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的寿文化

长寿的寿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20 15:02:51

A. 寿的寿文化

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地名有长寿县,重庆也有个长寿县。不仅如此,连百姓日常生活也充满“寿”的寿文化情趣,饮酒的有长寿酒,吃面的有长寿面,宴席有长寿宴,寿文化无处不在,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寿文化注入了美妙的活力,真是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玩也寿。中国人对寿文化的追求,无时不在;中国的寿文化,无所不至。
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民间老人过生日叫寿诞,60岁为花甲寿,70岁为古稀寿,80、90为耄耋寿,百岁为期颐寿,并称60岁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为上寿。只有到五十岁才能称寿,小于五十岁只能称过生日。“过生日”比较简单,几盒生日蛋糕,吹腊烛、唱几句“祝你生日快乐”,当然,这也是一种寿文化。祝寿则隆重热闹得多,程序也很讲究,其中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首先主人要发精美的请柬,请柬多以寿星之子的名义发出,亲友接到请柬后,要如期而至,携带寿礼、祝寿字画,贺幛,贺幛上常题吉祥祝寿语,如“福寿双全”、“洪福齐天”等,特别是拜寿的程式一套一套,不能丝毫马虎。

B. 石家大院的寿文化论文

石家大院的寿文化论文

摘 要: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的“寿”文化进行了介绍,分别阐述了“寿”字的运用,雕刻及门窗三方面关于“寿”文化的体现,表达了大院主人追求福寿健康的思想和心愿,对当代建筑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代建筑,传统文化,雕刻,门窗

健康长寿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永恒主题,至今我们依然处于传统寿文化的“磁场”之中。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寿为先,突显出“寿”在中国人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中国古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对于长寿的人生追求表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各种元素的表征形式上,“寿”都被融入其中,像中国的陶瓷、家具、服饰、刺绣、剪纸,甚至出行的车轿等。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寿”为主题装饰、设计甚至规划屡见不鲜,“寿”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色文化。“寿”的出现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寿与建筑联系在一起也有很多讲究。

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对于长寿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数不胜数。虽然不能像皇家那样的至高无尚的占据高位,享受生活,但是人们渴望长寿的思想没有丝毫差别。无论是读书的士大夫阶层,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都将自己的这种期望表达出来,通过对自己住所的设计、建造和装饰来表达自己对长寿的渴望。

石家大院是千年古镇杨柳青一处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石家大院大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1875年),历经十几年才建成,仅戏楼、客厅的主体建筑就耗白银30万两,现为所恢复的石府模型,占地面积8 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 000多平方米,共有18个院落,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独具特色的大型清代民宅。整个建筑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房脊山尖、陡板山墙均以砖刻为饰;柱楚石、抱鼓石石雕工艺精细;门窗、隔扇、柱头、雀替、垂花门上的木雕更是玲珑剔透,雕刻图案揽尽民间流传。漫步石家大院,到处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处不让人寻味颇深,而无处不在、运用巧妙的“寿”文化,更体现了大院主人向往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寿”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寿”字的运用。还没进大院,驻足大院门口,我们就可以看到石府宽阔的大门,大门之上四个大大的门簪,显示了院主人的地位;门簪之上雕刻有“福、禄、寿、喜”四个大字,表达了院主人美好的向往和愿望。大院第一座垂花门门簪上也刻有四个“寿”字,进一步体现了这一愿望。石家大院有着北方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在全国民宅建筑中实属少见。戏楼大部分为木质结构,戏楼的顶子设计巧妙,外面用铁皮封上,再拿铜铆钉铆成一个篆书的大寿字,寓意长寿。院主人这一设计不仅体现了其本人健康长寿的意愿,也将这一吉祥的祝福延伸给了所有来石府戏楼听戏的贵宾们,让他们同样享受在长寿之下。“寿”的另一个体现是雕刻。在中国古代很多神仙或动、植物都被人们冠以长寿的象征。例如:寿星、麻姑、仙鹤、仙桃、松树、灵芝、乌龟等等。大院的`特色就是它的砖、木、石雕。

砖雕:

