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爸爸生曰礼物怎么作
我最喜欢给别人过生日了,因为那天,我们可以吃美味的生日蛋糕,还可以吃香甜可口的大餐。哎!说着说着,我的口水都忍不住流了下来。一想起明天中午就可以给老爸过一个顶呱呱的生日会了,我高兴得不得了。对了,我还没有给老爸准备礼物呢!不行,我得赶紧去制作礼物了。
我该做什么礼物呢!我使劲转动着我那机灵的脑筋。不一会儿,一个好主意就冒了出来。现在是夏天,天气这么炎热,我应该给老爸送清凉,什么东西能代表清凉呢!扇子,对,就是扇子。我要给老爸送一把扇子,让老爸凉快一下。
开始制作扇子了,卡纸、剪刀、铅笔、彩笔,都迫不及待地跑了出来。我先在大大的卡纸上画了一个椭圆形,又把这个椭圆形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了下来。我该在这椭圆形的扇子上画些什么东西呢?我想啊想啊,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可以在扇子上贴上一张我和老爸的照片,这样,爸爸出差的时候,也能看到我了。说干就干,我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了一张我和老爸的合影,我把它贴在了扇子的一面,又在周围装饰了一些小爱心,表示我和爸爸永远相亲相爱。接着,我又在另一面用彩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爱心,代表我的一颗爱老爸的心。
好了,一个扇子大功告成了。我要先把扇子藏起来,到时候再送给老爸,给他一个惊喜。我等啊等啊,好时机终于来到了,在爸爸拖地的时候,我悄悄地从抽屉里拿出了扇子,把扇子递给了老爸,还对老爸说:“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祝您生日快乐!”爸爸又惊又喜,接过了扇子,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夸奖道:“嗯!扇子真漂亮!”
我得到了老爸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老爸收到了我的礼物,心里也美滋滋的。
⑵ 如何自制扇子简单方法
1、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木片和彩色纸,使用图钉在木片子的一边戳出来一个小孔洞。
2、所有木头片子都需要戳出来孔洞,而且地方都是一样的。
3、使用金属丝把所有木头片子都串在一起,等到木头片子完全串好之后,使用金属丝拧一下,这样就制作完成骨扇。
4、按照木头片子的长度,使用圆规在白纸上面画出来一个半圆。
5、使用铅笔描绘好木片在白纸上面的位置,在木头片子上面涂抹一些白胶水。
6、把白纸和木头片子粘贴在一起,注意对准提前画好的地方。
7、以上就是自制扇子简单方法。
⑶ 母亲的蒲扇
转眼已是夏天,天开始热了。每当热得有点冒汗,就想伸手抓起那一把最原始的扇凉工具——蒲扇。
许是年龄问题,虽生活在科技化时代,天热了却并不喜欢扇电扇或者开空调。电扇的风缺乏人情味,空调风凉嗖嗖的,什么都不如蒲扇扇出的风柔和,带着特有的情感。不只是我,老公也是这样感觉。
扇起蒲扇,我又想起了小时候。
小时候,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每年夏天最热的那段时间,每到晚上,吃完晚饭,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坐在家门口乘凉。家挨得近的,边扇着蒲扇乘凉,边天南地北地闲聊。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都不再乱跑,而是从家里拖出一领草苫子,或者是一床旧凉席,往地上一铺,然后躺在上面,静静地看着天空,等着风来。很多时候,风是等不了来的,但是很快就能等来成群的蚊子。这个时候,母亲总是拿小凳子坐在我们旁边,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给我们扇扇子。那时候的我,总感觉母亲手里的蒲扇是天下最好的东西,一来可以扇凉,二来可以轰走蚊子。夏天的晚上,有时会有风,但那风是热的,可是母亲用蒲扇扇出来的风,永远是柔柔的、凉凉的,特别舒服。而我们姐妹也总是在那样的夜晚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母亲喊醒我们,我们迷迷瞪瞪地跟着往家里走时,时间已是半夜。再躺到床上去睡,那股热劲已经过去,躺下去一觉就能睡到天明。
我想,对蒲扇有一种独钟的情感,一定是源于母亲。
