范蠡是当时最有钱的人,可他只是勾践的手下,他的钱都是怎么来的

范蠡是春秋末期最有名的人,他特别会赚钱,人们还送给他一个称号“陶朱公”,他是当时最有钱的富翁。关于他能赚钱的秘诀是因为他会投资。在当时他就有用钱来养钱的想法。就跟种树一样,把自己的资本当做种子,经过合理的运作,拿这些钱来获得更多的钱。而且范蠡经常找很多商人或者商家讨要赚钱的方法。

范蠡能够看清天下局势,他知道哪个地方能让自己获利最多。后来他到了山东的定陶就定居下来了,这个地方是许多诸侯国都要经过的地方,所以他经常做一些倒卖稀罕物件的事情。他的商业之道无非就是囤货居奇。就是垄断市场,让很多人都从他那里买。而且还在各国帮助政府运输物品等都能赚到钱。

Ⅲ 范蠡散尽家财后,他的老婆和孩子都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人,他不仅在当时做到一品大官,而且还是当时的巨富。更重要是它还很长寿,活到了88岁,他的每一个阶段都处于人生的巅峰之上。每到一地,他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变得富裕起来,同时他又很不吝啬自己的经验,将自己的经验与当时的普通的人民百姓来分享,自己带领当时的许多人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三次成功,三次都会散尽家财,每次散尽家财之后,都会重新开始。

其实,范蠡每一次在散尽家财的时候,他都会留下一部分钱财来给自己的妻子跟孩子所用,并不是每次都将自己的钱财散得一干二净。如果他散的一干二净的话,他后期如何来积攒自己的财富呢。

Ⅳ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学生吗

中国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越国大夫范蠡是师生关系。
首先,从年代上讲,世所公认,老子长于孔子约二十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了吴国,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这年,老子九十八岁。范蠡约三十岁从越王,二十三年报越,因此这年范蠡约五十三岁,老子长范蠡约四十五岁。所以,他们都是春秋末年同时代的人。老子长寿,古者上寿一百二十岁,老子应有这个寿数,司马迁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据我看老子至少应是上寿之人。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后卒于陶,去世年纪约七十四岁,可以说,老子在范蠡去世后,还健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史记·越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国语·越语下》、《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对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较,特别是近年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语、行为,无不继承、运用和发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刚出道,即谏越王说:“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世家》)等等。特别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圣人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论述,可以说,范蠡是老子的这一思想的最好的实践者。从思想线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继承和实践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差的。而对于同时代,年岁仅差老子四十多岁的范蠡来讲,除了他曾亲自师从过老子以外,是很难解释的。

第三,古籍有明确的记载,“文子,老子弟子”,在汉及汉以前的文献中都是明确确认的。如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遣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师恰恰又是文子。《史记集解》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这是个连环师生关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们仔细地研究这段历史,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一线单传。在那个时代,当然也不可能一线单传。文子和范蠡同时师从老子是极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乱时,正当56岁,退休返乡,这时范蠡十一二岁,文子与孔子年岁相当,为36岁左右。因此,从年岁上讲,这三人在老子退休后于老子故里相会,成了师生。范蠡是文子的学生,但同时又是老子的亲传弟子。是极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岁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时师从孔子的有颜回、曾参父子。那么,文子与范蠡师生同时师从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涡阳。这是使我想到老子与范蠡是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在陶地经营,最终卒于陶,当葬于陶,这应无疑义。但是,史载陶朱公冢有三四处之多,最有争议的是今之山东省定陶和山东肥城陶山。史家称定陶的多,今人称陶山的多。但据我考证,安徽省涡阳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马迁所说的的陶,“据天下之中”,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历史上的东、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南方正是刚刚壮大起来的吴、楚、越地。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都符“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这涡水直到三国时代,还是曹操操练水军的地方。陶若在山东陶山,实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说是“齐国腹中”了。陶朱公离开齐国到陶,他搞的是“国际贸易”,那当然陶必不在齐国,而陶山实在是齐国的腹地了。
凭什么说安徽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

