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怀沙是谁
http://ke..com/view/43663.htm
http://news..com/ns?cl=2&rn=20&tn=news&word=%D6%CA%D2%C9%CE%C4%BB%B3%C9%B3&web=5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8792118
B. 男人两行泪,一行泪江山,一行泪美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话题
男人两行泪,一行泪江山,一行泪美人。
演讲稿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戎马一生,堪称一代英豪,但他居然好哭。一次他听说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囚禁,处境危险,不由大动恻隐之心,哭了起来;关羽遇难后,刘备“一日哭绝数次”;后来张飞遇害,刘备更是“以头顿地而哭”。这种发自内心,真切、悲恸之哭着实令人感动。 我乃性情中人,幼时苦难,多愁善感,每每面对他人的不幸则难免“兔死狐悲”,甚至有切肤之痛。读书报,看电影,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也常使我黯然神伤,悲切之时竟也不由自主地哭起来。 记得1978年我读初一,一天傍晚,我们几位住校同学一起赶去县中看露天电影《红楼梦》,看到快结束时,我竟泪水涟涟“陪”着宝玉哭灵到剧终;1991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贵溪上映,其剧情之悲切,不少男女为之动容,孩子们更是哭成一片,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抽噎成声。而这时场内却有几个青年男子指手划脚,嘻嘻哈哈,正笑着我们这些“看三国,掉眼泪”的“傻瓜”呢。不知他们是看电影还是看热闹,悲切的剧情打不动他们的铁石心肠,真不敢想象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将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不幸遭遇。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生活缺少泪水,也不是我们的苦难不够深重,而是我们最缓慢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思想由于长期压抑的缘故,以致即使万分沮丧也哭不出来了。 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哭泣是不成熟的、软弱的表现,尤其是男人更是如此,“男儿有泪不轻弹”嘛。慢慢地哭变成了女人的专利,我很不以为然,难道寡情无义的冷血动物就是男子汉?鲁迅先生不也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成熟并非无情,哭泣并非软弱,做人要坦坦荡荡,敢笑敢哭。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乃至圣贤,他们伤心时都会哭、敢哭。 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被掳,江山易主,“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开国皇帝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胜利了,得志了,却毫无骄矜之态,而是翩翩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汨罗江上的屈原因“哀民生而多艰”而“长太息以掩涕兮”;“少陵野老吞声哭”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背井离乡,困居长安,家事国事忧虑于心,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民族遭受了长期磨难,时局意外好转,“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杜甫内心过于激动,几多辛酸,几多感叹,以至“初闻涕泪满衣裳”。 金兵大举南侵,中原沦陷,宋朝江山不保,多少爱国志士为国而哭。词人朱敦儒——“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许多上马能杀敌,下马能写诗的热血男儿,如张孝祥——“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栏挥泪向悲风”;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正是“问君能有几多愁?”忧国忧民的泪水汇集成“一江春水向东流”。 怀才不遇的孟浩然——“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白居易听了一段琵琶曲,得知琵琶女的身世,感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掩面长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辛弃疾年轻时曾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却不为南宋政府所用,报国无门的他只有“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向往明天,而又不能逃避今天的英国青年诗人雪莱不但自己哭,还劝别人:“哭吧,为了世界的不公!”一个个哭出了时代悲凉的声音。 