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后海有个“爆肚张”
文/李石
摄影/大琦
话说北京城的爆肚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了。北京最出名的爆肚有冯、满、张、王等几家。爆肚冯在前门外门框胡同(现在菜市口有分店);爆肚满1983年在虎坊桥重张,后又迁入牛街(也有多家分店);原来在什刹海银锭桥边的是爆肚张。爆肚王位于地坛北门。京城的几家老字号爆肚店,其实口感上都差不多,区别主要是在调料的配方和切法上各有千秋。
自我国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爆肚冯、爆肚满、爆肚张都先后被评选为所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爆肚冯还入选了北京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爆肚冯、爆肚满各种媒体介绍较多了,今天我就说说在后海银锭桥旁的“爆肚张”。
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 您去北京什刹海景区游玩,务必尝尝这里著名的老北京爆肚,那就是“爆肚张”的爆肚。 “爆肚张”地址在什刹海前海东沿17号,门前有一尊“爆肚张”创始人张泉才铜像。
聊“爆肚张”的话题,那还得从2011年11月22日聊起。虽然那天午后的风力达到5级,但在后海“爆肚张”门前,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还是热情地参加了为128年前的“爆肚张”创始人张泉才铜像隆重揭幕仪式。
这家在银锭桥边经营了近40年的“爆肚张”,一直是后海地区的老北京 美食 符号。它的 历史 传承有128年。“爆肚张”除了爆肚,张家老太太李淑琴制作的果子干、芸豆糕、驴打滚也远近闻名。在张家老太太李淑琴的张罗下,“爆肚张”从铜像揭幕仪式那天起,正式成为了北京的区级非遗项目。
出席张泉才铜像揭幕仪式的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张凤英感慨地说:“咱们朝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美术、医药、 体育 竞技、民俗居多。虽然这家馆子开在西城,但爆肚张的传人家住朝阳。按照相关规定,允许其申遗。我们对李淑琴老太太的项目陈述,经过专家组论证,最终‘爆肚张’的制作技艺被认定符合区级非遗项目申报条件。这也是目前朝阳区非遗项目中唯一的老字号。”张凤英还郑重地对来采访的人说:“接下来,朝阳区还将设立区级传承人,第一批32人中就有爆肚张的第四代传承人张子安。”
在相机的闪光灯闪烁里,第三代传承人、77岁的张耀兴靠着铜像,手拉着“张泉才的手”说:“我得拉着点儿爷爷。”在众多媒体的镜头前,张家祖孙三代和铜像一起合影。面对这许多闪光镜头,我不禁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19世纪70年代末,“爆肚张”创始人,年仅16岁的张泉才从山东逃荒来到北京,在银锭桥头遇见一对摆摊卖爆肚的夫妇,老两口见张泉才是个老实人,就把爆肚制作方法传给了他。自打1883年起,张泉才便推着爆肚摊在银锭桥头叫卖,他的爆肚主打选料精、口味正,因此得了“爆肚张”称号。
话说“爆肚张”第二代传人张殿增小学毕业后,跟着父亲在银锭桥头摆摊卖爆肚。父亲去世后,他接过爆肚摊,继续在银锭桥头的“摆摊时代”,街坊们都管张殿增叫“小爆肚”。
20世纪30年代,银锭桥头的爆肚已名声在外,马连良、言慧珠等京剧界名角都是“爆肚张”的常客。言慧珠的胃不太好,每天都到“爆肚张”的摊子上吃一份“蘑菇”(羊肚的一个部位,形似“蘑菇”,故而得名),“蘑菇”嚼着费劲,但助消化,有养胃功效。言慧珠每天吃一份“蘑菇”,喝碗原汤,几个月后,胃病竟痊愈了。一时“爆肚张”爆肚治愈名角儿胃病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成为京城老字号饮食的一段佳话。
“爆肚张”第三代传人张耀兴是家中长子,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亲一起摆摊卖爆肚,外号“小小爆肚”。1956年公私合营后,“爆肚张”被合并到地安门小吃店。而张耀兴则进入了当年的牡丹电视机厂当厨师。不过,张家人仍然住在前海东沿17号院,没有离开与他们几代人息息相关的银锭桥。
直到1990年,后海的老邻居们纷纷找到张家第三代传人张耀兴说:“老爷子,我们还想吃您做的爆肚,赶紧把店开起来吧。”连当时清华大学的民俗教授也专程来拜访了张老爷子,并说“这个老店是北京老字号上在册的重要一笔”。在大家的催促下,张老爷子以自己的名字和儿子的小字东红各取一个字,加上顺利的“顺”字,注册为“东兴顺爆肚张”,重新把店开了起来,而这一开又是17年。如今“小小爆肚”的儿子张子安已经成了掌勺的大厨。
为老店申请非遗的74岁的李淑琴,22岁就嫁给张家第三代传人张耀兴。大家都亲切叫她张大妈,50多年来,她从没离开过什刹海。她制作的豌豆黄、芸豆糕、驴打滚等小吃深受食客喜欢。“吃一口立刻知道是不是老太太亲手做的。”常来这里的食客说。每天都有食客请老太太合影。“爆肚张”第四代传人张子安说:“来这里吃爆肚的有的是慕名而来,但大部分都是回头客!”
