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秘诀诺贝尔

长寿秘诀诺贝尔

发布时间:2023-01-10 13:00:20

『壹』 物理学家杨振宁,年龄已达百岁,长寿秘诀是什么四件事值得借鉴

导语:从古代开始,就有很多人追求长寿,期望自身可以活更长时间,也有人的追求比较大,想实现个体的长生不老。实际上,衰老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想长生根本没有现实途径。 #夏方 养生 指南#

但当前人们在日常生活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医学技术也发展迅速,大部分人的预期寿命都得到了显著延长,与以前相比,百岁老人的数量更多, 例如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的杨振宁院士。

百岁老人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出生于1922年,如今已经100周岁高龄了,在35岁时便轻轻松松地拿下诺贝尔奖,一直被称为“ 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

更令人羡慕的是杨振宁和学生翁帆的旷世奇恋,杨振宁当时82岁,翁帆28岁,两人于2004年正式结为夫妻,他们跨越了54岁的年龄差距,打破世俗偏见勇敢地相爱。

如今的杨振宁看起来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甚至与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相比,更显得年轻一些,多数人看到拥有如此状态的杨振宁羡慕的同时,也感到疑惑,杨振宁如此长寿,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呢?

或许很多人觉得运动才是长寿的关键,通过运动能帮助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抗外部有害病菌的能力,减少身体患病风险,是 养生 人士不可或缺的一大习惯。

但对于杨振宁院士来说, 他长寿的秘诀关键并不是运动 ,而是以下几件事,若能长期坚持下去,能为身体带来好处。

百岁老人杨振宁,娶28岁娇妻,长寿秘诀是什么?四件事坚持做

——饮食均衡

杨振宁院士在一次演讲当中说自己从来不乱吃药,生病了只听医生的按医嘱进行服用药物,平时他的保养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 健康 合理的膳食,不吸烟不喝酒。

其实饮食上杨振宁院士有一套自己的搭配方法, 基本原则就是有荤有素有粗有细 ,而且经常饭菜做得比较清淡,往往杨院士每次吃饭时都会细嚼慢咽,细心品尝每一种食物的味道,也感恩家人为自己准备的每一顿美味饭菜。

——家庭关系和睦

杨振宁认为,一个人要长寿跟心态很有关系,需要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

家庭环境、 社会 环境、工作环境,对于人体的 健康 来说 ,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中,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抑郁症,这种情况下不仅心理会扭曲,还可能影响身体 健康 。

而杨振宁与他的妻子可谓是恩爱美满,杨振宁的妻子不仅在生活中照顾他,也极力支持他的事业,使杨振宁的身心都得到了慰藉,因此对于身体 健康 也有一定的好处。

——常常步行锻炼

在杨老看来,剧烈的运动对身体是有一定伤害的,而步行就是最好的运动。

他常常步行锻炼,一走就是一个小时 ,即便现在腿脚不灵活,也会时常在家里走动十几分钟。在他看来,走路步行是一种不拘形式又从容的运动,可以让全身关节筋骨得到舒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爱尔兰神经科学家沙恩.奥马拉在《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一书中明确提到:“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能保护器官合修复损伤,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

——淡泊名利

杨振宁从小受书香门第家庭的影响颇深,刻苦读书,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后来的行动证明了这点,大凡长寿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世无争。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安静祥和的生活才是长寿之道 ,这也是为什么书画行业屡出高寿人物的原因。

以杨振宁的名望和物理学的成就,如果想赚钱,弄几个上市公司,还是很容易的,可是他没有这么干,就凭这一点,他就非常值得我们敬仰。

长寿之人身体有哪些突出特点?