去国怀乡守卫边塞的范仲淹思念家乡彻夜难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经常借酒浇愁,却总是“酒未到,先成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陆游也“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思家、念家却又不能回家的岑参他乡巧遇就要回家的老乡,禁不住老泪纵横——“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正如辛弃疾感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有道是“自古多情伤离别”,又何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呢?看,韦庄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难舍娇妻的柳永与娘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试看“晓来谁染霜林醉?点点都是离人泪”,正所谓“泪难收,人难留,从此天地两悠悠。” 儿女情长,并非英雄气短。苏轼梦中与亡妻久别重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而哭醒;毛泽东思念杨开慧,“泪飞顿作倾盆雨”。当今诗人,我国《楚辞》专家文怀沙老先生也是个性情中人,他年轻时就写下了“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诗句,耄耋之年还向人们介绍这就是他年逾九旬的长寿秘诀。 爱人如己的西方圣人耶稣为耶路撒冷即将来临的灾难哀哭;拉撒路病故,“耶稣哭了”,足见“他爱这人何等恳切”,人人为之动容;“颜渊死,子哭之恸”,“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东方圣人孔子伤心至极,呼天抢地:“噫!天丧予,天丧予!” 泪水不但可以在自己的脸上流,还可以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装进信封寄给远方的亲友呢。有道是“一行书信千行泪”,怀念旧友的孟浩然“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沦落天涯的苏轼满腔悲情愁绪“更与何人说”?于是他“欲寄相思千行泪”。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很快蒸发,而渗入大地的泪珠年深日久还会开花结果呢,难怪眼泪有时又叫“泪花”。中国当代著名散文诗人李耕“该歌时歌,该哭时哭”,看他那“往年被迫于诬陷而跨入苦难门槛时所落下的泪,竟会萌发出今日一丛丛似怨又欲于无怨的回忆。泪,也是种子么?”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首诗:“生活到了要哭泣的地步,我沉睡过的地方必将遍地花开……”正如《旧约??诗篇》所说:“一宿虽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 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的泪光折射出的是肩负的责任、胸怀的正义、感人的深情、坦白的襟怀。 国人老残先生刘鹗有段千古奇论:“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象也,有一份灵性,即有一份哭泣。”此番高论与西哲奥尔珂德心有灵犀:“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是啊,心灵麻木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们无须掩饰自己纯真的灵性,更不必为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感到羞愧。人本来就是感情动物,悲天悯人是一种美好的情怀。眼泪是生命力的表现,眼泪的枯竭常常意味着心死,意味着感官的钝化、硬化和老化。眼中没有泪水,他的灵魂是不会有彩虹的。 另经医学研究,哭能排除体内毒素,缓解百分之四十的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并由此得出男人平均寿命比女人短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看来我们都应向爱哭的德国诗人歌德学习,“只因个人痛苦,眼泪流得非常痛快,使我心里舒服”,难怪多情善感的歌德能快活潇洒地活到八十三岁。 朋友,不用假装铁石心肠,不要自以为看破红尘,不要让自己的泪泉堵塞、枯竭,不要唱“给我一杯忘情水,换我一夜不流泪。”泪珠,那可是人性的珍珠,是滋养生命灵魂的一汪汩汩清泉啊!男儿有泪,想哭就哭吧。
望朋友采纳 谢谢!
C. 网上看到一白胡子大爷说要想健康又长寿抽烟喝酒吃肥肉的人是谁
不过是有啊,我看的是有一个老人家吧嗯嗯,很喜欢吃肥肉还是吃一点点酒,少量的酒啊,活到了嗯。嗯,很大的年纪吧。
D.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传承石鼓文化的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传承石鼓文化的记忆
快乐有趣