2007年末,西城区房管局的一张危改通告贴在了银锭桥畔,人们发现,老字号“东兴顺爆肚张”所在的前海东沿17号院,也在改造的名单内。记得快拆迁那些日子,来“爆肚张”吃爆肚的人们,除了抢吃最后一碗爆肚之外,还多了一个内容——给老店拍照。人们吃完爆肚后,总是不忘记问:“咱们这儿什么时候重开张啊?”
2008年11月23日,在什刹海边住了大半辈子,已年过7旬的张耀兴和老伴李淑琴,又将“爆肚张”在银锭桥头重新开了起来!实现了张耀兴的夙愿。一时间京城的各大报纸,都以“起家银锭桥摆摊创招牌”“声誉名角吃爆肚治胃病”“传承三辈儿名字攒名号”“重张旧址不远处续美味”等醒目的题目给予报道。
寒风中,我面对“爆肚张”创始人张泉才铜像,联想更多的是为什么今天的“爆肚张”依然顾客盈门,食客赞不绝口。我总结出一个道理:“人品大于菜品!”
这“爆肚张”的爆肚,无论是牛羊肚,原料都是24小时内宰杀的。牛百叶要一叶叶地反复清洗,羊肚要洗到水清为止,然后遵照传统工艺掌握好各部分的分寸,一刀一刀细细切好;羊爆肚要分清羊肚的部位,选料严格,如: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牛肚要分清肚领和牛百叶。一定要随顾客的要求而选择,不同部位用不同的火候。功夫完全在“爆”字上。“爆肚张”的调料是祖上秘传的作料,加上精心的选料,如:酱豆腐非王致和的不用,其他调料的配比也有严格的要求。
另外,东兴顺“爆肚张”的烧饼也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东兴顺的烧饼用的是富强粉烙制,原料有纯花生油、花椒、小茴香、芝麻酱、糖色......各种原料配比适当,先烙后烤,火候适当。出炉的新鲜烧饼,不但香酥可口还要层次分明,最少要20层左右才达到要求,一定要外酥里软。慕名前来买烧饼的顾客除了老顾客以外,还有不少外国朋友。
用张家老太太李淑琴的话说:“咱老北京人做买卖实诚,绝不偷工减料,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分量足、味道好。”用张耀兴老爷子的话说:“老一辈的有的都不在了,可是小一辈的也拿我这里当个宝地。现如今,我们每天早上都进300斤左右的肚,一般到晚上八九点钟就卖完了。万一卖不完,我们就退回去,保证都是24小时内宰杀的新鲜牛羊肚。我这里的爆肚没有隔夜的,那么做对不起‘老字号’三个字啊。”如今在店内,第四代传承人张子安掌勺,将满满一勺还颤颤巍巍的羊肚儿往水中一抄,等它脆了,热气腾腾,再浇上一层秘制酱汁儿,一下子,小馆里就弥漫了一层芝麻酱的香鲜味儿。
故事讲完了。但对于年轻人还真的要普及一下爆肚的知识。
北京人知道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入汤,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5秒钟、肚板7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8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儿就会老硬。“爆”很讲究技术。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香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齿感”才正宗。 有清人杂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作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是对吃爆肚最形象的比喻了。
