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知道去十堰竹山深河的车,怎么坐 最好是去雷家湾的 请告诉我 有重奖呀
从十堰三堰长途汽车站乘坐十堰至竹山的车,到了竹山车站下车,在车站门口就有很多竹山到深河的小面包车。
㈡ 玉带河的水利建设
玉带河防洪工程。玉带河自碾盘石至刘家坝两岸大都为水田,是本县水田最多、最集中的区域。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城关镇上关街和新市区建成两段浆砌石堤共758.8米,1964年新建西门至河街段浆砌石堤700米,1984年至1988年城建局新建和改建城防河堤1623米,水电局新建校场坝农防河堤900米,确保了县城及城关镇居民、农田的安全。从50年代开始到1989年,先后在玉带河上建成防洪河堤14500多米,并拆除阻洪违章建筑,保证玉带河汛期畅通无虑。
大安河段防洪工程。大安河段,从烈金坝石桥至桑树湾魏家坝全长11.5公里,1963年秋开始全面规划,1965年10月至1966年元月,烈金坝、大安镇、桑树湾3乡镇共上劳1450人,分10段23处全面施工,共计修砂石农防护堤1.03万米,栽巴茅2.5万公斤,编铅丝笼588米,共投劳14.64万个工日,工程费5.13万元。1972年9月大洪水冲毁河堤2500米,1973年县水工组又对大安河段勘测设计,是年冬至1975年恢复被毁河堤,加固原有河堤。1981年洪灾以后至1986年新建大安镇、桑树湾河堤4570米,加固堤8640米,修丁坝120座,圆盘坝80座。浆砌石1万立方米,干砌石4.6万立方米,投劳43.9万个工日,共耗资13.73万元,基本保证了3乡镇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关堰 ,民国33年(1944),当地群众集资修建,位于今罗村坝乡张家坪村,渠长1公里,引枫香沟水灌田,灌溉面积未逾百亩。建国后,人民政府数次拨专款整修扩建,1986年修建永久性水坝渠首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亩。
筒车渠, 位于玉带河南岸支流筒车河上,属罗村坝乡。渠长2公里,引水流量0.08秒立方米,渠首建有拦河坝1座,高3米,长15米,设施灌溉面积300亩。该渠是1954年春汉中专区水利工作队宁强工作组到宁强后指导修建的第一条渠堰工程。
幸福渠, 渠首位于罗村坝曹家沟,建浆砌石拦河坝一座,长10米,高2.5米,渠长6公里,引水至肖家坝,扩灌200亩,保灌400亩。工程于1955年冬开工,次年春竣工。1963年在五郎坝垭开凿隧洞一条长110米,使灌区用水更有保证。解放渠, 在胡家坝乡汪家坝村,引玉带河水,渠长3公里,1956年春建成,灌溉汪家坝、陈家坝农田300余亩。
二道河水坝工程 ,本工程是本县最早修建的较正规的现代式引水渠首工程。坝址位于县城西南金家坪乡玉带河与干沟交汇处。工程于1963年冬开工,1964年春竣工,建成长44米,高3.5米滚水坝一座,南北各有进水闸和冲沙闸一座,修建南干渠6公里,北干渠3公里,设施面积2059亩,保灌964亩。工程共投资10.6万元,投工4.5万个工日,共完成土石方6496万立方米。
大林堰 ,大林堰为本县修建的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导岭沟的干沟口,引导岭沟水沿其东岸环山开渠,经白杨林、大安、桑树湾3乡镇,全长18公里,设施面积2357亩,保灌1200亩。本工程于1970年冬开工兴建,1975年竣工,建成拦河浆砌石滚水坝1座,长26米,高3.5米。进水闸及冲沙闸各1座。沿渠有退水闸7处,渡槽5处,总长396米的隧洞4处,排洪桥62处,斗门17处。混凝土板砌护渠道1562米。设计流量1.5秒立方米。工程总投资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4万元,群众自筹14万元。共开挖土石方22.9万立方米,投工23.31万个工日。
跃进堰 ,为宁强县城关人民公社于1958年春从城东玉石滩筑坝引水,沿玉带河左岸而下,经河湾、罗村坝、肖家坝、曹家沟,最后至高寨子王家坝,渠线全长20公里,其中石渠约占三分之一。此堰,在大跃进时修建,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决策失误,开工草率,急于求成,违反水利建设的规律和程序,造成劳民伤财,教训殊深。原计划灌田1万多亩,实际测量统计不过5500多亩,而且大都是保灌老田。渠道上段空流段太长,且工程艰巨,维护不易,加之施工中途,个别领导嫌渠线走得太矮,迫使将1/1000的渠底坡降改为1/1500,使下段已挖成的渠道,因改线而废弃。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开工半年后停工,渠道初步成型未通水而作罢,白耗工日10万个,工程费用2.5万元。