唐代贞观初年仲春,十面石鼓在渭河宝鸡南岸被一个放羊的老人发现,当时的石鼓就已历经千年风雨。这个石鼓,是最重要的金石学石刻遗物,它上面刻着的文字,人称当今汉字的“祖宗”。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当时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均十分推崇石鼓文书法。唐代诗人杜甫、古文大家韩愈、宋代文学家苏轼等,还专门为它做过诗。近代的康有为曾誉其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在中国的文字史、文学史、考古史、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对于当代宝鸡人来讲,与石鼓有关的一切文化符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建园筑阁 ,永久传承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的十面石鼓是国宝级文物,它们是从宝鸡出土的。之所以贵为“国宝”,是因为这些鼓面上刻的文字据考是周宣王时代的。唐代大诗人韩愈在《石鼓歌》颂扬了周宣王中兴王室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宏大图景。据研究,周宣王刻在10面石鼓上的这些文字的形状是“苍硕之嗣,小篆之祖”,也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依据的母体,也可以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所以,数千年来,这十面石鼓的地位在考古界、文物界和学界备受尊崇,曾被康有为美誉为“中国第一文物”。 石鼓,最早被人发掘是在唐代,出土于宝鸡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宝鸡出土的十个馒头状花岗岩石刻,因外形似鼓,被称为“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这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也被人称为“籀文”。这十面石鼓其形上小下大,直径约三尺,每个重一吨,鼓上皆刻有四言诗,内容多言渔猎之事,故石鼓文又称为猎碣文。本来十个石鼓皆有文字,不过由于历经波折坎坷,每逢战乱便失于保护,流落民间,未得到持续保护,甚至有一鼓曾被人当做磨刀石,上面的文字都被磨损殆尽。原有700多字的“石鼓”,现剩300余字。不过经过历代人的研究,并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石鼓是国内出土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世称“石刻之祖”,也被后人誉为“汉字的活化石”。石鼓出土后,鼓上陌生文字引起当时金石学家注意。查遍古籍,也没找到类似文字,这让文字大家认识到,这是之前文字研究中所缺失断裂的一段历史!所以,后世评价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对历史研究、汉字演化研究都有着深刻意义。在文学上,石鼓上与《诗经》句式、风格相似的四言诗歌,从出土文物角度佐证了《诗经》传世的真实性。石鼓岀土是一件除了有历史意义、研究价值外的文物外,这更是一件艺术珍品,这上边的文字被后人奉为“书家第一法则”。石鼓上的文字是先在较为平整的鼓面上书写上去,在一笔一划精心刻之,这样更真实保留了书写本意。纵观石鼓,布局均匀有度,结构严谨,用笔舒展大方,笔力遒劲。被后世学篆书者奉为正宗,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强市为战略决策,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宣传弘扬石鼓文化作为切入点之一。从2006年开始,市上在中华石鼓的发现地——宝鸡石鼓山,投资3.5亿多元,建造了“中华石鼓园”,着力打造石鼓文化品牌。整个园区总占地500余亩,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建有石鼓阁、石鼓书法艺术博物馆、研究院,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周秦—金石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气势恢弘,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园。石鼓阁陈列有石鼓仿品10面,分别是《车工》、《千沔》、《田车》、《銮车》、《霝雨》、《乍原》、《吴人》、《而师》、《马荐》、《吾水》。石鼓阁,北临渭水,南依秦岭,高56.9米,阁顶距滨河路相对高度110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由白墙、红柱、灰瓦构建,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居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堪称中华西北第一阁。石鼓阁是仿秦汉建筑,在阁楼的最顶端有一只金鸡,仿佛象征着宝鸡,是宝鸡市标志性建筑。园内建设的仿秦汉建筑风格的石鼓书法研究院,搭建“陈仓论书”的平台,供海内外书画家挥毫泼墨,展示书法艺术。同时,围绕中华石鼓园配套建设的石鼓文化城,投资12亿元,打造精品古玩街、文化艺术品市场和旅游文化产业园等,使其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闻名的新兴旅游胜地。中华石鼓园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热土,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目前,已接待游人19万多人(次),其中,登临石鼓阁的中外专家学者、有关方面领导和游客6万多人(次)。
石鼓本无声,蜚声四海文光远,雅阁诚有意,流韵千秋墨宝香。
2010年9月下旬,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宝鸡中华石鼓园举办“中国·宝鸡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就是因为宝鸡的石鼓山是名副其实的汉字之根系、书法之源头、书家之朝圣地。
著书立说,传之后世
