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山水图轴 黄宾虹 笔墨特点是什么 200~300字 最好是自己想的哦
这幅山水轴是黄宾虹八十七岁时的作品,题识:“宋元人渴笔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得一辣字诀耳.”作者晚年作画,十分注重“笔”的语言表述功能.该图以渴笔钩皴为主,远山和一些背阴的地方略施渲染.初看用笔狂肆放纵,颇似...
B. 简笔山水图轴是黄宾虹什么年龄的作品
是黄宾虹八十七岁时的作品
该作品题:元人简笔,三笔两笔,无笔不减,无笔不繁。其法皆从北宋人画筑基,极能盘礴。董玄宰兼皴带染,娄东虞山奉为圭臬,失之已远。至道咸中包安吴始为得之。癸已,宾虹,年九十。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华。原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早年激于时事,参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深研画史、画理。曾在国粹学报、神州时报、商务印书馆等作编纂工作,并主神州国光社编纂《神州大观》。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C. 黄宾虹的主要作品
黄宾虹知名画作:《富春江图轴》、《峨眉龙门峡》、《松雪诗意图》、《花卉四屏条》、《设色山水图》 等。
《山林秋色》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颇有章法。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D. 黄宾虹简介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黄宾虹自少即喜绘画、篆刻,六岁能临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十六岁在金华丽正书院肄业。与倪苏泉、蒋莲僧为知交画友。二十一岁,补凛贡生,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
1907年去沪,曾参与吴昌硕主持的海上题襟馆活动,协助邓实、黄节、柳亚子等编辑《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国粹丛书》等,并先后与宣庐愚、郑午昌等组织宙合社、艺观学会、烂漫社、蜜蜂画社等,还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等单位工作十三四年。
(4)黄宾虹80岁的作品扩展阅读:
黄宾虹的主要作品:
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代表作品
黄宾虹知名画作:《富春江图轴》、《峨眉龙门峡》、《松雪诗意图》、《花卉四屏条》、《设色山水图》。
《山林秋色》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宾虹
E. 你们怎么评价黄宾虹生前的书画作品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黄宾虹的艺术,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他曾为毛泽东主席作画,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青城山雨》《树下抚琴图》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F. 你们怎么评价黄宾虹生前的书画作品
黄宾虹:
(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 ,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卒于1955年。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其作《秋林图》轴,纸本着色。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现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此图一眼望见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远景为山坡,古松苍郁,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园后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发生了相互为美的密切关系。这幅画面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清妍秀润,意趣生动。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这与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使其画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幅画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他的“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
G. 黄宾虹山水画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积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笔墨表现手段,在积墨过程中,每个画家用笔用墨的方式方法及个人审美追求等因素的微妙差异,都将会导致画面效果的明显区别,并塑造出每个画家的不同艺术风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体会以及几十年的笔墨实践经验,在积墨的运用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积墨法方法来源于传统,又独具面貌。
一、追求形而上的笔墨精神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作品,尤其是晚年,无论是寥寥数笔的写生,还是层层积染的巨作,都追求书法用笔,不求形似,“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他画树只是着重于树的势态表现,枝叶的处理简略概括,且大多是树与树、树与山石浑然一体,树木只是符合于画面整体的形式和意境的需要。他画山石,脉络结构松灵自然,皴法灵活多变,无拘无束。他画的云水,以空为主,顾盼照应,齐而不齐。他的点景,无论是房屋、茅亭、舟楫、小桥还是人物,其勾勒的线条,轻松灵动,爽快利落,虽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
