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上蔡县工商所工作人员多大退休
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退休。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年龄为男六十周岁,女五十周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依据公务员法规定,满30年工龄的,即使不满法定退休年龄亦可以申请退休。
❷ 河南上蔡文楼村的文楼村简介
一、文楼村即上蔡县文楼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城。是全省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重点村,曾经因大批村民卖血感染艾滋病引起社会关注,被人们称为“艾滋病村”。
二、多年前,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由于贫穷,很多人靠有偿献血来挣钱。导致爱滋病在这一地区大规模爆发,成为造成血液交叉感染的国内艾滋病疫情爆发最早、疫情最重的村庄。
三、原本就贫困的村民,近几年由于艾滋病导致文楼村健康村民所种蔬菜和养殖的牲畜难以销售,让本来就贫困的文楼村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三、现文楼村受到国家的重视之后,各方面的情况都得到了改善。村民可以享受打针、吃药等免费的优惠。患者每天去村里的卫生所排队等着拿药挂针。
(2)上蔡县80岁扩展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血头”、“血霸”私自设点,非法偷采血浆;一些地方和血液制品企业擅自在河南设立单采血浆站点,违规操作,大量采集、收购原料血浆,造成艾滋病病毒在有偿献血人群中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集中在少数贫困的村庄,经过较长的潜伏期,近两年逐步进入发病高峰期。截至目前,已累计确认并报告发病病人5,544人,其中有3,000多人口的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是疫情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据官方公布,河南省全境有38个这样的自然村。另据悉,中国目前有1000万艾滋病患者。
由于广受媒体的关注,加之文楼村当时的疫情严重。很快的,文楼村就成了艾滋病的代名词,为人所知的“艾滋病村”也就由此而来。
❸ 《许三观卖血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艾滋病村真实的许三观们
村里有个老头很瘦,皮包骨头,不管现在吃多少饭,就是吃不胖,听老人说,是年轻时卖血卖的了。
邻县,上蔡,被人叫做艾滋病村(前十来年),也是卖血卖的了,感染成病了。
时代的车轮缓缓走过,小人物的命运随着车轮而碾压,重塑。
《许三观卖血记》:
十二次卖血,贯穿了他的生命历程,他以他的血液,哺育了一家五口。
以人民公社、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历史纪编织了一条时间线索。而“卖血”是在这个时代下的产物。
许三观与许玉兰那三两句话、几坛好酒便能结婚的时代,两人之间直愣愣的对话可谓是“ 快刀斩乱麻”。
余华平铺直叙,不加修饰地叙述二人的婚后故事。
一乐打伤了别人,许三观迫不得已去卖血赔钱,又被别人指出一乐不是亲生儿子,这一段完美的展现了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性格:不愿意吃哑巴亏,也会愤怒。
但最终他难得的善良和宽宏,并愿意为家庭、为他的大儿子去医院卖血赔钱。
在重归于好后,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历史中的打压。由于人民公社的失败,再加上饥荒,几乎压垮了每一个底层人民。
为此许三观又一次去卖血,来改善他家吃了几个月粥的艰难处境。
在家中耍嘴皮子为家人“炒菜”缓解饥饿,在当时,连米都不能吃到的家庭不可估量。
而炒菜情节中的说的肉和猪肝等,都是许三观一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三观带着几个孩子去胜利饭店吃上了一顿面条,一顿用自己的血液换来的面条。
许三观对自己的大儿子仍有隔阂,故没有带他去吃面条。
在一乐走丢之后,他背着不是亲生儿子的一乐去吃了面条,再次展现了许三观的善良宽宏,这是在旧时代中难能可贵的。
苦难给予我共鸣。
高潮部分是许一乐的病倒,不论是许二乐连夜冒着风雪送哥哥回家的兄弟深情,许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血气不足冷得直哆嗦,晕倒在医院里,差点把命都卖掉了的父子深情,都让人扼腕长叹。
