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活的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即清高宗,年号“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公历2月7日),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嘉庆帝亲政。逮和珅于刑部狱,旋赐死。以十一皇子成亲王永瑆为军机大臣。 三月,大赦乾隆间文字狱各案涉及人员。 四月,上尊谥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九月,葬乾隆帝于裕陵。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两朝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稳定,关心受灾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农民负担;
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巨大成绩,维护国家统一并拓广领土,完善对西藏的统治,统一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版图达到最大化;汉学得到发展,民间艺术如京剧开始形成。
2. 历史上真的有挞菝拔族吗
应该指的是鲜卑人皇族拓跋氏,是北魏皇族人的姓
拓跋,读音作tuò bá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地进行汉化改革时,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李姓所改。出自西汉时期有李氏者改为拓跋氏。
由于李氏有三个主源,改为拓跋氏的李氏,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一说源自回族阿跌失氏,到底源自何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得姓始祖:拓跋力微。
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由帝子下降为诸侯),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即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后裔流传:
1、拓跋氏。大多为北魏孝文帝时皇族远枝或部民,未获得改姓的权利。其次是西魏时期赐予李氏等族姓以“拓跋”的尊姓。其人多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一带为多。
2、拓氏。大部分由拓跋氏一支发源而来。其居住地也与拓跋氏相近。
3、源氏。由拓跋鲜卑一支秃发氏演变而来。该源氏始祖为北魏西平王源贺。其族人在广东有分布。
4、元氏。北魏高祖孝文帝改帝姓“拓跋”为“元”,后帝族遂以之为姓。其族人分布较分散。唐代元稹、金代元好问等皆出于此。
5、袁氏。该枝系出自帝姓“元”氏,是北魏孝文帝后裔,后改姓为“袁”。其人于湖北、四川有分布(字派中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而明代湖北公安袁宏道出于此。
3. 五胡十六国中的鲜卑族如何用五十年时间统一北方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猗卢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不久被其子拓跋寔君所杀,前秦又来攻代,代国灭亡。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黄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的刘显(刘库仁之子)、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显在拓跋珪即位前就谋害拓跋珪,拓跋珪即位后不久,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
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活捉拓跋珪以响应拓跋窟咄。拓跋珪畏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拓跋珪,大败窟咄,窟咄投奔刘卫辰,被其杀死,部众归拓跋珪所有;翌年(387)拓跋珪在马邑弥泽大破刘显,刘显部落最后被慕容垂消灭。拓跋珪也和刘卫辰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其子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于是黄河以南诸部皆平,拓跋珪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登国四年(389),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1、征服后燕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395),后燕攻北魏,拓跋珪面对后燕军的进攻,针对其恃强轻敌,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击的方针,同时注重瓦解对方军心,奋勇追击,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决战中歼灭四五万燕军。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北魏势力进入中原。
登国十一年(396),拓跋珪乘胜进击,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拓跋珪率大军出马邑,克晋阳,取并州,东下井陉关,收降后燕将领李先,封其为征东左长使。继而长驱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一带)下安营布垒,准备一举克城。当时,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城。