1)山尖花———福寿绵长,其上方两侧分别是展翅飞翔的蝙蝠口衔字和花卉,中间是一篆体长寿字,下方三只蝙蝠,中间一只口出祥云,两侧口衔棉花桃,底部衬有盘长结。取蝠与福、棉与绵的谐音,寓意多福多寿,没有止境。

2)女客厅房上砖雕———凤戏仙桃,凤凰代表女性,仙桃象征长寿,用来祝福女眷健康长寿。

3)五福献寿,方砖内中间雕刻一篆体圆寿字,中间和四周有五只形态各异的蝙蝠围绕,五福寓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寓意以守为本,五福降临。

4)凤衔灵芝,寓意祝福吉祥、健康长寿。

木雕:

1)第一座垂花门门楼上方三个木种分别雕刻有“凤落梧桐”“鹤鹿同春”“松鹤延年”。

2)第二座垂花门门楼上方木格中是木雕仙鹤九只,仙鹤相传寿龄千年,取名团鹤献寿。垂柱两侧雕有寿桃、石榴、佛手,寓意多寿、多子、多福。

3)第三座垂花门门楼上方木格中有连绵的寿字与最下面的蝙蝠戏金钱图案构成了“福寿双全”。

石雕:

1)第一座垂花门中间两块抱鼓石里侧是鹤鹿同春,鹤被视为“长寿瑞祥”的仙禽,鹿象征喜庆长寿,竹林意春,寓意为喜庆长寿,天下皆春。

2)排水地沟眼,雕蝙蝠嘴里叼着桃子、石榴、盘长,寓意福寿三多、福在眼前。

3)大院后门抱鼓石雕有鹤鹿同春图案。在石家大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门窗,主人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企盼长寿的好机会。

在很多门窗上,也不乏“寿”的表现:

1)“寿”字窗棱;

2)从内账房通往东跨院的龟背纹门;

3)穿山门“纳福”“延寿”;

4)永康门寓意健康长寿。

一个“寿”字,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旺盛与长久注入了无限美妙的激情。中国人对寿的追求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寿”是美好的企求,是生命的渴望,是永恒的赞歌,是智慧的诗行。

参考文献:

[1] 黄志刚,陈 瑶.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J].山西建筑,2010, 36(1): 66-67.

[2] 殷 伟,殷斐然.中国寿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

C. 古代寿字写法

一、古代寿字的写法

“寿”字的甲骨文(是“卐”的一半,是“卐”的简写形式,表示无限延伸)+(夕,即“肉”,借代身体)+(夕,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肉身长久延续。

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加“老者发髻”(即老字),表示年老但生命长久持续。有的金文加“口”(道贺),表示向长命老人道贺。有的金文加“又”(操持),表示手奉礼物,为长命老人庆贺。有的金文加“口”、加“又”。

二、“寿”的造字本义

造字本义:shou,从后从灸从之。引伸为长久。形容词,命长,活到很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长命为“寿”;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 

(3)长寿的寿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寿文化

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

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

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

中国寿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尊老、敬老。常体现在为寿星做寿上。于是,做寿也成了寿文化的亮丽风景。

过去寿文化中皇帝的生日称“圣寿节”,以唐朝为例,唐玄宗的寿辰叫“千秋节”,唐武宗的寿辰叫“庆阳节”,唐宣宗的寿辰叫“寿昌节”,到了明清,凡皇帝寿辰统称“万寿节”,皇后则称“千秋节”。

