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刚长寿功的主要介绍
《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刚长寿功》中国道教炁体养生法之一。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它吸取我国传统优秀的气功文化之精华。应用“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结合“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由《金刚功(外八部)》和《长寿功(内八部)》两部功法复合而成。《金刚功》为阳、为刚、为外、为显、为离、为火、为乾、为体、为后天、为基础;《长寿功》为阴、为柔、为内、为隐、为坎、为水、为坤、为神、为先天、为上乘。修练《金刚长寿功》实为内外结合、刚柔结合、乾坤结合、坎离结合、先天之气与后天脏腑五谷水化精微之气结合。长期习练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虚空无为的境界和性命双修、阴阳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金刚功》炼外功,炼形体,炼五脏六腑。运用双臂变成一横一直曲线弧形,用刚性内劲之气疏通全身的经脉。坚持习练调节、理顺四肢,使身躯、骨骼、关节的连接舒畅;能调整身体中柱脊椎骨的某些变形与错位,使其神经系统恢复正常;能协调五脏六腑运作,排除体内各种病气,强身健体。
《长寿功》练内功,练心神,练人的先天之气。它着眼于松静自然,存心凝神,采用许多柔和的曲线弧形动作,沟通天地先天之气与人体脏腑元气交融。长久习练,使进入“玄牝之门”,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五气归元,最终达到练神还虚、复归无极、无思无为、物我两忘而“天人合一”的无极境地。此乃长生之道也。
外气动诱发内气,内气动则带动外气。先天气赖后天气培育充氧,后天气得先天气以活力资助。故《金刚长寿功》刚柔互辅,内外交融,阴阳相合,实为道家养生长寿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习练。不论肥瘦病残、不讲东西南北、不拘室内野外习练。少壮炼之长智长力;老大练之长寿长生;健者练之增气增力;病者练之,除疾除根;胖者练之正常减肥;瘦者练之体重增加;不出偏差,更无走火入魔。《金刚功》外刚,强劲好动,象征阳气方刚,宜在清晨阳光快出时,选择一幽静环境习练,让全身金刚之阳气与朝阳相映同辉;《长寿功》内柔,虚静,宜在深更夜静,晶莹的月光下习练,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叶公好龙,亦非所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亡羊补牢,何如未雨绸缪。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求。欲健壮而长寿、长寿还健壮者,朝练“金刚”,夜练“长寿”,百天四月,自己可知,亲友可见,长期坚持,倒啖甘蔗,渐人佳境!贫道讲求实际,不爱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刚长寿功》讲德。若恬淡虚无,心神宁谧,豁达开朗,顺应自然,人之元气必定聚集,周流于身,长寿则不难矣! 昔道祖邱处机秉王重阳全真教之精义,集众家之所长,深受元太祖器重,赐号“神仙”,进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风靡鼎盛之势。邱祖创立全真龙门派,人才辈出,代有高人沿袭相传,其辈分字号历经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累计二十二代。吾师祖席永贵,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八代,为湖北省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爷王圆吉,全真龙门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当山太子坡主持;师父刘明苍,全真龙门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于大天竺山铁钟坪大庙,后云迹陕西省华县福城山(即少华山)碧云庵任当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烬,今尽存吾一人矣!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留下,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无流传。吾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而出家,承传此功,六十八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今虽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师之法,又承天施大恩,体格还算硬朗。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将此单传口述之秘法,结合自身数十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诸于世,以期望对众生作微薄贡献,使功德更大圆满。愿历代祖师颔首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B.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
武当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
武当武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而有些门派则甚清楚。同时也有些投机之辈,闻少林之享名便云少林,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假造源流,诡称正宗,也时有所出。所以,今天,我们去鉴别某一拳种是不是武当拳,那就不但要从渊源历史上考证明,而主要还应以某拳种是不是具有武当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有了这把“尺子”,就不会以真视假,也就不会以假当真。
武当武术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一、以道理为指导
