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字叫什么
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寅,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病而去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祝枝山肖像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徐祯卿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贰』 明朝的文徵明是不是和文征明是同一个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了他对书法的追求及其非凡的气质外,还同家庭熏陶、老师教导、朋友切磋分不开。他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他父亲的字,现在可以看到的有文林赠给他亲家吴愈赴官叙州的一篇《序》,就在苏州。后来文征明从吴宽学文学,从李应祯学书,从沈周学绘画。吴宽曾官侍读学士,后进礼部尚书,“书法苏学士(轼)”,得苏字之神采;沈周是明代画坛巨匠,兼擅书法,得黄庭坚遒劲奇崛之势。文征明笔下不时流露出苏、 黄风采,因受他们的影响。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 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人物的启蒙老师。文征明在《甫田集》中记述了他对文氏的教诲:“家君寺丞在太仆时,公为少卿。征明以同寮子弟,得朝夕给事左右,所承绪论为多。一日书《魏府君碑》,顾谓征明曰:‘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凡驼指凝思、吮豪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向背、长短疏密、高下疾徐,莫不有法。盖公虽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无怪文氏对他这位不太出名的老师顶礼膜拜了。此外,苏州此时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除了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画家外,还有一大批有成就的书画家生活在苏州,如祝允明、王宠、蔡羽、徐祯卿、吴奕、张灵等 ,文征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被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允明、王宠又被称为“吴中(书法)三家”。这些人常在一起聚吟,写字作画, 互相观看切磋,结伴游山玩水,开阔胸怀,他们对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也有不同程度的帮助和影响。
文征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 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 小法,可宝也。”但文征明很少作草书。从总体看,他的书法写得最精彩的, 还是小楷和行书。“小楷师二王”,“行书仿苏、黄、米及《圣教》、晚岁取 《圣教》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家。”
文征明的成就以小楷最突出。“小楷最不易工”,“工书者不精小楷, 不能称书家”,不管这样评论是否准确全面,但可看出古代书法评论家对小楷的重视,也说明书法的确颇为难写。文征明的小楷脱胎于钟繇、王羲之, 笔势轻灵飞动,如金声玉润;点画精整劲健,似铁划银勾;结构疏密匀称,“ 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体势清丽古雅,婀娜多姿,娟秀可爱,颇有魏晋人楷书虚和舒徐的气息。《文嘉行略》里说文征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 》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朱和羹更直称“明楷以文衡山 第一”。文征明小楷功力之深,以至八十多岁高令时仍能伏案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无差,似为同时写成 ,先后相映成辉,足见文征明年老而笔力未衰。据说,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在艺术上活到老学到老 ,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至今为书家们称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自魏晋以来以小楷名家者不多,文征明当为翘楚。
文征明的行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其行草师承 上出于王羲之、智永等王氏一门风范,并从宋元诸家(尤其是苏轼、米芾、黄 庭坚、赵孟頫、康里夔夔等)撷取精华,自成一格。除大量的诗札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渔父辞》、《北山移文》等。 试看他的《滕王阁赋》,行草羼杂,浑然成篇。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圣教序》意味。 有些字的用笔和结体又有宋元人的影子,如撇、捺划及“门”、“页”等偏旁部首均袭赵孟頫而出。点画掩映间一派潇洒秀逸的风姿,又不失古澹闲雅的韵味,称之为韵法两胜,当不为过。只是有些笔锋凌厉过甚,略有薄瘠之嫌,但仅为小疵,瑕难掩瑜。
文征明的行草大都书于尺牍文稿之上,字体属中、小字。偶作大字,多师法宋代黄庭坚,深得其昂藏郁拔之姿韵。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从来未被重视却被董文注意到了的规律,这就是由笔法和结体等形成的风格特点,决定了有的书家(或碑帖)的字宜书大字,有的由适写中、小字。以楷书而言,颜体适 合写大字,欧体、赵体适合写中、小字。以行书论,包括欧阳询、蔡襄、赵孟頫 等在内的二王一路风格的字不宜写大字,如此等等。古今不少书家由于不谙此理,硬要以二王风格去作擘窠大字,或以颜真卿的丰伟之体去书蝇头小楷, 这种悖谬于艺术规律的创作,即使是功力深厚的书家,也只能导致失败。文征 明恰恰独具慧眼,悟得且掌握了这个规律。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抒发性情发现个性的,他从正宗的二王风范中化出的自家面目书家,字体趋于中、小类;而书写气度恢宏的大字时,则专出之以风格鲜明的山谷之体 ,“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涧”。文征明的字能大能小,大小俱佳。他有掌握多种风格字体并扬长避短的本领,此为他较之其他前后辈书家的高明之处。
