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文人会很长寿
像这些文人都注重于修身养性,非常有涵养,遇到事情都是很冷静的,心态很平稳,平时做一些文章,运用头脑来做事情,没有太多的社交,太多的应酬,生活很规律
『贰』 中国古代的文人为什么长寿
他们更懂得修身养性吧。长寿需要节制自己的火气,文人应该能更好控制吧。
『叁』 中国古代文人何以平均寿命如此之长
能称为文人,就说明他的生活还不错,底层老百姓是没有机会也没有精力学习文化的,古代重视文人,只要考取个哪怕秀才也会受到乡邻的刮目相看,能够过上相对安逸的生活。
『肆』 卜商作为孔子最长寿的学生,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孔子的学生几乎遍布天下,能报上名来的就有上千人,而排在前几位的就是七十二贤和十哲,其中的十哲就包含了卜商,也就是子夏。那么,为何最后这个人总能被后人津津乐道呢?其实他的一生可以称为传奇。
吴起这个人十分聪明,他在卜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有着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还对军事有一丝敏锐,在公元前409奶奶的时候,魏文侯就让吴起担任主将,将秦国打得接连败退,而另一个有名的战役就是阴晋之战。不过吴起最后并没有一直在魏国发展,而是投奔了楚国,在此地开启了吴起变法,由此让儒家文化传播的更加广泛,同时各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门派。
卜商称之为传奇并不是他创造了多大的成就或辉煌,而是他的教育和心血一直被人们传承和发扬,从而有了今日的局面,确实值得人敬佩。
『伍』 中国古代名人(最好是文人)里谁的活的最长
从公元1662年至1796年的134年间,可以说是中国文人最倒霉的时期,也是中国文人骨头缩得最紧、脑袋掉得最多的时期。虽然,炫烨活到了68岁,胤礻真活到57岁,弘历活到88岁,但这三朝的文人中长寿者之多,可谓历史之冠。
享年九旬以上者有:孙奇逢91岁;毛奇龄90岁;沈德潜96岁。享年八旬以上者有:朱舜水82岁;冒辟疆82岁;黄宗羲85岁;尤侗86岁;吴历86岁;朱彝尊80岁;蒲松龄85岁;王翚85岁,胡渭81岁;梅文鼎88岁;赵执信82岁;方苞81岁;张廷玉83岁;纪昀81岁;赵翼87岁;袁牧81岁;姚鼐84岁,段玉裁80岁;王念孙88岁。活过古稀之年者有:查继佐75岁;傅山77岁;丁耀亢70岁;顾炎武70岁;王夫之73岁;谷应泰70岁;朱耷79岁;李顒78岁;颜元77岁;陈维松73岁;王士祯70岁;孔尚任70岁;郑板桥73岁;卢文弓召78岁;钱大昕76岁……对当时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文人群落中的寿星老不谓不多矣!!
『陆』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很长寿是什么原因
人的性格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也是最为复杂的。特别是经过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所传承下来的中国人,更非寥寥数语便可描绘。路卫兵认可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而且认为性格也会影响人的寿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诸多长寿的文人和英年早逝的才子身上,略窥一二。
我们的祖先平均寿命很短,据专家根据史料推算,古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30岁左右,就是到了建国前也不过35岁而已。
可见古代文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古代文人中也有不少的才子,正值勃发之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这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柒』 古代最长寿的宰相,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句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活到70岁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这句话说得很对,你想想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才30,40岁的情况下,70岁的确是高寿了。然而,也有一些人寿命长,最后寿命达到百岁。百岁的年纪放在现在都是绝对的高寿了,何况在古代。在汉朝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丞相的寿命达到百岁以上,可以说,这位丞相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丞相了,他的名字叫张苍。
为什么张苍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能够这么高寿呢?有两大原因。其一,张苍这个人在发达后,家里养了很多女佣。这些女佣有一个作用,就是产奶给张苍喝。牛奶够营养吧,人奶就更不用说了。不得不说,张苍读书多,在养生保养这方面也有一套啊!
张苍有姬妾上百人,于是他又有一大嗜好了,就是当某个姬妾一旦怀孕生子,张苍就再也不亲近这个姬妾了。相信张苍肯定读过了古代的“滋阴补阳”之说,不然哪里懂得这么多养生的东西。
『捌』 在瘟疫流行的古代,为何大多数的文人还能活得很长寿
因为文人的心态和情操都与寻常人不同,文人追求的大都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内心虚无缥缈的追求,他们崇尚内心的修养,讲究性情的养成,重视精神上的洒脱,所以修身养性,活的更加洒脱。而寿命的长短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文人重视性情的陶冶,不会过分追名逐利,让自己陷入无穷的烦恼,自然能够活得长寿。
有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最终无疾而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生无为,有多少人困于现实的繁琐无法自拔......而文人虽然无法摆脱也是常人的事实,却能够在短暂的清醒中活出自我。淡泊名利就不会被物质所困步,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自在悠闲自然能够长久生活。
『玖』 廖化从黄巾起义活到了蜀国灭亡,他为何如此长寿
《三国演义》书中的廖化初登场于官渡之战前夕,形象是个“少年”,咱们按照十五岁来计算,则廖化生于公元185年,不可能参加过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但他又是“黄巾余党”,应该是黄巾军余部不停地更新换代,他只是参加过零散的黄巾军。
如果是一个苟且乱世的文人活了这么久倒也罢了,关键是廖将军出道以来就身经千战啊, 虽然有败绩但也总能全身而退,就没受过明显的伤。而且在蜀汉的三线将领里(个人认为五虎一线,姜维、魏延、马岱、王平、关平、张苞、关兴、夏侯霸等算二线),廖化也算是军功不少了,甚至还有追杀司马懿并且夺下金盔的巅峰战绩。后期迎战邓艾钟会的廖化少说也是七旬老将了,然而还能拥有斩杀邓艾先锋郑文的表现,可见廖化的武艺并非庸手,并且还能靠强大的气运把曹魏老一辈的大将一个个都熬死了,司马懿也被廖化熬死了。
纵观全书,气运还能比拟廖化的也就东吴丁奉了,这位活得比廖化还久,也能老当益壮斩杀孙琳,只不过人生相对还是没有廖化那么传奇。
『拾』 为什么文人都普遍长寿
因为他们 不需要每天早上6点种起床 然后各种挤地铁 坑面包
上班各种对电脑 各种午饭吃快餐没营养版 连午休都还权没有
不需要晚上各种加班 不到半夜不回家的那种
不需要一进家门看到满屋子脏乱没人理 人又精疲力竭 倒头就睡
甚至连澡都懒得洗
每个月拿着本市最低的收入金 给了房租只剩下啃馒头的钱
让他们去试试这样的日子 看
长寿 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