与老公说起这些,他却说不曾享受过这种待遇,因为夏天的夜晚,他从不肯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长身边,而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作去了,不到快半夜,母亲是找不到他的。很多时候,母亲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睡觉的。不过说起蒲扇,那可是家家都有。一进热天,赶集先要买扇子。后来,扇子的种类多了纸扇,但远不如蒲扇好用。在我心里,那蒲扇,不仅仅可以带来柔和的凉风,风里更有母亲不疾不徐给我扇风的回忆。
又夏天了,我已经找出家里的几把蒲扇,放在床头、桌边,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只要不是到了热得实在受不了的那几天,我是不会开空调的,不是为了省电,只是因为我离不开蒲扇。
⑷ 怎样手工制作扇子
你去买两块塑料硬纸板(塑料垫本也可以啦~),要质量好的,你自己喜欢的
把那两个塑料纸板剪成一样的图形,在里面夹住一块小的细木板
再把它给用质量好一些的胶粘住,就OK啦~~~~
⑸ 怎样手工制作扇子,有卡纸要用什么材料
不同形状的扇子,要用的工具不同。扇子树叶形:大卡纸一张,直尺,双面胶,胶带(1cm宽的)
芭蕉形和圆形菱形:铅笔,剪刀,圆规,大卡纸两张
针和彩色丝线
竹筷一根
⑹ 一把芭蕉扇,扇出世间情
我是中午才赶到家的,天气很烫,来到家里就觉得汗流浃背。
母亲不在家,给我留了钥匙,打开门,小花摇着尾巴迎了过来。它是大黄的小狗,大黄走了之后,就它一直陪在母亲身旁。
我打开正屋,拿了些馒头给小花,它高兴的蹦了起来,咬着馒头跑了出去。
老家太热了,母亲没有把风扇拿出来,我看到床头有一把芭蕉扇,顾不得找风扇,抓起芭蕉扇就开始给自己扇了起来。
扇着,扇着,往事不再随风,恍惚之间历历在目。
1
这把芭蕉扇是母亲买的,当年有人吆喝卖扇子,母亲一看是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大热天的,挑着扁担在村子里来回吆喝着:“卖扇子了,卖扇子了。”
母亲喊着邻居大娘一起走过去,老人一看来了生意,笑呵呵的把扁担放了下来,弯着腰打开扁担。
大娘拿起几把扇子,摇了摇,挺结实。
母亲也是,又捡了几把试了试,挺好。
她问老人:“什么价格?”
老人家笑着说:“不论大小,一把扇子就留你五毛钱吧。”
那时候村里很少有人家里装了风扇,就算有,一般都不舍的开,为的就是节约一点电费。
母亲和大娘就是,虽然家里有了风扇,可总舍不得开一会。
老人家来卖扇子,母亲买了两把,大娘竟然买了三把。
扇子买回来,母亲又拿出针线活,把芭蕉扇一圈用布条裹了起来,说是这样用的时间长一些。
记得我还小,没事就拿着扇子来回折腾。
有时母亲坐着,我就拿着扇子给她扇一会儿。她高兴的总是合不拢嘴。
不过,很多时候天热,晚上都是母亲拿着扇子为我们扇着,有时给我们讲故事,有时给我们拉着家常,哄着我们入睡,慢慢的扇子不停的在母亲手中飞舞,再后来,扇子不知怎么掉了下来。母亲惊慌的再次捡起了扇子,又开始为我们扇了起来。
母亲没有读过书,也不会唱摇篮曲。她就总是想着办法给我们说她自己知道的故事,比如当年她怎么去当的民兵,当年饥饿怎么偷吃的粮食……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像是一本地道的网络全书。没有太多的大学问,她把能知道的故事都讲给我们听。
2
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了三亩果园。
为了看守果园,一家人几乎都搬到了田里。
记得放学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直接回家就可以了而我要跑着去果园。
母亲在果园建立了临时的家,果园的两头,还有中间都有临时搭建的棚子,棚子里有张床,为了晚上看果园休息用的。
母亲把厨房放在了果园中间,那时候也没什么大鱼大肉吃。
田里茄子,西红柿,黄瓜豆角之类的满满的,一时半会也吃不完。
有时果子熟了,母亲摘了一些放在水里煮,煮熟了晾干了给我们几个吃,听说可以治疗咳嗽。
儿时的记忆中,大部分都在果园。
记得晚上,母亲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拿着芭蕉扇,带着我们几个溜达在果园里。
微风拂过,枝条摇摇晃晃,发出沙沙的声音,开始觉得心里有点害怕,不过母亲说了以后才觉得原来如此。
夜深人静,母亲带着我坐在距离果园不远处的桥头上,轻轻的说:“等到今年过去,咱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
“妈,为啥要等今年过去呢?”