当地人世代相传,说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今天,当地地名为范蠡村,涡河的一条支流叫西河,沿墓而过,集镇叫西阳集,古时叫西陶。指西施与陶朱公合葬于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种种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上也确认是范蠡冢。但使我确认不疑的却是两本书:《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中晚期,秦国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时期的相国,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国封穰侯后,又益封于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关就封邑,并在陶去世。这个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陶朱公的陶与秦穰侯的陶用同一个“陶”字为地名,当是指同一个地方。且魏冉离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远。司马迁《史记》中写“定陶”时从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认“定陶”为“陶”是不确的。《战国策》中多处提到一个地名叫“阴”,这个战国时的“阴”就是后来的“定陶”,这个“阴”在齐、魏、赵间动荡不定,战国末年也不曾被秦国占有过。所以定陶在战国时称“阴”不称“陶”。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出土)中有《见田兵于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说,秦国在东侵的过程中越不过梁国的防线,而阴(定陶)却在防线的后面。这一章说的是秦统一中国前的梁国的防线,当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说,终魏冉之一生,并未封到山东定陶去过,《史记》说他将平时的聚敛送到“陶”去,去相位后,出关就封邑,并死于陶。如果是定陶,必无可能,秦国的势力当时还不能到达定陶,更不用说齐之腹地陶山了。

那么,又怎么可以确认“陶”是安徽省涡阳的西阳集镇呢?

《战国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对穣侯说的话。客卿造对穣侯魏冉说,秦国封你“陶”地,你必须攻打齐国,“陶”可以存在;而攻齐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国曾经下齐七十余城,你可以利用燕国攻齐,可派人去对燕国相国说,攻齐国,你若能灭亡齐国,就可以“封君于河南,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这段话点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河南之南,必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与陶为邻”,这地方正当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历史地理范围。所以这个“陶”,我认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涡阳县西阳集。因此也认定今涡阳县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绝书》在交待范蠡的结局时说他“老身西陶”,也是一个佐证。

在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中,对“陶”有详细的考证。
现简介于此。

我们认定了老子故里在涡阳,范蠡与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涡阳,那么,同时代的老子与范蠡在同一地相处不是顺理成章的么?老子与范蠡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明确的么?从时间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后,文子与范蠡在老子故里从师约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学成之后才去越国任相国;二十多年灭吴以后范蠡先到齐国,二三年后即赴陶与老子再次相会。这我考定约于公元前471年正当老子百岁之时。我相信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处。

老子故里在涡阳,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于涡水后,老子才西出关重游周都的。时当公元前453年,老子119岁,范蠡74岁,西施49岁。(详见《老子范蠡年表》)

Ⅳ 商圣范蠡:经商18计,道尽了怎样的人性弱点

范蠡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也就是说,范蠡活了将近一百岁。即使是现如今,范蠡的年龄也是长寿的。范蠡的经商十八计人们应该谨记,这完全可以说是范蠡留给后人的财宝。

范蠡被评价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现如今的经商之人,都会供奉财神,但是极少数的人才知道财神到底是谁。

Ⅵ ‘’文财神‘’范蠡,神在哪里

我们大家都知道范蠡其人。他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被后人尊称为“文财神”和“商圣”。

范蠡是春秋战国末期越国之相。力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胜吴王夫差,夺得越国天下。

胜利后,他急流勇退,驾扁舟,泛东海,到达齐国。

他从农耕起步,后水产养殖,再后来经营贸易,每每致富。

《史记》有载:范蠡曾三次聚财,又三次将万贯家财散于乡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聚三散”的故事。

他造福百姓。不但直接施赠其财,受益毗邻;还开展渔牧和商贸,辐射域广,因他影响致富者不计其数。人们因此称他为“财神”。

他还写有《养鱼经》、《商经》,塑造诚信公平的商业文明。从商者无不奉他为“商圣”。

然而,我以为,陶朱公范蠡之所以被后世尊奉为财神、商圣,还因为他具有以下超然之处:

