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头梳百遍,病少一半”这句话对养生有何启示
不过梳头养生也是有讲究的。梳头时间最好是在早晨,牛角梳、木梳、玉梳为佳。要每天早晚双手伸开,用手指的指尖触及头皮,顺经络走向从前额正中开始,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顺序梳理,逐渐加快速度,动作缓慢而柔和,然后再梳理左右两侧至于头顶。梳齿与头部表面要倾斜一定角度,逆向顺着头形梳理,每分钟约20到30下,每次3到5分钟。如头痒或出现少量脱发,则可每次增加50下,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除疲劳,促进头发生长之疗效,以头皮有热、胀、麻感为佳。
总之,俗语“头梳百遍,病少一半”还是很有一定道理的,揭示了梳头对于养生的意义。现代人讲究养生,不如试试古人的梳头之法,每天梳梳头发,省时省力且养生。
⑵ 知道怎样梳头才能促进健康
梳头是一种健康运动,也是一种自然疗法。
梳头保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医学及发的宝贵遗产之一。古人很早时期就对头颅的生理功能相当了解。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一度头发脱落严重,后来他接受一位名医劝告,早晚坚持梳头,不久即愈。南宋大诗人陆游,每日晨起坚持梳头,在白发上梳了再梳,终于梳出胎发茸茸(黑发),便吟道:“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潇潇起自梳”。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活了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大脑是人体高级神经系统中枢。《灵柩·海论》中讲:“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中也指出,“头者,精明之府”,是气血汇集之处,“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同时,脑有为奇恒之府,为心、肝、肾、经络系统关系紧密,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我们在生活中常有这样感觉,每当疲劳烦闷时,洗头或梳头后,就会感到头脑清醒、全身轻松、精神振奋,原因就是在洗头或梳头过程中,头部的许多经穴受到梳具或手指的刺激从而经络畅达,阴阳调和。如果大脑长期处在持续兴奋状态其他自身的活动能力则会减弱,出现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的变化,导致多种疾病出现,从而促进衰老进程,影响生命质量。而梳头实际是一种积极的按摩手法利于血脉畅通,增强脑细胞的营养供给延缓大脑衰老。
梳头疗法是以经络全息学说和大脑功能定位学说为理论基础,使用梳具刺激头部穴区和脏腑相对应予头部体表的全息区.,将操作所产生的生物信息,通过经络和全息的感传关系,使头部毛孔开泄,邪气外排,同时疏通经络,宜通气穴,振奋阳气,补氧祛瘀,调理脏腑,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因此梳头一方面可以防病治病,健体美容,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自然疗法。另一方面可以部分取代药物或其他疗法,或作为对疾病的辅助疗法,具有实用、灵验、方便、安全的特点,只要人们学会经络全息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坚持每天早晚梳头,有目地进行自我治疗保健,一定会取得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效果。
如何梳头
养生云 梳则通 血脉通 则体健神怡
梳亦顺 心气顺 则谋事必成
故梳头理意绪 宁心怡精神 乃赫廉坊梳头发也
静坐或立,调匀呼吸,手臂抬起,讲手背沿脊柱尽量上伸;至于背后上方,另一手握梳,手臂抬起肘部过肩,用力适中。
⑶ 陆游是怎样养生的
陆游写了一些养生诗,说明他重视养生之道。陆游认为食粥是长寿的最简单方法,诗云:
世人个个说长年,
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邱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长年即长寿。神仙,是长寿的代换式,“食粥致神仙”,就是食粥能长寿。这是食粥长寿法。
陆游还有梳头长寿法,有诗为证:
觉来忽见天已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中国历来有梳头长寿之说,因为头上的穴位,通过梳子的刺激,使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皮脂腺的分泌,这对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均有效。
陆游还有含饴弄孙长寿法,诗云:
整书拂几当闲嬉,
时与儿孙竹马骑。
故尔小劳君会否?
户枢流水即吾师。
“整书拂几”是“动”,“含饴弄孙”也是“动”,总起来说,这长寿法是户枢流水法。“户枢流水”是修辞的用典,引自《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句,这里的“户枢流水”是修辞的节缩法,即统括式。上面说的“含饴弄孙”就是逗小孩子玩,也是“动”,这与“户枢流水”都是一种修辞的代换式。
陆游还有扫地长寿法,诗云:
一帚常在堂,
有暇即扫地。
既省得堂奴,
亦以平血气。
这也是“动”,“扫地”与“户枢流水”在长寿这一点上是“同义结构”。陆游认为“按摩导引”不如“扫地”。其诗云:
按摩与导引,
虽善亦多事。
不如扫地法,
延年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