拓跋珪劝降不成,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仓惶应战,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继之,魏军连占数十县。只有中山、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仍为燕军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结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时,命东平公拓跋议率兵五万攻邺城,命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准备一举灭燕。
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坚固森严,于是引兵向南,以优势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继之,兵临邺城,几次强攻不克,魏军营垒反遭慕容青的夜袭,拓跋珪只好暂时率军退驻杨城。此时,魏国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魏国都城作乱。拓跋珪闻知,准备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
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并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魏国内部有难而不许。同时,发步兵12万、骑兵3.7万屯于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坞(今藁城县北),邀拓跋珪在此决战。拓跋珪求和不成,愤而应战。数日内统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慕容宝趁魏军立足未稳,遣精兵万余人夜袭魏营,企图先发制人。燕军过河之后,潜至魏营,利用北风纵火烧营,并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
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慌忙弃营赤脚逃走。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只见拓跋珪丢弃的衣靴,不见其人。拓跋珪逃出军营之后,立刻击鼓收众。
夜幕之下,乞特真闻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兵闻锣鼓齐鸣,不知其故,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自相践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将全军集合起来,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燕军四面受敌,又遭到魏军骑兵的轮番攻击,死伤惨重,乱作一团,燕将高长被俘。
慕容宝只得收拾残兵,渡河北逃。魏军士气高涨,在拓跋珪的统领下穷追不舍。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夜晚,燕军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丢弃袍仗、兵器无数。慕容宝为保住性命,弃下大军,率步骑两万逃回中山。魏军连夜追击,兵临中山城下。后燕尚书郎慕容皓谋杀慕容宝未遂。斩关出城降魏。慕容宝见中山难保,便率一万骑兵杀出重围,逃奔龙城(今辽宁朝阳市)。繁华一时的后燕国都中山,终于在皇始二年(397)十月甲申日被魏军占领。
2、攻打南朝
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称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此后数年,北魏注重于巩固内部及既得地域,也时而与北部的柔然和关中的后秦交战。如北魏天兴五年(后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军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
永兴元年(409),拓跋珪被杀,其子拓跋嗣继位,史称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开战,重点进攻,夺取黄河以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由于南朝宋军善于守城,顽强抵抗,也使魏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魏太武帝。此时,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
3、大败夏国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焘趁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卒,诸子相残杀之机,二次率军进攻夏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以佯弱诱夏军出战,引而疲之,然后隐军出夏军阵后,顺风冲击,大败夏军,克统万城,俘夏王、公、卿、将、校及后妃、宫人等以万数,获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逃往平凉(甘肃华亭)继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团回撤之机攻下西秦继续西扩,在青海湖被鲜卑吐谷浑汗截击,赫连定被鲜卑生擒献于北魏。
4、大破柔然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拓跋焘当太子时,十二岁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对柔然的战术也颇为熟悉,于是他力排众议,亲自率2万骑兵急赴云中救援。柔然依仗人多,将赶来救援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竟包围达五十余重。
