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如果莫扎特活到90岁

如果莫扎特活到90岁

发布时间:2022-12-22 00:14:08

❶ 莫扎特VS贝多芬

其实都一样..我选AB两个!!

如果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无限的信心.我给你看一篇文章,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音乐
世事越来越混沌,而音乐却永远那么美好。从一切一切的纷繁芜杂中抬起头来,我仍然皈依了音乐。
有两个人的音乐是24小时在世界各地都有演奏,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在西方音乐史上并驾齐驱,他人难以仿佛万一,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的作品我在购买唱片时从不犹豫,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好吧,今天让我来谈谈这两个人。

如果说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真,社会科学追求的是善,那么艺术追求的则是美,永恒的美,绝对的美。

也许每个莫扎特迷都难以抗拒下面这个问题的诱惑:如果莫扎特再多活几年会怎么样?我们知道,莫扎特只活了36岁,而他的作品已编到了600多号,贝多芬活了52岁,全部作品不过300多部。象莫扎特这样旺盛的创作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百首杰作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大笔精神财富,然而人心苦不知足,而莫扎特又的确去世太早,这不免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如果莫扎特哪怕只活到普通人的寿命,那将是何等的一笔财富呀!

在我看来,莫扎特仿佛是就是为了给人类创作美妙的音乐而降临人世的。他下笔如神,一部“林茨交响曲”仅两天就做完。他的手稿上通常干干净净,而不象别的作曲家那样反复修改。看起来他的创作似乎不费力气,但我以为不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编织那样美妙的音乐绝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即使是莫扎特这样的大天才。贝多芬在创作完一部交响曲之后可以到朋友的乡间别墅去休养一段,而莫扎特的浮生之中却难以偷得半日闲情。他似乎总是在忙音乐的事,为贵族作音乐家教、排练歌剧、为还债为应付各种订单以及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作。这使得他一生之中花在音乐上的时间甚至多于许多活得比他长得多的音乐家。而音乐创作所耗费的心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换句话说,莫扎特笔下每个跳动的音符都是他的心血化成。按照一般的说法,莫扎特死于贫病之中,这太抽象。在我看来,那是他耗尽了生命力之后的一种解脱。王国维评李后主入宋之后的词作说:字字用血泪写成,莫扎特又何尝不是。当蜡烛燃烧时,如果烛光分外明亮,那么燃尽得也格外地早。从这个意义上说莫扎特是“蜡炬泪干始成灰”也许更合适。其实没有必要为莫扎特短暂的生命惋惜,因为他生命燃烧的光辉永远地照耀人间。

一般有看法是,莫扎特为古典乐派做了总结,是集大成者;而贝多芬则是浪漫派音乐的开山鼻祖,而他所达到高度则是后继者们无法企及的。萧伯纳认为,作总结比开新派更难。我认为莫扎特除了将古典派音乐推向顶峰之外,更为浪漫开了先河,可以说是上承巴赫、亨德尔、海顿,下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

古典派讲究乐律平正,和谐动听,突出的是一个“和”字,而浪漫派则注重矛盾冲突,情绪渲泄,强调的是一个“力”字。听古典派音乐仿佛是音乐家为你刮了一阵春风,下了一场细雨,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好是心浮气躁,茫然无绪时的一副清新剂;而听浪漫派音乐更象是音乐家当着听众的面把他内心的所有矛盾、痛苦、斗争都统统发泄出来,令人血脉贲张、勇气百倍,不失为志气消沉,情绪低落时的一帖兴奋剂。

然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是因为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而且还兼容包并、广纳百川。莫扎特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当数他的第40号交响曲,在第一乐章那弦乐声部情绪饱满的齐奏中,我听到了音乐家内心深处的忧患和异动。在创作技巧炉火纯青之时,他在作曲时也更加注意自省内心,直抒胸臆。当然乐观向上是贯穿莫扎特一生的性格,但随着他的生命逐渐走向终结,生性敏锐的大师那常常挂着微笑的脸上也带上了深思的神情。当他的思绪跃然于笔下的音符时,我们听到的分明是贝多芬的先声。辛丰年老先生曾经说过,让莫扎特多活二十年,时代狂飙吹拂他,乐艺新潮鼓荡他,人们会听到他的《英雄》他的《合唱》。诚哉斯言!