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这一工程为天生桥蓄引发电工程梯级开发的第一期项目,系跨流域引水,即把嘉陵江流域西流河的水,通过渠道、隧洞等工程设施引入汉江流域的玉带河中来,用以发电兼灌溉。西流河发源于南郑县的黎坪区,自东南流向西北,至本县二郎坝又转向西南,流过茅坝河乡入四川境,于旺苍县城郊汇流东河而后入嘉陵江。西流河经本县水田坪乡时穿过一座大山底部,形成一道长270米,宽30米,高25米的暗河,上似大桥从西流河上跨过,因名天生桥。根据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和省水电设计院的勘测设计,天生桥以上流域面积4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1秒立方米,平均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天生桥以上为深山区,林木茂密,自然被覆情况良好。根据勘测设计,如果将天生桥暗河封堵,即可形成1座蓄水7000万立方米的水库,然后修建坝后电站1座,装机1万千瓦,尾水退入西流河,沿河修渠,顺流而下,至雷家湾,取水头60米,另修1座电站,装机6000千瓦,尾水跌入雷家湾渠首,再修渠穿过隧洞,垫方以及两千余米的跨越流域隧洞,引水玉带河边,可取水头252米,修建1座卧龙台电站,装机2.4万千瓦。以上3处电站装机4万千瓦,总投资1.2亿元。电站尾水注入玉带河,不仅提高关峡电站发电水量,且增大下游汉惠渠水源,扩大其渠灌溉面积。
李家沟水库,在高寨子王家坝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0.6平方公里,坝高23米,坝顶长76米,溢洪道宽1.4米,深1.7米。1968年冬开工兴建,翌年春建成蓄水,共完成土石方5.34万立方米,投工2.24万个工日,投资1.7万元。后因卧管涵洞漏水,无法修补,于1984年在坝左改凿放水隧洞一条,长90米。本工程总库容25.7万立方米,工程设施面积600亩。王家坝一带400多亩旱塝田全部受益。
高家沟水库,库址位于高寨子乡王家坝村,流域面积0.7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及放水涵洞。坝型为匀质土坝,高16.5米,坝顶长65米。1969年12月动工,1971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万立方米,工程设施面积200亩。竣工后,也因涵洞漏水,无法修补,从右坝肩另开隧洞一条放水灌田。
石关门水库,在高寨子乡齐家垭村的黄家沟,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6.3万立方米,匀质土坝高15米,长62米,水库干渠长4公里,工程设施面积800亩,本工程于1970年8月开工,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万立方米,投工3.2万个工日,投资2万元。建成后,齐家垭至窑咀一带干坡旱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田,效益显著。
大沟水库,位于高寨子乡大沟,流域面积0.9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5.4万立方米,坝高19米,长89米。工程设施面积550亩,有效面积350亩。1969年冬开工,次年春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22万立方米,投工5.4万个工日,投资2.5万元。工程建成后,高潮村杜家槽子一带旱田全部受益。除灌溉外,还兼养鱼,先后共投放鱼苗1.5万余尾,收获成鱼5000余公斤。
刘家沟水库,位于罗村坝乡古城村,控制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总库容18.1万立方米。坝高11米,长61米,放水渠长2公里,工程设施面积500亩。1969年冬开工,1970年春完工蓄水。工程共投工3.28万工日,投资1.52万元。几年来,水库共投放鱼苗8万尾,收获成鱼6000余公斤。 东方红水电站,在宁强县城以东15公里的高寨子乡傅家湾,宁黄公路之侧,为引水式高水头发电站。傅家湾以南的半山上,有龙洞沟和九栋磨沟两股相邻的石灰岩泉水奔流而下,汇入玉带河。东方红电站工程,即在龙洞沟筑坝,开掘明渠520米,隧洞450米,使两泉汇流,再修干渠2360米,在蚂蚁包梁修蓄水3500立方米的压力前池一座,安装一条径0.63米,长665米的压力钢管,在九栋磨沟修建发电厂房316平方米,尾水泄入玉带河。电站设计流量0.56秒立方米,水头183米,装机3台,容量720千瓦,变压器2台,880千伏安。保证出力61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40万度。电站以10千伏电压一路出线至宁强县城并入国家电网。电站于1966年2月上报省水利厅,同年9月批复,12月开工兴建。城关区金家坪、王家坪、城关镇、罗村坝、高寨子5乡镇民工参加施工,1970年10月竣工发电。工程总投资110万元,总投劳107.818个工日,其中,民工99592个工日,技工8226个工日。电站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150至200万度。1985年二郎坝引水工程渠道和隧洞竣工,嘉陵江支流西流河部分河水穿过隧洞汇入东方红电站渠道,使电站年发电量提高,1989年达到459.59万度,为设计年发电量的180%。
关峡水电站,在宁强县城以东27公里处的关峡,由县水工队勘测设计,在峡口玉带河上筑坝,开渠1.6公里,落差18米建站发电。设计流量4.6秒立方米,装机235千瓦。1970年8月由铁锁关区组织铁锁关、坪溪河两乡民工兴建,中间修修停停,于1977年2月方竣工发电。该站安装160千瓦及75千瓦电机各1台,发电后,形成铁锁关地区10千伏农电网。1985年,二郎坝引水工程通水后,为充分利用玉带河增加的水力资源,对关峡渠首和引水渠道又进行改造和扩建,水轮发电机组也增加到3台480千瓦,计前后共投工日7万个,投资75万元。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120万度。
