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该症候群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於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谘商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
症状
1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於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2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於任事,面对挑战会找藉口逃避。
3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4难於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5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6其他:穿著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症候群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B. 关于彼得潘综合症患者的病因的问题。
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吗,如果没有,把你接触了解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她给她看看,并且委婉地说出她对你的困扰吧。
下面是彼得潘综合征中的一段话
在十八九岁到二十出头的时候,这些男人沉迷于冲动的生活方式。自恋使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一种不现实的对自我满足的追求使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并且必须去做自己幻想的任何事情。之后,经过几年对现实的笨拙适应,生活似乎颠倒了过来。“我想要”被“我应该”取代了。寻求他人的接纳,似乎成了他们找到自我接纳的唯一方式。他们的大发脾气被伪装成了有男子气概的果断。他们将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从来认识不到如何通过付出爱来得到爱。他们自认为成年人,但实际行为却像被宠坏的孩子。
一个聪明、善解人意的孩子要变成一个不成熟的、愤怒的成年人,是需要时间的。父母有许多机会扭转这一过程;因此,本书是为父母们写的。但是,妻子和恋人有最好的机会将这些“永远”长不大的男人在“某一天”变为成年人,因此,本书尤其是为那些与这种综合征的受害者有特殊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或是其他关系)的女性而写的。那些能对受害者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朋友和亲戚也能给他提供帮助,因此,本书也是为所有相关成年人而写的。 最后,一个男人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长大,任何时候都不太晚,因此,本书也是为这种综合征的受害者本人而写的。
无论你是一位妻子、恋人、父母、祖父母,或只是受害者的一个朋友,你都能帮助他,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在你努力理解他时,要记住:要爱这个孩子,因为他不爱自己;要信任这个男人,因为他不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倾听他,因为他不会倾听自己。要战胜这种折磨,他必须跨越世间最远的距离——他的口耳之间的距离。
C. 彼得潘症候群的简介
彼得潘症候群: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http://disease.39.net/
D. 34岁宝妈竟换上了彼得潘综合征,身患此症状有何异常表现
一、彼得潘综合症患者的内心经常会感觉焦虑并且孤独,平时经常会表现得十分情绪化。江苏一名34岁的宝妈被确诊患上了彼得潘综合症,身患此症状的病人通常表现得十分任性且情绪化,他们会将别人对自己的照顾与关心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缺乏责任感。他们也很难融入社会生活中,每当遇到挫折就会轻易放弃,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患上彼得潘综合症的人们内心通常会有一种焦虑感与孤独感,这往往都与患者的童年生活有关。很多患者的童年都是在一个缺乏感情交流的家庭中度过的,他们的父母经常会在背后抱怨对方的不尽责,但又想给孩子营造出一种“温馨家庭”的感觉。这种“不协调感”最终只会让孩子感觉内心焦虑并且孤独,由于父母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情感输出,这让孩子到了长大以后仍然渴望有人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也会不断地找寻能够填补自己内心空虚的人作为自己的陪伴,这也正是“孤独感”的表现。不仅如此,患者平时经常会表现得十分情绪化。一旦身边的人没能够给予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开始发脾气,并且只顾着自己发泄心中不满的情感,难以控制情绪。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患者如果想治愈这种疾病,就必须学会接受现实中的自己,多勇敢去尝试自己原来不敢尝试的事情,增加自信心。除此之外,他们也需要学会承担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应有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会独立,不能将什么事情都推给别人帮自己完成。
E. 我患有彼得潘综合征,怎么办
彼得潘综合征的症状。彼得潘综合征主要表现有不负责任、缺乏自信、依赖心强、关系障碍、难以坚持等。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常常表现得任性散漫,以自我为中心,非常害怕失败,他们难以忍受挫折,做事容易情绪化。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没有责任意识,无法给异性做出应有的承诺,常常会临阵逃脱。他们的穿着打扮比较少年气,拒绝成熟的装扮。彼得潘综合征患者总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群体生活。