1、消化能力强

一般情况下,比较长寿的人其消化功能都是比较良好的, 身体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将摄入的食物及时消化掉 ,吸收里面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 健康 状态,这样的人才能保持 健康 。

如果发现自己消化速度比较快,进食食物之后可以快速消化,而且粪便的排泄也正常,都属于 健康 的特征。

2、腿脚利索

一般比较长寿的人,其腿脚部位比较利索,就算到了60岁之后,依然不容易出现腿脚麻木或者走路步态不稳等情况。

因为本身腿脚利索的人, 不容易出现关节或者骨骼方面的 健康 问题 ,而且心脑血管系统一般保持 健康 正常的状态。

3、作息规律

身体比较 健康 的人,他们都是按时上床睡觉,到点起床晨练的,这样规律的作息让他们能保持身体机能运作有序,不紊乱;

而好的睡眠质量, 能调节生理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还有研究显示,高质量的睡眠能降低患癌的风险。

其实想想身边一些长寿的人,他们多有以下共同点:饮食均衡,坚持劳作,起居规律,性格开朗,知足常乐。长寿这件事情,我们做到的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如果可以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百岁老人,但却能让我们在 健康 长寿上多一些可能性。

『贰』 周有光长寿秘诀 5句话是什么

周有光先生长寿五句话: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我从不吃补品!心宽寿长,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不生气!生活越简单越好!人到老年,我一直坚持“三不主义”!夫妻生活要做到“举杯齐眉”。

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大家都能关心和注意自己的健康,合理养生,科学保健,活到百岁并不是一个梦想。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岁,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认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总和,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据美国《读者文摘》报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总结出延缓人类衰老的“金钥匙”,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是要乐观,二是要生活有目标。

人际关系排在第一位!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经过二十年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人际关系”竟然排在第一名!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乎想象。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应对紧张的缓冲器,有益于心脏健康。长期精神紧张会削弱免疫系统并加速细胞老化,最终让人的寿命缩短4~8年。

而人缘好的人,心情一般会很好,体内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叁』 如何看待人类寿命上限或为150岁,您认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长寿的秘诀简单来说,就是懂得养生。那么如果你做到以下几点,离长寿也就不远了!

1、吃两倍的果蔬。

近期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显示:每天吃8份或8份以上果蔬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要比只吃3份果蔬的人低1/4。这是因为额外多吃的果蔬里含有大量重要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提高了免疫系统的功能,避免人体过早衰老。

2.、避免抱怨。

根据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成果: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能多活12年。爱抱怨的人更容易患上病毒性疾病,不太愿意进行必要的自我体检(如乳腺癌和皮肤癌的筛查)。

3、多喝苹果汁。

近期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显示:苹果汁有助于大脑保持年轻状态。每天只需要喝2杯苹果汁就能减少认知障碍症患者大脑中黏性斑块的形成。

4、 画出族谱图,掌握家族病史。

对家族成员的健康史有清晰的了解,可以预测自己未来的健康状况,因为多种疾病都与遗传有关,特别是心脏病和癌症。

5、每晚少看1小时电视。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年过25岁之后,每看1小时的电视,就会将人的寿命缩短20分钟。这是因为:看电视的时间越长,人体处于静坐不动、无所事事的时间就越长;肌肉得不到锻炼,热量得不到燃烧,人们患病和早逝的风险也增大了。

6、确保自己不错过每一项医学筛查。

医学筛查能够在疾病仍处于可以治疗的阶段及早确诊。无论是涂片检查、血压测试或是乳房X光造影检查,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7、关注腰围。

科学家发现腰围比体重(或身高体重指数)更能预测心脏病,因为腰围可以显示内脏脂肪的存在。

8.、每天至少笑20次。

作为成年人,我们平均每天只笑5~15次,而儿童很容易就达到每天笑100次的数量。笑声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压力激素的释放,从而起到抵御癌症的作用。

9、戒烟。

根据芬兰学者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吸烟不仅会让人的寿命缩短约10年,还会降低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因为吸烟者更容易患上让身体感觉虚弱的疾病。

『肆』 物理学家杨振宁,年龄已达百岁,长寿秘诀是什么四件事值得借鉴

#夏方 养生 指南#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式,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饮食情况,以及作息习惯,而且上了年纪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长寿的体质

从古至今,长寿一直是人们所追逐的话题,随着 社会 的发展,大部分人都已经明白,单纯的依靠不知名的偏方,想要达到长寿的目的根本不现实,主要还是向长寿老人请教经验。

在全球长寿老人还是比较多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独特的保养方式,杨振宁院士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长寿老人,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学习有助于长寿的方法

杨振宁出生在1922年,如今已经100周岁的高龄了,他在35岁时拿下了诺贝尔奖,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提起杨振宁,大家要想到的他与翁帆的恋情,两个人相差54岁,可是不顾他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相爱,而且顺利结为夫妇,别看杨振宁院士已经100岁的高龄了,但是看起来要比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要年轻,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疑惑,他是如何保持长寿体质的呢?