起初,北魏将士十分恐惧。但是这位不到16周岁的少年皇帝拓跋焘却“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因此使得北魏的将士们“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先是柔然的两位大将大那、社仑所发动的进攻被北魏军击退。之后,柔然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拓跋焘趁势率军大纵深地向前穿插,北魏奋力突击柔然军,柔然军顿时被搅得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与众大臣商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陛下克统万,内心深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
魏帝对其见解极为赞赏,遂决定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神麚二年(429)五月,拓跋焘抓住柔然夏则散众放牧之机,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每一骑兼有副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东部闻魏军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骑兵截击而败,其渠帅数百人被杀。大破柔然,威服高车,为稳定北方创造有利条件。从此,柔然势力大减,主动攻魏较少。
5、攻克北燕
延和元年(432)五月,拓跋焘感觉部队已经休整完毕,便在平城南郊调集兵马,屯积粮草准备进攻北燕。同年六月,拓跋焘率军亲征讨伐北燕。七月魏军行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后,后方供给出现危机。拓跋焘当即派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和密云的民众及丁零族(高车)一万多人充当魏军的民夫,给魏军运送攻城的器具,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魏军主力继续东进,拓跋焘和奚斤在北燕都城龙城外会师。两路魏军在途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抵抗,沿途的北燕守军和官员接连向北魏投降,魏军没费多少功夫就合围了龙城。拓跋焘在和龙外又征发了3万多民众为其挖围堑,企图困死龙城内的守军。
是年八月,北燕皇帝冯弘不甘心就此投降,便派了3万人出城向魏军挑战,战败。北魏昌黎公拓跋丘和河间公拓跋齐率部合围北燕军,燕军死伤近万人。遭此一败,北燕的官员和将领们都老实了不少,只有尚书高绍仍然率部抵抗,不久后也被杀死。冯弘见形势不利,便邀请高句丽军保护他,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投奔高句丽。不久,冯弘因为自大被高句丽长寿王杀死,北燕灭亡。
6、降服北凉
太延五年(北凉永和七年,439), 北魏帝遣使至北凉,得悉北凉主沮渠牧犍喜于传播柔然可汗妄言:去岁魏帝伐我大败,不能复振。知其称藩怀有二心,经朝议,决定依从谋主崔浩之言,出其不意,乘虚攻凉。
六月,魏帝率兵从平城出发,使侍中、宜都王穆寿辅助太子拓跋晃监国,又令大将军、长乐王嵇敬,辅国太将军、建宁王拓跋崇领兵2万屯漠南,以防柔然。同时命公卿草书遣责北凉主沮渠牧犍,列数其12项罪状,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随后自云中渡过黄河,于七月至上郡属国城,留下辎重,部署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吉与常山王拓跋素为前锋,两道并进;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
源贺为故南凉主秃发傉檀之子,南凉原据姑臧,后为北凉所占。源贺对魏帝言道:姑臧城旁有四部鲜卑,皆臣祖父旧民,愿劝其归附。魏主称善。八月,拓跋健获得河西(即河西走廊与、泊水流域一带)畜产20余万。北凉主未肯出迎,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城南,北凉兵望风奔溃。魏帝遣使晓谕北凉主出降,沮渠牧犍得报柔然将攻魏边塞,猜测魏帝可能还师,遂闭城固守。
其堂弟沮渠祖城出降,魏帝俱知城内情况,于是分兵围攻。由于源贺引兵招慰城附近诸部下3万余落,故魏帝得专攻姑臧。九月,北凉主沮渠牧犍之侄沮渠万年率部降于魏。姑臧城溃,沮渠牧犍率文武5000人出降。北凉历39年而亡。继之,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皆留将镇守。
7、南北对峙
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北方柔然的疯狂入侵。后来拓跋焘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征服了漠北一带,使柔然臣服。拓跋焘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胡夏统万城。公元431年灭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
至此,北魏统一了北方,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拓跋焘凭借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军事才干,经过近20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更为巩固。但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外,北魏大臣、军事谋略家崔浩,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谋主,他参与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军事决策,多谋善断,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4. 三国有谁超过100岁的﹖
如果你想问的是三国演义的话,那么左慈受之无愧是第一长寿之人,因为三国演义里,他就是一神仙。
但是关于左慈的事儿,和他的出生时间,死亡时间在三国志中都没有确切记载,并且翻遍晋史,资治,都没有太多符合逻辑,符合事实的推测或者是证据显示左慈活了多久。
所以如果你要以正史,事实的角度去看的话,在三国这段历史中,真正确实有载的100岁以上的人只有一个,是魏国张臶(三国志有载)
张臶 ,字:子明 终年:105岁
历史介绍:巨鹿人,隐士,少游太学,学兼内外,后归乡里。终身不仕。