“因为果树不像庄稼,种了当年就有收成,这一等就要等上好几年。这不今年的果树结满了,希望早点成熟就可以去卖了。”
说到这,母亲手中的芭蕉扇,对着我扇的更快了。
我傻傻的看着母亲,一脸疑惑的问着:“妈,我啥时候才能长大呢?”
母亲笑了起来:“你啊,其实已经长大了啊。你看你都快读初中了,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以后做事要记得有担当。”
我听了之后使劲的点着头。
那晚,自己激动的一晚上没睡着,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高兴。
原来,长大就是一瞬间的故事。我们以为长大很远,自己还是个孩子,可当母亲告诉自己已经长大的消息后,觉得一种解脱和自豪。
长大了,可以去追求儿时的梦了,当然了,也可以去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
一个人,踩着单车,背着行李,无忧无虑,多么惬意啊。
3
后来,果树长大了,可是果子的价格降了下来。
母亲看着满园的果树,不知如何是好。忙碌了那么多天,终于赢来了收获,不曾想,价格一跌再跌。
再后来,有村里人开始砍果树了。慢慢的,乡亲们陆陆续续到了自己田里,开始清理果园。
就这,童年的回忆慢慢的也随之消散。曾经的果园,就在果子价格不高的时候变没了。可,价格多与少,又和果园有什么关系呢?
果园没有错,错的只是大伙内心的焦虑不安。总是担心销售不好,总是认为挣不了多少钱,大伙不愿守候,也不愿为此等候。就这,一狠心一跺脚,儿时的时光机停止了。
如今,母亲依旧在忙碌着,大大的太阳底下,我不干活都有点受不了。母亲不说累,带着帽子,默默的做着苦力。
我一直不让她去干了,可她就是不听,她说她想多挣点钱,想为了这个家,再努力一下。
我不愿意,可她还是去镇上做苦力。每每想起,总是泪眼模糊。
不曾想,这大热的天,母亲没有拿出风扇,竟然还在用着有了二十多年的芭蕉扇。
我心在隐隐作痛,我也没有去找风扇,手里拿着芭蕉扇,情不自禁的摇啊摇。
母亲的世界里全都是我们,她想要的不多,只是觉得我们幸福就好。而当她看到如今的房价高高在上,看到彩礼出现天文数字,听说我还是一个人的时候,她不说话了。她只记得不停的干活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哪怕干活挣来的不多,一毛一毛,可她依然坚守着。她舍不得用风扇,床头放着芭蕉扇,二十多年了,母亲还在用。
只是如今,她摇着芭蕉扇的时候,我们不在她的身旁。她终于为自己凉快了一次,可她是一个人,我和大哥都在外地,侄子也去了大哥那儿读书。
小时候,母亲讲故事,我和大哥坐在母亲身旁用心的听。
后来,我们长大了,一个一个离开,母亲再讲故事,侄子躺在母亲怀里在听。
如今,侄子去了远方读书,家里就剩下母亲一人了。
晚上吃过饭,母亲拿出电扇对着我吹了起来,她还用着芭蕉扇。就这样陪着母亲聊着天,过了一会忽然母亲对我说:“你手机能视频不?我想看看你侄子。”
我心里咯噔一下,慌着说:“能,能,妈,你等一下。”
和大哥开了视频,母亲用一只手拿着手机乐的笑呵呵的聊了起来,一只手扇着,不一会儿母亲说要看看侄子。大哥说他早就睡着了。
那一刻,母亲手中的芭蕉扇险些落在了地上。