元坝子水电站,位于宁强县巩家河乡元坝子村马家坝,在张家营下口筑坝,开渠3500米,设计流量1.2秒立方米,设计水头56米,装机容量320千瓦。本工程由安康水电厂设计,县水工队负责技术指导,巩家河乡政府组织施工。1985年5月开工,1988年2月试机发电。共安装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架设10千伏线路17.5公里,供本乡生活照明及乡镇企业用电。修建该电站共投资105万元,投工13.33万个,年发电量为51万度,而售电量太小,当前急需发展用户。
黑潭子水电站,位于宁强县双河乡小寨子村的黑潭子。引水渠首在曹家坝村的上古泉,渠长2091米,流量0.4秒立方米,压力管道长220米,水头93米。装机容量160千瓦。本站由县水工队勘测设计并施工指导,于1977年9月动工修建,1982年由于乏资而停工。在此期间,共投资9万元,完成渠道平台1870米,并受二郎坝引水工程指挥部援助,凿通208米长的隧洞,购回发电机1台。1985年8月,县财政拨给双河乡扶贫资金24万元续建黑潭子电站,三历寒暑,于1988年12月29日试机发电。目前发电量虽7.2万度,但售电量仍不足。
卧龙台电站,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工程1975年12月开工,穿山炸石,经历13个寒暑,终于198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卧龙台电站引水到发电的全部工程,是年底正式发电。共开渠8350米,净宽3米,高2.2米,全断面片石砌护,明涵拱盖,包括垫方3处,长290米;隧洞5处,共长4530米。其中,最长的跨流域白家垭隧洞长2047米。蓄水5000立方米的前池1座,压力管直径1.2米,长641米,567平方米厂房1座,安装4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修建高山公路25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3公里,35千伏线路14.5公里。共开挖土石方105.23万立米,浆砌石6.4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6万立方米,安装金属结构350吨。共投工日156.5万个,投资1875万元,本工程第一期设计引用流量为4.5秒立方米,装机8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000万度。至此,全县水电装机共达1.1万千瓦。
㈢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哪里有个雷家湾
有 常德市汉寿县岩汪湖镇雷家湾鐧惧害鍦板浘
㈣ 哟谁知道 湖北十堰竹山县有个村子叫雷家湾 雷氏家谱
我是十堰竹山的,雷家湾是哪个镇的?
㈤ 黄巢山的景点介绍
黄巢山,是湖南省中部黄巢山脉的主峰。
黄巢山脉东西长约三十七公里,起点在湘乡市,终点在衡阳县,成驼峰状,是娄底市和衡阳市的天然分水岭,也是测水和涓水的分水岭。山北的人说双峰话,南边的说荷叶话,说这种方言的人分布为八个镇,约四十万人,著名的曾国藩和秋瑾就说这种话,据说当年只要是讲荷叶话的人去投靠曾国藩,要么打发二十两银子,愿意当兵的最小也是个什长(班长)。
黄巢山虽然是黄巢山脉的主峰,却不是此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73米,次于双峰第一高峰仙女峰(812米)和第二高峰紫云峰(802米),之所以以此山命名,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农民领袖黄巢,当年黄巢的三万农民军经过这里。
黄巢山位于湖南省双峰县境内,南有紫云峰,东有白石峰,西有仙女峰和九峰山,三山成驼峰状,拱卫着黄巢山,各峰之间连接形成隘口,东西两侧,各有连绵十多千米的山脉。东西南山峰对峙、石壁如削、悬崖陡壁、沟壑深幽,湘江一级支流涓水即发源于此地。右侧沟边一条狭窄的石径从雷家湾盘旋而上经赵家山排上再通往山顶,山顶常年云霞环绕,雾气腾腾,只有晴天才能看见黄巢山顶。黄巢山与仙女峰之间的隘口名叫黄巢隘口,是连绵几十里山脉中最低处,因而省道S314线由大埠桥回转盘旋而上,再回转盘旋而下沙子塘,要想平安地经过此地,除了对汽车的爬坡和刹车性能要求特别高外,还要求司机有特别熟练的驾驶技术。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基础建设项目衡东至双峰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也经过此地,隧道长度超过一千二百米,是衡娄高速公路的控制工程。
黄巢隘口是湘西湘中通往衡山、衡东、衡阳、茶陵的咽喉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黄巢山脉
人们为纪念途经此地的起义领袖黄巢,曾在山上修剑塔和道观。现塔和观已不复存在,仅余下一石庙和供奉的石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万年过去了,黄巢山依旧挺拔凌厉、屹立不动。在战争年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平年代却是交通的障碍。
湘乡县志*兵防志》载:“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 880 ),黄巢出广州,破衡洲,自县趋长沙,营于县之旧五十四五都,今其山名黄巢山,在永丰,铜梁二都之间。”说的是黄巢军欲破潭洲(长沙),从衡阳经湘乡荷塘(今荷叶、井字)至梓门桥古驿道(今潭宝公路G320)经湘乡,直取长沙,曾屯兵于此,故得其名,当地人也叫“王子山”。