中国武术,最早起源于原始时代。人类为了获取食物,捕猎要与猛兽斗;人类为了拥有、巩固领地,这一部落要和那一部落斗。斗的年代久远,人们积累起一些经验运用于斗争实践,这便叫做武术或战术。不过这里的武术之“武”由于贤愚之别,体用不同,愚俗的趋势已失去创造“武”字者的本义,成为对残杀的表述。这里的武术、战术之“术”,总归也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如强胜弱,快胜慢,刚胜柔,有力胜无力,多胜少,大胜小等等。这种“术”只是在“量”和“速”的运用上做文章。至今仍有许多其他武术的练法仍然着眼于此二者。 而这种武术,一旦敌对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由于“量”和“速”的直抗,不仅很难做到消来敌人,又很难做到保存自己。 武当武术的产生不是经验主义的产物,而是理性的产物。它代表古之圣哲创造“止戈”为“武”的一种趋势,最早源自伏羲、玄帝、尧、舜、老子等人。 这里须分清的是,其一,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武当武术是对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光大,而不是在自然武术上的一种改良;其三,它是先有理论后有拳法。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一部分哲学家,为了最完美地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通过对“天”(宇宙自然)、“地”(地球自然)、“人”(以人为代表的地球生物)相互关系的观察研究分析,所获得的一种宇宙、世界、社会、人生整体统一辩证的哲学观念。 道家哲学当然不是专为道家拳术创立的理论。然而,武当武术创造发明于道家,在于道家哲学可广泛运用于道家生存的每一个领域(道家也认为道家哲学是可供人类普遍运于用任何领域之中)。道家比一般人更注重保存自己,因此也必须具有防卫术。于是,剖析社会流行的防卫术利弊,以道家哲学原 理为指导的道家防卫术(起源甚早,并在武当山由张三丰最后集大成)——武当拳法便自然产生了。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为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是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等。这些都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概括表示。这些哲学基本原理用于指导武当拳法,与其他一些武术相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二、以养生为宗旨
中国的道教,尽管它的神仙术、炼丹术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它却表现了一个很明确的愿望,那即是要人在今生今世里修成,而不是像佛教那样颇重因果报应的来世。所以,道教修炼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获得养生之益。
道教在秦汉时颇崇外丹术。外丹术是指以铅汞硫磺朱砂等为原料进行烧炼的金丹。据说初步炼成的金丹可用来点石成金,进一步烧炼的金 丹可服食飞升成仙。但由于外丹术烧炼的火候极难掌握,而且还有许多秘诀,所以烧炼成功者千万中难得一二,然而烧不成功却误食致死者历代数不胜数。因此自隋唐以后,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盛行起来。道教内丹术本有趺坐静修一法,但此一法固有能培养人体真元之效,但如果说久坐不起,以人要活动而言,反而形成自残。抑或说,它可以使人长寿,但这种长寿之人却不能走路了。还有丹家认为,内丹之术也必须动静结合,若一味以坐成静,所炼之气必成枯孤之气,缺乏生机。所以内丹术必须要真走动静功结合的道路。这动功一法的出现就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譬如最早知我的“熊经鸟伸”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彭祖功”等。极有可能,道家鼻祖老子那时或很早就继承或创造有养生的动功方法,再后来就发展到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代宋仲殊、张三峰等的太极拳功,或为内功拳、先天拳等。自元明之际的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太极一派,以后就形成包括形意、八卦,也包括各种器械在内的武当内家拳派体系。使它由养生本体上延伸出神奇的技击功能。但这种技击功能是在首先保证养生功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如,武当内家拳,无论剑法、拳法,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舒筋活络、补血调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用方法为“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所以说,凡是武当武术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健身功用的就不是武当。
具体讲,武当武术在实践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来虚。宠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 彻始终,处处不违背医学卫生原理。无论在何种功法上,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力、功,内与外两个方面都坚持中、正、平、圆、松、静、柔、活兼修,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柔中含刚,建立起“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其修持到一定层次,一方面增强了人的生命活务,取得祛病益寿之效,另一方面,又以人的生理特征的合理运用,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身御敌技击效果,表现了张三丰“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的真实效用。张三丰所说的“天下英雄豪杰”并不只是对武林中人的一种称呼,实是褒称天下百姓,包含的是济人救世之心。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三、以技击为末学
“以技击为末学”是武当拳派的道德观核心。其根本原理还是根自道家哲学家的“道”。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在浑沌体里不存在矛盾和对立。那么,用在道家的社会观念上,人与人之间也应以“浑沌”而处之,不应发生矛盾闹对立。大家要各平共处,那么战争就是不文明、不道义的行为。所以,道教从来宣扬的就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蛮的战争。以理服人,而不以力服人。因而,技击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急之末学”。再者,凡是战争,无论双方怎样施展技巧,最终都是要保存自己,削弱或消灭对方,所以对抗性很强。即便爱好和平的一方竭力首先克制、回避,但若对方一味进犯,最终还是要短兵相接,进行“量”与“速”的殊死较量。所得后果,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死一活,这样的斗争是伤害于人。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和人争斗,自然又把技击视为“不急之末学”。
那么,如此说来,道家既然一味养生就是了,何必要创造发明出武功拳法来呢?