⑵ 清晨的后海,依然是个朴素的姑娘
“现在的后海就是个红红绿绿,咋咋呼呼的大怯丫头。”
这是很多老北京人对夜夜酒乐喧天的后海的一种心痛嘲讽。
准确地说是包括前海,后海,西海的整个什刹海。《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可想,多美。
老北京人的心痛不只在于曾经爱恋的美色要与不爱她,只是万花丛中拈上一把就走的众生们共享,能让一个人心痛,能让几代人心痛的,一定是像地震的震源,一种深远的涌动,却表面平静。
这些年成为热门景点的不只什刹海,为何其他地方不会产生这般心痛,原因大致有三。
一、虽是老胡同,老街区,但除了住在那里的人之外,与多数北京人的成长经历却是弱关系,比如南锣,国子监,五道营。
二、北京人自己其实不怎么去,这些地方留在岁月中的印象标签是“小时候春游,长大了招待”。其心理位置就如同三十年前的北京烤鸭,若不是远方来客,自己平时吃饭是不会动不动就啃个鸭腿的。比如长城,故宫,颐和园。
三、像北海,几大坛,紫竹院,龙潭湖,玉渊潭这个层次的公园,到现在除了人多,景致变化不大。
只有什刹海,这个居于城中心,没有门票,没有围挡,没有规矩,没有教条,没有禁忌,桥望西山,柳抚发颈,竿垂水中,浆划船舟,刀飞冰面的什刹海,堪比甚至胜过很多公园,其功能性远超出了景致和安逸,她可聚心,也可散心,聚想聚的,散想散的。
她界域模糊,不会让人清晰感到踏进和迈出;
她没有台阶身价,鲜活地在市井中,围着世俗,也被世俗围着;
她没有时间苛制,多早多晚她都在那,你可以和她一起入睡,也可以看着她醒来。
这样一处妙地,二十年后,成了北京人的一种不好言说的痛,全因有她静静陪着的年月,太好了。
然而,仅站在对过往暖忆的感怀中,她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内心抗拒她这样的变化和成长。她错了吗?有时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但只是此论一结,冰冷的界碑就立下了。其实再想,是自己窄了。她可以不设界域,不设高低,不设时间地包容你,你为什么做不到?恰如人,怎么变,骨子里的那点东西是换不了的血液,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她骨子里。
一日,与友人约在午时银锭桥上见,前晚便想到了“骨子里”这三个字。如果说一个人在早上戴着面具精致出门之前的睡眼惺忪,不拘小节,带着起床气蹲马桶是人最真实的一面的话,我很想看看一早不修边幅的真实的什刹海。
早上从家去不是不可以,但20几公里的路程会消耗体力和精力,而且这种目标性极强的心态对于去做一件闲散的事并不适合,它需要一种从容和自如,有了这两点,心、眼发现的内容和角度都会不同。于是前一晚在旧鼓楼大街上找了家青旅住下,特意体验了一间胶囊房。上好5点的闹钟,睡了。
清晨的后海,依然是个朴素的姑娘
文:金月
没等闹钟响,就醒了。透过四本书大的小窗户望出去,天边还只泛着一点白,大部分光线还是路灯打的。别的胶囊里还都没有动静,动作极轻地好歹料理了一下形象出了门。
大街上,几辆洒水车来回慢悠悠地工作着,环卫工人在便道上一锹锹往车里铲着垃圾,二三百米就会有一个,我和他们挨个儿说“早”。早点还没开始卖,糖火烧,咸油酥,糖耳朵正往架子上搬。这是我非常熟悉的街道,只是每次都是过客,奔着吃玩儿来,吃完了就走。今天不一样,感觉自己就是鼓楼后海这块地盘儿上的,一路上遇到同样早起的人就像是街坊。