正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更显珍贵。我市学者对石鼓文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先后也发表和出版过多篇(部)论文和著作。2010年11月5日,彭曦先生《中华瑰宝石鼓文》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彭曦先生年近八旬,是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是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宝鸡炎帝研究会顾问、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长城学、考古学、科技史、古文字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致力对宝鸡地域历史文化的贯通性思考和深入研究,对宝鸡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研究、对石鼓阁建设等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瑰宝石鼓文——石鼓新韵共赏析》是彭曦先生沉潜学术、厚积薄发、服务宝鸡文化建设和开发的新作、力作。近年来,彭曦先生在担任宝鸡石鼓山公园建设文化顾问的同时,殚精竭虑,潜心钻研,终于撰成《中华瑰宝石鼓文》一书,让学界听到了宝鸡学人研究石鼓的声音。彭曦先生在《中华瑰宝石鼓文》一书里,就石鼓的初置地、发现地、作成的时间、石鼓文的内容、石鼓的价值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彭曦先生认为,石鼓诗作于春秋,鼓作于战国,石鼓的初置地和发现地均在宝鸡的石鼓山,石鼓具有文字、文学、书法、管理文化、自然科学和秦人精神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不愧为“中华第一古物”。彭曦先生在书中特别指出:石鼓并非一般的纪念、祭祀之物,“石鼓诗是以景抒情,以景抒志,是秦人秦国开拓奋进中那种走向强国的呐喊浩歌,是秦人秦国统一天下的一组交响序曲。”信哉斯言!《中华瑰宝石鼓文》的出版,其积极意义,不仅为近年来石鼓文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对石鼓文的进一步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我们宝鸡中华石鼓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对提高我市知名度也将产生重要作用。
2010年《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曹宇,1947年1月生于陕西岐山,早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宝鸡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群众文化副研究员,炎帝研究会理事,《石鼓》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西秦美术学院、西京大学教授,岐阳印社社长等。书画作品在全国美展、书展多次展出,出版著作多部。近年来,倡建宝鸡炎帝陵,开发大散关,筹建西普陀,研究石鼓文化。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文化工作者”称号。曹宇先生(号石鼓堂)在各级领导和朋友的支持下,多年来潜心研究石鼓,创办《石鼓》杂志,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对石鼓出土地长期实际考查,根据石鼓文译义,创作出了十首《译石鼓文诗》及十幅《石鼓文图》。《曹宇石鼓文图》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画于八尺宣纸,十幅《石鼓文图》经过作者数十年反复推敲、修改,在其六十花甲之年终于问世。十幅《石鼓文图》各件既是单幅作品,又有相互联系,洋洋巨著,连接在一起近乎四丈,文图再现了先秦政治、军事、民众生活、飞禽走兽和自然风光。对人们了解、研究先秦历史将会产生辅助作用。中国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曹宇研究石鼓文化,并题辞“岐阳石鼓、碑刻之祖”;中国书协顾问、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题辞“猎碣重光”;日本东丘印社社长川合东皋先生题辞“珠联璧合”;书法大家谭建丞题辞“金石寿书画缘”。有关专家对《曹宇石鼓文图》也给了他高度的评价。这也是曹宇先生近十年来一件力作,陕西省委省政府两厅授予曹宇先生“构建和谐陕西2007书画界新闻人物”。
《曹宇石鼓文图》脱稿后,《华商报》、《陕西日报》、《西部建设报》、《宝鸡日报》等报刊作了长篇报道。各地发来贺诗短信,祝贺《曹宇石鼓文图》问世。户县政协王仲第吟诗:石刻之祖石鼓文,堪称瑰宝何须询,深奥难解其中意,以画释意唯曹君。书法家刘侃道:先秦猎碣出陈仓,识文唐人有韩张,文豪沫若研其意,吟诗作图石鼓堂。
曹宇还创办了社刊《石鼓》杂志,在全国影响很大。得到了国家领导、书画大家楚图南、马文瑞以及沙孟海、吴作人、启功、文怀沙、欧阳中石、康殷、沈鹏、霍松林、黄养辉、冯亦吾、刘江、茹桂、石开、王冬龄、黄惇、王崇人、李延声、吴善璋等先生题辞与支持。出刊五期后因经费问题停刊。2009年,宝鸡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恢复《石鼓》杂志,宝鸡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批复、同意复刊。现在《石鼓》杂志在宝鸡市新一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印刷与全国人民见面。它将会成为书、画、诗、印爱好者的案头资料,宝鸡市的大名片,飞扬于祖国各地。