故事的最后,许三观一家熬过了时代,年迈的许三观在酒店里吃起了那炒猪肝还有黄酒。
这是余华先生少有的圆满结局,看到这我心里很欣慰,真的很怕妻子像《平凡的世界》里那样得病而亡,也害怕像《活着》中只剩福贵一人孤老终生。
许三观其实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很小的缩影,他要凭着卖血这一条有生命危险的路,去哺育他的家庭。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艾滋病村
一、艾滋病村的发展史以及救济情况
1986年至1996年之间,卖血成为了上蔡县农民们的一大收入途径,有村民发现卖血可以增加收入,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石佛村村民们都前去卖血。
有些年轻健壮的小伙子18岁就开始卖血,有些村民一个月卖了28次血,有些人甚至一天卖3次血。村民们卖完血就去喝盐水和糖水来补充水分,喝完再继续卖血。
1996年,有位村民连续多天低烧,使用抗生素或是其他药品都无效。由此,石佛村确认了首例艾滋病,从此整个村庄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石佛村村民感染上艾滋病不是因为采血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是共用针头,而是由单采血浆卖血,回输红血球所导致的。
所谓“单采血浆”,是血站把采到的血用离心机分离,只留下血浆,把红细胞回输给卖血者。艾滋病病毒就是血站在“单采血浆”回输红血球的过程中,在卖血人员中传播开来的。
人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也不知道这种病会以怎样的方式传播,更不知道要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病。村内的艾滋病患者又黑又瘦,身上有许多疱疹和溃烂。因为当初没有针对性治疗,一旦发病,患者往往坚持不过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
由于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当时的石佛村村民们不敢接触艾滋病患者,担心肢体接触就会被传染上病毒。
艾滋病患者们从而受到了来自其他村民们的歧视,患者用过的碗和杯子都会被其他村民直接扔掉,没有人愿意与其家属和孩子接触交往。
患者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由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有些患者开始进行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但是政府对于这些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也没有合适的处理办法,当时的社会稳定便受到了危害。
不少村民不得不想方设法逃离家乡。产于上蔡县的农产品也无人购买。
1996至2004这八年间,上蔡县几乎每天都有艾滋病患者去世,有时甚至一天会有十几个患者发病去世。
2004年,上蔡县的艾滋病疫情被公开,河南省共有38个疫情村,上蔡县占了其中22个,邵店镇有13个,包括石佛村。
2004年,河南省政府对全省的的各个艾滋病疫情村都派出了工作队,帮助当地村民防治艾滋病。从美国引进的抗病毒药物逐渐稳定了艾滋病患者的病情。不少来自德国,加拿大和其他地方的医疗专家都前来石佛村进行调查和宣传。
专家们告诉村民们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与患者的日常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一接触到空气就会死亡。村民们看到这些专家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并且一起吃饭,逐渐打消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专家们也给予了艾滋病患者们关于新药物和治疗的研发希望,并且鼓励他们与病魔斗争。
二、卖血种祸根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由于主管部门疏于管理,血站这一以救死扶伤、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公益事业被一些利欲熏心、牟取暴力的人看中。
血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河南省某地区一度曾有33个血站成立,仅上蔡县城就办了4个。