鼓楼对面的停车场空空荡荡,这里是北京超难停车的地点之一,再过三个小时就寸土难求了。5:40,路灯灭,原本在黄光下被照的看似暖烘烘的鼓楼秒变的肃穆起来。
烟袋斜街的入口,因为没人进出,被我差点错过。无数次从这里进入后海,旁边店面排列的顺序都能说的八九不离十,可这个早上却好像不认识这条街道。街上很干净,天大亮前的青石板路不反光不刺眼,尽管穿的胶底鞋,也依然可以静得听到自己的步子。平日看都不看的旅游商品小店,闭着门倒觉得可爱些了。就像是有的人外在条件很好,但别张口说话。
对面走来一个背着书包的少年,他拐了弯,便也随他拐了弯。他也许经常从这里走,但我相信没人把他的背影定格在这里。
随着少年走出胡同,景象热闹起来。银锭桥上平日都是拍摄的不亦乐乎的游人,而这个早上,人也很多,但只有我一人在拍,而别人都在卖菜,买菜,还价。这里对商贩而言,只是个早市,背靠着白玉栏杆招呼着吆喝着,至于后面的景致在晴中,在风中,在霾中,他们一点也不关心。对于买菜的人,这里也只是个早市,同样不关心一会儿密麻的游人是否能看到“燕京八景”之一,他们只关心手里的菜篮子。
晨练的人不少,年轻人跑步,上点年纪的在河边压压腿,打打太极。大多数人晨练会选在家附近的绿地,公园或是僻静些的街道,虽身在户外,但又像在一个封闭的自我空间里,而这个早上,我看到的那些脚步是跑在生活里。
顺着北岸往西走,每间酒吧的门口都有一大堆垃圾,有的包裹着,也有很多散落着摊在地上。在告诉人们,这里离上一场喧嚣只过了几个小时,离下一场也还只有几个小时。
转回往前海走。太阳这时刚刚升到平视的高度,没有光影的交错,没有波光粼粼,尽可以望出去,让两只眼睛装满嫩芽和新绿。河岸上架着二十几支竿,这个时候基本都在打窝。和一位大叔聊了十几分钟,他就不停地在打窝。他说从小就长在这儿,去那么多地儿,哪也没这好玩儿。羡慕啊,这根外在的主线在大开大合,大拆大建的时代可以贯穿他的一生,可以帮他承载记忆。
继续朝荷花市场的方向走,背后听到这个早上最震耳但整齐划一的声音,是一队迷彩士兵在出操,不喊口号,只是跑步。我是个迷彩控,看到迷彩便会一直看到消失,等想起拍照时,已跑出20几米,赶紧拉近,按下。只是奇怪这么远,怎么还会发现我在拍他们
走完了常规路线,扎胡同,这必不可少。大金丝,小金丝,大石碑,小石碑,鸦儿胡同....
这些胡同里除了历史上有深宅大院的华贵,也不乏朱门小户里的喧闹,那是再多的酒吧也去不掉的北京底色。
胡同里只要有点地方,就会放上破旧的椅子,沙发,脏点破点没人在意,不为放东西,只为了好天儿的时候,街里街坊出来仨一伙伍一群地侃山。现在这种景象里的年轻人很少了,老年人还是特别喜欢。想像一下,今天天气不错,等一会儿早饭后午饭前,这几张椅子上就该坐着张家大妈李家大婶孙家奶奶了。
除了传统文化,胡同里也时不时就会看到时尚的创意。比如这个门把手,very cool
胡同深处的咖啡馆,小静吧,也能成为避人避噪的好去处。
走到鸦儿胡同的中间,看到人气好旺的一个地方,热气从大蒸屉里呼呼地往外冒,腾腾热的大白包子一个个被拿出来在我眼前晃悠完,进到了别人的嘴里。
“吃点儿什么您?”
这是句老北京服务业打招呼的招牌式用语。就这几个字,但如果换换位置,“您吃点儿什么”,听着更符合正确的语序,但味儿就不对了,这个味儿就差在多了礼貌,少了亲切。
看店中排队的人里有提着鸟笼子的老爷子,就料定这儿的北京小吃应该地道。这些年越来越吃不到好吃的北京小吃,包括护国寺,白魁老号,锦芳这类,每次都失望,但又不想断了这根儿,所以只能聊胜于无。这里会是个惊喜吗?