D. 国外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关于研究人的寿命如何久长的文化,这是一个世界性文化,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在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先进文化。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长江、黄河流域,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长寿文化无论从历史悠久程度还是从内容广度、深度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积极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它不但支撑着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们的精神,成为五千年来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世界人民对这一美好向往的渴望与追求;它不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沉,同时也是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影响了过去影响着未来,为人类文化做出并将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综观长寿文化源流,可以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长寿文化同上古时代对神的敬拜和同封建时代对成道得仙的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融和相互补充密不可分。所以,探寻长寿文化不可不涉及神文化、神仙文化、道家文化。我们从清末出土的殷墟甲骨残片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祭祀上帝、祭祀神的记载,当时就有“上帝”和“祖先配天”的观念。上帝能兴雨,能作旱,禾黍成败皆由于上帝。祖先由上帝而降生,死后依然回到上帝左右。这应当是长寿文化向前追述且有记载的最早与长寿文化有关的内容。随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新困惑不断增加,且越来越难以解释这些因客观因素而带来的灾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则把自然界无法把握的规律和无法战胜的困难归结于神的力量,由此,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劳动人民就在生活和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且丰富多彩的与神有关的故事,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也可以说这些精神产品把神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地,《搜神记》、《山海经》、《尚书·尧典》、《左传》、《楚辞·天问》、《淮南子》、《列子·汤问》等等都是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但是,辨证分析这些神话传说,无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关注,对幸福的渴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寄托。随着神话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加之道家文化的产生、融和、吸收,特别是以魏晋南北朝为主要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的丰富的神仙文化,充分反映了人们把追求神仙之术达到神仙境地作为人生健康长寿的最高境界、终极目标的生存心态。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达官贵人都把追求仙道作为重要的人生活动内容,甚至有的舍其一生而求之,秦始皇、曹操、庄周、葛洪、董仲舒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曹操有诗云:“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特别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神学,葛洪则系统论述了关于神仙之学的理论,把长寿文化推向极点。
从直接的长寿文化来讲,早在殷墟甲骨文化中也能找出许多关于与“寿”字有关的文化来,这里限于资料不足可从文字学中去进行探源,从文献资料可知在殷墟甲骨残片中就有“寿”字存在,到了先秦时代则有多种的“寿”字写法,有的直接延用到今。从史资料看,在先秦时期与“寿”有关的且赋予“长寿”文化内涵的“寿”文化已经出现,并且这些文化已经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万寿无疆”一词在《诗经》中就能找到多处,如《小雅.天保》记载“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长寿文化就更加丰富广泛,不但把长寿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而且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饮食文化;不但丰富了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而且也充实了中国文学史、艺术史,特别是在中国诗史上专门形成了游仙诗这一在全世界所独有的诗体,大大地促进和发展了中国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健康长寿是人们所追求的共同愿境。自有人类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同世界各地的先民们一样,把一切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都归结为为人的生存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使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生命更加久长。无论是改造自然的移山倒海,还是改造自我的道德规范;无论是集群围猎的社会活动,还是讲究美食的个人需求;无论是强身健体的一般性精神生活,还是敬神求仙得道的最高精神享受;甚至无论达官贵人、贫民百姓、大人小孩,等等都离不开紧紧围绕健康长寿这一主题。《吕氏春秋·重已》有言:“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刘向在《说苑·贵德》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顷襄王问他的大臣庄辛:君子如富有将怎么样?庄辛回答:要做到亲戚爱他,众人称赞他,不才的人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寿欢乐而不被祸患所伤害。古代的先贤们在论人生时有的也将“寿”排到了第一位,《书·洪范》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佛经中也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旧唐书·姚崇传》)。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长生殿,唐时的宫殿在长安有长生殿,在华清池有长生殿,在洛阳行宫也有长生殿,并且都把寝宫取名长生,莫不也有追求长寿的文化涵义。在长生殿里还发生过美丽动人的帝王爱情故事,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恩爱确实让后来文人骚客重重着墨,白居易的《长恨歌》最能充分表达其情感,同时也让今人感受到帝王为了爱情发个誓也要找一个能够切实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地方,所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也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发出来的。