而之后的人中活的最久的分别是:
蜀汉来敏 字:敬达 终年:97岁
历史介绍:义阳新野人,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刘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与孟光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於世。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东吴吕岱 字:定公 终年:96岁
历史介绍:广陵海陵人,吴将。孙权时任上大将军,孙亮时,任大司马。
曹魏司马孚 字:叔达 终年:93岁
历史介绍:河内温县人,司马懿之弟,历仕魏国五代皇帝,迁至太傅。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太宰,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孙吴士燮 字:威彦 终年:90岁
历史介绍:苍梧广信人,东汉末交址太守,孙权派步骘至交州任职,士燮迎接了步骘。在其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苍梧太守吴巨,于是东吴在名义上占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为左将军。士燮又修书给益州的雍闿等人,要求他们派人来投靠孙权。士燮因此又被加封为卫将军,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终年九十岁。
5. 历史上活到百岁的皇帝有哪几位
历史上活过百岁的皇帝只有一位,他是南越武帝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任嚣病亡,赵佗即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吕后七年(前181年)秋,吕后临朝,发布了禁止和南越交界的地区对南越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于是赵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攻占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馀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赵佗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一直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统治岭南81年。
(5)拓跋力微真长寿啊扩展阅读:
卒年争议
关于赵佗的卒年,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中说是“至建元四年卒”,即前137年。此说学界一直存疑,缘于《汉书·南粤传》载:文帝元年,欲以“盛德”镇抚天下,“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同时,赐其堂兄弟官赏,并派陆贾带书信前去安抚。
赵佗甚为感动,在给文帝的复信中,自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云云。其“处粤四十九年”之说,招致后人众说纷纭,难成一词。王鸣盛从时间上质疑:“赵佗于文帝元年已自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年’,历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至武帝建元四年,凡四十三年。即以二十余岁为龙川令,亦一百十余岁矣。”
就当时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水平而言,活到一百多岁恐怕很难,尤其是北方人到南方,面临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诸多不适,赵佗居然一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韩兆琦先生认为:“若依梁说,则‘至建元四年’五字应移至下段开头,如此比较合乎情理。”可能正是基于合乎情理的需要,《汉书》作了如此调整。卒年本不详,生年再由卒年去推,只能是以或然性前提推出或然性结论了。
6.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寿命最短的皇帝是谁。
最长寿皇帝:
赵佗,即南越武帝,恒山郡真定县,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年) 至建元四年(前137年)在位。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馀岁。
最短命皇帝:
刘隆,即汉殇帝,汉和帝刘肇少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登基时离出生刚满百天,是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一岁时夭折,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谥号孝殇皇帝。
(6)拓跋力微真长寿啊扩展阅读
陛下和皇帝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参考资料
网络-汉殇帝
网络-赵佗
7. 拓跋猗迤的人物生平
拓跋猗迤是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之孙,拓跋沙漠汗的长子,相貌英俊,身材魁梧,由于其身材太过魁梧,骑马使马匹不能承受,因此常常乘坐大牛驾的座车。
咸宁三年(拓跋力微五十八年,277年),索头部部落大人向拓跋力微进谗言陷害拓跋沙漠汗,并在拓跋力微的默许下,将拓跋沙漠汗杀害。 同年,拓跋力微去世。 自拓跋力微去世之后,拓跋猗迤的叔父拓跋悉鹿、拓跋绰和弟弟拓跋弗相继担任索头部首领。 元康四年(拓跋弗元年,294年),拓跋弗去世,拓跋猗迤的叔父拓跋禄官继任索头部首领之位。
元康五年(拓跋禄官元年,295年),拓跋禄官将索头部领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拓跋禄官自己统率东部,居住在上谷以北、濡源以西,东面与鲜卑宇文部接壤;以拓跋猗迤统率中部,居住在代郡参合陂以北;以拓跋猗迤之弟拓跋猗卢统率西部,居住在定襄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故城。