其中有公办的、私营的、卫生医疗部门办的,也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办的;有技术、有条件的办,无技术、无条件的也办。
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纷纷加入了卖血者的行列。卖血被当成了一种有效的致富门路。
当时,一些上蔡县的有识之士就对此现象忧心忡忡。卖血的确为一些急等钱用的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但由此发生的悲剧也不少。
例如,频繁卖血使卖血者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体弱、贫血、甚至染上乙肝。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艾滋病已悄悄走进上蔡县,并卖血者已被成批成批地感染。
80年代末期,卖血队伍出现了所谓的"血头",血头一般由三种人担任: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卫生防疫部门工作人员的亲友;有头脑、有关系的卖血者。他们实际上都是采血后再高价转卖,以赚取利润的生意人。
为了赚钱,他们草菅人命,采血时不体检、不化验,有血就抽,来者不拒,抽血器具消毒不利,很多人在抽血时共用一个针头,如此交叉感染,一病百病,在大张旗鼓的卖血中酿成了这场大祸。
大祸终于在90年代末爆发。
不要怪他们,不要怪上蔡人,太穷了,日子太难了。
书中的许三观不是乐于卖血的,不是被生活逼到无路可走,没有人愿意卖血的。
但生活总是会会有无路可走的一天,许三观这辈子几次无路可走都是他卖血熬过来了。
所以,代孕这些事永远无法合法化,因为底层人民日子太难了,肯定会碰到走不下去的时候,如果代孕合法了,后果将难以想象。
❹ 上蔡籍知名书法家有哪些人包括古代、当代、现代的。并请对这些人物作简要介绍。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
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 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❺ 上蔡有哪些奇怪的村名
据我所知,上蔡县的奇怪村名有13个:
1、华陂镇有个村叫“蚂蚱王”。也许以前这个村里“蚂蚱”多,姓王的就把村名叫做“蚂蚱王”。据老一辈人说:“旱生蚂蚱涝生鱼”。蚂蚱也叫蝗虫,是农业害虫。1942年,河南有40个县遭受旱灾和蝗灾,蚂蚱把庄稼吃得光溜溜的。当时的国民政府地政部长李敬斋说:“就是把苏联和德国的武器全部拿来,也打不完河南的蝗虫。”面对六七月份的蝗灾,上蔡不少老百姓都跪在院子里,向上天祈祷说:“蚂蚱爷,你别吃了,给俺留一点吧!”1942年的上蔡县,几乎颗粒无收,百姓“十室九空”,不少人饿死,更多人选择逃荒。在这样情境下,国民党政府仍强制要求“军粮征收不能减免”,当保长的压力可想而知。上蔡县有两位保长,一个叫翟凤翥zhu,一个叫李相唐,因完不成任务、也不愿意欺压百姓,便选择了辞职逃亡。
世界万物啥为贵?都是“物以稀为贵”。现在蚂蚱少了,人们又把蚂蚱当“稀罕物”了。蚂蚱虽然对庄稼不利,但是对人体有利。蚂蚱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肉质松软,味美如虾,还能治病,有些饭店就有“油炸蚂蚱、陆地飞虾、飞蝗腾达”等菜名。过去许多人饿死也不吃蚂蚱,是有迷信心理,把蚂蚱当成了“天虫”,吃了怕得罪老天爷。当年上蔡县捕获的200万斤蚂蚱,全都烧掉埋掉了。结果,不敢吃的人,全都饿死了;偷偷吃的人,活得好好的。
2、塔桥镇有个村叫“篦子李”。也许以前这个村都是姓李的,以卖“篦bì子”为生。篦子的功能可以用来梳头皮屑等,篦子的齿比梳子的齿密得多。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头上不太脏了、不太痒了,用篦子的和卖篦子的都不多了。
3、东岸乡有个村叫“簸箕贾”。听说以前这个村都是姓贾的,以编织出售“簸箕”而出名;另外这个村的地势也像个“簸箕bò ji”。
4、杨集镇有个村叫“狼坡庄”。也许以前这个村庄紧靠着一个有野狼的高坡,于是就叫它“狼坡庄”。如今看到这个村名,我立刻就会想起吴京执导主演的电影《战狼2》。
5、党店镇有个村叫“忙忙”。“忙忙”这个词的意思是急急忙忙、匆匆忙忙。也许这个村的祖先,感到忙忙碌碌,没有白忙,就取个村名叫“忙忙”。我在军队的时候,每天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但是忙得充实、忙得愉快!
6、洙湖镇有个村叫“一六王村”。这个村是志愿军烈士王登轩的家乡。2017年7月13日,是头伏的第二天。这天下午,我到上蔡城东18公里的“一六王村”,看望了王登轩的女儿王劝,这是王登轩烈士唯一的孩子。她父亲牺牲时,她才10岁,如今她已经77岁了。她的母亲,也就是王登轩的妻子于1997年去世,享年80周岁。在她家里,我还专门问了一下“一六王村”是啥意思,她们夫妇二人都不知道。我猜想了一下,“一六王”这三个字是不是“一溜王”的谐音?意思就是:这附近一溜的人都姓王,所以就叫“一溜王”。后来为了好听好写,“一溜王”改成了“一六王”。