然而如果简单地以为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一脉相承,莫扎特的发展结果必然是贝多芬却又不然。著名音乐家傅聪在总结其父傅雷对这两人的评论时说了一句极精辟的话:贝多芬奋斗了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莫扎特一出世就在那儿了。贝多芬命运多舛,失恋、失聪、养子不教,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他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咆哮、激烈的奋争。然而作为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战士,贝多芬所追求的难道不正是生活同样不太幸福的莫扎特那样和谐、宁静、充满阳光、生机无限的境界吗?也许,面临困境,贝多芬更象是一位全身披挂、圆睁双目、一怒拔剑、力战不屈的斗士;而莫扎特则仿佛是一位已修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境界的高士。在我的想象中,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路上,贝多芬正排除万难、高歌猛进;在路的终点是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伊甸园,莫扎特在内怡然自得、沐浴春风。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后来者,他的艺术境界比起莫扎特又进了一步。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D大调庄严弥撒”这两部晚年作品,你不能不感叹他已经进入了音乐艺术的顶峰。他就象一只孤傲的雄鹰,飞翔在过去从来没有人到过,将来也没有人能到的无限高空。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入了仙境。

现代人很不幸,因为再没有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人物出现;但现代人又很幸运,因为这样的人物有一位已经足够,何况我们有了两位,更何况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无法造成新的大师,但却可以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方便便宜地听到大师们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艺术精品。那么还等什么呢?去尽情地享受美妙的音乐吧!
所以,贝多芬和莫扎特都是我喜欢和崇拜的艺术家.

❷ 哪些音乐家活了90多岁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

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❸ 查理·芒格:把很多东西扔到“太难”的一堆里,这是平常人没有

芒格的观点总是常读常新。


比如这一篇里,他讲到,“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


平常我们说到常识的时候,总以为具备常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事实却是,除非你天赋异禀,首先你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其次还要勤于思考。具备这两点还不够,它还要求我们具备勇气,因为有时候事情的发展会偏离常识很远。


这一点在股市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股价有时候会偏离价值很远,此时就格外需要定力,“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类似的洞见还有许多,以下,祝开卷有得。

1



常识:平常人没有的常识


伯克希尔哈撒韦能取得巨大的成功,DailyJournal(《每日期刊》)能小有成就,没什么秘诀,就是追求基本的道德和健全的常识。


大家都知道,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我们在说某个人有常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说,他具备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人们都以为具备常识很简单,其实很难。


我举个例子。大量高智商的人进入了投资领域,都想方设法要比普通人做得更好。许多高智商的人蜂拥而至,在投资领域形成了别处罕见的景象,于是,怪事发生了。加州曾经有一家非常大的投资咨询公司,为了超过其他同行,它想到了一个点子。


他们是这么想的:我们手下有这么多青年才俊,个个是沃顿、哈佛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为了搞懂公司、为了搞懂市场趋势、为了搞懂一切,不遗余力地拼命工作,只要让这些青年才俊每人都拿出他认为最好的一个投资机会,我们把所有最好的机会集中起来形成组合,必然能遥遥领先指数啊。


这家投资公司的人能觉得这样的点子行得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太次了。他们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结果毫无悬念地一败涂地。他们又试了一次,一败涂地。他们试了第三次,仍然失败。


几百年前,炼金术士幻想把铅变成金子。炼金术士想得很美,他们觉得买来大量的铅,施一下魔法,把铅变成金子,就发大财了。刚才说的这家投资公司,没比几百年前的炼金术士高明到哪去,它不过是妄想把铅变成金子的现代翻版,根本成不了。本来我可以把这个道理讲给他们的,但是他们也没问过我啊。


值得人深思的是,这家投资公司集中了全球各地的精英,甚至包括许多来自中国的高智商精英,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比其他国家的人略高一些。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这点子看起来行得通,为什么在实际中却行不通?你不妨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你们都接受过高等学府的教育,我敢说,在座的人之中,没几个真能把这事儿解释清楚。我想借此给大家上一课。你们怎么能不知道呢?投资领域可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在这么重要的一个行业,出现了如此惨重的失败,我们应该能给出一个解释啊!