黄巢山是涓水的发源地。白石峰下的一股股涓涓细流汇聚一处,一路融合其他水流,从蒋琬的故乡蒋市街(今名井字街)流过,到曾国藩故居富厚堂门前打个照面,便经衡山、湘潭,汇入滚滚湘江。当年湘军打开南京,曾国藩兄弟就是靠涓水把金银财宝运回荷叶的。黄巢山也是湘衡咽候。双(峰)衡(阳)
湖南省道S314线过了沙子塘娘娘殿就盘旋上扬,经过两个回转急弯直到黄巢山的隘口处,再经过一个回转急弯向南岳衡山、衡阳、衡东,是湘中娄底、邵阳及安化、怀化等地人们朝圣南岳的必经之处。据说毛主席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就是从梓门桥镇经黄巢山去湘南的。如今,双(峰)石(地方)线成为了省道,一条连结湘中与衡山的柏油二级公路已经修成,如果您去曾国藩故居或去南岳朝圣乘车越过巍巍黄巢,一定会有“ 山路十八弯 的美感。
黄巢山石柱峰下大埠桥有云溪寺遗址和清长沙知府墓,在栓水皂至今有座南朝禅师墓。据《湘乡县志》载:“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云溪寺,始建于南北朝萧梁时期( 502-557 ),当时有殿宇九进,寺田一处。”据传墓主禅师就是云溪寺最早的寺主。在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曾国藩还未考取秀才时,他挑了几十个自家编织的菜篮子赶蒋市街的集,想换几个纸笔钱。他这个读书人觉得做买卖是丢脸的事,便急于脱手把价钱压低,惹怒了另外两个卖菜篮子的汉子,争辩之中走来了一位道长,喝退了那两位汉子,把曾国藩带进了寺里,道长告诉他,读书人不要出来地卖东西。三十年后,曾国藩回家为父亲奔丧,由于心情不好,郁而生病。一天,四弟曾国潢与他又到黄巢山下古寺里向那道长求医。道长告之曾国藩:“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 ”。曾国藩回去后,细细地品味道长所送的《道德经》与《南华经》,终于大彻大悟,在日后血与火的政治舞台上,他以圆熟的技巧,老到的工夫演出一幕幕迥异往昔的精彩之剧来。
道光十九年,曾国藩的四妹曾国芝许配给洪山殿镇上朱咏春为妻。是年十月十六日,是成亲之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记道: 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不可想象,在黄巢山这险峻的高山之上,曾朱两家共两百余人,是如何做饭开中餐的
黄巢山中本无路,传说黄巢部下用剑戟、斧头日夜劈山开石,使道路上达陈家乔木,下通中沙桂花。义军去后,遗剑一口于黄巢山,乡人后来在东西山沟巨石上修成一座三层的 “剑塔 ”以作纪念。至同治十年,曾国潢集永丰二十二、铜梁二十三、荷塘二十四都士绅商议,把乾隆年间修建的“雨师殿” 扩建成“黄巢山庙”,庙内悬挂曾国荃、曾纪泽手书匾额多方。可惜 1958 年修建梓(门桥)荷(叶)路时,塔和庙不得不拆除。时至今日,黄巢山人仍对巢军怀有浓厚的情感和敬意。邑人唐诗戡先生还作了《黄巢山怀古》七绝一首,诗云:“ 百石崔嵬一峡开,黄巢义旅此中来。寒霜坠剑遗民爱,立塔永埋心底哀。”黄巢山深处伞家冲人,学习黄巢义旅精神,开山劈石,十年修成一路,取名为“ 黄巢路”。
黄巢山,一座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名山,据当地人传说,我党早期杰出人物蔡和森、黄公略、彭平之也足迹踏遍此山,当年的铜梁支部就诞生于此山脉之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巢山定会闪烁其特有的文化光芒,传递着更多动听的故事。
㈥ 黄州区区一中后门雷家湾归哪个派出所管辖
黄州区区一中后门雷家湾归哪个派出所管辖?归黄州区东城派出所管辖。
㈦ 湖北十堰竹山县有个村子叫雷家湾是那个镇的
是深河乡的,离房县很近
㈧ 本人很想认识十堰 竹山 县 雷家湾的人 最好能给我指下路啊 说下具体的位置在那里 怎么坐车去 非常感谢
先到十堰,再到南站坐客车到房县,然后坐(房县-秦口-两道)的中巴,在雷家湾下车。捷径
㈨ 雷家湾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雷家湾商标总申请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雷家湾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㈩ 曾氏十堂的十堂解密
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发达及其后世子孙的有为,在其家乡荷叶影响深远,曾氏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对其庄园有顺口溜曰:“修善奖善,敦德有恒,黄金白玉,富厚万宜”,其意是指曾府庄园气派。而华祝堂为曾国潢修建万年堂时的临时住处,文吉堂只是曾氏家族的管庄,故未编入顺口溜。
曾氏“十堂”之说,其实曾氏修建的只有八堂,华祝堂只是买的临时住处,后又出卖,文吉堂为管庄,曾家曾对此二庄屋有所有权,故称“十堂”。曾氏所建的八堂又分两类:一类是其祖父辈修建的,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如白玉堂、黄金堂,这两堂在曾氏兄弟手里有所改建和扩建,也显得气派了;另一类是曾氏兄弟发迹后修建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富厚堂、奖善堂、敦德堂、有恒堂、万宜堂、修善堂。