文征明是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师,他与沈周、唐寅、祝允明等人形成 的“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在绘画上是对画院派的冲击,在书法上则是对台阁体的冲击。作为“吴门书派”中坚人物的文征明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主张直追钟繇二王,抒发心灵胸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从当时或后人的评价看,文征明要比祝枝山稍高些。祝枝山愤世嫉俗、放浪形骸,在艺术上敢于直抒胸臆,故他的书法比较激然而奔放。文征明虽然正直而有胆魄,但他处世很 注意进退,在翰林院不久就激流通退,安于闲适。他讲求艺术的自娱,艺术中自得其乐,故他的书法较少火气,有韵味,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祝枝山做官仅应天通判,文征明虽然官入翰林,但时间不久,故他们的地位都不高,很少受到当时宫廷雅化艺术的死守格律、固守法度的限制 。他们都认为艺术和人性、情感直接关联。祝枝山曾说:“情之喜怒哀乐,各 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文征明也直截了当地说:“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鉴于这种见地,同样是在赵孟頫复古的基础上,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帖学中兴作出了贡献。生活在明中叶的文征明和祝枝山,由于传统帖学由晋唐而历经宋元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他们可以广泛地吸取前人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无论晋唐还是宋元,他们几乎全部涉猎。但又同时都以晋人为主,兼取宋元简明、尚意的特点,把书法推向了一 个新的高峰。 不过也有人对文征明的用笔提出批评,清人邹炳泰说:“衡山格法精遒, 无一度失度,而多见侧锋。”其实在文征明书法里,正锋、侧锋是参差互见的 。
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允明),故借此为谈耳。苏(轼)、黄(庭坚)全是偏锋,旭(张旭)、素(怀素)时有一 二笔,即右军(王羲之)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已容也。文待诏(征明)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祝允明),何损法书? 解大绅、丰人翁、马应图纵尽出正锋,宁救恶札?不识丁字人,妄谈乃尔,可恨可笑。”正锋立法取韵,侧锋挥洒取势,是文体的一个特点。 文征明的家庭,象东晋的王羲之、元代的赵孟頫、明初的宋克的家庭一样 ,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少有的几个著名“书法世家”。他的儿子文彭、文嘉, 侄儿文伯仁、孙文元善,以及后辈文从简、文 (女)、文震亨等,都能书善画,闻名于世。他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周天球“晚能自得蹊径,一时丰碑巨碣 ,无不出其手;”陈道复:“从太史衡山文公游,涵泳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陆师道“师事待诏 (文征明),刻意为文章及书画,皆入能品,”一时文氏书风,风行于世.
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
『叁』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是谁
是乾隆帝89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大事年表
二月,定世宗山陵名曰泰陵。达赖喇嘛遣使朝贡。
三月,释汪景祺、查嗣庭亲族回籍。免广东归善等四县加增渔税及通省逋赋。
四月,赐金德瑛等三百三十四名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七月,宣谕密书建储谕旨,以皇二子永琏为太子。
九月,大学士朱轼卒,亲临赐奠。御试博学鸿词一百七十六人于保和殿,取中十五人,各授官职。
十月,送世宗梓宫于泰陵。
『肆』 徐姓的由来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也有另种说法的是:
相传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有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几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后来徐君偃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他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神箭,纷纷前来归附,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周穆王此时正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那里作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由于他很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见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称徐氏,这便是徐姓的由来。
『伍』 历史上寿命最长的10个人分别是谁,最长的是谁
第十位、陈抟,男,生于唐朝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寿命118岁。
陈抟出生于亳州真源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 。唐文德元年(888年),陈抟受皇帝召见,赐号''清虚处士''。五代吴越宝正七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陈抟去京城洛阳应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后晋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
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檀君是朝鲜民族的始祖,据说是建立了''东方的第二十七个国家古朝鲜''的建国始祖。
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但到了现代,为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檀君建朝鲜的传说同时被写进南北韩的历史教科书中。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檀君朝鲜在历史上根本就没存在过。而在日本的教科书里,也没有檀君朝鲜的记录。
『陆』 李益以什么诗作名世
李益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
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人物生平
李益祖籍陇西狄道,后迁居河南郑州。约生于天宝十年(约750年),约卒于文宗太和初年(约830年),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
(目前已查证明确唐代最长寿诗人为贺知章(659年-744年)享年八十五岁。)
《唐才子传》: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这一年(769年)科举有长安和洛阳两个考点,齐映为此年状元。《登科记考》:大历四年,进士二十六人。上都,礼部侍郎张渭;东都,留守张延赏。李益到底是在洛阳参加考试还是在长安参加考试,学术界尚有争议。
李益进士及第之后,于大历六年(77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有《华山南岳》《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等诗。
三年满秩后,从大历九年(774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李益西游凤翔,到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幕府任职。参与了大历九年郭子仪、李抱玉、马璘、朱泚分统诸道兵八万的防秋军事行动。写下了《从军有苦乐行》等诗。
大历十二年李抱玉去世后,李益赴渭北。期间可能到过灵武,后转回内地。