目前,在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潮中,我市学者李仲操、蒋五保、张亚炜等,热心石鼓文的研究,为揭示石鼓文化的内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目前在石鼓文研究中对一些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石鼓文化的探讨和研究。
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岐山召开
根在宝鸡,向外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承,呈现出市场化、多元化的路子,
吉朝声创办石鼓印社。 石鼓印社社长吉朝声先生是于右任大师三原的同乡,虽不处同一时代,但有着文化的传承,他热爱书法篆刻艺术,刀功遒劲,刀法自如,执着追求,创新思维,集同行为友,身先优学,必成未来之大器。 公务员吉朝声退休后没有养花种草,而是精心筹备创办“石鼓印社”。然而,他的这个举动却引起了与湖南衡阳同名印社的争夺战。 2010年 10月,,石鼓印社先后投入了 16.5万元,完成了 45个类别的商标注册和网络品牌保护,让石鼓发现之地的宝鸡,合理合法地留住了“石鼓”二字。听说吉朝声创建了石鼓印社,并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了石鼓印社的知识产权,宝鸡书法篆刻界为之一振,也得到国内书画界关注。 2011年重阳节,石鼓印社将价值十万元的 100幅篆刻精品“百寿印”捐赠给宝鸡慈善总会,转赠予宝鸡的长寿老人。同时,石鼓印社联合宝鸡印社、岐阳印社,在 2012年元旦成功举办了《宝鸡首届篆刻艺术联展》,为宝鸡 58位篆刻艺术家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
成立石鼓研究会,开展研讨交流。2012年12月13日上午,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万利酒店石鼓堂隆重召开,标志着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会上,市民政局党组成员、调研员叶涛宣读了市民政局《关于同意筹备成立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的批复》,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霍海利宣读了《关于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领导班子的批复》。会议表决通过了《宝鸡石鼓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任周方,宝鸡市文物旅游局; 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岐山召开 。
命名石鼓镇,用地名传承石鼓文化
从史志记载看,石鼓山上确实有一座石鼓寺,由于历史劫难,早已不复存在。前后相隔,村民自发和政府主导各自修起一座“石鼓寺”,其历史背景与建设初衷也是迥然有异。1985年,李仲操先生等在石鼓山北麓立碑标注。文革结束,乡村民间信仰恢复萌芽,集全村之力,于2002年恢复庙宇,不知历史上石鼓寺属于佛教还是道教,但村民却依据自身的理解和信仰习惯,将之定为社庙道观,逢会敬神。2015年,中华石鼓园的开发建设已臻成熟,修建这座新石鼓寺
石鼓阁南侧新建一“石鼓寺”,气势恢弘,建筑全部采用大理石材堆砌,佛像亦为石质。这等规模和讲究在宝鸡地区很是罕有。寺内共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美轮美奂。从门口的石碑得知,石鼓寺建于唐代,清嘉庆年间曾经重修,现在的寺院则是2015年由政府及企业家捐资重建。扩建重修石鼓寺院重修石鼓寺记石鼓山留有石鼓寺遗址。1965年,石鼓寺遗址出土一块清嘉庆13年石碑,载《重修石鼓寺记》。近年,在石鼓山西南一隅、连霍高速公路北侧重修石鼓寺一座,面向渭水,背靠秦岭。。
《重修石鼓寺记》: 石鼓之迩(er),邑乘载之详矣。其由来迁徙,尔时见于他说,唐韩昌黎有石鼓歌,及今世所刻石鼓文。予少时读之,尝以未获亲见其物为恨,而此山即其旧置之所也。山去邑东南十余里,蜿蜒南来如蛇龙,然自鸡峰而下逼临渭水。其山之阳有寺颓废有年,荒烟蔓草,荆榛满目,遥望之,不啻(chi)寒郊一荒冢耳。父老尝曰:此古之大刹也,昔之石鼓实出于此。丁卯冬,居人谋重修焉。披荆棘,除荒秽,伐木斩板,磨礲砖石,为构佛殿三楹,越岁而工程告竣,遂求记于予。予曰:石鼓,名迹也,构佛殿毋乃有误乎?佥(qian)曰:自昔已然。今之父老犹有能言之者,且寺有常住,地若干亩,僧会司岁催其租。予曰:然则胡为而犹以石鼓名也?佥曰:仍其旧也。予闻之而疑,疑而终且信,曰:自古贤人君子卓立于世,其生卒里居以及转徙流寓,后之人未尝不爱之惜之,乐识不忘,虽历世而犹不忍没也,而况周宣王之蒐(sou)狩,太史籀(zhou)之记载作石鼓以志中兴之盛者,其地乃在是哉。虽为佛寺,仍以其名名之,宜也。至古人寄迹之所,往往有极为名胜,入其中而为释道家之神祠者,唐宋元明以来多有之矣。寺虽无于石鼓之意,而犹幸不没石鼓之名,则凡瞻谒佛像而洁诚拜礼者,顾兹寺之名,当思石鼓之所以作,而翻然悟,蹶然兴也。谨为之记。
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仲冬月榖旦
邑丁卯科副榜高奋翥熏沐撰文并书丹
本堡会首 赵绶、马登科、程泰、秦川、吴盛、
曹天亨、祖涌、畅程万、林茂、马绪全、范中义
1965年6月12日,李仲操先生(时任宝鸡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和当时宝鸡市文化局干事张凤彩从石鼓山下的石鼓寺遗址下挖出该碑并拓文,惜现已不存。2004年12月,南粹生先生自费在村民所建“石鼓山”庙院中重刻立碑(目前仍在,见下图)。本次碑文根据新石鼓寺山门东侧石碑背阴碑文所整理,
举办书法大寒