得道成仙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这虽然在帝王将相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但对一般贫民百姓来讲也是一种普遍愿望,可以说得道成仙是古时候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生存理念。《秦并六国平话》就记载有秦始皇渴求成仙的事故:一日,秦始皇“遂游东海而来,忽遇道士徐甲上书秦始皇:东海有山神仙山,山上有不死之药。”始皇听了非常高兴,遂命人前往采取。从纵向的历史长河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基本上成了一种理想的生存文化时尚,有理论的成就,有实践的追求。好像整个时代都染上了神仙色彩。曹氏父子可谓是帝王追求仙道的代表。曹操现存的诗并不多,相当部分内容都是表达追求仙道,如《气出唱三首》写到:“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游。骖驾六龙饮玉浆。”幻想着与神仙同行,饮仙家美酒。“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但当爱气寿万年。”想像受到神仙接待,赐予秘方,寿命万年。就是在战争途中曹操也是时刻想着“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上到蓬莱。飘飘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秋胡行二首)。并且把此诗作为“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秋胡行二首)。”直到后来“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秋胡行二首)。好像他自己已经真正成为了得道之仙,可谓到了求仙若痴的程度。曹植虽然没有登上皇座,但对神仙的渴求痴迷程度是一样的,他在《五游咏》中写到:“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郭璞、庾信、陶渊明、杨羲等则是文人的代表。郭璞关于游仙的诗很多,特别是《游仙诗十九首》,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他对仙道的态度,求仙精神之可佳,“危险道路难”(《董逃行》)也不怕,坚强的意志最终求有所获,“采取神药若木端”(《董逃行》),到得仙境其精神之快乐,从“灵妃顾我笑”(游仙诗)到“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游仙诗》),与仙人结为可以随便拉手拍肩的朋友,最终达到一个境界:“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同前),那真是富贵不足论,蓬莱仙山好。“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同前),反而讥笑燕昭王和汉武帝没有仙才达不到成仙目的,并且写道:“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同前),自认为是仙中之仙人。《太平广记》是宋时李方等人编辑的一部汉代至宋初的小说总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总计五百卷,关于神的部分二十五卷、道术五卷不算外,仅纯粹关于神仙的内容就有整整七十卷之多,收录这一时期近四百位仙人事迹,在此书中占有了相当份量,并且列在此书最前面。这仅仅是历史上的一小段,可想而知从神文化发展而来的神仙文化在古代文化中占有了多重的份量。特别是东晋时期的宗教思想家葛洪对神及其神仙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上升到了哲学范畴,把神仙之学推到了最高境地,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用绝大部分篇幅论述了神仙的实在性、可学性,以及方法途径等。其《论仙》为综论,主要解决基本认识和基本要求问题,认为:“不死之道,曷为无之?”仙人是实有的。“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关键在于要有恒心,同时要知法术,对成仙得道提出各种要求:“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已。”另外还有专论,有专门介绍有关金丹的服法、效果、品种的《金丹》,有讲述炼丹之术的《至理》,有谈修学金丹以外各种法术的《微旨》,有专门针对儒家不言仙道的《塞难》,有论勤学求学于师的《勤求》,有专论《仙药》的,有关于儒道互为融和的《道意》《辨问》,有关于杂谈修求仙道的《对俗》《释滞》《极言》《杂应》。除此之外在《老子》《庄子》等书中也有关于神仙内容的涉及。总之,神仙文化丰富和充实了长寿文化。
达到健康长寿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和需要,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存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中国历史上的长寿文化对这些要求从各个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回答,这些回答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健康长寿推动了社会发展。管子有言“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管了·内业》),说明心情好坏对健康长寿密切相关。“无为则俞俞,俞俞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天道》),强调健康长寿关键在于养心。在为人处事方面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时要忍,元代郑廷王在《忍字记》中说:“忍之一字岂非常,一生忍过却清凉。常将忍字思量到,忍是长生不老方。”说明为人宽怀大肚对健康长寿有益。曹操对健康长寿十分关注,除了求仙得道之外还注重平时身心健康,在《龟虽寿》中写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劳动也是健康长寿之法,宋人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中说,“劳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管子还提到一个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健康长寿也有关系,他在《管子·形势解》中写道:“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包括饮酒与长寿也有关系,《后汉书·东夷传·倭》记载:“人性嗜酒,多寿考,至百余岁者甚众。”健康长寿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就说:“太平之世多长寿”(《论衡·气寿篇》)。
长寿文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社会性文化,他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文学艺术角度讲,有寿诗、寿文、寿词、寿联、寿戏、寿曲、寿书、寿画,可以说融入到了所有文学和艺术门类。比如寿诗就是一种传统的祝寿方式,在《诗经》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如《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乐只君子,遐不黄 。”《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唐朝诗人杜甫在《寄韩谏议注》诗中写道:“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同时代的司空图也有“年年织作升平字,高映南山献寿觞”(《杨柳枝寿杯词》)。在宋以后这类诗就更为盛行,特别是在官府中成为文人雅士祝寿的常用礼节。宋人张耒:“清歌一曲主人酒,主人寿客客举手。”清人赵翼诗:“公方开寿宴,广坐笑眼同”(《春问晤西庄于吴门再作诗以贻之》)。再比如寿联也是一种常见的祝寿方式,被列为对联之一大类别。“玄鹤千年寿,苍松万古春。”“岁岁寿筵依北斗,年年此日颂南山。”等等,不可胜举。寿联不但是一种祝福,同时也表达作者情感。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过万寿节,章太炎则作联讥讽:“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中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它倡导孝悌,把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作为一种社会美德。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认为:“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春秋繁露》),把孝悌作为万物之本,为人之本。据传有一位皇帝认为六十岁以上的人不能劳动,对社会没有贡献,便下令将其问斩。后来有一位大臣十分孝道,父亲快到六十岁时便把他藏匿山中,天天送饭。一日皇帝接受一位外国使者朝拜,可来使却连续出了三个问题难住了皇帝,正在为难之时这位大臣回答上来了,皇帝非常高兴,问其原由,皇帝才知是他父亲的功劳,并且认为老人见多识广,不但没有责备这位大臣的犯上,还亲自从山中把老人请到宫里设宴款待,当众向老人敬三拜之礼,没想到这天正好是老人的生日,故此,后来就有了拜受(寿)、做生的习俗。不但是在过去就是在今天谁家老人要是到了高寿之年子孙后代不给其祝寿则视为不孝,将受到社会道德遣责。从社会学角度讲,祝寿不但有寿诗、寿文等文学艺术之类的高雅型寿文化,而且还有寿礼、寿宴、寿酒、寿面、寿碗、寿烛等社会型寿文化。从哲学思想角度讲,长寿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充实了儒家文化,上升为道家文化的神学,其代表人物就是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他“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天’提到有意志的至上神的地位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他作为封建秩序的表征)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佛经也倡导:“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无寿量经》卷下)。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做出了积极贡献。