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了的。令人遗憾的是,即使你把这个问题拿到一所高等学府的金融系,让那的教授回答,他们也答不对。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思考,因为我想让你们感到困惑。


我接着说下一话题了。其实,这个问题,你们应该能答上来。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要保持理智也特别不容易。人们有太多太多错误的想法,都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人们错误的想法为什么行不通,你们却讲不出来。


如果你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应该能一眼看透。我理解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知道什么时候教授是错的,而且知道什么是对的。教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谁都做得到。关键在于,你要分辨教授讲的东西,哪些对,哪些错,这才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



2



一生抓住少数几个机会,够了!


回到投资领域,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你主动选股,并且妄想无所不知,你仍然跑不赢指数。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在DailyJournal,我们一直比平均水平做得好。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怎么做到的呢?答案很简单。我们追求做得更少。


我们从来没天真地以为把一批青年才俊招进来,就能无所不知,无论是汤罐头、航空航天,还是公用事业什么的,都能比别人懂得更多。


我们从来没这么妄想过。我们从来没以为自己能做到,不管在什么领域,我们都能获取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我们不把自己装成无所不知。我们始终很清楚,只要我们特别用功,我们能准确找到少数几个机会。这少数几个机会足够了。只求找到少数几个机会,我们的预期更合乎情理。


假如你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家投资咨询机构一样,你去问沃伦·巴菲特同样的问题:“告诉我你今年最看好的投资机会。”然后,你买入沃伦找到的那个最好的投资机会,你肯定能赚翻了。沃伦不可能妄想无所不知,他告诉你的只会是一两只股票。投资咨询机构雄心勃勃,沃伦更知道克制自己。


我的太姥爷,也就是我妈妈的爷爷,对我帮助很大。我太姥爷是一位拓荒者。他来到爱荷华州的时候身无分文,但是年轻,身体好。他参加了与印第安人打的那场黑鹰战争,在战争中当了上尉。后来,他在爱荷华州定居下来,每次,在出现土地非常廉价的机会时,他就非常有头脑地出手,大笔买入。


最后,他成了小镇上最有钱的人,还拥有银行。他受人尊敬,有个大家庭,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他刚在爱荷华州定居的时候,一英亩土地还不到一美元,他一直住在爱荷华州,亲眼看到了富足的现代文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兴起。我太姥爷说,他赶上了好时候,一辈子活到90岁,老天能给他几个大机会。


他这一生幸福长寿,主要是老天给他的那几个机会来临时,他抓住了。每年夏天,当孙子辈的孩子们围绕在他膝下时,我太姥爷总是一遍一遍地讲这个故事。我妈妈对钱不感兴趣,但是她记住了我太姥爷讲的故事,并且讲给了我听。我和我妈妈不一样,我知道我太姥爷做得对。


所以说,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重大的机会、属于我的机会,只要少数几个,关键要让自己做好准备,当少数几个机会到来的时候,把它们抓住了。大型投资咨询机构里的那些人,他们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自以为,他们研究一百万个东西,就能搞懂一百万个东西。


玩好投资这个 游戏 ,关键在于少数几次机会,你确实能看出来,一个机会比其他一般的机会都好,而且你很清楚,自己比别人知道的更多。像我说的这么做,只要抓住少数几个机会,足够了。


沃伦经常说:“一个人,居住在一座欣欣向荣的小城里,他有这座小城里三家最好的公司的股份,这么分散还不够吗?”只要这三家公司都是拔尖的,绝对够分散了。广为流传的凯利公式可以告诉我们,在自己占有胜算的时候,在每笔交易上应该押下多少筹码。你的胜算越大、成功的概率越高,你下的注应该越大。



3



在有鱼的地方钓鱼!切记!


钓鱼的第一条规则是,在有鱼的地方钓鱼。钓鱼的第二条规则是,记住第一条规则。我们很多人去了鳕鱼已经被钓光了的地方,还想钓上鳕鱼来。在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中,你再怎么努力都没用。在投资领域,即使很小的机会,也有人在跟踪。


有一次,我参加密歇根大学的投资委员会会议,会议上其中一位取得成功的投资者来自伦敦。这位投资者在伦敦是怎么投资的呢?他看中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上市的公司很少,只能找到几个在粉单市场上市的银行股,于是他买入了这些银行股,能买的量很少。


非洲的穷人逐渐改变把钱放在家里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钱存入银行,这位投资者也越来越赚钱。最后,他赚了很多钱。没有别人投资非洲的小银行,只有他自己。可惜,这个小小的利基很快被填上了。


作为基金经理,投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小银行,为客户赚了钱,下一个投资机会上哪儿找去?利基填平是很快的。一个在伦敦的基金经理都能去买非洲小银行的股票,你说赚钱的利基还能剩下多少?太难了。



4



走正道,路越走越宽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中,有人专门拉别人下水,教别人频繁交易股票。在我看来,这和教唆年轻人吸食海洛因没什么两样。蠢到家了。一个已经赚到钱的人,怎么可能以教唆别人炒股发财为生?