注册石鼓企业。宝鸡市石鼓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东岭石鼓文化廊桥工程总投资1.45亿元,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由宝鸡市河道路管理委员会和东岭集团共同建设,其中东岭集团出资8000万元援建。廊桥东岭石鼓文化廊桥作为中华石鼓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石鼓山下,横跨渭河,全长 684.4米,桥宽6.5米。廊桥构造独特、新颖,廊桥桥面以上布置双坡长廊,间或布置六角亭,主要桥墩上布置双层重檐塔楼。廊、亭、塔楼为仿古建筑,与石鼓山公园的建筑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桥体上装饰有金石走廊、历史年表、诗词歌赋、人物浮雕、历史文化地雕,廊桥顶部选用了中国历代名画点缀,同时把宝鸡青铜器、石鼓融入其中,整体展示了中国辉宏的历史长卷,更凸显了宝鸡八千年的地域文化。“长廊记史上河图展前朝画,渭水扬波鸣凤曲吟盛世歌。
“石鼓文”亮相宝鸡街头。2013年12月,在宝鸡市区经二路道路南边的人行道上新出现了10面石鼓雕塑。石鼓高约2米,直径约1.5米。每个底座上,除了正面有名称外,两边分别是中英文介绍。据介绍,由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和住建部门牵头,经二路综合整治改造提升指挥部协调,从今年8月开始在经二路上安装珍品仿制青铜器、石鼓仿制品及青铜器水景。这次展示的石鼓,其原型在初唐时期发现于宝鸡石鼓山,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有描写千河美景的“千沔鼓”,记述秦公与随从等太远游猎盛况的“田车鼓”,另外还有“銮车鼓”“酃雨鼓”“作原鼓”“吴人鼓” “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等。石鼓上的文字不仅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难得一见的大篆体书法作品,而且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诗歌。
为了弘扬传承优秀周礼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岐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召开的岐阳石鼓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用证据论证,以理服人,发表了很好的观点。岐山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研讨岐阳石鼓意义重大。大家对石鼓出土于岐山之阳,命名为“岐阳石鼓“,属周文化范畴,达成共识。
会后,部分专家学者还参观了岐山县正在建设中的“岐阳石鼓博物院“,这个作为岐山县今年招商引资的文化项目,建设进度之快,场馆面积之大将是对宣传、研究周秦文化提供很大的平台。该项目是由著名书画家、石鼓文化传承人曹宇先生退休之后为家乡所作的贡献。与会人员认为曹宇先生老当益壮,古稀之年还投资公益文化事业,造福乡梓,精神可贵,值得赞扬。
.
E. 仁者,长寿
我国古代人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这与生活条件,医疗匮乏,艰苦劳作,瘟疫流行,战乱频繁,密切有关。但是一些哲学家与艺术家却很长寿。
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孙思邈141岁、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张先89岁、陆游85岁,黄公望85岁,文征明90岁,黄宗羲85岁,姚鼐84岁。
近代,齐白石93岁,冯友兰95岁,梁漱溟95岁季羡林98岁钱穆95岁,马寅初100岁冰心99岁,巴金100岁周有光111岁,杨绛105岁、文怀沙108岁(或100岁),罗洪(姚罗英)107岁,饶宗颐101岁,流沙河88岁。
这些人有共同特点:善修养,重情操,有毅力,勤思考。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归根到底,就是有智慧:世事洞明!
人有智慧很重要思想性格、情操、习性等等对人的寿命有很大影响。北大哲学系教授多长寿70年来的中国,政治运动频繁,十年动乱,事属罕见,他们能够长寿的根本原因是:宠辱不惊。
看清,看开,看穿看透。哲学系教授学术,教学,为人、处世,都有自己的修炼,金刚在身。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八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他们看懂世态炎 凉看透名利浮沉,看破生老病死,这些老先生对“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去哪里”的哲学根本命题,已经参透,乃以出世之心,做着人世之事。
非仙即道,焉能不长寿?
宠辱不惊,在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先生那里,给人做出典范。
马寅初先生的客厅挂一中堂条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两句,出自陈继儒<幽窗小记>和洪应明<菜根谭>.是心灵修养的一个境界。
马寅初老校长1959年末在北大遭批斗。是阴谋家康生挑起的,康生说:"马寅切,不是马克思的马,而是马尔萨斯的马”。
一夜之间,动员出万张大字报贴满燕园,轰走马寅初校长但是第二年马寅初先生在<新建设>里发表了“重申我的请求”文章,决心与“以势压人”的魔鬼"单枪匹马”战斗倒底。这就是种高尚情操和境界。
晚年,马寅初先生在客厅将自己的著作手稿铺了地,抬头是那副对联,低头是自己的著述。智慧、坚毅,不屈、悲愤之情可以想见,确实难以言表。马寅初先生能够长寿百岁,心理强大,无人能出其右。
人有信仰有助长寿。
西洋人,信仰基督教
中东人,信仰伊斯兰
中国人,信仰释儒道。
儒家,拿得起。重在人世。
佛家,放得下。期待来世。
道家,看得开。已然出世。
养生五架马车饮食均衡,起居有常适当运动、情绪稳定,注意安全。
养生核心是养心随心所欲!