曾国藩对屋堂的要求是“不尚华美”。曾氏兄弟后来的屋堂为何都大气,华美呢?源于咸丰二年(1852年)其母江太夫人病逝后,为母开堂作吊,仅中餐就有240席,分3次才开完,其父咸丰七年去世,只能开流水席,兄弟五人感到不体面,就急于广置田宇,战胜太平军后,曾家“打开南京发洋财”就在家乡大兴土木。
堂名富含典故,意义深远
白玉堂原名白杨坪,曾家于道光28年(1848年)对老屋改建,其时曾国藩升任内阁子士兼礼部侍郎,道光29年升授礼部右侍郎,后又署兵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为适合于改建后白杨坪的气派,又显示家庭的荣耀,也有对儿子曾国藩仕途辉煌腾达的纪念,咸丰元年,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将原白杨坪更名为“白玉堂”,取“白玉为君堂”之意,(《乐府诗集·相逢行古辞》有诗云:“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讲的是富贵之宅)。曾府分家后白玉堂为其六弟曾国华的庄园,曾国藩的叔父高轩公无后,辅曾国华为嗣。
黄金堂原名腰里,因与修善堂进行区别又叫下腰里,修善堂叫上腰里,道光28年(1849年)改建,咸丰元年十一月曾国潢过火居住,取名“黄金堂”,意为“黄金为君门”,同白玉堂指“富贵之宅”,也寓意家庭兴旺,地位显赫。曾府分家曾国藩分得黄金堂,这是曾国藩在其父辈那里继承的家业。
修善堂是曾氏所建八堂中规模最少的,花资也不多,深得曾国藩的赞许,修善堂房屋布局新颖别致,不同于锁形的白玉堂、黄金堂,也不同于四合院式的富厚堂,它像两把以正厅为对称轴连接起来的“F”形古式铜锁钥匙!曾国藩四弟曾国潢于咸丰九年(1859年)冬从黄金堂移居修善堂。曾国藩于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赠联曰:“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修善堂取“积德行善之意”命其堂名。曾国潢一生未外出做官,也未随曾国藩外出征战,只在乡间协办团练,长期居乡理家,白玉堂、黄金堂、修善堂、万年堂、有恒堂、富厚堂都是由他为主进行修建的。
敦德堂、奖善堂和竹亭公祠合称大夫第,坐落于荷叶镇大坪村,大夫第是曾氏庄园中规模最气派,建筑最华丽的,宅地总长600多米,宽约230米,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三处建筑结构相似,每处都是三正六横,故有“九正十八厅”之说,敦德堂、奖善堂各有房子一百零八间,竹亭公祠有房48间,三处建筑共有天井24个。敦德堂、奖善堂均是右边第三进为书房,书房前是一块大空坪。大夫第是由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设计,在曾国藩关心下,曾国荃出资并亲自组织新建的,历时八年耗资巨大。富丽堂皇,曾遭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与批评,大夫第是曾国荃的庄园,其规模大有光宗耀祖的气派,曾国荃咸丰九年十二月移居新宅大夫第。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书中赠联曰:“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敦德堂、奖善堂取名意是积德行善,将来子孙后代有个好报应。“敦德”语出《礼·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讲的是“敦厚积德”,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享誉乡里是曾国荃的真实目的。大夫弟主体工程于咸丰九年完工,大夫第完工后,在曾国藩的催促下,曾国荃赶赴军营,敦德堂交长子曾纪瑞管理,奖善堂交冲次子曾纪官管理。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后,曾国荃告假回家,住大夫弟。
有恒堂坐落于荷叶镇新建村,为曾国藩的季弟曾国葆的庄园,曾国葆无子,抚曾国潢的次子曾纪渠为嗣,有恒堂是曾国藩资助,曾国潢代曾国葆在家建造的,曾国葆于同治元年(1862年)病死于南京军营中,他在安徽战争中多次立功,在攻克安庆中也立过大功,一直未得到封赏,死后追封二品,其抚子曾纪渠也因父受到诰封。有恒堂房屋布局比较讲究,由一正四横共72间房屋及空坪、旗座、池塘、外加围墙组成。有恒堂的命名,是根据曾国藩的“立志贵有恒”的教导而取意的,曾国藩期望子侄辈立志成才,“积苦能学”,他常以“子侄读书有恒为慰”。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信中教导侄儿纪瑞说:“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有恒堂建成于同治二年。