7、东洪镇有个村叫“言语白”。我猜也许这个村的人都姓白,说话也都很直白。后来一打听,不是这个意思,而是“鲶鱼白”的谐音。因为这个村离黑河、洪河较近,姓白的人以前靠捕捞出售“鲶鱼”而出名,所以村名就叫“鲶鱼白”,后来改成了“言语白”。现在这个村只有一户姓吴的,其他户都姓白。
8、蔡沟乡有个村叫“干坑村”,这里的“坑”特别多,有西坑、南坑、东坑、小圆坑。也许以前这个村常年干旱,雨水很少,坑里没水,都是“干坑”,所以就叫“干坑村”。如今大坑小坑都变成柏油路或水泥路了。
9、朱里镇有个村叫“拐子杨”。“拐子杨”的来历是:以前有一群姓杨的难民,逃荒逃到朱里,东拐西拐、左拐右拐、拐了又拐,于是在朱里与韩寨、东洪、东岸交界的地方选址安营扎寨,组建了个村庄就叫“拐子杨”。如今这个村因为是“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家乡而闻名全国。张全收在深圳成立“全顺人力资源公司”,将打工者往深圳大小工厂输送,他赚的就是中介费。十几年来全顺公司累计安置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比上蔡县150万的总人口还多。他光荣当选为第十一届、第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0、邵店镇有个村叫“籽粒”。难道这个地方盛产“籽粒苋”?籽粒苋也叫千穗谷,柔嫩多汁,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猪、鸡、鸭、鹅、牛、兔、鱼都喜欢吃。
11、黄埠镇有个村叫“狮子口”。为啥叫“狮子口”?难道这个地方古时候有野生的狮子?难道这个地方的地势像狮子大开口?难道这个地方表演狮子的艺人比较多?难道这个地方石狮子比较多?答案不知,来历不明。我就知道上蔡城里有7对大石狮,坐落在这7个大门口:蔡明园里的御园寺、蔡仲陵园、白云观、烟草局、卧龙岗建材市场、大程面粉厂、上蔡六小。
12、无量寺乡有个村叫“七块店”。我猜想,这个村是因开店而出名的,那时候的住店费都是收“七块”,久而久之,村名就叫“七块店”。
13、崇礼乡有个村叫“格了朱”。以前这个大村全是姓朱的,村里有3个井,把姓朱的隔开了,隔成了3个小村庄,各吃各的井水,所以就叫“隔3朱”。后来又把“隔”字简化成了“格”字。再后来,许多人常把“3”字写得像“了”字,所以就变成了“格了朱”。
以上13个奇怪的村名,有正解,有猜想,请知道底细的网友们留言补充吧!
本文作者:习羽翔
2017年8月13日写于上蔡
❻ 燃放炮竹、烟花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国家不禁止
很佩服裸枪友的文笔和辩才,从裸枪友的答帖中学习了不少东西,比如利用军工废料生产烟花变廢为宝;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真是耳目一新。 我支持裸枪友所说的燃放鞭炮能给人以快乐的说法;赞赏其为鞭炮产地群众着想的友爱精神;尊敬其出口创汇宏扬中华文明的爱国情操;佩服其通过燃放鞭炮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推理能力。握握手吧。 从裸枪的昵称和文字中,我自作聪明地猜想,裸枪友不但爱玩,还是炮筒子脾气。一看到楼主题中的“禁放”二字就火了,火到口不择言了。把一个讨论“事情”的题弄成探讨内心世界的题了。 体会到鞭炮之害的人有“限放、禁放”的想法和诉求是很正常的,不要说在爱问这个并不能决定什么的平台上提,就是向人大代表反应或给国家机关写信都是可以的,哪里就到了“意图压制”的地步,楼主一个普通老百姓,他能压制谁?他的“真实原因只有自己知道”,我觉得他的原因并不难猜,就是对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很大损害觉得痛心呗。没有什么神秘的。 至于“让所有人不快乐”,既不确切,又太冤枉好人。缺少了光怪陆离的刺激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但绝不是“所有人”。如果这道题让你不快乐了,也不是他主观所愿意的,所以,你还是把这顶帽子收回去,千万不能乱用,乱戴帽子是不好的。 讨论放鞭炮的事与结婚穿红衣的事根本就扯不到一块。放鞭炮有很多害处,妨害了人的生活,人们就想限制一下,可是结婚礼服的色彩与谁都没关系,凭什么要限制人家。从古到今,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就连解放前白色恐怖时代都没有过。文革时虽有“不爱红妆爱武装”一说,但不是针对结婚的。还就是裸枪友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结婚礼服的颜色要与是否放炮挂钩的奇思妙想。