电视也是个神奇的地方,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见,有人说“我手里这本书可以教会你每年赚3倍,你只要付邮费就能得到这本书。”一个人,突然发现了每年赚3倍的秘诀,怎么可能还在网上卖书?太可笑了。我说的这一幕是现代商业的写照。人们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还自以为自己是对 社会 有益的公民。


我再讲个小故事,也是关于现代生活的,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这个故事发生在从前。有个人,他有一匹好马。这是一匹骏马,步履轻盈、毛发光亮。这匹马什么都好,就一个毛病。有时候,它突然脾气暴躁、性情顽劣,谁要是当时骑着它,非得被摔得断胳膊断腿不可。


这个人找到了兽医,他问兽医:“该怎么治治这匹马呢?”兽医说:“很简单,我有办法。”这个人说:“快告诉我吧。”兽医说:“你在你这匹马表现很好的时候,把它卖掉。”


总的来说,沃伦和我,我们两个人从来没为了赚钱,忽悠傻子从我们手里接货。我们赚钱,靠的是在买的时候赚。如果我们卖的是狗屎,我们不会把狗屎说成包治关节炎。


我觉得,别去骗人,还是像我们这么活着比较好。在现实中,骗子总是有。就说那些江湖骗子吧,他们蒙人的伎俩多着呢。总有骗子利用人性的弱点牟利。我们必须增加自己的智慧,才能远离种种欺诈。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芒格的智慧箴言录》作者)和我说过很多次:“如果骗子知道做老实人能赚多少钱,他们肯定都不当骗子了。”沃伦也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走正道,路越走越宽。”此言不虚。




5



慢一点,我们不在乎


有些道理很简单,却真的很受用。DailyJournal做的是难做的生意,为法院等政府部门服务的工作不好做。法院等政府部门需要自动化。别人想占法院等政府部门的便宜,我们没有。我们只是一家小公司,我们做得很辛苦,我们也逐渐占领了很多市场。


速度虽然慢,但前景光明。有钱的好处在于,慢一点儿,我们不在乎。那我们是怎么有钱的呢?我们记住了我太姥爷的话,机会只有少数几个,当一个机会来临时,我们扑过去把它抓住。想一想,你们的人生是不是这样?


再讲一个我的亲身经历。1970年代,我犯了个错误,一笔该做的投资,我没做。没犯这个错的话,芒格家族的财富是现在的两倍。我犯的那个错太傻了。我错过了那个机会,否则我的资产是现在的两倍。生活就是这样,错过一两个机会,难免的。



6



找对象得找比自己优秀的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找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伴侣。他们做出了明智的决定,也是幸运的决定。找到比自己优秀的伴侣,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许多人是年轻时无意间找到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伴侣。


其实,未必要碰运气,可以有意识地去追求。很多人身上贴着醒目的标签,上面写着“危险,危险,切勿靠近”,还有人迎着往前冲。(现场大笑)不应该啊。你们笑归笑,这绝对是后果很严重的错误。



7



老成这样了,为啥还能开心?



我们这个董事会里的人,大家一起做特立独行的事,共度人生的坎坷,算是够奇葩的了,毕竟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盖瑞·威尔科克斯(GaryWilcox)算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了。我们是个很独特的董事会。这个案例也值得各位思考。


你看我,岁数这么大了,老成这样了,还活得很开心。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你们愿意听,我再讲两个小故事。下面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但是很启发人。


一位年轻人去拜访莫扎特。他说:“莫扎特,我想写交响乐。”莫扎特说:“你多大了?”年轻人说:“我23。”莫扎特说:“你太年轻了,写不了交响乐。”年轻人说:“可是,莫扎特,你10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交响乐了啊。”


莫扎特说:“没错,可我那时候没四处问别人该怎么写。”还有一个关于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莫扎特一肚子愤懑,郁郁寡欢,英年早逝。