E. 中国的祈寿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之后,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令秦始皇心驰神往。

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了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就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3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

秦始皇大为高兴,为了自己可以长寿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东渡入海寻求仙药。可见当时乞求长寿的愿望已经非常普及了。

为了迎合秦始皇嬴政的这种心理,在当时还出现了献酒上寿的活动,虽然说那时候的献酒并不一定与特定的生日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活动本身具有“为人上寿”的特点,因此仍然可以说是祝寿礼仪的雏形。

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还出现了“万寿无疆”“南山之寿”这样的颂句,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长寿者的祝福就已经很隆重了。

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

此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

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就是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具、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鹤被视为羽族之长,民间称之为“一品鸟”,仅在凤凰之下。传说鹤寿量无限,被视为“长寿之王”。龟因其长寿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松树终年常青,是斗严寒抗风霜,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其树龄很长,可达数千年,民间也常用松树代表长寿。

这一类常见吉祥物常搭配在一起表示长寿。松鹤在一起叫“松鹤长寿”、“鹤寿松龄”“松鹤延年”“松鹤遐龄”。鹤与龟画在一起,叫“龟龄鹤寿”“龟鹤齐龄”“龟鹤延年”。如果画众仙仰望寿星跨鹤,叫“群仙献寿”,画鹤、鹿、梧桐叫“六合同春”,而鹤立岩石边叫“一品当朝”。

我们常在寿星图或有关长寿的图案中见到上述3种动、植物。只要有它们,就代表长寿。《五瑞图》是象征长寿的一种图,古人常画来祝寿祈福求平安。这五瑞指椿树、萱草、芝兰、磐石和竹。

椿树代表高寿,《庄子》中记载上古有大椿,以人千岁为春,以8000岁为秋。后来人们把椿树看做长寿象征。萱草又叫“忘忧草”。据说能使人忘忧。芝兰是一种种于庭阶的家养植物,比喻子孙是养于家中而不是野生。

磐石是又扁又厚的大石头,放在地上屹然不动。古人诗中有“君当为磐石,妾当为蒲苇;蒲苇韧如此,磐石无转移”的诗句。后人们就用磐石表示稳固。又因磐石坚实、长久不坏,有“寿石”雅号,也被人们视为长寿象征。