苔点在画面中可以说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宾虹先生的苔点画法和前人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其苔点形态特别丰富;大小奇正、干湿浓淡、疏密散聚,千变万化,各种点法、墨法堆积一处,苍茫浑厚又华滋。另外,在功能上往往也不只是为了明确结构、脉络或明确前后关系,有时甚至相反,是为了融洽,而在融洽的同时,又能保持笔触感,保持着苔点的独立性。他说:“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他的很多作品墨点密布,形态各异,既重实又灵动,既是皴又补气,很有节奏感。
宾虹先生的画,不着意表现具体的山石树木的自然形态,而是表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精神。他把山水画的造型规律概括为“不齐之齐三角弧”,其山石的组织、树木的穿插无一不是 “三角弧”的组合。他那一波三折的S型线皴和点皴,则使画面更加自然融洽,更具抽象意味。他曾说:“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
二、对积墨表现技法的极致追求
黄宾虹是学者型山水画大家,他有着自己的画学思想和用墨观,主要表现在:(一)他以积墨为根本,将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宿墨、渍墨和亮墨参用到积墨的过程中,数种墨法灵和运用,融合共生,有时洗砚水、洗色碟水也用到画面上去。用笔方法也极尽变化之能事,笔墨自然有些特别的机趣。
(二)对宿墨的挖掘。由于宿墨的胶、墨(烟煤)和水三者呈分离状态,墨粒大小不均,质地粗糙。若用笔不慎,尤其是用笔拖、涂、抹,其渣滓在纸上极易划出痕迹,弄坏画面。因此以往画家的用墨主张是“墨要新鲜”,不用宿墨。然而,用宿墨作画墨色较浑厚,墨也不受胶的粘力制约,笔痕墨迹中间浓丽而四周淡开,有独特韵味。黄宾虹利用宿墨的这些特性, 化腐朽为神奇,不仅重视宿墨、善用宿墨,还将宿墨的特性、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化境”,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审美欣赏习惯的自己的绘画语言。
(三)对用水的重视。传统绘画只是将水用来调墨和洗笔,而黄宾虹则将绘画用水提高到法的高度。其法有二:
一为“蘸水法”。按他自己的说法:“其法先以笔蘸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 按王中秀先生的说法:“方增先先生回忆说,宾虹先生以笔蘸墨后,开始画画,画到笔画不出了还在画。接着老人把笔锋伸到杯子里去吸水,然后再画,笔干了再吸水,直到笔里墨用得差不多没有了,于是再蘸墨。如此周而复始,直到画毕,杯子里的水还是清的。黄宾虹这种用墨用水的画法,就是使笔墨变化于无穷的‘蘸水法’” 。黄宾虹曾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于无穷者,在蘸水耳”。
二为“铺水法”。铺水,用的未必是清水,有时是用笔洗中含墨的水。铺水的主要作用有三:其一,统一画面。他画山水,为加强画面的整体感,在画面半干未干之时,全部铺一层水,使人看起来既柔和又统一。有时,他还把画纸反过来,在画的背面一遍一遍地用清水点,以求画面的浑厚。其二,补气生韵。在笔不到之处,为把气脉连接起来,铺以水。这样既能保持此处的松动,又能笔笔贯通,气脉相接,笔不到而韵生。其三,润含春雨。一幅画只有“干裂秋风”,就会索然无味,因此既要“干裂秋风”,又要“润含春雨”。他晚年画山,有时全用渴笔焦墨,但在这些渴笔焦墨痕迹中,他往往点之以水,或者铺以水,使画面浑厚又华滋。其四,传统的作画程序被打破。他不再按勾、皴、擦、点、染的传统程序作画,而是变成了印象式的整体把握,东一笔,西一笔,纵横驰骋,常常勾中带皴,皴中带擦,也常常点皴结合,有时皴染交错,有时点染难分。勾皴擦点染的灵活运用再加之数种墨法和水法的相互参用,使层层积染的画面更加自然融洽,也更具抽象意味。“画之分明难,融洽更难。融洽仍是分明,则难之又难。大名家全是此处见本领”。
宾虹先生在“积”字上下足了功夫,他凭借几十年的笔墨经验,把积墨技法的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晚年之作,常常是满纸黑墨,墨密之极,其用墨之重,古今罕见。他往往以浓墨、焦墨、宿墨点了又点,加了又加,层层积染,遍遍加深,各种墨法相互参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积墨从三五次至数十次,甚至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的画,当他感觉墨积的不够,仍拿出来继续再往上积,直到满意为止。他说:“余观北宋人画,积千百遍而成,如行夜山,昏暗中层层深厚”,“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任然墨气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说,就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间有美酒,就是要善饮者去尝。中国有墨,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去用”。从这些画语中,不难看出他对积墨的极致追求。曾拜黄宾虹为师的李可染在《水墨山水》题跋中这样写道:“前人论笔墨有积墨法,然纵观古今遗迹,擅用此法者极稀。近代唯黄宾虹老人深得此道三味,龚贤不能过之”。
三、具有抽象意味的笔墨形式
线条是中国绘画最基本、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黄宾虹更是将线看成是艺术表现的灵魂,并赋予线条极其丰富的审美内涵。他强调用笔要“平、圆、留、重、变”,这些用笔法则,并非来自于对自然物象的描画,而是“引书入画”将书法用于画法的结果。他说:“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画之道在书法中”。“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要有锋,转有波澜,放要留得住,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类似论述之多,散见于黄宾虹的著述、题跋、书信及谈话中。他的树石造型及山石的皴法主要是S型线、S型线皴和有锋、有腰、有笔根的点皴。并把书法中的“担夫争道”、“拨蹬法”等用笔法则用于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中,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生发出既有书法意味,又有造型功能,审美感极强的笔墨法式。