莫扎特怎么活成了这样呢?他做了两件事,谁做了这两件事都足以陷入痛苦。莫扎特不知道量入为出,在金钱上挥霍无度,这是第一件。第二件,他内心充满了嫉妒和抱怨。谁要是挥霍无度,还充满嫉妒和抱怨,一定能活得又苦又惨,早早离开人间。想活的苦,想死的早,请学莫扎特。


那个年轻人请教莫扎特如何写交响乐,你们从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中也能学到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有的东西,有的人学不会。有的人天生就比你强,你再怎么努力,也总有人比你更强。我的心态是:“那又怎样?”我们现场的这些人,有哪一个是非得站上世界之巅不可的吗?没那个必要。


帝王将相修了那么多规模庞大的陵墓,我总觉得很可笑。难道他们是为了让后世的人羡慕自己?让后世的人在走过他们的陵墓时希望能住进去?(现场笑声)


总之,我们一路走来,很享受其中的过程,最后也做得很好。你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在DailyJournal公司,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 历史 上,一共做了多少个重大决定。重大的决定,平均算下来,每年没几个。


这个 游戏 的玩法是:始终留在这个 游戏 里,盯住了,在稀有的机会出现时,别让它溜走,要知道每个普通人能分到的机会并不多。



8



如何低成本地从错误中爬出来?


赚钱的秘诀是节约支出、生活简朴。沃伦和我,我们年轻没钱的时候,我们都是省着花钱,把钱攒下来投资。坚持一辈子,最后很富足。这道理谁都能懂。


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怎么才能不付出过高的代价,从错误中爬出来?从错误中爬出来,我们做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它最开始的生意是什么?穷途末路的百货商店、穷途末路的新英格兰纺织公司、穷途末路的印花票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从这些烂生意里爬出来的。好在我们买得非常便宜,虽然一手烂牌,我们还是打得很好。最后伯克希尔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换了一条路,改成了买好生意。我们能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因为我们善于远离难题。我们只是找简单的事做。


DailyJournal公司,我们刚买的时候,它的生意很好做。现在DailyJournal做的软件生意,很难做。公司的老同事都还健在,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新的软件生意做得还可以。这生意有潜力,我们也愿意做下去。报纸已经走向衰落,有几家报纸能像DailyJournal一样,账上躺着数亿美元的股票,还经营着有前途的新生意?我们是最后的莫西干人。



9



提问环节


问:您有一句金句,我特别喜欢。您说过,您在招聘的时候,一个人智商130,但认为自己的智商120,另一个人智商150,但认为自己的智商170,您会选择前者,因为后者能把你搞死。


芒格:这说的不是埃隆·马斯克吗?我当然要选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人,不选那些自不量力的人。我自己会这样选,但我也学到了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和霍华德·阿曼森学的。他讲过这样一句话:“千万别低估高估自己的人。”


高估自己的自大狂偶尔竟然能成大事,这是现代生活中让人很不爽的一部分。我已经学会适应了。自大狂偶尔能成为大赢家,但我不愿一群自大狂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选择谨慎的人。


问:您说,好机会虽然好,如果做过了,却要吃大苦头。如何不完全错过,又不做过头?如何才能避免进场太晚?如何判断好机会已经过头了?


芒格:把问题彻底想明白,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你已经说了,这是个矛盾:好机会,刚开始进场的时候,潜力十足;好机会,做过了头,危机四伏。你脑子里清醒地绷着这根弦,什么机会,是什么类型的,自己去分。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一半了,你不需要我帮你。你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既要看到潜力,又要看到危机。


问:在伯克希尔的致股东信中,您也写了伯克希尔的过去和未来,您讲到了伯克希尔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几个原则。我的问题是,伯克希尔作为一家控股公司遵守了一些原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优异的记录,为什么其他公司不和伯克希尔学?


芒格: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不来。例如,像宝洁这样的大公司,它的固有文化、它的官僚作风,早已根深蒂固,你说怎么能把宝洁变得像伯克希尔哈撒韦一样?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分到“太难”一类。太难了,已经不可救药了。


人们还是没意识到官僚主义的危害有多大。伯克希尔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原因之一在于总部根本没几个人。伯克希尔没官僚主义的毛病。伯克希尔有几位内部审计员,总部有时候派他们出去巡查。总的来说,我们没官僚主义的毛病。


没有官僚主义,上层的管理者又头脑清晰,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


问:我的问题是关于长期利率和复利的。过去几年,利率一直很低,很难找到实现长期复利的策略。除了投资伯克希尔、价值投资、指数投资,请问能以高复利长期投资的机会在哪里?