仿佛母亲手中不只是一把扇子,更像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她正在寻找时光里的我们,我,大哥,侄子,可侄子没有找到,他睡着了。
一把芭蕉扇,扇出情意浓浓……
⑺ 怎样自制古风扇子
自制古风扇子的步骤如下:
首先,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木片、彩纸、胶水、金属丝。
1、用图钉在木片的一端戳出一个小孔,所有木片都要戳孔且位置相同。
扇子的由来: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成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传统的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住太阳产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以上参考扇子的由来
⑻ 首届母亲节征文大赛||母亲的芭蕉扇
盛夏,蚊蝇盛行。
需要干的活很多,干完公家的,还要去自留地打点自种的一点蔬菜,还要伺候好家里的鸡、鸭、狗、猪,往往在夜幕降临后,一家人才在如豆的灯光下,或树影摇曳的月光下吃完晚饭。
我们小孩子经过一天的奔波,早已疲倦不堪,晚饭往往会在瞌睡虫的捣乱中完成。因此,往往吃了饭便迫不及待爬上床去,躺下,匆忙进入梦乡,任凭蚊子叮咬。有时候也会跟小朋友前往村东的大场上寻求夏夜舒缓的凉风。
徐徐的夏夜悠悠的凉风带走了白天炙烤般的酷热,带着柔润的水分,让我们沐浴其中。在温润如玉般清凉的空气中数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辨认着北斗星、牛郎织女星及宽阔的银河里怎么数都数不清的不知道名字的星星,看着它们调皮地眨着眼睛,畅想着美好而神秘的星空,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是怎样的激动和不舍的重逢……风下,没有蚊蝇的鸣叫和纠缠不清,只剩下徐徐微风亲密的友好的触碰,如一把巨扇将蚊蝇送去了遥远的寒冬,在美美的梦乡里搜寻着白日曾久住不散的梦。
但每次,母亲都会叮咛早点回来,说是在没有遮挡的露天地方睡觉,会生病的。
母亲收拾完碗筷,还是接着干活。活真的很多,好像总也干不完,常常到半夜,鸡快叫的时候母亲才睡觉。
母亲睡觉时会先察看我们是否全部在家,少了谁,便会去场上去找。找到了便轻轻摇晃,摇不醒,便直接将我们背回家,放到床上的蚊帐里睡,以致早上醒来会纳闷良久,自己怎么会从场上跑回了家里了呢?难道是自己梦游了?
母亲用手里的宝扇驱赶走蚊帐里的蚊子,就躺在我们几个中间,闭着眼睛,手握芭蕉扇,前一下后一下慢腾腾地挥舞着,扇得幸存在蚊帐里的蚊子无处遁形,我们便在母亲挥舞的扇子送来的凉风里做着香甜的梦,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等我们醒来,母亲已早早起床,忙里忙外地张罗着一家人的早饭。
我常常会想,母亲是铁人吗?为什么母亲会这么不知疲倦呢?就连吃苦耐劳的父亲也常抱怨:“铁人也会被你给累死!”