这就要谈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从来都讲 辩证。比如说,道的本原是个浑沌体,没有矛盾和对立,这可称作先天的和无极。但事物从无到有,从先天到后来,从无极到有极,有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演化过程。当演化到后天有极时,便出现阴阳对立。以卦象表示,由两仪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对立一层层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会,即是:人处在社会群体当中应该以善为本,但因为矛盾对立之关系,社会群体中就有不以善为本的。你不犯他,他却偏要犯你;你要保护善良人,他却要残害善良人……怎么办?为了“护道降魔”,你必须制服他。不然,你还有什么资格算做修道、护道和阐道的人呢?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学要练。而且要练出最高本领。虽“百年不一用”,却“未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它便产生了“后发制人”这个重德重礼的出发点和“贵化不贵抗”的斗争原则。又因为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论》又曰:“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斗争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还将这“量”、“速”还给对方。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击为末学是由武当武术的养生宗旨和道德观念决定的。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判断某人的武当拳功夫是否为正宗,还要加上道德标准的衡量。不讲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当拳派之邪宗,不能称正宗。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四、以道德为门风
这里所说的门风,是指武当武术门派的传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开派祖师的训诫。当年张三丰究竟制定了哪些训诫尚不得而知。但从道教的戒律和民间武当内家拳派传承的戒律来看,条款、内容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统一的,即作为一个武当武术的继承人,必须“克己复礼”,遵守公共道德。可以看出,在张三丰之后的武当武术发展中,各个掌门人皆根据不同历史时代、环境等客观情况作出了不同的训诫。
比如,道教门中就有多种训诫。
如“三戒”:皈依戒(全身心向道);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经);皈命戒(听从玄教大法师,即生命的生存行为皆由导师指引)。
如“五戒”;第一不得杀生;第二不得吃荤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第三不得口是心非;第四不得偷盗;第五不得邪淫。 。
如“八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淫悦;三不得偷盗;四不得骄亡;五不得醉狂;六不得华眠(睡舒适豪华床铺);七不得搽脂抹粉;八不得执迷歌舞。
如“十戒”:一戒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戒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戒叛逆君王谋害家国;四戒淫乱骨亲及其他妇女;五戒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戒赤膊露三光厌弃老病;九戒耽性狂酒恶语粗言;十戒凶豪自任自作威利。其他还流传有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等,甚有最多者戒律达一千二百多条。徒弟犯戒者,当然是不能传其依钵的。不仅如此,犯戒者轻者斥责、罚跪,重者则杖革或驱逐出山。还有在道教监狱服刑的。明代以来,武当山就没有道教监狱,地点就在今日还能见到的元和观。
而当武当武术流入民间后,一些戒律明显加进了传统礼教内容。如北派太极拳,自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后,至今流传有“四不传”、“五不传”、“六不传”和“十不传”之说。“四不传”为:心险好斗者不传,人格低卑者不传,贪酒好色者不传,经酃卖弄者不传。“五不传”是在“四不传”上又加进“骨柔质钝者不传”。而“六不传”以后,多在“五不传”之上又加进“不忠不孝者不传一、“不仁不义者不传”等。总之,无论有多少个“不传",都可根据时代和社会公德的需要随时增删不同内容。
武当内家师传有八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首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认为,一个人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不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人。据说道教中紫阳真人曾将丹法误传非人,竟三遭大难。从而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试想,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立门,或者流落山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人,对这样的人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
以往,武当派传人在与人交手时,都须先让人三招,并且要事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为贵,不必争斗;二、武技之较非死即伤,最好不真打;三、万一真的,点到为止。
以上这些武当武术的道德家风,实际上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尽管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赋予新的内容,但它热爱和平,讲究文明的本质不可改变。所以,我们今天去观察一个武当派传人是否正宗,以门风去检查,也是一个标尺。
武当功夫的武术特色五、以自然为神韵