一、德品高,授术于人 。

范蠡退隐至齐国后,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

他落脚在一块临海之地,从此勠力躬耕,几年后便积万贯家财。他致富不忘乡邻,把自己总结的务农之理及时传授给邻里。

他二次为相在齐国。不久后,又还回相印,散财远行至定陶。在那里开创了养殖业;几年后,再聚万贯家财。他将积累的养殖之术,以《养鱼经》传授给鱼人;送给乡人鱼苗,资助他们建造池塘;

三次创业,经商做贸易。他很快聚积万贯家财。他将经商之道书成《商经》广授与人。

在经商过程中,他以多分利益、注重诚信,公平交易树立儒商之誉德。

他三次聚财,又三次散财资助相邻、父老,仅此三举,亦足见其德品。

二、财品高,潇洒为人。

所谓财品:即指一个人经商致富的才能,又指一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

陶朱公范蠡为商界鼻祖。即便现在,到陶朱公岛的商客依然络绎不绝。无数商人、巨贾纷至沓来,参拜、学习、效仿。

但是,我以为,大多数商人、巨贾只能学习领略之一二,其精髓少有人识得。

“不为财富所累”是陶朱公财神范蠡的精髓所在。

现在,许多生意人,把挣钱作为其人生的唯一目标、唯一乐趣。整日为财富伤脑筋,挣不到钱烦恼,挣到钱也烦恼。为追逐财富,呕心沥血,病倒于床榻上,甚至英年早逝。

“把赚钱和干事业区分开来”是陶朱公之大智慧。

他诚信为根,树立商誉,引领公平交易,撰书《商经》,开儒商之风范。他这是在干事业,而非只为赚钱。

有一个例子,能够解释财品是什么:

华为的任正非,不为追求快利做企业。他的企业品牌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是因为他肯于埋头苦干,十年磨一剑,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情------研发芯片核心技术,为“中国创造”贡献智慧。

这就是做事业和唯利而逐的区别。

陶朱公一生,不为金钱所困所累,一生虽风风雨雨:从高到低,从有到无,从无到有,起起伏伏;仍能潇潇洒洒活到年近九十。若无人生之大智慧,岂能长寿如此。

三、眼界高,能上能下。

要说眼界,当属他两次归还相印之时。当他为越王胜国居功之后,审时度势,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当他被齐国国王拜为相国后,再一次,顺势而为,辞相而去。

他经商的眼界独一无二。既能识别商机、时机,又能识别商人良莠,还能分辨地利人和。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既能在高堂之上为相,又能屈尊躬耕于田野,挽起裤脚养鱼,拿起秤杆论公平。为官、为农、为商、为畜牧业。能上能下,能屈能伸。

现如今,这样大起大落,能伸能屈,能文能武,利商利民的企业家还多得不够。

四、为人高,贵而不显 。

纵观范蠡的一生,一世低调主藏。每当他出人头地,显赫之时,都能够做到避露锋芒,急流勇退;或辞官、或散财、或移居。

他一生低调处事,对人相待以礼。既不因才高八斗,自恃于人;也不因功高及主,蔑视于人。与农人为伍,与鱼人共渔,与商人共利。从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以一己之私为私。

谦和、利他、善良、低调、务实,构成了范蠡贵而不骄的人格特征。 

           

阅读全文

与范蠡很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大学教育活动版面 浏览:665
长寿宫灯烂根怎么办 浏览:233
地级市小学老师退休金 浏览:682
黑龙江省退休人员能涨多少工资 浏览:589
父母与子女相处模式有哪些 浏览:739
2020年山西退休工资调整方案 浏览:559
山东荣成盛泉老年大学 浏览:77
20岁的面容到80岁的面容 浏览:431
父母长期吼孩子有什么影响 浏览:807
怎么和父母辩驳 浏览:452
用什么借口找父母借大钱 浏览:627
有没有学文化课都老年大学 浏览:998
中山车管所体检去哪里体检 浏览:490
大战老人家 浏览:949
去养老院的活动方案 浏览:982
老年人肚子疼快速消除 浏览:323
农村养老金六十买六十岁可以领多少 浏览:586
你父母打过你吗怎么回答 浏览:785
有声绘本重阳节 浏览:197
子女买父母的房产如何交易 浏览: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