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再次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祝殇辞》《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著名诗歌。
建中四年(782年)李益在长安,再次参加制科考试,登第。徐松《登科记考》:"建中四年,李益、韦绶登拔萃科。"
贞元十二年(798年)到元和元年(806年),李益到幽州刘济幕府。
元和初,宪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后官中书舍人,后出为河南尹,后转为秘书少监,元和八年后,转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五年后,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与霍小玉的故事
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传奇的名篇。蒋防是唐宪宗时期的人,当时李益还活在世上,造谣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儿,十五岁时,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亲都被赶出王府,沦为娼妓。十六岁时遇到李益。当时李益二十岁出头。应该是在大历六年(771)参加制科考试之前。
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
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霍小玉传》《旧唐书》等书记载李益对自己的妻子非常不放心,出门要把妻子绑起来,甚至脱光了用浴盆盖起来才放心。
『柒』 台湾之最8个越多越好谢谢
最长的公路隧道 蒋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 新北市坪林区、宜兰县头城镇 12.9公里[9]
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 大关山隧道 高雄市、台东县交界 海拔2722.39公尺[10] 南横公路最高点
世界人数最多国民小学 新北市永和区秀朗国民小学 新北市永和区 10,470人 1985年
1694年 第一位台湾出身的进士 陈梦球 但陈梦球(陈永华之子)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郑克塽降後随清军到北京,寄籍汉军正白旗,康熙甲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以汉军正白旗身分应试
1823年 第一位台湾籍进士 郑用锡 道光三年(1823年)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人称「开台黄甲」。
1922年 第一位博士 杜聪明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61年 理蕃通事邱苟 台湾第一口油井,亦为亚洲第一口,世界第二口油井。也是世界上尚在生产最古老的油田。
2001年 2月23日 李安导演 执导之卧虎藏龙电影,荣获第73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为奥斯卡外语片最多入围提名的电影。
2002年 11月10日 806对异性双胞胎 台北双胞胎协会於台北中山堂汇集共806对异性双胞胎,创下最多异性双胞胎集合之纪录。
2003年 2月27日 林旺 台北市立动物园亚洲象林旺病逝,享年86岁,创下世界在圈养状况下最长寿大象纪录。
2008年 1月14日:极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3月推出的BeRobot机器人,创下全世界最小的人型机器人记录。The smallest humanoid robot in proction is theBeRobot, which measures 153 mm(6 in) high and is able to walk, kick and perform push-ups. The robot was manufactured byGeStreamTaiwan.
1636年 第一所学校 新港社荷兰文书馆 台南市新市区
1659年 第一所基督教神学院 萧垄神学院 台南市佳里区
1665年 第一所汉式学校 先师圣庙明伦堂 台南市中西区 现为台南孔庙明伦堂
1683年 第一座书院 西定坊书院 台南市中西区
1876年 第一所学院 台南神学院 台南市东区
1885年 第一所中学 长荣中学 台南市东区
1884年 第一所女子中学 淡水女学堂 新北市淡水区 现为私立淡江中学
1891年 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训瞽堂 台南市中西区 现为国立台南启聪学校
1897年 第一所幼稚园 关帝庙幼稚园 台南市中西区
1895年 第一所小学 国语学校附属芝山巖学堂 台北市士林区 现为台北市立士林国民小学
1968年 台湾第一例活体肾脏移植手术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与李俊仁教授 为亚洲第一例
1969年 台湾第一例屍体肾脏移植手术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与李俊仁教授 为亚洲第一例
1979年 台湾第一例连体婴分割成功手术 台大医院医疗团队 成功分割坐骨连体婴张忠仁与张忠义。 为亚洲第一例
1987年 台湾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朱树勋医师 於台大医院完成 为亚洲第一例
1887年 第一条铁路 台北至基隆间铁轨 由官方主导开工兴建,铺设台北至基隆间铁轨,全长28.6公里。
1890年 第一座铁路隧道 狮球岭隧道 清光绪16年,基隆市狮球岭隧道完工。
『捌』 江南四大才子谁的成就最高
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四位著名才子的合称,在当时是叫“吴中四大才子”,综合来讲我认为还是唐寅唐伯虎的成就最高。这并不是根据影视剧的因素来判定的,而是从诗文书画等各方面的才能来比较的。
此外,唐寅的科举考试成绩其实是很优秀的,不仅几次考第一,还中过解元,可惜败在科考舞弊案上,不然考中进士应该没太大问题,文征明的科举考试成绩就比较一般了。
『玖』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词大意
1、该诗大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2、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约卒于文宗大和初年(约830年),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 3.《夜上受降城闻笛》表惆怅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4、《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5.“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全诗如下所示: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拾』 唐宋八大家谁的寿命最长
唐宋八大家中,寿命最长的如苏辙不过七十三岁,寿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过四十六岁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欧阳修、王安石,还有苏家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最后再加一个曾巩。
那么,是谁将这八个人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八个?为什么他们当中没有李白、杜甫、陆游这些大文学家呢?