纵观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武术,从审美角度欣赏,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艺术风格或称神韵。有的疾如闪电,有的猛如风雷;总之,疾、迅、猛、烈、冷、脆、硬、坚等,可以概括各家之风格。武当派拳法则以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如八卦掌沿圆走转、纵横交织、随走随变、左右旋转、式式连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孔不入”、“其形似闪”,内旋回带,势如连环;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云圈圆等等。这些圆的运动,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韧美,也表示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由于武当武术创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家原理就出自道学之道。老子《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这是指,道家认识道首先从自身认识起,然后由近及远联系生物、非生物和整个大自然,从中寻求普遍规律。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学又是从宇宙宏观和微观的全部自然世界中获得的。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的本全看,“圆”的运动贯穿一切:“圆”是事物的最本质的运动轨迹;“圆”是自然永恒的主题。所以,武当既然是以“道”为指导思想的拳术,便会理所当然按照“道”的圆圈去运动。武当武术的这种遵道而行的拳法,无意中表现了一种纯朴的自然风韵。
最有意思的是,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龙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生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圆”的同变化。所谓念生,无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生活行为,而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用,形成技击之术。据言,张三丰当年在武当山观蛇鹊相斗,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发现自然之妙。 武当武术的自然之神韵,是拳家将拳法融归自然之结果。能达到表现自然之神韵的境界进,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既养精养气,也养神养意,既能颐神养生健体,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审美享受。
武当武术既然作为武术,毕竟在战争攻防上存在有真格的技击意义。如果一味讲“武当武术是养生武术”、“技击是武当武术不急之末学”。那么,它可能会在很早时就归于道家养生气功一类,而不会被武林如此推崇了数百年之久。所以武术,说到底,最终还是要能在战场和赛场上比高低。
C. 武当道姑活118岁,功夫高深莫测返老还童,死前留下什么字
生死一直是人们解不开的谜题,人们只能知道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但根本没有人能够掌控生命的过程,即使是发达科技的悉心照料下,有想长生不老的想法,人们也只能顺应生命的规律。
从古至今,越是权势滔天生活舒适的人越想要长生不老,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寻仙药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抨击成愚昧,因为五千年前的历史证明,长生不老是一件暂时没有人做到的事情。
虽然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却可以控制生死的进程,药物和手术是人们保命长寿的第一工具,现代人延年益寿的手段层出不穷,老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70岁,比起曾经三四十岁的"高龄",已经远超了一大半。
结语
李诚玉仙逝以后,她身上的谜题又多了一个:她是如何推断出自己大限的?难道这就是真正的"羽化成仙"吗?至此,大家已经得不到答案了。
在李诚玉老人在世的时候,人们因为惊奇她的生活还特意为她录制了纪录片,从她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能看出她非常注重养生,只是她的生活习惯其实与现代人大有不同,要想按照她的法子潜心养生的话,势必会面临不小的生活压力。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很多世间的美好不能尽数领略,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看得更多,才不算荒废了美好的年华。像李诚玉这样长寿的老人并不多见,所以在家人朋友年老的时候一定要倍加珍惜,切莫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局面,珍惜时间和情感的人才能被爱铭记。
D.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 武术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而有些门派则甚清楚。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
武当武术的派别一、三丰派
“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为中华武学的两大门宗。
达摩东渡,参禅静养以易筋之术活动筋骨开启少林武学。
三丰真人,集道家 文化 中华武学之大成始创内家拳法于武当。
“普渡众生”这一来自西方观念弘扬了佛法。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一道家思想使得武当武术沉睡了数百年。
在少林武术已风云海内外之时,武当功夫也打破了“道不闻六耳”的陈规.
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当山道教协会时朱诚德郭高一两位老道长在武当山紫霄宫第一次公开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当内家拳,一九八七年武当山道教协会选派了钟云龙道长等七位功夫出众的年轻道人参加“中国首届武当武术擂台赛”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公开展示武当功夫.