芒格:你问我如何实现理想化的高复利,我的建议是,降低你的预期。我觉得,在一段时间里,应该很难。让预期符合实际,对你有好处,你不至于抓狂。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从几百年以来最严重的那场大萧条到现在,不计算通货膨胀,投资股票指数的年收益率是10%。扣除通货膨胀,大概是7%左右。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7%和10%能拉开巨大的差距。我们就算实际收益率是每年7%。取得这个收益率的时机非常完美,恰好是在大萧条之后开始并且经历了人类 历史 上最繁荣的时期。从现在开始投资,实际收益率完全可能只有3%或2%。未来人们投资的年收益率是5%,通货膨胀是3%,这样的情况完全可能出现。


真出现了这种情况,正确的心态是告诉自己:“即使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也能活得很好。”我们这些老年人生活的那个年代,哪有你们将来的生活条件好,你们有什么可郁闷的?


除了正确的心态,如果将来投资更难了,你应该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难度提高了,你应该更努力。可能你努力了一辈子,最后超过了5%,得到的是6%,你应该高兴。


问:在分析一家公司时,您更看重投资收益率这样的定量指标,还是品牌优势、管理层素质这样的定性因素?



问:我还处于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的人生阶段。我想请教您,您是怎么找到自己的能力圈的?


芒格: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边界非常非常重要。连边界在哪都不知道,怎么能算是能力圈?没那个能力,却以为自己有,肯定要犯大错。我觉得,你得始终对比自己能做到什么、别人能做到什么,你需要始终坚定地保持理性,特别是别自己骗自己。


从我一生的阅历来看,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能力这项特质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我觉得像沃伦和我这样的人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我们生下来就具备了投资成功所需的性格。我没办法让你回到娘胎中重生。


问: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是在问您长寿、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芒格:这个很好回答,因为道理很简单:不嫉妒,不抱怨,不过度消费;面对什么困难,都保持乐观的心态,交靠谱的人,做本分的事……都是些简单的道理,也都是些老掉牙的道理。做到了,一生受益。

❹ 贝多分和莫扎特哪个更伟大

有两个人的音乐是24小时在世界各地都有演奏,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在西方音乐史上并驾齐驱,他人难以仿佛万一,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的作品我在购买唱片时从不犹豫,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好吧,今天让我来谈谈这两个人。

如果说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真,社会科学追求的是善,那么艺术追求的则是美,永恒的美,绝对的美。

也许每个莫扎特迷都难以抗拒下面这个问题的诱惑:如果莫扎特再多活几年会怎么样?我们知道,莫扎特只活了36岁,而他的作品已编到了600多号,贝多芬活了52岁,全部作品不过300多部。象莫扎特这样旺盛的创作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百首杰作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大笔精神财富,然而人心苦不知足,而莫扎特又的确去世太早,这不免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如果莫扎特哪怕只活到普通人的寿命,那将是何等的一笔财富呀!

在我看来,莫扎特仿佛是就是为了给人类创作美妙的音乐而降临人世的。他下笔如神,一部“林茨交响曲”仅两天就做完。他的手稿上通常干干净净,而不象别的作曲家那样反复修改。看起来他的创作似乎不费力气,但我以为不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编织那样美妙的音乐绝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即使是莫扎特这样的大天才。贝多芬在创作完一部交响曲之后可以到朋友的乡间别墅去休养一段,而莫扎特的浮生之中却难以偷得半日闲情。他似乎总是在忙音乐的事,为贵族作音乐家教、排练歌剧、为还债为应付各种订单以及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作。这使得他一生之中花在音乐上的时间甚至多于许多活得比他长得多的音乐家。而音乐创作所耗费的心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换句话说,莫扎特笔下每个跳动的音符都是他的心血化成。按照一般的说法,莫扎特死于贫病之中,这太抽象。在我看来,那是他耗尽了生命力之后的一种解脱。王国维评李后主入宋之后的词作说:字字用血泪写成,莫扎特又何尝不是。当蜡烛燃烧时,如果烛光分外明亮,那么燃尽得也格外地早。从这个意义上说莫扎特是“蜡炬泪干始成灰”也许更合适。其实没有必要为莫扎特短暂的生命惋惜,因为他生命燃烧的光辉永远地照耀人间。

