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她是女尼姑,法号仁义,圆寂后坐缸3年成正果,但已失去女性特征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合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山上的寺庙无论大小据说都非常灵验。而且山上与佛教有关的文物遗迹和景观非常多,除了高达99米的地藏王菩萨圣像之外,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庙中还供奉着多座佛门罕见的肉身菩萨。例如九华山百岁宫所供奉的应身菩萨,就是得道高僧无暇禅师的肉身。
从唐朝时期开始,九华山陆续出现了十多尊肉身菩萨,至今仍供奉有15尊肉身菩萨,就连地藏王菩萨的肉身,如今仍然深藏在九华山的肉身宝殿之下。在九华山的这些肉身菩萨中,绝大多数都是比丘(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圆寂后形成的,只有仁义师太的肉身菩萨是比丘尼(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子)圆寂后形成的。
仁义师太是比丘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女尼姑,圆寂后坐缸3年成正果。她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传奇,曾经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是一位具有大慈悲心肠的佛门高人。
仁义师太出生于1911年,俗家名字叫姜素敏,东北沈阳人,从小就具有慧根,小小年纪就读了许多佛家典籍。后来她的家人生怕她遁入佛门,就急急忙忙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把她嫁给了吉林通化的一位男子为妻。可是结婚后不久,她的丈夫就病逝了,婆家人对她处处冷眼相待,于是在1940年的秋天,姜素敏来到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号仁义。
仁义师太勤学好问,出家后不但精研佛法,还抽出空来自学医术,后来还考取了沈阳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随即爆发,仁义师太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随军卫生员,奔赴到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在战场上她不顾危险,救治了许多伤员,自己的手腕还被流弹给击中过。
1953年7月,随着停战协定的签订,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已经在战场上待了将近3年时间的仁义师太终于回到了家乡。她先是在医院坐诊,后来又利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在家乡开了一家诊所,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有困难的人前来看病她从来都不收诊费。很多人对她的做法都感到不解,认为她实在是太傻了。然而,对于仁义师太来说,开诊所治病救人也是一种修行,既然是修行又怎么能以此来牟利呢?
1982年,已经年过七旬的仁义师太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五台山,她重修了南山寺,再次回归佛门。第二年,仁义师前往九华山朝圣,见此山钟灵秀气,于是决定在此地长居,她先后住过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后来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修复了通慧禅林,此后一直定居在通慧禅林。
1995年农历十月七日,仁义师太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弟子们召集到身边,交代了一些临终遗言,不久后圆寂,享年85岁。她的弟子们按照师父生前遗愿将其坐缸,三年后开缸,发现师父已经修成正果,但已失去女性特征,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
1999年1月2日,仁义师太的弟子们遵照师父的遗愿,在师父坐缸三年之后开缸。在众多僧人的见证下:
仁义师太开创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她的肉身如今供奉于九华山通慧禅林内。
从仁义师太一生的经历可以发现,她的修行方式与其他僧人有很大的不同,别的僧人大多都是以读经礼佛这种出世的方式修行,而仁义师太却并非如此,她更注重的是入世修行,在滚滚红尘中领悟佛法的奥妙。比如仁义师太定居九华山后,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可她却仍然坚持四处行医,利用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人们感念她的恩德,钦佩她大慈大悲的心肠,她也因此成为九华山上最受人们敬仰的高僧大德。
㈡ 尼姑是佛教还是道教
尼姑是属于佛教的。
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梵文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 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