母亲可以整夜不睡觉地干活,直到五十多岁还是那样干。但到底上了年纪经,夜晚干活的时候经常打瞌睡,一晃一晃的,于是常念叨自己不行了,年纪大了,又给我们讲起自己年轻时连夜烙煎饼都不用点灯,借着鳌子底下窜出的火苗的亮光将湖子均匀摊在鳌子上,又薄又匀,黄灿灿的,筋道,耐嚼,天明前掀起鳌子,再张罗炒菜、烧汤等一家人的饭食。不论再忙,母亲都会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爷爷也常在外面夸母亲能干,孝顺,做的饭好吃。
后来分了地,在麦收的季节,母亲更忙了。她常说,麦口,麦口,为什么叫麦口?因为割麦子忙啊,要紧着天来,小麦一过了芒种,就会容易发干发脆,收得晚了,再赶上阴雨天,小麦便会烂在地里,发芽的小麦磨出的面粉是暗淡的,粘稠的,且没筋骨。因此,割麦就像人过关口一样至关重要,所以才叫麦口。过去也常有一个“抢收抢种”的口号,在生产队队长急促的哨声中唱响,也经常在我们麦忙假返校的作文里耳熟能详。
母亲整天天不亮起床,甚至整夜不粘床,只是在收拾完手头的活儿才在天将亮未亮时在床上靠一会儿。做饭、烧水、炒菜,干净的饭桌上,总会有四个菜整齐地摆在桌罩下,让我们不论谁到家都会有饭吃,有菜吃,有水喝。但母亲从不说累。
庄稼收割完了,母亲还要把遗漏在地里的麦穗捡干净,不让一个麦穗遗漏。麦子来到麦场上,铡、晒,翻,打,母亲样样都行,亲力亲为,一天到晚都不见她有片刻的清闲。大活干完了之后,她便蹲在地上把白胖浑圆的麦粒和麦秸、麦糠分开,各归一边,利索清爽,看着舒心。每次让她休息一会儿,她都说不累,还说干这样的轻活就算是歇歇了。
玉米下种的时候,麦子还未收割。那时的麦子已近成熟,麦芒会扎得人浑身发痒。母亲从天不亮就去下湖,在麦垄里点玉米,到下午干完活才回家。身上的衣服从干的被露水打成湿的,然后再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又被汗水浸湿。小时候,常常好几天都见不到母亲,只是在夜里感觉到母亲沉重的蒲扇呼哧呼哧的带来的清凉和打在身上如按摩般的舒适,还有免被蚊虫叮咬的皮肤的舒爽。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农闲时,她把买来的芭蕉扇沿上一圈布边,在我的记忆里以红色的居多,在把手的上边,扇叶四散开去的地方也缝上一块圆形的红芯,针脚细腻,目的是防止扇子的边沿等各处的破损,增长扇子的寿命,然后放在席子底下压平,这样扇把和扇面都在一个水平面上,煽起来便呼呼生风。这样扇子就结实很多,而且,看上去,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既美观又实用。
农闲的梅雨季节,有时候母亲也会自己用麦秸自制一把小黄扇。将金黄色的麦秸从把手处四射开来,形成一个大大的扇形。再用事先捻好的细绳将把扎紧,要扎两道,既美观又耐用。再把扇面周边修齐,用布条沿上边,一把自制的麦秸蒲扇就制成了,用起来很轻便也很兜风。
后来有了风扇,母亲也还是钟爱她的芭蕉扇。上了年纪的母亲,她的腰还是被她过度透支的体力累弯了。但不论她在哪里都是扇不离手,前后左右呼哧呼哧地扇着,蚊虫在母亲的芭蕉扇面前不是被扇得无影无踪,就是要付出小命的代价。
如今扇子都已经不知去向,母亲在时也没想着留下一张照片作纪念。那时的每个母亲节,我都会给她买上一些可心的衣服和吃的东西送去,但如今只剩下想念了。过去的唠叨也随风而去,连覆盖在母亲身上的一抷黄土也是极少相见,只能默默的祝福她在那边幸福平安!但母亲连同她的芭蕉扇依然在我的心里鲜活,不曾远离。
秀坤宜
2020年5月8日