物理学家杨振宁,年龄已达百岁,长寿秘诀是什么?四件事值得借鉴

杨振宁院士在演讲中曾讲过,自己从来不乱吃药,生的病只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平时他的保养方法也特别的简单,就是合理的饮食,不吸烟,不喝酒!与

杨振宁院士在饮食上有一自己独特的搭配方式,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是他的基本原则,而且平时饭菜比较清淡,吃饭时也保持细嚼慢咽,细心品尝每一种食物的味

而且,杨振宁院士从来不相信保健品和营养品,他认为,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是乱吃保健品,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大多数人吃保健品只是为了寻求一个心理安慰,并不能够改变机体衰老的事实

美国著名作家欧文·斯通说:“最伟大的药方就是大自然。自然界里蕴藏着治疗一切疾病的秘诀。”

杨振宁有散步的习惯,公园,树林,草地,海边……无论是工作之余,还是生活间隙,亦或者忙里偷闲的空挡,总会留下散步的痕迹。

俗话说“饭后稍息百步走,人能活到九十九”作为一种轻松自如的运动,散步不仅可以让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活动,还能让内心的烦恼郁闷,雾散云消

杨振宁院士特别注意运动的尺度,不会让自己太累,杨振宁认为:过度运动影响寿命,心静才是最好的 养生 、长寿之道。

杨振宁院士在35岁那年获得诺贝尔讲,即便如此,他也坚持阅读的习惯,他认为书是最有用的保健品

杨振宁院士认为,读书不仅仅可以提升知识层面和眼界,还可以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身体素质

杨振宁认为,一个人要想长寿,与心态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无论是家庭、 社会 、工作环境,对人体的 健康 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长期存在压抑的环境当中,很容易影响到内分泌功能,导致身体处于亚 健康 问题。

杨振宁虽然与妻子相差54岁,可是一直以来他与妻子恩爱美满,在工作中支持他,也全力照顾好他的生活,使他的身心到了充分的慰藉和放松,因此身体 健康 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知识扩展:活得长寿的人,通常有哪些特点

早睡早起,同时拥有高质量的睡眠,维持内分泌正常,很多重要器官也在充足睡眠的帮助下功能提高。

长寿的人特征是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有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同样可以促进 健康 。