顺其自然!
仁者、长寿!
F. 喜欢喝酒吃肉看美女,大师文怀沙的长寿秘诀还靠啥
作为能和南怀瑾齐名的一代国学大师,文怀沙一生的标签和头衔数不胜数。
他是文学家、红学家,同时精通中医、金石。2018年,文怀沙在东京逝世,享年108岁,是不可多得的长寿人士。在他生前,无数人向他讨教过延年益寿的秘诀,但他的回答总是"多喝酒,多吃肥肉",让人匪夷所思。
自古以来,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人不想长命百岁,但如彭祖这样的能有几人?与其求神问药,倒不如参考文怀沙的生活态度,尝尝这人生三"药"。相信大家都能醍醐灌顶,对长寿的概念有更深的见解。
G. 暧昧对象无数,癌症不治而愈的文怀沙活了多少岁
古有陆游,今有文怀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性格使得文怀山活到了108岁。这位长寿老人有着他独特的秘籍。他独特的秘籍可能是他有两颗药。一颗药叫做“满足”。另一颗药叫做“感恩”。
文怀沙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司令部参谋家庭,当时时局动荡,身处北京的权势,更是如潮如流。为了让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年少的他便跟随他的母亲去到了杭州。到了杭州,他拜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才女,徐自华为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启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始终保留着对祖国的热爱,于是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常常在桂林,重庆等多个地带进行报道。除此以外他还进行写作,空闲时间还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随后不久,文怀沙便进入了上海开启了地下生涯。
生于上世纪的他死于现代,还不夸张地说,他是“两世人”。他觉得人活着的时候就尽可能的享受,人死后就随风逐流!现代青年容易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迷失自我,但我们的老先生,他能在浮躁的生活中保持初心。
H. 老中医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此文不错,建议看看。
《著名医学专家谈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
——一个从医40年的老中医的肺腑之言
1.健康不等于长寿。
健康只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好,而长寿则是说明身体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前有一位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身体确实很棒。电视里经常报道他的健身经验。但是,有一天突然查出体内有两处癌变,肺上是小细胞癌,食道是低分化癌,两种癌都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结果病情发展很快,我也未能将他医好,不久就去世了。所以健康的人生存质量较好,而长寿的人生命力较旺盛。
2.生命有时在于运动,但有时也在于静养。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健康的人抵卸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是如若不被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你看那些病病歪歪的、常年药罐子不离身边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着,把那些所谓的身强体壮的人都“熬”下去了。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小心驶得万年船。而生活中常看到过于健壮的人说死就死了,根本都不带商量的。就像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一样。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是人类干的一件蠢事,是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造成的,就应该取消这类比赛运动。过激的超负荷、超极限的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生命,貌似健康,并不长寿。可以开展一些适量的体育表演,但不要以决雌雄。用一个国家拿金牌多少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是荒唐不可取的,这个误区也太大了!我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天走一个小时就很好。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民进党的创始人之一雷洁琼九十多岁时患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站立行走,我给她摸脉觉得肾气很足,最后照样活了一百多岁!过度的运动会损伤身体,加速人的损耗,加快了代谢并不一定会长寿。乌龟没有兔子跑的快,但是乌龟比兔子代谢慢,寿命要比兔子长得多。慢性子的人常常比急性子的人长寿,可能与代谢慢有关系。所谓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用来形容急性子很恰当。
3.简单的、平静的、安详的生活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焦虑烦躁、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就不会有好的生活质量, 人长期在忧愁苦闷的心境下生活就会衰老很快,免疫功能下降,促使尽早走向死亡。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自寻其乐,常与人交流,不把烦恼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没心没肺,才会活的不累”。虚云大师活了120岁,是因为他遁入了空门,除却了烦恼事。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起来,反倒悠闲自得,衣食无忧,得以延寿百年以上。如果像蒋介石一样操心劳累,就不可能那样长寿。