富厚堂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鳌鱼山下,这里原是曾府的一处庄屋,早在咸丰七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丁艰”在家,在此建有思云馆,在其后所建的富厚堂围墙之内,一栋独立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富托曾府分家时分给了曾国荃。同治四年(1865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的曾国藩,准备先动员家眷回籍“立家作业”,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因其妻欧阳夫人对旧居黄金堂“素不以为安”,即令其子曾纪泽“回湘禀商两叔”,移兑富托庄屋,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候府规模,花十年功夫营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为土石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沿中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内有八本堂、求厥斋、归朴斋、世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棋亭、藏书楼各种建筑。富厚堂主楼也叫八本堂于同治五年七月修整完工,八本堂的修建是按曾国藩的“屋宇不尚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田亩,亦自无妨”之意,堂前屋后,有山有水,场地宽阔,为其后修建藏书楼、书斋等设施留足了地盘,故用钱七千串,花费较大,因此其子曾纪泽受到父亲的严厉指责。同治五年(1866年),曾府除曾国藩外,全眷住进了富厚堂新屋。富厚堂命名应取《汉书·为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或《管子》一书中:“田宅富厚,足居也”之语,曾国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应是名符其实。曾国藩有生之年未在富厚堂居住过,对富厚堂界定为故居颇有争议,但文物部门认为富厚堂作为清代一幢规模巨大的仿宋、明四廊风格的建筑群体,保护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富厚堂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宜堂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峡石村,占地5000平方米,是一栋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曾府庄园,它历经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却风姿依旧。万宜堂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曾国藩四弟继黄金堂,修善堂后修建的最为气派的住宅。万宜堂命名之意,据曾国藩家教训示:“耕读传家”就能“绵延世泽”。曾国潢由此取“万代千秋”、“宜室之典”。意为夫妻和睦,家庭和顺,代代相传。
华祝堂是曾国潢修建万宜堂的临时住处和管庄,后出售,在万宜堂对面100米处,华祝堂堂名典出成语“华封三祝”,意思是华祝堂主人愿自己长寿,富贵,多子孙。
文吉堂是曾府的庄屋,坐落于双峰县荷叶镇星球村,古时“文”是一种礼乐制度;“吉”即善、利,文吉堂主人以顺从礼义,求幸福吉利而名其堂曰“文吉”。
纵观曾氏修建的八堂和两处管庄,共“十堂”的改名命名,其来源分两类,一类出自古书、典籍,如:白玉堂、黄金堂、修善堂、敦德堂、奖善堂、富厚堂、华祝堂、文吉堂。一类出自曾国藩家书,如:有恒堂、万宜堂。无论出自哪里都含意深远,富含文化底蕴,体现出是官宦之家,读书世家,富贵人家,也不失激励居家之人及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有所作为之意。
精心选址,屋宇轩昂
曾国藩兄弟五人发迹后,最后的归宿屋堂,富厚堂、万宜堂、白玉堂、大夫第、有恒堂五大堂,无论从地理、风水还是环境来讲都是一流的上等屋场,可以说是既适应风水理论,又不失其科学性。乡间有传说曾氏是曾国藩上几代人都喜欢看地且会看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荷叶所有上好屋堂地和坟山地,通过各种不同手断居为已有。
富厚堂坐北朝南,北倚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远观,富厚堂就象坐于围椅之中,四周自然环境优美,后山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开阔平地,为上好良田,涓水河悠悠环抱,平地四周峰峦叠峰,群山环抱。
从前富托鳌鱼山下是一片良田,田中螃蟹极多,当地人叫螃蟹地,有风水先生曾言此为“鳌鱼起浪”、“蛟龙腾海”的宝地。星冈公在世时曾言于曾国藩曰:“孙儿能不能干,将来买下鳌鱼那片田地,那是一处‘龙腾大海’的上等好地,不葬坟,也得建房才可”,父亲竹亭公讲那是“鳌鱼下滩”的活地。早年的曾国藩察看此处后,也有意到此买田建房,后来曾府果真买下了这片上好良田,曾国藩曾悄悄登上涓水河对面山上察看,又爬上鳌鱼山仔细审视,觉得很适合建一好庄园,曾府分家却将此处的田地和当时曾家建的管庄分给了曾国荃。同治四年(1865年),有意引退的曾国藩计划在家乡建一处不失大气的庄园,便令子曾纪泽回乡与二位叔父(曾国潢、曾国荃)商量,后在曾国藩的授意之下,曾纪泽与叔父曾国荃移兑了富托的庄屋和附近的田地,建起了这既具候府规模又古朴大方,既有雕梁画栋,又不显富丽堂皇的庄园。