长寿的人特征是不沾烟酒,没有沾染上这些坏习惯可以让身体保持 健康 状态。

『伍』 哪类人最长寿,我听说是艺术家最长寿,是真的吗

五把钥匙打开长寿门——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总结出抗衰老秘诀
如果你想活到100岁,也许可以从诺贝尔奖得主身上找答案。英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诺贝尔奖得主普遍长寿,平均寿命高达77.2岁,比仅获得提名的科学家平均寿命高1.4岁。日前,据美国《读者文摘》报道,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总结出几把延缓人类衰老的“钥匙”,帮你开启长寿大门。
长寿金钥匙——乐观,生活有目标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岁,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说,其中,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总和,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洪昭光表示,一项在世界三大长寿地区进行的调查,以及上海、北京市长寿老人的调查都得出同样的启示:要健身,先健心。有了心理健康,才能生理健康。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生活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有的老人喜吃肥肉,但有一点却中外都相同,那就是长寿者都心胸宽阔,乐观开朗,心地善良、随和。没有一位老人心胸狭窄,鼠肚鸡肠,这样的人活不到100岁。
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也强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是要乐观。美国妇女健康研究(WHI)调查了10万名妇女,乐观者在该研究的前8年死亡的危险比悲观者小14%。研究者希拉里·廷德尔博士指出:“乐观是重要的保护伞,这种人有强大的社会网络并能很好地处理压力。”二是有目标。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一项涉及1200多位老人的新研究发现,无论是远大目标,还是旅游或读书等近期目标,只要生活拥有目标,生存优势就更大。研究中,生活有明确目标及计划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
第二把钥匙——坚持步行“三五七”
世界顶尖心脏病专家、纽约哥伦比亚医学院OZ博士表示,保持年轻的最好方法是散步。如果5分钟走不了1/4英里(约400米),那么在3年内死亡的几率会骤增。可能的话,尽量与配偶一道散步,有助增加说话机会;一起打网球还能建立亲密关系。但这并非锻炼的全部好处。更重要的是,生命在于运动,夫妻多活动,双方更能延年益寿。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还能降低高血脂,使动脉硬化变软,让人脑子更清楚,防止老年痴呆。那么,怎么步行最好呢?洪昭光表示,掌握好3个字即可:三、五、七。“三”指最好每天步行约3公里,时间在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5次左右,只有有规律的健身运动才能有效;“七”指有氧运动强度以“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左右”为宜。这相当于一般人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说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分钟,50+120=170。如果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则可以多一些,达到190左右;身体差可以少一些,年龄加心率达到150左右即可。总之,步行运动要量力而行,否则会产生无氧代谢,导致不良影响或意外。
第三把钥匙——多补维生素D,少吃猪肉
一项为期10年、涉及54.5万美国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吃4盎司(约113克)左右牛肉或猪肉的人,早亡危险比更少吃肉的人高30%。虽然早期研究表明,大量吃红肉会导致心脏病和结肠癌,但是这项研究首次以大规模的调查揭示了多肉饮食对寿命的影响。
这是因为,红肉里含有较多的雌激素,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且红肉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较少,使肠蠕动减弱,进而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更长,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
目前,在几大类食物中,红肉的摄入是最容易过量的,而一旦过量,它对人体的危害又是巨大的。健康的年轻人、活动量比较大的可适当增加红肉的摄入,但老年人、消化能力差的人则要相应减少,心脏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更要减少红肉摄入,可用鱼肉、鸡肉等白肉代替。
另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缺乏维生素D。维生素D水平过低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一项新研究发现,“阳光维生素”摄取不足的成年人早亡危险增加26%。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副教授迈克尔·梅拉米德博士表示,除了喝强化牛奶和适当补充维生素D之外,还应该每周晒晒太阳,每次10—15分钟,最佳时间为上午11点至下午3点,可以达到补充维生素D的理想效果。
第四把钥匙——夫妻多牵手
“在街上,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海归’夫妇或是外国夫妇散步时会手牵手,而在国内呢,大多数夫妻散步时都相距半米到一米,男的在前边走,女的在后边跟着。”洪昭光提倡,夫妻应该多牵手走路。因为人有一种“皮肤饥渴”,皮肤的接触能产生明显的心理和生理效应,通过生物电传导,让夫妻双方体内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一多,免疫力就提高。
美国密歇根州密歇根大学一项超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尽管都有压力,但男人和女人如果能用大部分时间去关爱配偶,他们自身死亡的危险性就能减少36%。科学家推测,关爱可以让人释放“结合”催产激素,去对抗能升高血压和干扰免疫系统规律的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尽管有压力,但是在7年时间内,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照顾配偶的人,死亡风险降低36%。
第五把钥匙——人缘好
大量调查资料发现,百岁老人都具有好人缘的共同特点。社交生活越少,大脑里会有越多焦虑引起的化学物质,就越可能生病。一项针对276个18到55岁的成人的研究表明,有6个以上朋友的人比更少朋友的人抗击感冒的能力强4倍。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应对紧张的缓冲器,有益于心脏健康。几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均指出,长期精神紧张会削弱免疫系统并加速细胞老化,最终让人的寿命缩短4—8年。而人缘好的人,心情一般很好,体内大量分泌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陆』 诺贝尔奖得主:延缓衰老的秘密是精神活动,“正念”使人保持年轻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Elizabeth Blackburn),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一篇论文开头这样说道: “人保持年轻的秘诀不是哀悼、担忧,或预期麻烦,而是明智认真地活在当下。”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从小开始就对生命如何运作着迷。生于1948年,她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一个海边的偏远小镇长大。在那里,她从花园里收集蚂蚁,从海滩上把水母带回家。当开始科学研究生涯时,她转向在分子水平分析生命系统。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博士