一九八八年,乔石委员长视察武当山时,武当山道教协会特别安排了武当武术正宗传人,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弟子钟云龙道长为乔石委员长表演了武当内家拳,受到了乔石委员长的高度评价。
一九八九年春武当山道教协会委派时任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的钟云龙道长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长武当山紫霄宫创办了武当史上的第一所“武当道教武馆”公开传授武当功夫,对十方有缘人大开了方便之门。
一九九二年,钟云龙道长在道教武馆内正式组织成立了“武当武术表演团”。一九九三年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出访台湾、香港,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应邀参加山东梁山主办的国际水浒艺术节之“四大门派”武术比赛,一九九六年应邀在新加坡黄金剧场主办了专场武当武术表演活动,又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了国门,一九九九年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任武当山紫霄宫主持,武当道教武馆馆长的钟云龙道长为江泽民主席表演武当 太极拳 ,看完钟道长的演练后江泽民同志高兴的说:“武当太极拳好,大家都要学”。二00一年为了满足广大武术 爱好 者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钟云龙道长将武当道教武馆发展成了“武当山道教武术院”,并将“武当武术表演团”正式命名为“武当武道功夫团”,同年,功夫表演团加了南京主 办的首届武当、少林、华山、峨眉、崆洞、昆仑、西藏喇嘛等七大门派“武林大会”,二00二年秋,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访美又使武当功夫第一次走进了西方。
郭高一朱诚德两位道长传承了武当功夫,钟云龙道长发扬光大了武当功夫。
而今,武当山下习武之风胜行,全球欣起了养生热,武当武术养生文化正在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发挥作重要的作用。
2010年5月6日,对于武当武术是个特别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分散在全球和国内各地的武当三丰派弟子以及部分知名人士齐聚武当山,在庆贺三丰派第十四代掌门大弟子钟云龙道长生日的同时,共议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发展规划,布局全球战略。
现如今,三丰派传承弟子遍布全球和国内各地。在国内除武当山下主要都是由三丰派弟子所建武馆之外,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浙江、安徽等地均有三丰派的优秀传承人授武弘道。武当武术,在钟云龙道长的代领之下,必将迎来崭新的历史。
武当武术的弟子
钟云龙道长一九八七年随师(功夫传承师父时任武当山道教功夫总教练的郭高一老道长)应山西神林武馆之邀开始授徒,八九年接任武当山道教功夫总教练之职,同时创办"武当山道教协会道教武馆",至今大海内外前来学习者,以及钟道长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开班授课所接触学生者无以数记。 但,道长收徒严谨,至今弟子不足百人,今将钟云龙道长按道家收徒规仪所收的弟子名列如下。(正式皈依弟子中有姓氏道名和俗名,其中有个别没注姓氏和俗名者都是久失联络者,若师兄弟中有知情者或者本人看到信息后请与师父或现在武当山的师兄弟们联系)| 《第一批弟子》 邓师贤, 钟师承, 蔡师广, 黎师义, 师道, 师德, 师永, 师昌, 《第二批弟子》 高师正, 袁师懋,蒋师慧, 陈师根, 黄师清, 尹师静, 汤师道, 石师成, 钟师浩, 张师瀚, 钟师琼, 陈师宇, 钟师泽, 明师沛, x师德, 陈师行, 《第三批弟子》
求师道(求伯君) 张师德(张日新) 袁师通(袁康就) 师玄(黄玄一) 明师静(明道强)
黄师真(黄兹霸) 明师常(明平松) 谈师守(谈际富) 卢师太(卢星平) 蒋师清(蒋 飞)
王师一(王志强) 肖师阳(肖龙有) 黄师来(黄传波) 钟师复(钟真亮) 朱师本(朱 铭)
许师合(许本礼) 田师教(田生锋) 张师永(张晓君) 袁师圆(袁仁溪) 李师明(李军江)
郑师至(郑浩泽) 张师理(张 旋) 秦师宗(秦锐子) 陈师诚(陈岳贞) X师信( )
陈师崇(陈 凌) xx师高( ) 徐师嗣(徐道明) 张师法(张 康) 阮师兴(阮志勇)
X师世( ) 石师景(石建国) 姜师荣(姜殿龙) 李师惟(李相荣) 高师懋(高 洁)
陈师希(陈长虎) 明师微(明平城) 杨师衍(杨丽君) 张师自(张 珊) 顾师宁(顾世毅)
武当武术的派别二、梅派功夫
明永乐年初,张三丰祖师嫡传弟子——孙碧云,习有祖师“炉外丹”即天元大丹,融太极、长拳十三式,演五行相生之八卦……,后创立“榔梅派”。为继承道业,祖师孙碧云开户渡众,并传丹士数人。明末,有六儒生同求遭于太和山,紫竹林处遇丹士。经苦苦拜求,方破戒收纳入室,此尽是后世“六家意”之来由。柯、韩、董、赵、薛、宗六儒士,在太和山紫竹林,日拳夜炼。仰飞禽之身,吸走兽之形,会意于鱼龙之变幻……,后建“鱼门六家意”拳。鱼门六家意,又参老少二坤道十二女型,合为“八门金锁拳”。
榔梅派,系武当本山派。榔梅鱼门拳,柔软而缠化,吞吐而崩弹。有鱼争龙风之态,虚灵而玄妙……。鱼门拳开爻走卦,行圈围弧,不失道家之度。演练时,舒坦条畅,气调筋养。至今保留的“明掌”、“绵掌”、“七星手”、“下西川”、“八法”、“绵掌套八法”、“浪步游场”,以及“无极图”、“八珍图”、“六合图”、“大步图”等均系鱼门拳源一脉。
榔梅功,除秘而少传的“炉外丹”之外,有内炼动功,即:在十段锦之基上变演而成的“八元一气”功,在祖师“勒阳关”之基上,为助药皈炉而变演的“阴阳二气功”等。