如果家里挂上一幅《五瑞图》,象征着这家长寿无忧,子孙昌隆,家基稳固,百事平安。因此,民间把《五瑞图》作为自己的家庭吉祥物,以此使家庭得到庇护。

寿本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汉字,但由于人们长寿的观念使它远远地超越了一般的汉字,不仅字意延伸丰富,而且字体变化多端,在寿的文字图像上人们也大做文章而把它图案化、艺术化了,变成了一种长寿吉祥物。据统计,寿字有300多种图形,包括单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双面寿图》《五福捧寿》等。

上了年纪的人常穿有寿字的衣服,枕绣有寿字的枕头,盖的是织有寿字的被,旧时农村的炕围画中也常绘寿字,房子的椽头图也有寿字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健康长寿,希望用“寿”这一吉祥护符来保佑自己的美好愿望。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古人认为人在一切在,因而追求生命的长久,在寿字上做文章是很自然的。许多事物也被冠以寿字,如菊称为“寿菊”,桃称为“寿桃”,祝寿的酒被称为“寿酒”。还有专门用来祝寿的文字,如万古长青的松柏,寿有千年的龟鹤等。

F. 重庆市长寿区的文化历史有吗

长寿谷位于南山东麓,其地貌呈谷状纵伸,依攀山势,直冲云霄,谷线全长2300米。其间鸟鸣不断、溪水常流、林木郁郁葱葱、岩石突兀奇特。设计者们巧用天然形胜,从不同角度,以“流动”和“静止”的状态揭示着传统“寿”文化的内核。其主要景观包括:根据佛经中提到的有关观世音就是“无量寿佛”之法身的记载而建造的18米高的铜制“无量寿佛”;一个代表谷中所流之水实乃救度众生之水的铜制皮袋“流水尊者”;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之“寿比南山”的巨大石刻等。为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寿”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其历史价值和久远生命力,进一步丰富当地的民俗文化氛围,一个设计新颖,独具创意,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富有热带雨林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园“长寿谷”将在南山文化旅游区内建成,并于“首届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正式向游人开放。 长寿区(原长寿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县。县名的由来,传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位状元及第官拜当朝的宰相,一次下乡察访民情,路过双龙场,(一说是路过新市乡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见酒店对面一家庭院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笙歌不辍,人来客往,十分热闹,正待问个究竟。却见一位老翁,满头白发,银须齐胸,年约九十有余,来店沽酒,自称是给爷爷做寿。这位宰相听后,兴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问道:“令祖父高龄几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满一百五十岁”。宰相越发惊奇,正欲细问,又见一个年约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来到老翁面前,口称爷爷,给你送来雨伞。片刻,又有一个儿童蹦蹦跳跳欢天喜地前来,称送伞者为爷爷,要他回去拜寿行礼。宰相在这里再也按捺不住,于是亲赴寿翁家祝贺,宾主动寒暄中,主人察言观色,深感来人谈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宝,请其题词留念。宰相亦不推诿,接过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下“花眼偶文”四个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请教,宰相便以每个字为句首,写下四句诗: 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 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门生门生天子”。主宾们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当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师,大家不由肃然起敬。 这位宰相通过察访,了解到这个古老文明的乐温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热爱劳动,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从是年九月开始,遂改乐温县为长寿县。 这个美妙的传说,历经数百年,至今民间还绘声绘色盛传不衰。但此事毕竟是传说,没有事实根据。 长寿县名究竟由来如何?要从长寿县的地理沿革说起。根据重庆简史记载,在战国时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东部一带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无法查证。按长江所经之地,长寿周围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况判断,长寿属于枳。有巴、枳、鱼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庆附近;鱼:其地在今奉节区;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乡,氏族部落时期,长寿属枳,隶属巴国梁州。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长寿县域属巴郡的枳县。《正义》枳:“今涪州城,为秦枳县,在江南”。《龚志》云:“枳辖今涪陵,长寿等县地”。县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乡。西汉、东汉、三国蜀汉以及西晋时期,长寿县属枳县部份,隶属涪陵郡。东晋(公元347--420年)时期,晋桓温平蜀,以旧枳县为涪陵郡治,而迁巴郡之枳于邻溪口(今渝北区洛碛镇),长寿区域仍是枳县一部份,隶属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时期,枳区隶属巴郡,直至隋朝开皇初废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夏,都重庆。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长寿“府东少北,洪武二年置” 县城仁和场灌滩寺。明天顺中,知县时顺始迁县城于铜鼓坎,下则濒临长江,外环以深濠。万历年间,不幸中火,知区王来举重修。崇祯末年,复毁于农民起义军。清代康熙六年,知县余钰复移置于凤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门:东名“迎晖门”;南名“安庆门”;西名“集凤门”北名“拱辰门”。八年功竣。至此,长寿县城规模始具,人称“凤城”,直到今日。 直至现在,长寿区同样也不负长寿之名。到2004年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1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已超过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起点(7%)的标准线。 假若你来到长寿区的协信广场上,可以很惊奇的发现,整个广场上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让人感到温暖的风景线。