正想着,排到了。
“来点儿什么您?”
“烧饼,油饼,一面茶,一炸豆腐。”
爱喝面茶的都知道,味道就指着那层麻酱和椒盐儿。别的地方顶多拿着盛麻酱的漏勺在碗上方飞快地转两圈,经常盖不住下面的米糊,椒盐要么不香,要么齁咸。这家店的小伙子好实在啊!排队的人很多,但他就是不着急不着慌地拿着漏勺转了一圈一圈又一圈,5圈是肯定有的!椒盐里满满的花生碎和白芝麻!如何可以这样实在呀!
奇怪,在这儿看着缺了好几个茬儿的碗,一点儿不埋怨店家,反而觉得挺亲切。烧饼夹咸菜,穷人的吃法,没办法,就是觉得比肉香!
8点多钟,我知道,等吃完出去,就会看到接近繁忙的后海了,她要梳洗打扮,以另一副面孔来行使太多人奔她而来的职能,这让我想到郝景芳写的《北京折叠》,同一个空间,分时段供不同需求,不同阶层的人使用,这于后海身上竟是这样突出。
不知从何时,
你在我心里成了夜色人生的诠释地,
也许是从霓虹开始闪烁的那天起。
栉次鳞比的酒吧渗出神秘,
酒吧中倾泻着各色旖旎。
在杯中品读着冷艳绰约,
还有每一声咳嗽里都混合的烟草酒气。
只是,夜中的七紫八色,
会让我忽略了你的青色石板和墙体。
因为,那时的眼中,
所有的一切都是一脸的醉意,
美其名曰:淋漓。
这个早上,我早早地走近了你,
发现你不施粉黛,
也可绝世独立。
清澈的眼,
淡蓝色的衣,
不含一丝焦虑的柔声柔气。
这便是你醒来的素颜,
静若处子的美丽。
今天所有的图片都没有修你,
语言也不华丽,
皆因你以朴素示我,
我当还以。
⑶ 北京教父边作君曾混迹于百度贴吧还自己出书,到底有什么传奇故事
电影《老炮儿》我想很多人还是看过的,而边作君就是一位真实存在的老炮儿,此人段位可不低哦,和当年的加代、杜云波这类人物是不相上下的。

他们这代人吧,已经淡出了江湖,但又从未离开过江湖,回想一下,这不就是北京老炮儿的青春记忆嘛,边老爷子从老炮儿变成慈祥的老北京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北京精神,其传奇故事值得反复品味!
北京老炮儿是兄弟,是正义,是道义!
⑷ 第四百七十一章曾老爷子,这又是唱的什么戏
冒牌大庸医-第四百七十一章曾老爷子,这又是唱的什么戏
我对小仙女笑了下,转又思忖顾雨倩的八字格局。
这女人是乙木命。坐下为一个丑土,按生时的月干,时干对应分析,为一身弱无助之女子。
这种女人做事情往往非常的随性子走,结果,就是这些性子,导致她败家败业。
命局中,她的理想之夫,应该是一个日坐庚金的男人。
八字中。乙庚合化木而显贵。并且,看这女人的大运,正走在一个交运的年头。
所以,这是她命中的一个转机。
这是单从女人方面来论。但若透过女人八字,看她夫家。她的夫家又会因这个女人而生出一股闷气。然后,这女人纵使结婚,也免不了家庭暴力。
气由肝生,肝主魂,魂喜宁,而厌扰。
这一句话,我估计在现代的中医理论教才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中医理论,把魂儿啊,灵啊,全给删了。保留的只有,肝主疏泄。这一句话。
而这是肝的生理功能。
精神会影响生理。
所以当人的情志受到了刺激,产生了一些无法排解的念头时,肝魂受扰,就气机不畅,就会扰动肝火上扬,以致情绪暴躁冲动。
正因如此,民间有些所谓邪病,的确是外来不良邪念扰了肝魂,让人脾气变的暴躁易怒。
但那种情况,非常的罕见。且距我们的生活,相离很远。
所以。我断,这女人夫家的病,是因她而起!