墨,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即指客观世界五彩缤纷,反而会使人对色彩失去感觉。庄子也有“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的观点。唐末张彦远提出了“运墨而五色具”的著名论断。先哲们对色彩的否定和对黑色的肯定态度,对山水画影响甚深。画家们借助黑色来表现山川树木、河流云雾,表现色彩缤纷的世界和自我,墨作为最初的绘画材料演变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符号。黄宾虹对用墨极为重视,从其用墨所具有的形式感看来,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将各种墨法和水法灵活互用,这种在层层积染中构建起来的笔墨结构,使刚与柔、浓与淡、干与湿、疏与密,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关系,在一个画面里达到最大的对比与和谐,形式感极强。同时,客观上削弱了物象的自然形态,模糊了山石与草木的形态差别,所有的物象都被纳入到一个近乎平面化的维度中,三维空间感变弱,平面空间的组合性、构成性增强,更具有抽象意味。
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画学中,“无”比“有”更重要,也就是说虚比实更重要。黄宾虹深知“无”的妙处,十分注重虚实、黑白的表现。他那层层积染的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1.空明纳万物。他在空白之中写以房屋或人物,使人感到其空白之处还有景,可谓无笔墨处皆成妙境。
2.景远意深。有些白或是云,或是水,或是小路,因此显得山更高、水更阔、景更远、意更深。
3.墨色更丰富生动。有些白就是空白,画面有这些小空白在其中发光、透气,全画因此而灵活通透。可谓“一炬之光,通体皆虚”。然而绝非只有空白才是虚,许多由水墨混融的点与线形成的无“实物”之象的浓重墨团,同样也可以也是“虚”。这种虚是带有“玄”味的虚,画面因此而“精神灿烂”。
纵观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几乎每一次山水画的变革都伴随着积墨技法的丰富与创新。黄宾虹 “黒密厚重、浑厚华滋”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与他提出的“五笔、七墨”绘画理论中的 “积墨”表现得关系最为直接,可以说,没有其独特的“积墨”表现,就不会有其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中国画要继承更要发展,对黄宾虹积墨画风的恰当解读,对未来山水画的发展或许有些积极的借鉴作用。
H. 黄宾虹代表作
在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世界的一代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黄宾虹(1865年-1955年),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字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然的气象。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I. 黄宾虹山水画最佳作品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男,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1955年3月25日病逝于浙江杭州。
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卒于1955年。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J. 黄宾虹一生创作了多少件作品
这个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因为在黄老将近八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有太多的作品问世 ,没法统计,我只能为您奉上他的代表作以及相关的介绍:
黄宾虹,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独特,多以山水为主!他的画,苍浑华滋,意境深邃,风格老辣,构图凝重,后期作品更是,具有“黑里透亮”的风格。然而,其作品并非只有山水,偶尔也会作几幅花鸟。那么下面就献上几幅黄宾虹先生的几幅有名的画作。
黄宾虹作品--《设色山水图》
《设色山水图》卷,是黄宾虹山水画作中风格最为常见的系类山水画作。用墨明暗相宜,山水透亮,风景怡人,将新安画派的风格发扬并作创新。实乃近现代国画山水中不可忽视的一派。
黄宾虹作品--《山川卧游卷》
曾有人这样评价黄宾虹作品: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采。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十百遍而成。此卷或作或止,今有年矣。挹翠阁主人绘事已臻妙境。这一段雄浑的评语将黄宾虹老先生的画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这幅《山川卧游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因捡而足成之,以博一笑。壬辰八十九叟,宾虹题。可见当时,八十九岁老人豁达愉悦的心态。
黄宾虹作品--《松雪示意图》
水墨画松雪,浓淡总相宜。国画中也不乏雪景的佳作,但均因画雪有难度,很多人知难而退,所以现存的关于雪景的国画少之又少。黄宾虹先生这幅《松雪示意图》不仅将山林中松雪的场景表现出来,那种明暗的对比也很有特点的表现了出来。可谓国画中雪景的上乘之作。
黄宾虹作品--《浅濑平沙》
可能是源于对黄宾虹大师的崇拜,我悄悄收集了黄宾虹老先生这幅《浅濑平沙》图,当然,不是原作,只是高仿真版的原作版画。为什么我独爱,黄宾虹先生的这幅画?说起来是有一定缘由的,当初,在九余堂偶然间看到过这幅画,觉得这幅画色调迥异,用墨颇为怪异。当然,画中有山又有水,构图平凡而又不缺美学意义。远景近景均有特色,所以就特别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