尼姑这个称呼其实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和尚住在庙里,尼姑则是住在庵里。修佛的平时看佛经以释迦摩尼为本师,修行为了解脱烦恼成就佛道大乘的度己度人,可得阿罗汉菩萨佛果位。
中国首位尼姑: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
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和尚下发,受十戒,成为中国第一位僧尼。净检与同其志者24人在洛阳宫城西门建立了第一座众尼寺庙——竹林寺。
在晋咸康年间(335~342),外国沙门昙摩竭多设坛于船上,在泗水浮船传戒,净检等4人在船中登坛,从大僧受具足戒。净检成为中国最早依戒律出家的女性,被看作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70岁时圆寂。
㈢ 尼姑的始祖是谁怎样的来历她们敬奉的是哪位神
尼姑是汉族地区对信佛出家的女子的俗称。确切的称谓应是“比丘尼”,这是梵语的译音。佛教第一个出家的女子是摩诃波·波提,她是释迦牟尼的姨母。释迦牟尼出生后7天,生母摩耶夫人去世,由姨母抚养成人。释迦牟尼成道后,摩诃波·波提随释迦牟尼而出家。 摩诃波·波提的汉语意译为“大失主”、“大爱道”,所以,我国汉族地区又称佛教出家女信徒为“爱道堂”。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当时由于佛典传译不广,一般人只知剃除须发即为出家。直到东晋末年,我国尚无符合戒法的比丘尼。
㈣ 和尚和尼姑哪个寿命更长
尼姑---因为尼姑是女人,女人的寿命比男人的长
㈤ 尼姑是干什么的,她们也是国家养老吗
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
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梵文,尼即“女”意,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训义,文义不通。到了中国,因习惯上用“姑”称呼未嫁的女子,所以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作了尼姑,这其中并没有侮辱的意思,只是语言习惯使然。
在《景德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常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㈥ 佛教中对尼姑怎么称呼
佛教中对尼姑的正式称呼是“比丘尼”。
一、比丘尼简介:梵语bhiks!un!i^,巴利语 bhikkhuni^。又作苾刍尼、比呼尼等。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简称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佛教第一位比丘尼乃释迦摩尼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晋朝时的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
二、尼姑称呼的由来: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本来,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三、参考资料:佛学大辞典、网络相关词条。
㈦ 尼姑活了一百多年,去世后留下罕见舍利花,为何她的弟子疯抢,尊为至宝
在信佛人的眼中,舍利子就是修行得道的高人才会有的,更不要说是舍利花了,那更是佛教的至宝。所以弟子们在看到舍利子和舍利花的时候,才会疯抢。
更为惊奇的是,老尼姑的姓名没人知道,法号也没人知道,她只是一个在山里修行的尼姑。有当地村民们说,她一直都在这里修行,从来也没有跟人说过她叫什么,人们对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一百多岁的时候,挑起担子来,也跟没挑似的。后来她的舍利子都被人给买走了,大师们都觉得光是那朵舍利花就绝对是佛教的一大至宝了。
㈧ 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尼姑数量却逐年攀升,是什么让她们选择出家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这几十年可以说飞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及其老百姓生活自然环境都是在产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而女性的利益也获得了巨大确保。在我国社会现状也充足重视女性观念的觉醒,女性的影响力也愈来愈高。女性在各行各业都主要表现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与优点,可如今发觉,去当尼姑的女性总数,近年来展现升高的发展趋势,这身后有哪些缘故吗?
当代人比往日一切时期的人,都需要高度重视养生秘诀,而健康养生又与僧侣清规戒律的生活如出一辙,因此 会出现女性挑选削发为尼。还有的人是为了更好地权益才去做尼姑的,自然这仅仅不大一部分。遁入空门假如可以得到内心的宁静,也是一个可用的愈疗心身的方法。
㈨ 和尚尼姑为什么能做到无疾而终
佛讲的三种布施,其中无畏布施的果报就是健康长寿。
无疾而终的和尚尼姑就是因为无畏布施布施的多。无畏布施就是使一切众生远离灾厄、苦恼。不肯伤害一切众生。素食也是无畏布施的一种。
㈩ 为何和尚尼姑等苦行僧的寿命没有普通人高
题主或哪位先证一下问题?
听说,无论是男出家众(即通常所说的“和尚”)和女出家众(即通常所说的“尼姑”),一旦出家,独身素食,心无挂碍,自然都是长寿的,过百岁都很正常,都比我们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