你的这个想法我是不支持的,请谅解吧。 鞭炮产业解决了某些地区的劳动就业问题,这是事实。但是提出限制,不一定就是“漠视生存劳动”。时代是发展的,一些产业消亡了,还会有新的更先进的产业来代替它,很多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是证明。计算机的出现淘汰了多少产业,又出现了多少产业?何况这个产业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并不都是幸福,看看死了多少人就知道了。 说到出口创汇,功劳肯定是有。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钱,很多外国人不愿做的有害的产业,我们都做了,烟花也是这样。我不以为外国人造不出美丽的烟花,[比我们先进的武器都造出来了],消耗量小,又有害,就“让利”给中国了。所以裸枪友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有点儿莫名其妙。 加给想限制烟花的人们的“毁掉中华文明”的帽子也太离谱了。 如果因为空气污染,酸雨为害毁掉中华大地的古建筑,毁掉森林,毁掉农田,这才是“毁掉中华文明” 其它诸如“上清华北大的儿子杀小学毕业的爹”,“吸烟”、“喝酒”、“恋爱”、“卫生纸”、“禁止自杀”、“影响视力搬电视”、“抛弃80岁以上老人”、“割歌星声带”、“丑星毁容”,都是在裸枪友的答题中第一次听说,真想得出来。 裸枪友指责提出禁炮的人“做人要厚道”,不要“残忍”,我很赞同。问题是什么样叫厚道,难道置人的生死于不顾,满足一些人得到“花几十元换几万元都买不来的快乐”是厚道吗。我觉得人首先得健康的活着,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还有什么快乐。 再一点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大众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自由。我在自己家看电视,只要音量不是太大,没有影响别人休息,谁也不能强抢电视机。你在剧场里大声喧哗,就会受到指责,因为你的声音送进了别人的耳朵里影响别人看戏。 现在回到燃放鞭炮的问题上。要求限制燃放烟花的人只是要求保持原有的环境不受侵害而已,并没有要求别的。你放炮,把强音灌进人家的耳膜,还不许人家哼一声,太不“厚道”了吧。听说过心脏病人因为不堪噪声刺激而死亡,听说过有人因为受不了硝烟刺激犯哮喘,还没听说过谁因为不能放鞭炮而闷死。这厚道不厚道不是清清楚楚了吗? 因燃放鞭炮造成伤害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有事实根据吗?不排除有个别客观案例,但我想这都不是人的主观愿望,如果主观愿望通过这类的爆炸事故得到受伤者,再以伤者为医疗实验品,这才是不人道的。 真想不到一个讨论“事情”的问题被提高到人的思想道德,爱国情操,甚至人性的高度来发挥。太过分了。 [为不浪费大家浏览的时间,特将补充内容置上,下面的是我的第一次回答和第二次补充的数据] 不想讨论国家为什么不禁止,只说说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保留这一陋习。 1 四大发明论---拉大旗作虎皮。如果四大发明只停留在放鞭炮上那就太可怜太可悲了 2 图热闹喜庆---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自家有个什么事,噼噼叭叭放一阵子自己心里痛快,也等于告诉大家,我家有喜事了。 3 迷信---在口头上很多人都会说鞭炮声的驱邪避凶的功能。但在书面上不一定都好意思说出来 4 春节时的鞭炮还有这样的心理---争胜、攀比。你放得响,我比你还响,你放得多,我比你还多。 5 唯恐不放吃亏---初五放炮赶穷神,别人都放炮,赶得穷神到处乱钻,我要是不放,穷神钻我这来咋办。 6 就是为了扰乱开心,放一个把大家都吵醒,他高兴了。 放鞭炮的害处老王已经说了,都不是凭空捏造的。 很多人喜欢放鞭炮,有很多理由支持放炮。也有很多人反对放炮。看看都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 喜欢的---年青人、小孩子、爱热闹的、迷信的,还有卖炮的、收税的。 不喜欢的---老年人、病人、爱清静的、环保工作者、消防工作者。 如何平衡这一矛盾。政府的作用就不说了,让人大代表们讨论去。 大家都要将心比心。放炮的无非是为了得到一点快乐,难道除了放炮就不能快乐了吗?放炮不像其它事情自己做,苦乐都是自己消化,就说吸毒吧,你吸毒得到了快感,你害的是你自己。可是放炮---强大的声浪震得房屋乱颤,汽车乱叫,玻璃碎裂,婴儿惊叫,病人痛苦,尘烟四起,火药味呛得老慢支咳嗽得直翻白眼。弄不好还有一场火灾。这些人的痛苦都不是自找的,他们以自己的痛苦为放炮人的快乐买单。放炮人你于心何忍。 不说了。请支持放炮的人说说放炮的好处吧。 