一般有看法是,莫扎特为古典乐派做了总结,是集大成者;而贝多芬则是浪漫派音乐的开山鼻祖,而他所达到高度则是后继者们无法企及的。萧伯纳认为,作总结比开新派更难。我认为莫扎特除了将古典派音乐推向顶峰之外,更为浪漫开了先河,可以说是上承巴赫、亨德尔、海顿,下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

古典派讲究乐律平正,和谐动听,突出的是一个“和”字,而浪漫派则注重矛盾冲突,情绪渲泄,强调的是一个“力”字。听古典派音乐仿佛是音乐家为你刮了一阵春风,下了一场细雨,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好是心浮气躁,茫然无绪时的一副清新剂;而听浪漫派音乐更象是音乐家当着听众的面把他内心的所有矛盾、痛苦、斗争都统统发泄出来,令人血脉贲张、勇气百倍,不失为志气消沉,情绪低落时的一帖兴奋剂。

然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是因为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而且还兼容包并、广纳百川。莫扎特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当数他的第40号交响曲,在第一乐章那弦乐声部情绪饱满的齐奏中,我听到了音乐家内心深处的忧患和异动。在创作技巧炉火纯青之时,他在作曲时也更加注意自省内心,直抒胸臆。当然乐观向上是贯穿莫扎特一生的性格,但随着他的生命逐渐走向终结,生性敏锐的大师那常常挂着微笑的脸上也带上了深思的神情。当他的思绪跃然于笔下的音符时,我们听到的分明是贝多芬的先声。辛丰年老先生曾经说过,让莫扎特多活二十年,时代狂飙吹拂他,乐艺新潮鼓荡他,人们会听到他的《英雄》他的《合唱》。诚哉斯言!

然而如果简单地以为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一脉相承,莫扎特的发展结果必然是贝多芬却又不然。著名音乐家傅聪在总结其父傅雷对这两人的评论时说了一句极精辟的话:贝多芬奋斗了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莫扎特一出世就在那儿了。贝多芬命运多舛,失恋、失聪、养子不教,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到他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咆哮、激烈的奋争。然而作为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战士,贝多芬所追求的难道不正是生活同样不太幸福的莫扎特那样和谐、宁静、充满阳光、生机无限的境界吗?也许,面临困境,贝多芬更象是一位全身披挂、圆睁双目、一怒拔剑、力战不屈的斗士;而莫扎特则仿佛是一位已修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境界的高士。在我的想象中,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路上,贝多芬正排除万难、高歌猛进;在路的终点是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伊甸园,莫扎特在内怡然自得、沐浴春风。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后来者,他的艺术境界比起莫扎特又进了一步。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D大调庄严弥撒”这两部晚年作品,你不能不感叹他已经进入了音乐艺术的顶峰。他就象一只孤傲的雄鹰,飞翔在过去从来没有人到过,将来也没有人能到的无限高空。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是入了仙境。

现代人很不幸,因为再没有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人物出现;但现代人又很幸运,因为这样的人物有一位已经足够,何况我们有了两位,更何况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无法造成新的大师,但却可以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方便便宜地听到大师们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艺术精品。那么还等什么呢?去尽情地享受美妙的音乐吧!

后记

其实,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没有可比性的 ,他们都一样的优秀,一样的值得我们尊敬,一样的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一样的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聆听,一样的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一样的…………

阅读全文

与如果莫扎特活到90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晒晒我的养老金帐户有多少钱 浏览:884
联谊医院老年公寓 浏览:735
有关孝顺父母的例子 浏览:390
渭南市2018年养老缴费基数是多少 浏览:940
健康养生介绍怎么写 浏览:653
正局级退休金 浏览:236
如何劝导为自己离婚着急的父母 浏览:63
凉山老人过世杀多少头牛 浏览:130
盐城市养老金最低每月领多少 浏览:952
养颜长寿酒 浏览:166
如何预防老人肿 浏览:259
刚工作应该发多少红包给父母 浏览:724
给家里的老人做一件孝顺的事情 浏览:109
太原中医养生馆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696
50岁女人应该补什么 浏览:369
怎么判断48女是老年痴呆 浏览:219
合江哪里吃养生汤 浏览:957
老年痴呆拒绝洗澡 浏览:378
长寿区门面出售 浏览:925
闵行靠近松江有哪些养老机构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