在上世界7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在耶鲁大学发现在染色体顶端存在一种重复DNA结构,这种结构像一个保护帽,在细胞进行分裂,DNA复制时保护染色体的顶端。这种结构称为 端粒 (telomere)。

端粒 (telomere) 是保护染色体的“帽子”,简单比喻,我们身体里的端粒就像一具“生命时钟”,它的缩短就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

在上世纪80年代,布莱克本博士与她的研究生Carol Greider女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现了 端粒酶 , 这种酶能够保护和重建端粒。 端粒酶可以比喻成“生命时钟”的维修工,它负责维修并增加它的寿命。你看到的没错,衰老这一过程也是可逆、可逆、可逆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博士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正念就能做到这一点 。布莱克本博士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让她在 2009年 获得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布莱克本博士正是通过端粒 / 端粒酶的途径,将正念冥想与抗衰老结合在一起,并得出延缓衰老结论的。

比如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招募志愿者,然后让这些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静修的志愿者,他们的端粒酶水平远比正在等待静修人群高出了30%。

一次偶然的开启

在2000年,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改变了她研究的方向。前来造访她的是Elissa Epel博士,当时是UCSF心理学系的博士后。 心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 通常没有很多共同语言,但是Epel博士对长期精神压力对身体的损伤非常感兴趣,而且她有一个非常前卫的提议。

(Elissa Epel博士和布莱克本博士)

Epel博士如今是UCSF衰老、代谢和感情中心主任。她一直对意识与机体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对她影响很深的学者包括整体健康大师Deepak Chopra先生和生物学先驱Hans Selye博士。

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描述 长期精神压力可以在大鼠身上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 任何压力都会留下一个无法磨灭的疤痕,生物体经受压力环境付出的代价是它们会变得老一些 。”Selye博士说。

在2000年的时候,Epel博士想要发现那个“疤痕”。“我对这个想法非常有兴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细胞,我们可能可以测量每天经受的压力给细胞带来的磨损。”她说。在阅读了布莱克本博士关于衰老的研究之后,她觉得端粒可能符合这些条件。

怀着面对著名资深科学家的忐忑,当年的博士后向布莱克本寻求帮助进行一项实验。这项实验的对象是照顾患有慢性病儿童的母亲,她们可能经历着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日子。 Epel博士的设想是检测这些妇女感受到的精神压力的程度,然后看看她们的精神状态和端粒的状态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她在犹他大学的合作者可以测量端粒的长度,而布莱克本的团队将检测端粒酶的水平。

到那时为止,布莱克本博士的研究都是在实验中精密控制的优雅实验。而Epel的研究对象,则是现实中复杂的人,拥有现实而复杂的人生。“对于我来说,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布莱克本博士说。最初,她很怀疑精神压力和端粒之间会不会有任何有意义的联系。基因本认为是最可能决定端粒长度的因素。测量环境因素,而且还是个心理因素对端粒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有争议的。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布莱克本博士被那些受到精神压力折磨的母亲的困境所吸引,她说:“你无法不心生怜悯。”

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花了 4年 时间,终于做好准备从58名母亲那里获得血样。这是一个小型的试点研究,想要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妇女需要尽量相似。她们有类似的年龄、生活习惯和背景。Epel在选择实验对象方面可谓费尽苦心。然而,布莱克本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实验不过是个可行性研究,直到有一天Epel博士打电话来,告诉她“你肯定不敢相信!”

结果非常清晰明了—— 母亲汇报经受的压力越大,她们的端粒越短,而且她们的端粒酶水平越低。

研究结果及延展

数据结果在这项研究中 压力最大的妇女 与 压力最轻的妇女 相比 , 端粒长度上的表现就 好像她们衰老了10年 , 而且 端粒酶的水平也减半 。“我激动极了。”布莱克本博士说。她和Epel将现实生活的经历与细胞内的分子机制连接在了一起。 这是第一次证据表明 精神压力不但损害我们的健康,它实实在在地让我们衰老。

