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家张培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翻译家张培基的主要作品有《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习语汉译英研究》、《英语字母的象形作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
1955年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载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1960年曹禹《明朗的天》(外文出版社)
1962年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外文出版社)
1964年《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
1978年《英语字母的象形作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2月《关于一些英语惯用法的探讨》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79.年3月《英语人名同位语的称号化》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报
1980年1月《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5月《论英语习语的变体》发表于《外国语》学报
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年The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er's Handbook,《汉英口译手册》与加拿大马拉斯匹那学院方面合编)
1984年王士菁《鲁迅传》(外文出版社)
1987年廖静文《徐悲鸿一生》(外文出版社)
1999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百岁翻译家张培基逝世
张培基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移居上海。自幼时读书起,他便跟英语结下了不解之缘,1945年顺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并于同年起担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1944—1945)副总编。
记者6月29日上午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获悉,著名翻译家、对外经贸大学退休教授张培基先生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张培基
2. 翻译家张培基逝世,享年几岁
翻译家、对外经贸大学退休教授张培基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他长期以来担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该刊于今日发布了讣闻。
资料显示,张培基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移居上海。自幼时读书起,他便跟英语结下了不解之缘,1945年顺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并于同年起担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1944—1945)副总编。
作为横跨中西的翻译家,他也提出过诸多有关汉语、汉字的理念,比如“汉语是智慧的语言”、“汉字是文字的奇峰”、“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等等。
他重视母语学习,主张不能只把母语当成“工具”而要当成一门“学问”,也多次强调以外语为本行却无心在母语方面下功夫是“短期行为”,是会吃大亏的。
张培基的译著与专著在翻译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暴风骤雨》《阿诗玛》《春蚕集》《中国人名大词典》《先师孔子》等大量对外出版发行著作的英文书稿都由他推敲审定。
此外,读者熟悉的中文经典篇目,如方志敏的遗著《清贫》、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巴金的《〈激流〉总序》、冰心的《笑》、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茅盾的《白杨礼赞》、老舍的《想北平》等都有张培基的译文在英文世界中传播。
以上内容参考 界面新闻-百岁翻译家张培基逝世,曾为东京审判翻译证据
3. 2017年开学第一课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叫什么名字
2017年开学第一课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叫:许渊冲。
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96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是本次《开学第一课》最年长的嘉宾。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诗经》、《李白诗选》、《红与黑》等中外名著都是经许渊冲的翻译后才得以流传国外或引进国内的,他还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3)60岁学英语84岁翻译家扩展阅读: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
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动乱结束时,他以几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
4.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认定只剩七年,后来呢
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林徽因《别丢掉》
2017年《朗读者》节目上,96岁高龄的许渊冲眼含热泪,吟着这首诗,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在那期节目上,他递给董卿一张名片,赫然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第一人。
董卿笑着说:"您不怕这名片递出去,别人觉得您怎么敢这么说。"对此,他十分自信:"这是事实。"
我们也千万莫笑他狂妄,因为他的确有实力说这句话。
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纵观许渊冲的这99年,我们最能体会到的一个词就是热忱。
不论是对于他热爱的翻译事业,还是对于中国文化,他都用最饱满的状态去对待,永远都是最自信最昂扬的状态。
我想,这份热忱就是我们能够从他这里学到的,毕竟一位99岁高龄的长者都从不说放弃,一直在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5.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两个月前,4月18日,为庆祝许渊冲百岁生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这位百岁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理念
6月17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已于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两个月前,4月18日,为庆祝许渊冲百岁生日,北京大学举办了“许渊冲先生翻译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此次会议上,这位百岁老人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也鼓励晚辈勇于求真,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网的退休教师介绍显示,许渊冲先生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把林徽音怀念徐志摩的新诗《别丢掉》译成英文,1941年应征在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许渊冲把三民主义解释并翻译为美国林肯总统的“民有,民治,民享”,第一次做了沟通中美文化的工作。
1983年,许渊冲来到北京大学,任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文学翻译;1984年兼在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1985年在国际文化教研室(后改属新闻传播学院)任教,为双学士及研究生开设翻译及文化课程。直至1991年退休。
根据新京报此前的报道,自上世纪踏上翻译之路,许渊冲已从事文学翻译八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主要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翻译著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许渊冲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
许渊冲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表叔熊式一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一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12]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9年,他在联大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求学经历
许渊冲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诗译英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典著作,除了被汉学家译成法文的四大名著之外,其余只有一些薄薄的小册子,几乎无人注意。当年梁宗岱把陶潜的诗词译成法文,著名诗人瓦雷里深表赞赏,并亲自为法译本作序。我想如果有人能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我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感叹一番而已。不料时势造英雄,果然出了一位精通中国古典诗词和英法两种外语的大才:许渊冲先生。
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之难,相比之下,诗歌讲究格律音韵,自然是难上加难。唐诗宋词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况且要译成外文,其难度可想而知,非大家焉敢问津?译诗不同于云山雾罩的空头理论,可以用些似是而非的时髦术语蒙混过去,译诗是要一字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原文对照的。
许渊冲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由于历次政治 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动乱结束时,他以几近花甲之年,步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金秋季节。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从此笔耕不辍。他对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早有心理准备,而且有了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践,因此翻译起古典诗词来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人物逝世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许渊冲家人处获悉: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 [13]
6. 介绍一些大翻译家学外语时的经历和方法
【翻译家丰子恺学外语的几大方法 】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 ”,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字的最后两只脚。这样1课课文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 ”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可见,丰子恺先生学外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这种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丰子恺先生刻苦自学俄语的精神更令人敬佩。他开始自学俄语时,已经53岁了。他用得课本是《俄语一月通》。这本书是从日文的“四周间”(即“四星期通”)翻译过来的。读完了这种课本,他就找一些俄文原著,对照着中译本读起来。使人吃惊的是,他学俄文学了9个月就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原著了,全书9个月读完。以后他就动手翻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31万字,5个月译完。从开始学俄语到动手译《猎人笔记》,还不到2年呢!而且他当时还有作画,编书等任务以及种种社会活动。学俄语还是业余的。丰子恺先生学外语,尤其是俄语,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完备的教材,全靠自己刻苦钻研,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http://wenku..com/view/314690136edb6f1aff001f70.html
【资深翻译家畅谈外事翻译的苦乐和经验】
http://www.hxen.com/interpretation/xxjy/2010-06-30/113993.html
【女翻译家学习外语的经验总记得】
http://bbs.tianya.cn/post-english-206454-1.shtml
7. 有个人44岁学英语,45岁当翻译官,是谁
44岁没找到
钟道隆教授45岁学英语,一年后成为口语流利的翻译
8. 中国近、现代有哪些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9. 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
季羡林、傅雷、杨绛、草婴、刘殿爵等
一、季羡林(1911-2009年):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曾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汇人。宇恕安,号恕庵。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占了14部。
由于他对巴尔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主要译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伏尔泰小说选》、《幸福之路》、《贝多芬传》等。
三、杨绛: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原名季康。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1935年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苏州振华女中分校校长、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著有剧本《风絮》、论文集《春泥集》、散文《干校六记》等,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四、草婴:原名盛峻峰。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南通农学院肄业。曾任时代出版社编译。建国后,历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翻译成汉语,1987年获前苏联高尔基文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奖者。
五、刘殿爵: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生于香港的他中英文修为皆高,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近30年,期间英译《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典籍。但凡刘教授的英译著作,均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