万宜堂相传曾国潢在此建屋前是一块大草坪,附近的人常在此放牛,人称“万牛坪”。后一外地风水先生游历途经湘乡荷叶,借住曾国潢家,曾国潢见此人颇有学问,待之亲密,一日曾国潢陪其游历至今万宜堂时,风水先生说:曾先生乃当地豪门大户,修善堂风水平常,何不泽一上等阳宅建华夏?曾国潢问曰:先生在荷叶游是否发现有上等屋堂地?游人手指大草坪说:你没发现这大草坪,水草茂盛,实是上等宅基地?然后两人步入草坪,又登上今屋后的卧龙山,细细观看。经风水先生指点曾国潢买下了这一大草坪,建起了他自己的华堂,初名万年堂,后更名万宜堂。万宜堂背倚卧龙山,门朝波萝峰,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鸡公岭的百步石级,寓意步步高升。堂前一小溪经过,溪那边便是土地平旷的上等良田,视野开阔,地理风水极佳,如果爬上对面的波萝峰久久注视万宜堂,一幅清晰的图画会呈现在你的眼前,犹如一位绝色美女,正在溪边沐浴梳妆,群山为浴池之边,农田为浴池之底,溪流似向浴池加注的温泉,堂屋青瓦是美女的青丝,屋脊正中的琉璃宝顶是青丝中的发簪,白色的山字墙垛是美女的玉体。走近万宜堂,站立于堂屋宽大的坪前环顾四野,你会发现山不高,却灵秀独具;门前小桥流水,犹如江南水乡之景。转过身去近看万宜堂,一栋雕梁画栋,灰墙黛瓦,飞檐斗拱的高楼大厦矗立于眼前,万宜堂主体结构为一进六横,外有排楼,槽门及各类生产、生活用房,成一四合院,共有大小房屋九十八间(含杂屋),伞柱90个,大小天井6个。真是山环水绕,灵地建华堂。
白玉堂的择址凝聚了曾国藩祖辈的智慧,白玉堂背倚高嵋山,左有虎形山,右有凤形山,中有笔架山,前有印子山,远有一列低缓小山在茫茫之中延伸,中间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农田,涓水蜿蜒在田园中流过,群山环抱,可渭风光优美,山水神奇。远眺白玉堂,就象坐在太师椅上的婴儿,细看那白墙黛瓦,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三进四横,颇为壮观的古朴建筑,再联想到从此处走出的一代名臣曾国藩,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此不一世外桃源吗?传说曾家早就看中了此屋场地,此屋原属肖家,其屋朝向不对,故肖家并不发达,曾氏便打肖家的主意,至元吉公终于买下了这屋,后曾家进行了改建,换了朝向。
大夫第是曾国荃于咸丰九年在江西军中大败太平军后,与其兄弟在大坪兴建先父竹亭公祠时,买下徐家宅地而建的敦德堂、奖善堂,“一祠两堂”合称大夫第。据说大夫第在清初是王家的,叫王家大屋,后被一姓徐的官家强买,改名徐家大屋,曾国荃兄弟买下雷家湾建成竹亭公祠后,用徐家买王家大屋的方法买下了徐家的宅地。曾氏大夫第全长600多米,有城市之气。大夫第坐落于横卧的虎形山上,背倚乌云峰,“一祠两堂”正厅前各有一半圆形水塘,池塘外连着近千亩的良田,发源于九峰山的涓水支流从这片农田中蜿蜒流过,田那边是低矮的小山丘,犹如一座座军帐,视野开阔,房屋四周重蛮叠峰,山上林木葱郁如画。大夫第原为宫殿式建筑,嵌琉璃宝顶,气势非凡,处处金碧辉煌,胜似皇宫,与“富厚堂”相比,不知要豪华多少倍,真乃宅地大气,华堂生辉,气宇轩昂,有如城市。日军路过不敢冒进。
1944年湘乡沦陷,2000多日军从湘乡县城窜入荷叶,农历5月24日这支日军从荷叶的贺家坳一路汗淫掳抢行至时荷塘乡乡公所白泥观时,因乡公所乡丁不知是日军,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而发生冲突,以至日军开枪谢击,枪响老百姓知是日军来了,都躲藏了起来。乡公所一乡丁陈杰见日军在今白泥村长塘湾一带,杀老百姓的猪、捕老百姓的鱼、用老百姓的米做饭,十分气愤,便躲在丛林中,慢慢地靠近日军,瞄准一日军想开枪打死一个,逼其早些离开这里,使百姓的财物少遭殃,因距离太远,只将一日军士兵打伤,却暴露了自己,被日军追至乡公所后山打死,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时任荷塘乡乡长曾建荣题写“七七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于时荷塘乡乡公所白泥观前,纪念碑高大约3米多,宽约0.8米,花岗岩石料,隶书字体,永远纪念在抗日救国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将士,也纪念在荷叶沦陷时被日军打死的乡丁陈杰。日军饭足菜饱后,将所盛饭盛菜拉上屎,洒上尿,扬场而去,恐再遭中国军民袭击,不时用机枪向林中扫射,荷叶一片恐慌。日军行至王家坳见对面堂屋气宇非凡,犹如城市,意欲进其抢劫,可战马无论怎么鞭打就是不去,且所有战马狂奔乱舞,日军怕有埋伏,不敢前去。便沿河而上,走荷叶垅中、经九峰山脉的寒坡坳、丫珠口而去。据现已年过八旬的王国兵老人回忆,当年其父因不放心家中财物,而未及时躲藏,被日军所俘,其父机灵,几天之后从日军手下逃走回到家中。而现已过世的陈门福老师的妻子曾宝瑞(曾国葆的第四代孙女),其时已有9个月的身孕,不愿受日军迫害,被惨无人道的日军打死。日军过荷叶后一片凄凉,人心彷彷。大夫第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躲过一劫,乡人赞曰:大夫第真乃华堂生辉又有灵气。
有恒堂依山傍水,青山为屏,风光秀丽,堂后一条形山脉象一木船,故叫船形山,有恒堂建于船形山下,面向九峰山,屋前有一半月形水塘,塘外一山间小盆地,发源于寒坡坳的一小溪经过山路十八湾从盆地良田之间流过,在有恒堂下首与发源于九峰山的小溪汇合,在荷叶垅中迂回流去,有恒堂不但外景讲究,别出心裁,内部设计十分合理,天井宽大通风,采光很好。那翘角牌楼,青瓦白墙,大飞檐护窗,万字窗棂,无不显示出豪华雍富之气派。有恒堂原名荷叶塘,为王玉阶所有,曾家早年请地仙看地,地仙说荷叶塘是风水宝地。曾国藩因与弟曾国葆有隙,想以代为建房而弃前嫌,故令四弟曾国潢寻宝地,故曾家以三十卷谷与王玉阶兑得此屋堂地各三间草房。