意外的发现很自然地引起别人的怀疑。布莱克本和Epel博士最初很难找到一家杂志愿意发布她们的跨界论文。当这篇论文最终在 2004年12月 在《PNAS》发表后,它激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称赞。 斯坦福大学压力研究先驱Robert Sapolsky博士将这项合作描述为“飞跃广阔的跨学科峡谷”。

这项研究触发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大爆发:研究人员们随后发现感受到的精神压力与健康女性中更短的端粒长度相对应。照顾阿兹海默病的亲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及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身上的端粒都会变短。“

10年过去了,现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环境对端粒长度会有一定影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端粒疾病的临床医生兼遗传学家Mary Armanios博士说。

关于机制的研究也出现了进展。实验研究表明, 应激激素皮质醇能够降低端粒酶的活性,而氧化应激和炎症这两种心理压力的生理后果,则能够直接侵蚀端粒。

这似乎对我们的健康有着灾难性的后果。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病和中风,都被发现与更短的端粒有关。

研究人员现在面对的问题是:端粒只是与年龄相关损伤的一个无害标志物(比如白头发),还是本身对造成这些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在编码端粒酶的基因上携带突变的人群中,他们的端粒长度比正常值更低,而这些人会患上衰老加速综合征,他们的器官会逐渐衰竭。但是Armanios博士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因为经受压力而导致端粒长度的小幅度减少是否和健康相关,尤其是在端粒长度本身非常多样的情况下。

布莱克本博士指出,有些基因突变影响端粒的维持,它们虽然对端粒的影响不如Armanois博士研究的综合征那么严重,但是还是会增加在生命晚期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有些研究表明我们的端粒能够预测未来的健康水平。

例如, 一项研究表明,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端粒长度减短的老年男性,在未来9年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那些在同样时间里端粒长度没有变化或变长的男性的3倍。

布莱克本博士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包括与北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医疗系统合作,检测100,000人的端粒。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将志愿者的端粒长度数据与他们的基因组数据和电子病例结合在一起,从而发现端粒长度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端粒长度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已经揭示了端粒长度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布莱克本博士说。 通常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平均端粒长度会变短,但是,当年龄增长到75-80岁时,平均端粒长度反而上升,这是因为端粒长度短的老人们都去世了。 这意味着那些拥有更长端粒的老人确实活得更长。

在布莱克本和Epel发表最初研究后的10年里,精神压力通过端粒让我们加速衰老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除了获得很多科学奖项以外,布莱克本在2007年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新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随着端粒缩短导致机体损伤的证据越来越多,她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保护端粒。

世界上有上百种内观的方法,而来自东方 佛教的一种正念修习方式让人们关注于当下的感受 。端坐在垫子或椅子上,只是简单地觉察到不同思绪的发生和消退,不去评价它们或者对它们做出反应,只是全然的体验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的一切。对练习者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通过让不重要的思绪、感受、情绪消退,他们希望能够更接近现实的真正面目。

布莱克本同样对现实的本质非常感兴趣,不过将整个职业生涯用来关注能够测量和量化的事物之后,正念最初既不能引起她的个人兴趣,也不能激发她的职业兴趣。“ 10年前,如果你这样告诉我,我会说我们之间有一个人脑子有问题。 ”在2007年她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候这样说。然而,她对端粒的研究将她带到了正念。自从与Epel合作的最初研究问世之后,这两位科学家与世界各地多达50-60个研究团队进行了合作。其中很多团队聚焦于寻找保护端粒不受压力影响的方法。

大量不同的试验表明,身体锻炼,健康饮食和社会支持都有帮助。但是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之一是正念冥想,它不但能够减缓端粒的磨损,甚至可能增加端粒的长度。

目前大多数研究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它们的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例如,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合作者让志愿者去北科罗拉州的香巴拉山静修。 那些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静修课程的志愿者的端粒酶水平比等待静修的人群高30%。 在2013年,UCLA的Irwin博士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实践 一种古老的名为Kirtan Kriya的冥想的志愿者,与听放松音乐的志愿者相比,端粒酶水平显著升高。

在最新的研究中,Epel和布莱克本博士在对180名母亲进行随访。她们中间有一半人的孩子有自闭症。这项试验会在两年中检测这些妇女的精神压力程度和端粒长度,然后检测一种短期正念培训的效果。

