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人突发心梗晕倒在医院,医护合力抢救上演“生死时速”
交汇点讯 “不好了,有人晕倒了,赶快救人!”8月8日上午8时35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2楼 健康 管理中心门口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地。危急时刻,中大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反应、及时救治,从患者晕倒到心脏血管开通仅用10多分钟,上演了中大版的“生死时速”!
8月8日上午8时35分,正是医院最忙碌的时候。在医院2号楼2楼 健康 管理中心门口,突然有一位老人晕倒在地。“有人晕倒了!”彩超室周影玉护士透过玻璃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立即赶到病人身旁。看到老人大汗淋漓、脸色惨白、肢体冰凉,有着多年护理经验的周影玉护士感觉不妙,估计是心脏病发作,立即拨打导管室电话。由此,一场医护合力救治患者拉开序幕…… 导管室吕健琴护士接报后,立即带着护理员推着平车一路小跑赶去现场。当时, 健康 管理中心主任朱欣佚、章美华副主任医师、 健康 管理中心狄万娜护士、邵南护士等一行人已经在现场,测脉搏、量血压、查心率、吸氧……并在患者的耳边不时地呼叫患者。此时,心血管内科陆文彬主治医师也赶到现场,经初步诊查考虑急性心肌梗死。
接力:时间以秒计算
中大医院立即为老人开通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接力抢救还在继续,从老人晕倒到被送至导管室,仅用时10分钟。8时45分左右,老人被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送到3楼导管室,此时心血管内科鞠成伟副主任医师、魏芹副主任医师已在导管室准备手术。 经过初步生命体征判断之后,发现老人的呼吸很微弱、心跳很慢。床边心电图提示,老人患有严重下壁心肌梗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8时50分,鞠成伟副主任医师、魏芹副主任医师、陆文彬主治医师三人上台手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随即打响。穿刺、造影、球囊扩张……手术紧张有序地进行,造影后发现患者心脏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随后放入两枚支架。9时45分,手术顺利结束,在场的医护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老人被送至该院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进一步治疗。
感恩:多亏抢救及时!
据悉,老人姓刘,南京人,今年69岁。8月8日正值立秋,可对于刘大爷来说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回忆时事发情景,老人仍心有余悸。平时身体还算硬朗的他,这两天身体有了点小状况。这两日,刘大爷在晚饭后遛弯,走着走着就感觉胸闷不适,且症状越来越重。 8月8日上午8时左右,刘大爷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中大医院就诊。心血管内科盛祖龙副主任医师问诊查体后,建议患者立即住院治疗。随后,刘大爷跟老伴从医院门诊步行前往2号楼办理入院手续。乘坐扶梯到了2号楼的2楼,刘大爷突然晕倒在地,经医护接力抢救,及时开通血管,最终转危为安。 记者在病房见到了刘大爷,此时的他面色红润,精气神也挺足。“太感谢你们啦!多亏你们及时抢救,要不然我的命肯定没了啊!”老人抓着陆文斌主治医师的手,非常激动地说。据悉,目前老人生命体征稳定,正在进一步观察治疗中。
提醒:时间就是生命!
② 心肌梗塞如何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
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进行溶栓治疗。
5.药物治疗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应用rt-PA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脉注射3~5天。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与ß阻滞剂。对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给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对ACEI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如支气管痉挛)而患者持续有缺血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而无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失调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所有患者均应给与他汀类药物。
6.抗心律失常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
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肺水肿时应吸氧,静脉注射吗啡、速尿,静脉点滴硝普钠。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静脉滴注,如能维持血压,可在严密观察下加用小量硝普钠。药物反应不佳时应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支持下行直接PCI,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于PCI,应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8.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
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9.家庭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对病情平稳、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1)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保持大便通畅;坚持适度体育锻炼。
(2)不要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和避免吃得过饱。
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应做到:①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选择能够坚持的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②掌握好运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运动量必须与医生协商决定,运动量过小,尽管比不运动好,但起不到应有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运动中若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立即终止运动。③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 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及心功能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肌梗死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