索头部自从拓跋力微继位以来,便与西晋和好,百姓安居乐业,财物牲畜富足。到拓跋禄官分设三部时,索头部已拥有骑兵多达四十余万人。 当时,拓跋猗迤采纳大臣卫操召集接纳汉人的建议,于是汉人前来依附的逐渐增多。拓跋猗迤赞许卫操,将他作为辅相,将部落中的大事都委任给他。
元康七年(拓跋禄官三年,297年),拓跋猗迤率军越过沙漠向北巡视,借此机会向西攻占各部落。
永宁元年(拓跋禄官七年,301年),拓跋猗迤从西征前线返回,经过拓跋猗迤的五年征战,降服西部二十多个部落。 永兴元年(拓跋禄官十年,304年),当时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时期,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受到成都王司马颖逼迫留住在邺城。匈奴别部首领刘渊在离石反叛,自称汉王,建立汉赵政权。西晋并州刺史、东嬴公司马腾前来索头部请求出兵。拓跋猗迤于是率领十多万骑兵出征,在西河郡、上党郡大败刘渊的部众。恰巧晋惠帝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于是司马腾辞谢索头部援军。拓跋猗迤和司马腾在汾河东岸结盟后返回。于是派辅臣卫雄、段繁在参合陂以西堆积石块为亭子,树立石碑来记载此次军事行动。
永兴二年(拓跋禄官十一年,305年),刘渊攻打司马腾,司马腾再次向拓跋猗迤请求出兵援助,卫操劝拓跋猗迤帮助司马腾。拓跋猗迤率领几千轻装的骑兵前往救援司马腾,杀死刘渊的将领綦母豚,刘渊向南逃到蒲子。西晋朝廷授予拓跋猗迤大单于的称号,赐给金印紫绶。同年六月二十四日,拓跋猗迤去世 ,终年三十九岁。 死后其长子拓跋普根继任首领之位。
8.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是谁
估计很多人会想到南越武帝赵佗,但是由于赵佗生年不祥,他活了一百多岁完全是后世推断的,因此在正史中有详细生卒年记载的寿命最长的皇帝正是清高宗弘历。
南越国是西汉高祖时期,在今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其创立者赵佗原是秦朝将领,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岭南平定后,赵佗便留在岭南,逐渐成为岭南之主并建立了南越国。西汉建立后,赵佗举国归汉,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高祖死后,南越与汉朝关系交恶,赵佗遂僭越称帝,自称“南越武帝”,直到汉景帝时代才复向汉朝称臣。既然称臣了,对外自然要去帝号,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赵佗称帝的时间很短,同时也显得名不副实,在史学界,赵佗的皇帝身份并没有得到公认。
对于赵佗最大的争议便是他的寿命,赵佗的生卒年中,生年没有记载,卒年呢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南越列传》中说是“至建元四年卒”,即前137年,这一说法在史学界一直存疑,而活了一百岁以上更是让人充满疑问,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面临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诸多不适。
赵佗却能一待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当时的生存条件和医疗条件如何能做到,更何况,赵佗的生年竟然是由卒年去推算的,这就更让人难以信服了,因此,赵佗的真实年龄至今仍然是个迷,他活了一百多岁这一说法也不能完全当真。
乾隆如此高寿,这应该和他非常懂得养生有关,乾隆不迷信方术,不耽于淫乐,生活上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一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无论是心态上,还是生活上都很自律。但是乾隆如此高寿,他的长寿基因却并没有传给他的子孙后代,仁宗和宣宗都活到了六十岁以上,到了文宗时清朝皇帝的寿命便一代不如一代了,而且皇帝普遍生育能力低下,文宗只有一个儿子即载淳,而穆宗载淳、德宗载湉和末代皇帝宣统全都绝嗣。
历史上所有皇帝中,与清高宗弘历寿命最接近的便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他在位时间四十八年,侯景之乱时饿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如果不是因为侯景之乱,晚年崇佛,清心寡欲又宽仁少恶的梁武帝可能会活得更长,超过90岁都有可能。
9. 西周时代平均寿命18岁是真的吗他们怎么计算出来的
根据我国学者林万孝先生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可以得知,西周的平均寿命大约在20岁左右,而夏商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在18岁左右,到了民国全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也只是在35岁左右,这些平均寿命数据是来自于1995年第五期《生命与灾祸》中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当时平均寿命之低的原因是,有太多的“0岁”“1岁”的人算在了分母之中,例如当有四个人分别死在0岁、2岁、50岁和30岁,那么这四个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是20.5岁,当年龄非常小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平均寿命自然会降低。在古代,长寿之人也不少,历史记载的就有张臶活到了105岁,拓跋力微104岁等等。
10.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哪位皇帝寿命超过了100岁
中国古代历史上真正在位当过皇帝又超过100岁的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南越王赵佗,活了103岁,曾经做过南岳武帝,但是他的出生日期不可考,只是一个大概的日期,所以他的年纪是否超过100岁还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