曾氏的庄园都依山傍水,房前有小溪、池塘、上好良田,屋傍有清泉水井、堂前地形平坦,留有宽大地坪,山上林木茂盛,山水风光秀丽,房屋建筑高大宽敞,为其居家生活的优良处所。
重视家教、家学,影响一代又一代
曾氏家教、家学始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曾国藩有家书曰:“吾家代代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其父曾麟书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举办家塾,督教子女,曾国藩将其发场光大。他在家书中讲“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出于家教”。
星冈公苦于自己没有功名,决心让子孙博取功名,跻身于士绅,在宅院旁建有书院,即白玉堂“老书屋”——利见斋,让子孙在其读书终于其子曾麟书于37岁考取秀才,孙曾国藩23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
成名后的曾国藩极讲究家教、家学,常聘名儒于家中,尊师重道,主持授业解惑。曾府子女,四五岁便开始发蒙,女的读至十几二十岁,除绣花针织之外,直至出阁之前,总以学业为重;男的一般在家学馆攻书至十四五岁,然后送外边其他书院进修,直至考取功名。
因家教家学成为家庭的一个重要内容,曾氏在建庄园时,都建有书院。白玉堂是“利见斋”,为星冈公所建,立于正宅30米内,3间房子上下两层,曾国藩的父亲及曾国藩兄弟都就读于此。黄金堂的“听雨轩”为竹亭公所建,和正屋连在一起,早年曾国潢之子季梁就读于此,后来曾家多人在此就读。修善堂和万宜堂是“南来学堂”都为曾国潢子孙读书、藏书之地,修善堂书院与正隔开是一栋独立的四间一层房,万宜堂书院很气派,在其正面左侧第一横二楼有近十间屋作书院,藏书数万册。大夫第有四个书房,据自解放前就租住于曾家的王志安、黄九丰两位老人介绍:他们都解放前就住在上大屋奖善堂,解放后分得曾家的房屋,住下大屋敦德堂,大夫第有书房四处,奖善堂的书房叫上书房,也叫“九如松书斋”,敦德堂书房叫下书房,竹亭公祠有两处书房,在其祖堂外,莲塘两侧,各有五间两层的楼房,里侧的叫南书房,外侧的叫北书房,敦德堂、奖善堂建成后,南、北书房主要作藏书之用,读书则都在上、下书房。有恒堂书房,少有人知晓,据曾理砚老先生说,在有恒堂大屋上首园湾里,叫“翰墨斋”取意是饱读诗书。解放后,有恒堂书屋分给了曾理砚先生的岳母家,是一进三间屋,上下两层,曾老岳母搬去时,曾老去帮着搬家,在里面还拾有三个陶源石,至今保存完好。富厚堂有书房五处“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环天室”、“思云馆”,在教育不很发达的时代,私塾、家教管是让子孙后代学习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私家藏书之地。曾氏家族共有十三个书院,足见对家教、家学的重视。而曾国藩直系,自其父曾麟书的利见斋,曾国藩的求阙斋,曾纪泽的归朴斋,曾纪鸿和郭筠的艺芳馆,曾广钧的环天室到曾宝荪的思云馆。一家五代六个家学馆,建有五座藏书楼,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正是曾氏重视家教、家学,又有良好家风作保证,加上藏书颇丰,后世子孙饱读诗书没有废人,个个都是有用之材。
后世子孙秉承家训,人才辈出
曾氏自曾国藩之祖父星冈公订立四字家训:“书、蔬、鱼、猪”,曾国藩将其发展为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后,家风便气象一新,以勤俭为本,半耕半读改变了乡村农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曾氏利用家教启蒙,然后访名师深造,人才辈出。星冈公之子曾麟书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17次小考(秀才考试),于道光12年(1832年)考上秀才,成为大界曾氏第一个秀才,第二年,其孙曾国藩又考上秀才,第三年,曾国藩“乡试”中举,又三年后曾国藩“会试”中进士,入翰林。至同治十年(1871年),近40年间,星冈公下子孙有9人考上秀才,除曾国藩外,其他八人均是以县、府试第一名取秀才的,光绪年间,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又中进士。
曾国藩兄弟发迹后,不断教育子侄辈“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尔等)为大官,但愿(尔等)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定。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期望后代读书明理,学作圣贤,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半耕半读,勤劳俭朴的家风在曾氏各行各家兴起,时至今天,曾氏后裔兴旺发达终久不衰,近200年来,绵延六、七代,据有关人士统计,曾府共出业绩有名望的优秀人才240余人。不少文至教授、工程师,武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