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人几岁可以做大寿
满60岁为花甲之年应该做寿,然后满70岁、80岁为整寿,俗称大生也应该做寿。88岁为米寿要做,90岁以后每年都应做寿。其余年分则因人而异,可做可不做。因各地习俗不同,没有统一规定。总之过了60岁之后每年做寿也是可以的。
做寿统称“过生日”。在关中农村,老人、小孩均过生日,中青年却很少过。
旧时医疗条件差,小孩长大不易,故民间称其过生日为“过门槛”,很重视12周岁以前的生日。婴儿满周岁,主人装扮一新,宴宾客。一般亲友送衣帽、玩具等礼品;外婆送虎头鞋等。抱小孩至酒席间开眼界,讨口彩;席毕抓周,验天赋。12岁以前,每到生日,穿新衣,吃美食,尤其中午一顿臊子面必不可少,称“长命面”;当日孩子无论有何过错,都可免责。至12周岁春节,舅家最后一次送灯(故有“外甥打灯笼——照旧”之说),以后生日可过可不过。
一般儿女给父辈50岁开始做寿,但倘若往上还有更老的长辈,如爷爷辈,则做寿轮不到父辈,只有老人谢世,父辈过寿才能够心安理得,否则,有咒老人快死之嫌。逢整数如60岁、70岁、80岁为大寿,儿辈更重视,庆典更热烈。但73岁、84岁为门槛,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之说,过寿时故意往大说一岁,意即已经跨过了“门槛”,有长寿之相。
过寿当日,女婿、外甥携烟、酒、肉、寿糕,其他亲戚、朋友以点心、酒、鸡蛋相贺。招待以炒菜与长寿面为多。现在,乡间祝寿者甚多,规模亦逐步趋大,除一般礼仪外,殷实之家还给老人尤其是高寿者播放电影,录音、录像乃至唱大戏,待客也由普通的“五盘子”向“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等宴席发展,其中不乏相互攀比心理,但臊子面(擀薄切细,很长,亦称长寿面)必不可少,而且过寿之人必须吃第一碗。
B. 生日是做九不做十的吗
民间确有习俗,过生日逢九就做的…
并且"做九不做十",即:做49,不做50;做59,不做60;做69,不做70;如此等等…
“过生日”也称“做寿”,区别无非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祝寿方式而已,北方多是“四十不做寿,做九不做十”的习俗…
做寿一般是指过了50岁过生日才称做寿(半百寿),特别是满“九”之年,如5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六十大寿(花甲寿);69周岁时虚上一岁即做七十大寿(古稀寿),这些“花甲”寿和“古稀”寿格外受到重视。另外,还有较少见的杖朝寿(八十岁,旧时指八十岁的老人可拄杖上朝)、米寿(八十八岁)、冻梨寿(九十岁)、期颐寿(百岁)、茶寿(一百零八岁)和双甲子寿(一百二十岁)等等…
有人查得明代王临亨撰《粤剑编》书中写到:"粤俗贺寿不贺齐年,而贺齐年之后一年.其说曰:'十者数之终,故不贺;一者数之始,故贺.'似理胜可从.""齐",整也."齐年"即整年,也即整50,整60,整70,等等..古代广东人做寿做一不做十,是因为十是"数之终",就是说,十是"到头了".假如做寿做整50\60\70等,会被认为"到头了",会被认为不吉利."做九不做十"可能也是这个道理.而且九有久之义.古人、今人都喜欢九这个数字…
《黄帝内经素问》曰:“天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C. 满50岁能叫50大寿吗或者只叫50岁生日
中国人习惯...60岁才能开始算.
50知天命..60一甲子.(天干地支轮回)
D. 50岁能叫大寿吗
不能,六十岁才能称为大寿,七十岁以上称为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