当然,上述只是我根据八字做的一个臆断。具体,真正情况,还要见到患者本尊。结合其五官气场,瞳内三光,等等综合来做分析。
“喂!叫你呢!”
小仙女儿在前排座喊了一句。
我回过神儿:“干嘛?”
“那个汤头歌儿会背吗?”
我笑了:“略懂。”
“素问,内经……?”
“略知一二。”
“八字,黄庭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还有那个……什么灵枢。你都懂吗?”
“略知,略知。”
“风水?拳术?导引?”
我继续:“粗通。”
小仙女恍然样子喃喃说:“哦,跟我差不多,这些,我也都知道,都读过。”念叨完了,她话音一转:
“既然你懂这么多,那我问你,感冒了,怎么治?”
小仙儿目光闪过一丝狡黠,写了满满的一脸小阴谋望着我。
我很自然回答:“无论什么病,包括感冒在内,一定要因人因病而治。先天禀赋足的普通伤风不用治,白开水就可以解决。先天禀赋不足的要抓紧治,片刻不能耽搁。因你耽搁了,可能就要合并热毒妄行,引发高热不退,直至生出肺痈,肿毒,那可就麻烦大了。”
小仙女止不住点头说:“嗯,听起来很高明的样子,行,一会儿看看你怎么给人治病吧!”
车走到师大那边的一个加油站,小仙女很是牛X地对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把油箱加满!”
不一会儿功夫,加完油,我一付帐。
哎哟,那个心疼呀!
以前光看人家开了个陆虎好像很牛X的样子,现在我算是知道了。这车,烧的根本不是油,是钱呐!是真真的,真金白银呐!场上上巴。
加完了油,车直奔后海。
一路,小仙女又跟我扯了些五行命理,身旺身弱的判断方法。
身旺身弱,主看月支,坐下!
也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月份和日主天干下的地支。
地支于日主是财,是印,是食,是伤,是正印,还是偏印,偏印有无财制。
等等一切都要分析透沏,才能断出日主身命强弱。
上述这些用我老师话讲,这都是道门中一整套的知识。类似于学校课本里的地理,历史一样,是必修课。
与之对应的,还有观星术。不过那个……
呵呵,估计我要观,得去喜马拉雅和罗布泊观去。这京城,霾呀,太霾了!
老师说了,古时候人,这些东西,是整套的培养道医人才的课程。
只是后来,流入江湖,这才成了什么算命的派,占星的派,还有相面的派。
我对老师的话,不是特别相信。
因为,即便是童年的我,也认为,我这个老师的神经有些不太正常。
三疯子!
这是成年后的我给老师的绰号!
车很快到了后海,月祺找了个地方,把车停了。下车时候,她跟小仙女说:“小仙妹妹,不行我们换一辆车开吧。这部车,费用太大,我有些吃不消耶。”
小仙女皱了皱眉,又踢了踢车轮子。然后,她眼珠子一转说:“卖了它!换台便宜点的,这样,新车,还有油,咱不全都有了?”
我淡淡说了两个字:“败家!”
小仙女瞅我哼了一声说:“怎么跟茶社那帮老家伙一个样子,哼!反正,这车,是我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撇了撇嘴说:“说好的,一切听我的。怎么现在又反悔了?”
小仙女傲娇:“给人治病什么的,我是可以听你的,但是这个车,这是我私人财产,你,无权过问!”
我冷森一笑,没说什么,而是直接拧头走人。
这车不能卖!
绝对不能卖,因为,我知道闻骗子如果知道了,我们有这么一台车,他也一定不会同意卖的。
因为,开这车,可以装逼呀,嘿嘿!
小仙女!你个惹祸的小魔头,跟你相处还真得斗智斗勇呀!