彼得潘综合征的治疗。彼得潘综合征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患者面对现实,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类患者常常渴望自由,但是行为幼稚,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患者可以先改变生活习惯,制定科学的行动规划,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本文介绍了彼得潘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彼得潘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见于成人群体。青年人是彼得潘综合征的高发人群,四十岁以上的患者也不少见。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往往不会意识到自身的疾病,需要他人来提醒,他们也不会主动接受治疗,需要他人介入
F. 彼得潘综合症的症状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G. 请问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求大神帮助
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是由 于在成长的过程中 ,受到创伤或对生 活的怀疑而找不到 正确解答,产生的 一种不愿长大的心理。 症状有: 1、情绪化、任性 ,难以自我克制。 一旦事情不按照自 己所设想的发展, 就容易发脾气,而 不考虑后果。 2、依赖他人,生 活自理能力差,不 能独立生活,总是 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 ,逃避诸如父亲、 母亲这样的社会角 色,迟迟不敢结婚 或者不能拥有固定 的人生伴侣,也容 易频繁更换工 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 心别人,而把别人 对自己的关心视为 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 或者被社会拒绝, 容易遭受挫折,进 而引发情绪混乱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资料相关】~~~ "类人孩"和"彼得潘" 最近,社会学 上谈论一个新概念 ,叫做"类人孩" ,指生理上成年、 思维意识仍处于孩 童水平的人。此前 ,心理学上也 有一个"彼得潘综合 症",两者有相似之处。 一个成年人如 果是"类人孩"或" 彼得潘",不嫩时却 "扮嫩",这是心 理问题,可遗憾的 是,现在我们看到 的"类人 孩"和"彼得潘"似 乎越来越多。 "类人孩"和 "彼得潘"有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 不想长大,甚至恐 惧长大,还有逃避 成人该负的责任。 "类人孩"是 学者发明的新词, 而彼得潘是英格兰 童话中的人物,他 生活在梦幻般的" 永无乡"里,永远 也不想长大。 患"彼得潘综 合症"的人渴望永 远扮演孩子的角色 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 也很好相处,但免 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 理年龄上已进入成 年,但在心理上还 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 止都像孩子,总是 在逃避责任,逃避 生活,甚至逃避爱 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 理定格在孩童岁月 而不肯成长,发展 到了极端,就会沉 溺于自己的幻想, 拒绝长大,这是一 种心理疾病。 比如,40 多岁的女士与人交 往时还像小姑娘一 样撒娇,对"人事" 浑然不知,"清纯" 得令人费解,在办 公室中动不 动就落泪,在本职 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大事小事都要请 人帮忙。40多岁 的男士,婚后仍整 天沉醉于电子游戏 ,对抚育孩子 的家务事不愿动手 ,有时还要与宝 宝向妻子"争宠"。 "类人孩"和 "彼得潘"的产生 主要与社会和家庭 教育环境有关,如 社会过多的评价(如 繁多的考核)和父 母的过分溺 爱,可使孩子没有 自信,非常依赖别 人的评价和帮助, 习惯于别人来为自 己的行为负责,同 时又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而自 恋。
H. 江苏34岁女子患彼得潘综合征,这种病症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吗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拒绝接受现实。他们的症状不但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也容易使自己为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因此他们的行为同年龄很不相称,大多数情况下这无伤大雅,但总有一天,等他们突然明白生活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时,已经太晚了。
I. 34岁女子患彼得潘综合征,这种病症该如何治愈
这可能需要先从生活习惯开始改变,然后逐步改变思维方式。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常态,可这种依赖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减轻或消失。可当有人在30多岁的年纪里还对父母过度依赖,这就有可能是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多多少少都会对他人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当三四十岁的年纪还依旧对父母过度依赖,这明显不应该是正常人的生活轨迹。可是对于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来说,想要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并不容易。
希望所有患者家属都能多一些包容和耐心,用爱来帮助自己的家人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