4.长寿和饮食的关系很复杂。
央视夕阳红栏目经常采访一些百岁老人,其中有天天喝粥吃咸菜的,有吃饭吃到七成饱的。还有一对百岁老夫妻,老太太经常吃肉,老头终生吃素。国学大师文怀沙从来都是随便吃东西的,高盐、高脂都不论,今年103岁了,我见到他还是红光满面、精力充沛。台湾国民党中将王中泉老先生已经一百一十多岁了,吃东西也不讲究,看上去只像八十岁的样子,站在那里说话一个多次小时都不累。看来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一点都不假。我认为这关键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体质类型。比如说有人喝牛奶就拉肚子,是因为体内缺乏半乳糖酶,有人吃了海鲜身上就痒,是因为对海鲜过敏,所以人和人差别是很大的,各有适应性。就像前面提到的一对百岁夫妻一样,如果让他们二人换一换饮食谱,可能两人都活不到那个年龄。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本来就是吃素为主的,但进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改变了饮食习惯,如内蒙、新疆、西藏人,没有太多的素食,不吃肉吃什么?几代人传下来就适应了。而没有遗传吃肉基因的人,吃多了肉就消化不了,代谢不掉。就像一些从农村走到领导岗位的人,和一些企业家,家里祖代都是吃不饱饭的农民,平时就很少吃大鱼大肉,现在天天高粱厚味,身体根本适应不了,不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血管病、骨质疏松等病才怪呢!这种人只有吃肉的嘴,而没有吃肉的福。张开你的嘴巴看看你的犬齿,如果很发达,你就是能吃肉的那种类型的人,因为犬是吃肉的动物。否则你吃多了肉就没有好下场。
5.长寿与睡眠的关系值得探讨。
有人说睡眠必须充是,所以有的老人吃了晚饭八、九点钟就睡了,但有人每天都很晚才睡,也从来不讲睡什么子午觉。肿瘤治疗专家潘明继几十年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但也活到了八十多岁。世界上有一些终生都不睡觉的奇人,也并不是短命鬼。西方人没有午休的习惯,午觉自然就不睡了,中国人子时在睡觉,而这时正好美国人是白天在工作,一个中国人到美国去,不可能子时去睡觉的。人本来就有 “猫头鹰型”和“百灵鸟型”,不能说哪种类型好,哪种类型不好。所以我觉得,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的作息习惯,只要按照自我的规律去作息,自自然然地,不过劳、不过少、不过多,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6.用药的问题很麻烦。
现在许多人不能颐养天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便乱吃中西药。乱吃中药在于不懂得辨证用药,只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不知道什么证用什么药,主要是不辨虚实寒热。举例来讲,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要用辛凉解表药,如果吃反了,风寒感冒的更寒,风热感冒的更热,不但病不会好,还会加重病情,转变成亚健康状态,使体质更差,缩短了生命。乱用西药的结果更是吓人。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是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人体不需要也不接受的东西。我们天天谈食物污染,是说我们食用的动物体内残留大量的激素,植物体内残留化肥和农药。但是我们在吃这些食物时已经被它们代谢掉了一部分,这只是二次污染。而我们吃的大把的西药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次性污染!这些化学药品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是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多脏器的,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和寿命。而中草药绝大部分是地里长出来的,是和粮食、水果、蔬菜一个来源,比西药相对安全许多,因此我劝大家防病、治病尽量用中药,少用或不用西药。
7.老年人的发烧感染是过早死亡的主因。
我在一些大医院参与抢救成功的高烧病人,有的不仅昏迷不醒,甚至没有自主呼吸,我发现大多是阳虚发烧的病人。人们最不易理解的,也就是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阳虚发烧,西医大夫更没有这个概念。什么是阳虚发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夏天看到冰淇淋冒烟的现象,我们就错误的认为是热烫的食物。阳虚发热实际上是寒极生热,是体内寒到了极点的发热,是一种假像。这时如果再用大量的寒凉的抗生素或者退烧药,控制不了感染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我见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一些老领导就是这样悄然死去的。他们本来可以更长寿的,但是没能活到自然的生命极限,因为没有找到好的中医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就这样被草草地结束了生命。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删减)
《光明日报》
看此文不错,是因为它辩正的看问题!养生和用药看来的确需要辩正的观点。[OK]
是好文章,建议大家好好想想,转出去让更多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