清王室建立后,六儒士下山隐名,流迹湖北咸宁,武昌山坡,葛店一代,以乡教书渡计。道光年间,由柯姓为代表,嫡传咸宁好汉——彭贻条。由赵姓为代表,嫡传武昌儒士——赵凡清。彭后嫡传武术大师——葛店(今湖北鄂州市)陈光洲。赵后嫡传武术大师——山坡胡连……。至此,榔梅鱼人,代有传人。
武当武术的武德训导
总纲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自强、勇敢、博爱 俭:勤劳、正义、团结 不敢为天下先:心善渊、言善信、动善时
三奖六惩
一奖 勤学苦练 二奖 见义勇为 三奖 爱国卫民
一惩 练功偷懒 二惩 恃强凌弱 三惩 见利忘义 四惩 不忠不孝 五惩 欺师灭祖 六惩 卖国求荣
课前背诵
法天地、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
精神 口号
自强不息 尚武崇德
修身立本 习文弘道
——重庆三丰派传人 戴乾宇 号 云道
武当武术的武当祖师
张三丰,元明之际武当山著名道士。
史书记载,张三丰,名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武当道教炼丹术源远流长,尤讲内丹。内丹是利用呼吸吐纳之功法,炼气为丹,以达到强身健体,长寿延年。张三丰内丹造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内丹由炼化精气、金液还丹、采药封固的形成过程。张三丰内丹著作甚丰,《金丹要旨》、《金丹秘诀》、《金液还丹歌》、《无根树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共八卷。
张三丰不仅内丹造诣甚深,而且武功高强,兼擅拳剑。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理论,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的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内家拳。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经历代宗师的继承发展,武当武术成中华武林一重要流派,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张三丰于明朝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真武大帝)于天柱峰,并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会仙馆”。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后来,明太宗果然大修武当山,封武当山为五岳之首,曰“大岳”。
明洪武二十二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山,不知去向。当年湘王朱柏朝谒武当山,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张三丰声名远播,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入继大统,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多次派人寻访。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
由此可见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久寻不见,于是明太宗朱棣下诣在武当山专为张三丰建“遇真宫”,塑铜像供人朝拜,并派官员洒扫。至高无尚的皇帝为一名武当道士专门建庙礼奉,这在中国道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E. 女道士103岁才开始练习武当棍法,结果延寿15年,秘诀是什么
古代武术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当作为武侠圣地也是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武当山的玄门派就是传承至今的一个门派,而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个门派的第二十四代弟子百岁女道士李诚玉。
她自小就是生活在武当山下的,只是家境不好的她在六岁也就是1891年的的时候,被自己的父亲卖给了别人当童养媳,后来在20岁身患重病,被武当道士张至慎治好了病症,但这也成为了她加入武当山的契机。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人传说她开始返老还童,并最终又活了15年,成为了非常长寿的人。在她出名之后,很多人慕名去拜访她,向她讨教长寿之法。每次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她都会认真对待,并且告诉他们自己的长寿秘诀。
她告诉所有人自己的长寿秘诀都是“清心寡欲”这4个字,在她看来,只要保持内心的稳定,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心,做到清心寡欲这四个字就可以保持长寿。
她自己确实是这样做的,不论是在饮食还是日常修道上,她都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几十年只吃粗茶淡饭,每天都要坚持做功课。而且她吃的喝的东西都是在平衡体内的各种脏器,对于她来说,达到体内的综合平衡就可以去除百病,百病全消之后,自然身体就会康健,然后就自然能活得长久。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几乎没有。
百岁女道士的临终遗言,据说只有三个字“我去也。”何其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