在一项包含239名健康女性的研究中,那些思绪游走更少的女性(正念冥想的主要目的)的端粒长度显著长于那些思绪乱飞的女性。“虽然我们报道的只是相关性,然而有可能正念的思想状态可以促进健康生化环境的产生,从而促进细胞寿命的延长。”研究人员表示。

关于正念如何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水平的假说有不少种,但是大多将原因归咎于精神压力的减轻。 正念(mindfulness)通过一种以不评判的方式,对当下所发生的内在、外在身心体验保持觉察的方法,如对呼吸的觉察、对身体的扫描练习等,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体,让我们从战斗或逃跑的自动化反应中解脱出来。它可能同时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让我们可以后退一步,发现那些负面或者让我们感到有压力的念头并不见得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是短暂并且终将过去的事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珍惜当下,而不是为过去而懊悔,或者为未来而担忧。

“ 能够专注于当下的活动是非常宝贵的 ,”Epel博士说:“我认为我们的社会普遍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尤其是当人们精神压力很大,并且没有资源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当下。”

一位诺奖获得主将正念作为研究课题无疑会带来不少非议。有些布莱克本博士的怀疑者虽然对正念练习的健康效果有怀疑,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她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当然也不乏有学者觉得这些早期研究的结果被过分宣扬和解读。

“人们对mindfulness的概念非常不舒服。”布莱克本博士说。她把这归结于对正念的不了解和正念与宗教实践的联系。“我们从来都是尽可能的谨慎,一直说‘ 这是初步结果,这是一个试点试验。 ’但是人们都不去读这些话,他们只是看到了头条标题,然后就慌了。”

不过现在情况正在改变,得益于NIH的资助,研究人员可以开发与宗教无关的基于正念的降压疗法,并且发现它们可以提供一系列健康益处,包括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反应,和预防抑郁症。过去几年中, 多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暂的正念也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

“现在大脑数据和这些临床数据的发布,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正念,”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Sara Lazar博士说:“但是总会有一些人不会相信它有任何好处。”

布莱克本博士对正念的观点是: 它是一个可以被研究的课题 ,只要研究方法足够强大。所以当她的研究结果指向这个方向时,她并没有因为这些研究可能对她的名声不好而退缩。

而且,她自己尝试了正念练习,加入了在圣巴巴拉的一个为期6天的集训。“我很喜欢。”她说。她仍然会抽空进行短暂的冥想,她说这会帮助她让思维更为清晰,避免忙碌和分散的思维状态。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论科学是否走到如今这个阶段,在东方传统智慧文化中,佛教、道教都认为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人员获取健康和长寿,甚至帮助人们进一步的发现生命的真相和奥秘,而布莱克本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的研究只是再一次验证古老智慧的正确性。

你身边有练习正念的人吗?尝试去问一问,去观察一下,甚至自己也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文:源自“药明康德”,一心正念适当删减、调整

图: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 Can meditation really slow ageing?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mosaicscience.com/story/can-meditation-really-slow-ageing/

[2] Elizabeth Blackburn on the telomere effect: ‘It’s about keeping healthier for longer’.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7/jan/29/telomere-effect-elizabeth-blackburn-nobel-prize-medicine-chromosomes

[3] The Telomere effect.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grandcentralpublishing.com/titles/dr-elizabeth-blackburn/the-telomere-effect/9781455587971/

[4] The science of cells that never get old.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18,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elizabeth_blackburn_the_science_of_cells_that_never_get_old/transcript

『柒』 科学家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0.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

21.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国)

2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23.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24.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美国)

25.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26.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27.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苏联)

28.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29.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30.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英国)

31.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法国)

32.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法国)

33.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34.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美国)

35.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36.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美国)

3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美国)

38.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39.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40.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41.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42.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意大利)

43.真理就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伽利略(意大利)

44.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爱迪生(美国)

45.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美国)

46.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顿(美国)

47.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英国)

48.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英国)

49.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贝弗里奇(英国)

50.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法国)