《首届“母亲节”征文活动,开始啦!!》
⑼ 自行DIY的麦秆扇
生活越便捷,对现代化工具依赖性越强,夏天来临,气温一旦破30度,大家便叫苦连天,恨不得一直宅在空调房里不用外出。
回望小时候,那时连电也没有,炎炎夏日中,反而没有对消暑方式有过多的依耐感。日子过得一样有滋有味。当然那时自有简单方便的避暑选择,比如说一头扎进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放上竹席躺在凉风习习的院子里,当然最常用的非扇子莫属。农家人经济不宽裕,买上档次的折扇,精彩绝伦的布扇等等基本不可能,基本都是自己编扇子,原料信手拈来。有棕榈叶的,有篾丝的,有芭蕉叶的,硬纸板的……最普及和大众化的是用麦秆编成。
编扇的准备工作,小麦成熟时就开始了,大家会留意哪家小麦的麦秆粗壮洁白,并暗暗记下。等到收小麦时,小姐妹会讨要一些去,主人都很乐意满足大家的要求。
我家的麦杆有一次被村里的姑娘们看中,姐姐内心的那种高兴溢于言表。收麦子时,三番五次的提及这些麦秆的用途,好像要分享出去的是无价之宝一般。
小麦收回来后,经过脱粒,空麦把在太阳下暴晒,目的是通过暴晒,瞬间晒干水分,避免存放时变色或发霉。
过了春夏最忙碌时节,天气慢慢炎热起来,相对农活要少些时,姐姐和村里的姑娘们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拿出千挑万选的麦把,从中挑选上半截没有麦节,两头粗细均匀的麦秆剪下来,码整齐后,用绳子系好放入水中浸泡,直到麦秆吸饱水分,变软后拿出。同时放在水中浸泡的还有棕榈叶的筋。
开始编扇子时,先插入一根棕榈叶筋,几根麦秆围绕着它编成大拇指般宽的扁带子,棕榈叶筋起到固定作用,那样带子就不会凹进突出,显得样子很难看,同时增加扇子的硬度和牢固程度。
编织扇子看似简单,实则也是一项细致活,完全凭手感,不然难做到编出的带子至始至终宽度一样,不过对于姑娘们的手艺不用怀疑,农家女从小锻炼而成的巧手个个都是编扇子的高手。你看她们坐在阴凉的树荫下,半低着头,麻花辫总有一条顺着肩膀垂在胸前,油黑发亮。几个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专心编织,反复是在编织一个悠远的梦。随着长度的增加,带子像是一条蜿蜒绵亘的长虫。等编织到一定长度,便收尾。
接下来就是扇子成型过程。为了让扇子更美,一般会在一块手掌般大小的圆白布上绣花,姑娘们会绣上诸如鸳鸯戏水,花开富贵等很有寓意的绣品,白布很快随着各颜色丝线增多活灵活现起来。
缝扇是在绣花结束后,针线活很细的人才可以胜任的步骤。无论扇子编的再漂亮,最后缝扇没缝好,针脚很大,拿在手里美观度会大打折扣,也会被同伴笑话。为了让扇子达到艺术品的效果,我们家缝扇重任都由母亲来完成。母亲会边盘带子,边用针线小心翼翼缝,等扇面全缝好后,把之前的绣品缝在扇面的中心位置,配上扇柄,一把堪称为艺术品圆扇子就此诞生。
炎热难熬的夏天,用上自己DIY的扇子,自然很亲切,它除了送凉意的同时,也是一件驱蚊利器。依偎在母亲怀里时,母亲总是用扇子边扇风边打蚊子,一个个炎热无比的酷暑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如今待在城市,花样繁多的扇子唾手可得,就连空调,电扇也是遥控一按,不用吹灰之力习习凉风迎面而来,根本不用花丝毫力气。得来的太易,反而没有亲切感,内心深处更忘不掉过去手把手编出来的朴素而又实用的麦秆扇子,一种无法忘怀得情愫,留存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