将以上八个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有一个叫茅坤的学者,他编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以上八人的著名散文,从此,“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正式定型下来,并逐渐广为人知。茅坤当初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大家如何学习古文,写作古文。在他看来,这八个人的散文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所以像李白、杜甫那些著名诗人因不以散文见长自然就不会入选了。
可问题是,在当代社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古文、写作古文的机会太少了,现在还有讲“唐宋八大家”的必要么?
我认为有必要。要知道,茅坤等人距离韩愈、柳宗元不过七八百年,这七八百年的眼光决定了他们组合八大家只能是着眼于文章本身。
可是我们现在距离韩愈柳宗元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这一千多年的眼光决定了我们今天讲八大家,不可能只着眼于文章,还要着眼于八大家的全部。换句话说,八大家是个老概念,我们尊重老概念,但我们今天更要呈现给大家一个新的八大家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文章,更指道德、人格、思想与境界所达到的高度。我们要让自己、后代从八大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八大家的文学成就是惊人的:他们共创作了近九千首诗词,一万两千多篇文章,人均两千六百多篇诗文。要知道,《全唐诗》的总量不过五万余首,《全唐文》也不过两万余篇而已;而八大家中,寿命最长的如苏辙不过七十三岁,寿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过四十六岁,看看八大家具有多么旺盛的创作力!
八大家的人生是辉煌的:他们中间,有三人担任过宰相或副宰相,有三人担任过翰林学士,还有三人担任过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舍人,有四人担任过部长级高官,有六人为进士出身,有六人担任过地方最高行政首长。这么说吧,八大家的政治履历几乎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政治履历的一个缩影。
八大家在历史上各有其独特的地位:
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文章,他们俩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坛领袖与哲学家,没有韩愈、柳宗元这个头儿,就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这个组合。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成语我们太熟悉了,它来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八大家中欧阳修具有特殊的分量,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五个人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因为他而在文坛声名鹊起的,你看分量重不重?
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一直感慨天才如果不学习也会变成庸才,而王安石本人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具有争议性的改革家之一。
说到苏轼,我敢断定,他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人,有这一点就足够了。
说到苏辙,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来自于他哥哥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特别说明,这首词是为弟弟苏辙而写。我想他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弟弟了。除此之外,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苏轼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认为自己的文章其实不如弟弟,弟弟的文章之所以名气小,主要是由于他太谦虚,太低调了!
与其他七大家比起来,苏洵几乎没有做过官,他大器晚成,二十七岁才开始正经读书,但这并不耽搁他培养出两个最杰出的儿子。与苏辙一样,由于苏轼的光芒太过明亮,苏洵的文学成就鲜为人知,但他的《六国论》却是历来语文教材中必选的文章,由此可见他卓越的才华。
曾巩也许是八大家中名气最小的一个,但这也许正是他的独特价值所在。如果说其他七大家是奔腾的大江,那么曾巩就好比是平静的湖水,江河湖海共同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水系。
最后,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记住八大家对我们当代生活的贡献: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中学课本中有多少篇文言文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曾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七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篇目做了粗略的统计。统计表明,这七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八大家的文章约占文言文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八大家的诗词约占古典诗词总数的百分之五。这也就是说,一个中学生,他学习的文言文中,每四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文章;他学习的古典诗词中,每二十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作品。这其中,又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诗文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达到二十次以上,苏轼则高达三十八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唐宋八大家”,那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知就是有缺失的,你说八大家重要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