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整天在电视上广播里讲养生的养生专家最长寿的是谁他活了多少岁
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内(1679-1935),享年256岁。老人去世后,容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1、李庆远(又名李清云)是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他在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200岁时,仍常去各地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2、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长期服用黑豆、马齿苋、芹菜、金银花、山楂、绿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为“百草长生方”,以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
3、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和“三通”是长寿所必须的。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葡萄酒为主。
Ⅱ 百岁寿星—名中医多长寿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中医养生学发展己趋成熟,所以中医学家中百岁寿星特多。
宋代成都名医谭仁显108岁,当时人们问他长寿之法,他回答说:"淡名轻财,导养得理,可获天年。”。
元代名医贾铭106岁,明初还健在,当朱元璋问他长寿经验时,他将自己著的《饮食须知》一书献给了这位开国皇帝。
相传明代养生学家冷谦150岁,著有《修龄要旨》,是专门介绍养生长寿术的。现在日本流传的“养生十六宜”就见于此书。
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针灸学家杨继洲、药物学家兰茂、内科学家孙一奎等,皆年近百岁。
清代四川的百岁中医居全国之冠,据《四川医林人物》记载:雅安的牟太医120岁,武胜名医梁栋、郫县名医陶世尧、隆昌名医曾继昭及其兄曾继旺、合川名医蔡元和、温江名医陈怀斗、三台名医林荣安、南川名医周贵喜、达县名医康道人以及由山东来川行医的管清一、河南来川行医的余来龙等,他们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好养生术,所以皆享百龄,尽天年。
如此众多的百岁中医,说明沿着中医养生之道确实可以通向百岁寿星之乡,难怪有人说“名中医多长寿"。
Ⅲ 中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李庆远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
Ⅳ 长寿中医世家李宗远寿命有多少岁
中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专
李清云出生於属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 煮水当茶饮。
Ⅳ 历史记载清末明初的中医药学者李青云活了256岁,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
其实李春云到底活了多大岁数,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256岁也是以讹传讹。但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证明李青云至少有170岁,几乎也没有人知道李青云早年的往事。目前的资料,只知道他出生于四川,最终也老死在了那里。他10岁的时候前往了甘肃,陕西,安南和很多地方采集草药,随后他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任何记载了。
一时间各种媒体争相报道,轰动了整个四川。但是因为李青云讲不出自己为什么能够活这么大,不久又被军阀送回家去了。后来又邀请去讲养生之道,李青云只讲了一个字,就是静。
Ⅵ “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医学家吗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但第四种说法地较多,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也就说明他应该不是101岁)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孙思邈图册(12张)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 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Ⅶ 中国长寿第一人是谁
广西的 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