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寿则多辱是什么意思
“寿则多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òuzéōrǔ。意思是长寿就会多受辱,旧时为老人不幸遭遇的写照。出自战国·庄子《庄子·外篇》。
原文: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❷ 孔子处世名言
孔子处世名言
孔子是一位名人。孔子处世名言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释义】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释义】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同他做伙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释义】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1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会扰乱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戒:青少年时期,血气还未养成,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年纪变老,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14.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释义】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释义】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释义】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释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2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释义】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释义】孔子说:“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22.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有九种考虑:看到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要考虑是否诚恳,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考虑如何向别人请教,怨怒发作前要考虑将引起的后果,看到名利时要考虑得到它是否合乎道义。”
24.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释义】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趟水过大河,这种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谨慎小心,喜欢动脑子想点子来完成任务的人。”
2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快乐由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赞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一多交贤能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快乐。以傲慢自大为快乐,以无所事事地游荡为快乐,以过度的宴饮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诚信友爱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孔子说:“君子喜欢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喜欢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与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释义】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
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即使大家都讨厌他,自己也不要随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释义】孔子说:“不怕别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释义】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随意猜测别人的不诚实,然而却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觉,这才是贤人啊!”
3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
【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有几句正确言论就推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言论。”
33.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却不同他谈话,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话,却同他谈话,这是错说了话。聪明人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错说话。”
3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肯勇于牺牲自己来维护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释义】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释义】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义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释义】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释义】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释义】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4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4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4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释义】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论,而有精彩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50.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谦逊恭谨篇
51.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释义】孔子说:“少年子弟平时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要广泛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若还有富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53.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释义】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宽宏大量,举行礼仪时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伤。这种表现,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释义】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抢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箭时,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后上场;比赛完毕下场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❸ 孔子在哪里说长寿多辱
原文: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回尧曰:“辞。”答“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译文:
尧在华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
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一层忧惧,多财物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无为的观念和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
出处:《庄子·外篇》——战国·庄子
❹ 孔子的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❺ 墨子庄子孔子孟子名言
这里都有的
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参考资料: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zhanguo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http://..com/question/21382248.html?si=1
庄子名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万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
“故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闭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发(去智不用)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穷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无涯”(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
“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参考资料:http://www.cnrr.cn/rrsy/rrzl/zlpp/zlpp004.htm
❻ 解释:长寿多辱,孔子之言。活在当下,俗人俚语。
多言多败,多抄事多害,多男多惧袭,多寿多辱,民间的很多认识的确很深刻,长寿多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则,活得久经事就多,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事,所谓多辱,比如比较鲁迅和巴金,巴老在反右中、文革中受到的辱,还有后来躺在病床上多年的苦难,鲁迅则没经历着;另一方面,人越老,没有精力了解新时代,因此与下一代的矛盾也越多,因此会受到下一代的嘲笑也会多。
❼ 孔子在哪里说长寿多辱
你好,“长寿多辱”是庄子说的。准确来说是“寿则多辱”,出自于《庄子·外篇·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❽ 长寿多辱是庄子说的还是孔子说的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庄子 外篇 天地第二十三》
❾ 古人说“寿多则辱”,怎么理解呢
“寿则多辱”一语出自《庄子》:“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尧说:“多个儿子就多了一层负担和担忧惧怕,财富多了麻烦事也就多了,寿命长了就会受到许多的屈辱。这三种事情,都无助于培养德行,所以啊,你们就不要对我表示祝福了吧。”
长寿老人由于自然规律,身体功能总是会有所退化的,即使没有什么疾病,体能也会下降,腿脚也会变得不太灵活,从而造成行动不便。每每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生龙活虎,叱咤风云,自然会有失落感。可是,老了就是老了,人老以后,一切的一切都必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过去战胜过天地大自然,还是驰骋过疆场立过战功等等,现在再想去故地重游,都会因为走不动而成为泡影和美好的回忆了,只能重温旧梦了。因此,就可能会使老人们产生了“好汉不提当年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和惆怅。
❿ 庄子“寿多则辱”的背后故事是什么呢
庄子曾揭露过一个真相,即“寿命多则耻辱”,这句话的意思也许字面意思是人寿命长反而会遭受更多的痛苦。其实,就像庄子说的,人的年龄、腿、心都不行,有些人甚至需要年轻人照顾,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可以没有自己年轻的力量幸福地生活,遇到不那么孝顺的后辈,可能会受到一些“羞辱”。“长寿多侮辱”一词来自《庄子》。“姚说:“男人多恐惧,有钱人多事,寿命多侮辱人多。
事实上,古代有一句类似的话:“老不死的是小偷。”也就是说,当你足够老,不再有价值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死,孩子们就会把你当成“小偷”。所以很多长寿的人,活这么久是什么意思,受委屈和屈辱也是讨厌的。但是庄子的“长寿就侮辱”不是揭露“长寿的人反而更不容易受到尊重”的人性真相,而是告诉我们有很多“好的”。反而有害。因此,庄子在宣传道家的“满足知识”,同时庄子的“寿命多则耻辱”理论经典不是强调“满足智慧”,而是告诉我们“停止”的“善”在哪里,这“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