G. 南岳寿文化节是什么时候.每次节日有什么看点

第六届中国南岳衡山寿文化节将于9月29日——30日拉开大幕。整个活动将围绕“寿岳”、“宗教文化”等内涵展开四大主题活动,尤其在主题为“飞天献寿、衡岳同欢”的开幕式上,刚刚决选出的超级女生三强张靓颖、李宇春、周笔畅等有可能参加并现场演唱。 据悉,本届寿文化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由上海天娱传媒全程运作。天娱传媒拥有“超级女生”、“超级男生”、“星姐”三大品牌。组委会相信,传媒产业和旅游产业携手必将产生双赢的效果。本届寿文化节的四大主题活动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飞天献寿、衡岳同欢——开幕式演出;百家争鸣、共享齐福——福寿养生文化演示论坛;天籁妙音、寿山共鸣——中国首家佛教音乐馆开馆首演;“挑战极限、见证辉煌”——第五届中国南岳衡山山地车挑战赛。 开幕式:500万保险“飞天仙女” 超女三甲可能献唱 寿文化节开幕式总导演王谅介绍,本届开幕式的节目单已经基本出炉,开幕式将于9月29日上午9:00开始。除了传统的歌舞表演,开幕式最大的亮点要属于压轴节目《飞天献寿》,届时,将有一名人气超旺的超级女生和两名星姐身着传统仙女服装,乘坐直升飞机空降舞台,将“寿文化”推向顶峰。据透露,考虑到要符合“仙女”气质,“飞天”的超级女生很可能式今年前十强中外形最靓的叶一茜,而两名星姐可能是去年的星姐冠军候雯和季军陈希。为防止意外发生,组委会将为三名“飞天仙女”购买500万元的高额人身安全保险。 组委会介绍,为提高寿文化节开幕式的关注度,组委会正在与天娱公司联系,安排今年最受欢迎的超级女声张靓颖、李宇春、周笔畅献唱南岳。但三人是否最终能够成行,演唱什么曲目,组委会表示暂时不便透露。 周孝正司马南纵论福寿文化 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名嘴司马南、中国寿王张天齐以及表演艺术家文兴宇等人将在南岳衡山万寿广场前开坛论讲,一起探讨“福寿文化”的深刻内涵,现代人如何养生。 据介绍,论坛将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阐述寿文化的含义与历史,介绍象征寿文化的代表物,养生与长寿的秘诀,现代人与养生等方面。在养生与长寿的阐述过程中,南岳当地三位90岁以上的寿星将现身论坛,与观众分享长寿秘诀。 中国首家佛教音乐会馆紧张排练 29日晚首演 29日晚,中国首个大型佛教音乐会馆开馆并举行首演。据介绍,僧尼集训排练工作已于8月4日开始,参加排练的20位比丘尼、20位比丘来自南岳上封寺、福严寺、南台寺、大善寺、祝圣寺、福寿寺六大名寺,南岳四大高僧之一的宝昙师傅指导排练并将创作具有南岳佛乐特色的梵呗音乐。 目前,既保留佛教音乐传统又富有现代创意的《法鼓三番》、《戒定真香》、《普天乐》等三大节目的编排已经告一段落。 山地车挑战赛:一等奖2万元 9月30日,第五届中国南岳衡山山地车挑战赛将在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举办。比赛线路是从“寿岳衡山”牌坊至祝融峰,全程22公里山路。 目前,组委会已接到3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其中包括8名来自香港、澳门的选手报名,其中绝大部分是职业选手。此次山地车挑战赛设一等奖1名,奖金2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各2000元;优胜奖20名,各200元