『捌』 长寿有秘诀吗

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百岁老人
“压力激素”会损伤身体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所以医病先医“心”。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等,人类65%-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与身,何以有如此紧密联系?
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三点一线形成了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心。碰到危机时,它们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体中的各种“资源”被重新调配,减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给,将重心放到心脏的供血和肌肉的运动中去,以让我们迅速应对危机。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发怒、紧张、贪婪、做坏事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心血管系统也会由于长期过劳而变得格外脆弱。
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在大发雷霆时,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足以让小鼠致死。因此“压力激素”,又称“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产生快感,这种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状态,可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长寿村的老人
“目标”能激发生命活力
个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长范绪箕教授度过了他的百岁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实验、写论文、指导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标感很强”,对健康有益,因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这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进而决定其生理状况。
英国科学家在40~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再则,医学早就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没有目标,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标”,那么隐藏在你潜意识里的自毁机制就会悄然启动,让你的身体每况愈下。
如果有目标呢?
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看真相加zhenxiang0001
科学家还发现,脑子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再则,“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症,来日无多。但当他的儿子儿媳出车祸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动机、新的目标,即,他得抚养无依无靠的孙子。
还有,目标实现了,会让人非常快乐。
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长寿,有个原因就是,功成名就、获得社会认可,带来了身心的巨大愉悦。
要注意的是:
“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
再则,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
“助人为乐”有治疗作用
个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每况愈下,深刻反省后,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同时,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
个案:107岁离世的邵逸夫,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为何会如此?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问题,他做了个研究:将106名未满20岁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义工组;另一组为义工后备组。
10个星期后,义工组的学生相比后备组,他们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显著地降低了。
助人,为何会产生医疗作用?
因为,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
长寿的首要秘诀是家庭和睦
个案:格鲁吉亚有位农妇活了132岁零91天。在她130岁时,有记者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一项长达25年的“人格与心脏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心胸狭隘、名利心重、敌视情绪强的人,死亡率高达14%;而心胸开阔、助人为乐、性格随和的人,其死亡率仅为2.5%。心脏病的发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说:人际关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满着愤怒、怨恨、敌对和不满情绪,会致使交感神经时常处于亢奋状态,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得过多。
再则,人是群体动物,活着,就是活在人际关系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生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际关系有关,“需求”获得满足,即会收获快乐!
“付出友善”会“收获友善”
个案: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介绍了一个女病人的故事:艾丽斯几年前因失恋得了抑郁症,离开东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温情。好几次,艾丽斯从停车场出来上车道,尽管车道上排着长长的车队,但总是有人给她让道。这种彬彬有礼、先人后己的行为,让艾丽斯深受感动。时间一久,艾丽斯也养成了给停车场出来的车让道的习惯,她喜欢这种友善的行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会给她带来一种无可名状的快乐。一年以后,艾丽斯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看真相加zhenxiang0001
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反应,如同人在山间呼喊发出的回声。“你善”,回声则“善”,如个案;“你恶”,回声则“恶”。有些人人际关系差,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的结果。
为何个案的抑郁症会好了?
因为,“付出友善”,哪怕是对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这种抗体能增强人的免疫系统。
美国有位生命伦理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了“回声”的本质:“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的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然不知……”
有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付出”包括——赞美、幽默、微笑、尊重、礼让、随和、包容、宽恕、体谅、同情、忠诚、倾听等。

阅读全文

与长寿秘诀诺贝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审批范文 浏览:63
西安老年大学南郊 浏览:662
像长寿花的花 浏览:375
惠州社保退休能领取多少钱 浏览:175
晚上好今天又是重阳节 浏览:245
渭南老年大学电话 浏览:737
80岁含泪 浏览:801
养老补贴金额怎么填 浏览:823
未婚女生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128
秋分养生要点有哪些 浏览:754
乳山银滩老年大学 浏览:97
重阳节聚餐老板发言简短 浏览:513
宝宝三天吃喜面长寿面该怎么吃 浏览:29
老人突然走路走不快是什么病啊 浏览:108
退休金合并计税 浏览:281
60岁走不动 浏览:793
重阳节的英语手抄报些什么 浏览:534
2021健康证都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776
老年人每天饮酒过量突发 浏览:644
家族重阳节古诗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