我边在心里品味小仙女儿的性情,边往后海走,走着走着,冷不丁抬头,忽然就见到阳光下,凉伞中,几个人正坐在一起,品茶论道。
这几人,咱都熟呀。
当中唾沫星子横飞的那个眯眼白净胖子,正是咱兄弟,闻大骗子,陪坐她身边,微张了个嘴,跟听天书似的小兄弟,正是小学同学。不远处,全神灌注,听闻骗子白话的是茶馆老板钟健。而那位,正素手弄茶的白晰女子,则是钟健的夫人秦女士。
想来这几人去求药,求来了,又返回这里,聚在一块儿品茶论道呢。
我远远观了。
没说什么,而是一脸微笑,径直走到了近处。
“闻先生,你说了跟范师父相识的经过,那你现在主要做什么工作呀。”
“不瞒钟先生,我蒙范师父点化,已经变卖了家产,现在只想追寻师父身边,寻一个大道,寻一个真我。”
“哎!红尘万丈遮我眼,而我,要借范师父的手,拨去那万丈红尘,窥清这大道真容!”
闻骗子伸手在眼前,做拨水状,轻轻地,一下又一下划动着。
闻兄!好演技!
我一笑,上前。
“哎呀,范师父,这怎么说到就到了,哎呀,这个……”
钟健显的很激动,他站起身来,到近处主动伸出了手。
我伸手跟他握了下。
钟健感慨说:“范师父,闻先生已经把你的情况跟我讲清楚了。我这拙眼呐,你就原谅我吧!”
我虽不知闻骗子给钟健灌了什么**汤,但我知道,他已经把我身份的事儿,对钟健解释清楚了。
于是,我会心一笑说:“因果使然,因果使然……”
钟健又握了下我的手。
我则示意秦女士说:“身体怎么样了?”
秦女士淡笑:“小范师父真是生了一双救死扶伤的好手,这两天,我过的甭提多舒服了,最起码,那疼没有了,晚上也能睡下了。只是,肚子常感吃不饱,身体有些发虚。”
我说:“虚一点好,虚好。只要没病,虚了可以慢慢补,按我开的食疗方法,配上那个药,继续吃就行。”
钟健这会儿到近处又示意我说:“范师父,这二位漂亮的女孩儿,她们是……”
小仙女一副很老成样子说:“我是……”
我知道这丫头吐不出象牙来,怕她坏事儿,我抢一句:“她是我的助手,这位呢,算是我们的司机。”
“哦,明白,明白!哎呀,范师父真是羡煞旁人呐,有这等的红颜伴在身边,真是让人羡慕,羡慕啊。”
钟健刚说了这话。边儿上秦女士冷然:“阿健呐,别忘了分寸。你在范师父面前,怎么这么没礼貌呢?”
钟健恍然:“啊啊,是我失言,失言了。来,来范师父,过来尝尝阿梅沏的这道茶吧。她泡茶功夫,很是一绝的。”
我推说:“不用了,钟先生,我到这里来是约了一个客人……那人……”
我抬头四下张望,然后果然在三张桌子外,看到了一个斜对我坐着的女人,正很热情地跟一个干爹级的人物在那儿聊着天儿。
女人正是约我的顾雨倩!
我找着了人,当即对闻骗子说:“老闻呐,你跟钟先生在这儿慢慢品茶啊。我这过去,见一个客人。”
闻骗子老道地回:“范师父请随意,请随意。”
我点了下头,却见小仙女儿没走的意思,反而拿了把椅子要跟着一起坐下。
可不能让这丫头跟着。
我心一动:“小仙呐,过来,一起跟我去见个客人。”
小仙女:“啊……不是这桌吗?”
我摇了摇头:“跟我来吧,是这里。”
刚示意小仙女要跟我走,扭头功夫,我见顾雨倩那位干爹,拿起手机讲了几句话后,突然猛地爆了一声怒吼:“我次奥你妈!”
骂完,砰!
噼里啪啦!
只见一只摔破的水果手机,就滚到了我脚下。
这一幕,瞬间就吓住了在场很多人。
然后,顾雨倩起身一把拉了对方说:“老周,老周,你这干嘛呀。”
名叫老周的高瘦男子咬牙切切:“这小六子,妈的,让他干什么事,都干不明白,我真他妈想剁了他!”
听到这儿,我明白了。
这位就是病人,而他,正被肝火扰动的狂乱情绪所支配着……
⑸ 老爷子川菜小吃店怎么样,好不好的默认点
川菜还是重庆的比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