H. 中国寿文化的内容简介

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认为:“文化按定义是由人自身自由的首创性所创造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赋予文化如此多的样式: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自己。”在所有文化现象中,祝福与祈祷所生成的文化景观,是我们最常见于生活中用以区别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什么概括人们所能享受到的福祉的是这几个字而不是另外几个字?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令我们惊叹。在“福、禄、寿、喜、财”这五个字中,又以“福”为首。“福”的内涵既可浅显又可高深。比起后面的四个字来,它更形而上一些,它并不具体,但是它统领了其他。一个人对“福”的理解和享受,跟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长寿是福、健康是福、子孙满堂是福……很经典的辩证演变,人们还可能因祸得福(比如“塞翁失马”),当然走过了头也可能“福兮祸所依”。因而“定”也是与“祝”、“祈”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字。“福、禄、寿、喜、财”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历史。而悠久的文明,既体现在具体的字义上,也体现在这些字的历史里。字的历史本身就是人的历史,就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每个字的历史都是一道绚丽的文化景观。一直以来,我们很想用这些字的频率太高,想了解的愿望也就更为迫切。然而认真起来,除了在辞典里能得到简明扼要的说明,要想了解得更多常常无从下手。
感谢独具匠心的文化学者殷伟先生,为我们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图谱中精心挑选、编写出一套图文并茂的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福、禄、寿、喜、财”。丛书每字一册,每册洋洋十万言,体例基本一致,从字源字义、到典故风俗,从字神崇拜、到祝祈轶闻,皆旁征博引,意趣盎然。这套书的出版让我们想要了解“福、禄、寿、喜、财”文化的愿望得以实现。
字,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一个字从它诞生开始,就同时充满了歧义,相悖的危险和生长繁衍、创造奇迹的期待。字是行走的,它所走过的路径便是一份真实的文化图谱;字是生育的,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字通过历史的滋养都拥有一个庞大的族群——如殷伟先生为我们呈现的“福、禄、寿、喜、财”。如果说每个字是一粒籽实饱满的种子,那么“福、禄、寿、喜、财”有幸落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历五千年,丰富的营养足以让它们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每一侏植物都是一道壮丽的风景。平时,我们或可看到一些零散的枝叶或者裸露的根,但我们看不见全貌。殷伟先生编撰的贡献,就是把树的全貌描绘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谱系发达的“五福”。更为难可贵的是,殷伟先生将精心搜集的百幅民俗图配于书中,让丛书不仅有知识性,还有视觉的快感。
无疑,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福、禄、寿、喜、财”文化的出版,于书市,是一份厚礼;于阅读是一份民俗文化大餐;于节日,是一份不落俗套的祝福。

I. 中国人说的上寿、中寿、下寿分别是什么

年龄历来说法不一。

《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9)长寿的寿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人把生日也叫寿辰,而寿分三种:上寿,中寿,下寿。上寿是三寿中之上者,指最高的年寿。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寿文化更加完善。我国各族人民养成了丰富多彩的祝寿习俗。福禄寿三星中有老寿星,成语里有寿比南山,日常用语中有健康长寿,祝寿用品中有寿面、寿糕、寿桃、寿联等。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及生活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涌现出了众多的百岁老寿星和长寿之乡。

阅读全文

与长寿的寿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自己交养老保险和社保哪个划算 浏览:101
老年痴呆症哪里能收 浏览:348
如何预防老人走失漫画 浏览:548
晒晒我的养老金帐户有多少钱 浏览:884
联谊医院老年公寓 浏览:735
有关孝顺父母的例子 浏览:390
渭南市2018年养老缴费基数是多少 浏览:940
健康养生介绍怎么写 浏览:653
正局级退休金 浏览:236
如何劝导为自己离婚着急的父母 浏览:63
凉山老人过世杀多少头牛 浏览:130
盐城市养老金最低每月领多少 浏览:952
养颜长寿酒 浏览:166
如何预防老人肿 浏览:259
刚工作应该发多少红包给父母 浏览:724
给家里的老人做一件孝顺的事情 浏览:109
太原中医养生馆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696
50岁女人应该补什么 浏览:369
怎么判断48女是老年痴呆 浏览:219
合江哪里吃养生汤 浏览: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