一组数据: 1999.1.10 江西南康市潭口镇烟花作坊爆炸,死13,伤9 2000.3.11 江西上栗县东源乡石岭村鞭炮厂事故死33,伤12 2000.6.30 广东江门外海镇,鞭炮厂事故,300米厂房炸毁,死29,伤200多人. 2002.8.4 江西上栗县上栗镇鞭炮厂药料爆炸,死27,伤26,失踪1人.三幢五层楼房一幢全垮,两幢严重损坏 2004.2.27 山东邹平县青阳镇国泰礼花礼炮厂,礼花弹爆炸事故死9人,失踪1人 2004.4.22 山东曹县长乐集乡焦村庙行政村非法生产烟花造成死15人,伤5人,倒房5间,炸坏房11间 2004.10.4 广西浦北县白石水镇长岭村鞭炮厂爆炸,死24人,伤28人 2005.2.7 北京丰台长辛店乡村民燃放直径10厘米二踢脚,炸得面目全非,当场死亡 2005.3.1 安徽定远吴圩镇在民宅生产鞭炮,爆炸死2人,六间房夷为平地. 2008.12.21安徽泗县大杨乡官安村非法生产烟花,炸死4人,伤4人 2008.12.31 重庆武隆白马镇非法生产烟花,炸伤3人 2009.1.2 河南上蔡县杨集镇赵寨村非法生产鞭炮,炸死3人,伤3人 2009.1.3 山东潍坊潍城区非法生产烟花,炸死13人,伤2人 2004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全国因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7117起,占火灾总数的百分之41. 2005年春节,北京因放鞭炮受伤606人;火灾350起.仅初一就伤290人. 我不是专业人士,仅在网上就找到了这么多,触目惊心啊. 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 大气污染: 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长期的,不是几年就能缓解的. 它所用的氧化剂---硝酸盐、氯酸盐;它的可燃物---硫磺、木炭、镁粉、赤磷;它的火焰着色物---钡盐、钠盐、铜盐;它的焰色来源于金属离子的焰色反应,这些重金属被人大量吸收,就会重金属中毒。其它特效药---苦味酸钾、聚氯民乙烯树脂、六氯乙烷、各种油脂和硝基化合物,造成有机污染。为增强声响效果,增大氯酸钾用量,在引发后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其中的物质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放出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并产生大量烟尘颗粒。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氧化为硫酸,形成酸雨,它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造成树木森林死亡,河塘鱼虾灭绝;破坏土壤,农作物死亡或歉收。二氧化氮刺激眼、鼻、喉、肺。在城市里烟雾影响可见度,影响交通。 噪声污染也很严重。
❼ 上蔡 中国银行利率
中国银行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月的LPR利率都会更新,而对于上蔡县利率主要根据当地政策决定。
含30年,含6个月,年利率:4点90%个人,6月-1年,含五年。
估计比我给出的数字能稍微少些。6点65%三至五年,含1年,工商银行、在18到65周岁的自然人;借款人的实际利率年龄加贷款申请期限不应超过70岁;具有稳定职业、剩下的贷款,首付大部分都是三成。
5点58六个月至一年,三至五年的贷款年利率6点4,含五年,急!含,稳定收入,以30万为例。五年以上6点84贴现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肯定是不一样啊,目前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0-6月。
5-30年,4点75五年以上4点90;公积金贷款利率年利率,含一年,6点56 中长期贷款一至三年,7点65%5上蔡县-30年。
利率年利率 五年以下,7点83 你贷款不管你的金额的,一般是1点1或者是1点2倍。农业银行、降幅达到20点33。经过统计5次降息,含五年,需要提交借款人,从事特许经营的。
❽ 上蔡县城镇市民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60元的规定女,那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多少钱的高龄补贴啊
6000才算福利。别嫌多,外国核算的就这么多。每年3.5万美元的大有人在。
❾ 我是上蔡县崇礼乡岳徐村徐伟,我是一位残疾,母亲84岁经常有病,房子要塌,生活非常困难,村官拒绝扶贫
可以向乡镇或者县里的民政部门反映情况,这样你就很快得到帮助的!相信我们的党和国家政府一定不会放弃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