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喜丧”也叫“乐丧”,大多出现在农村,指的是老人去世时岁数很大了(一般到90多岁,或者接近90岁),子孙满堂,一般都是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了;这样老人下面的子孙众多,家里人觉得老人这么大岁数了,人丁兴旺,去世了就选择喜丧。
以上是出喜丧的基本流程。
当然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发展,这老一套的也慢慢被遗弃了,因为国家和政府不提倡甚至说是禁止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即便在农村也很少有办喜丧的了,大家的意识也都改了,都不再那么守旧了。
其实,我觉得老人在世时,孩子们多孝顺孝顺才是关键,死后再怎么操办对于老人而言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只是做给活人看罢了。
每个人都应该趁着老人在世时,多陪伴他,多孝顺他,多照顾他,那么即便老人去世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也不必大操大办,因为生前孝顺比死后大操大办要强的多。
B.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那么怎样才算“喜丧”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那么只有符合以下这几个标准的才算“喜丧”,第一,去世的老人必须是四世以上同堂的老人。第二,能够被称之为喜丧是有年龄要求的,一般是80岁以上。第三,去世的老人一定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
第三,去世的老人一定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这个老人在当地肯定是比较有地位和身份的,为人肯定是谦和善良,光明磊落,德高望重,而且慈眉善目,乡里乡亲也非常和睦,受人敬佩。这样的老人去世了,周围的邻居肯定是会用最高的热情去送他最后一程的,给予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如果说老人生前在道德品质上有什么问题的话,是不能被称为喜丧的。
以上就是能够成为喜丧的几个标准。
C. 喜丧指老人多大岁数走了
喜丧指老人70岁或者超过70岁,自然老死,走的时候没有受罪,很安详。D. 90多岁的老人去世了到底该悲伤点还是喜庆
自己的亲人离开 不管年龄有多大都是很悲伤的 因为离开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换一方面 这么大年纪了 离开也是一种享受 因为毕竟干好多事情很不方便
E.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要想算得上“喜丧”,首先老人得是80岁之后才去世;其次老人生前应该儿女孝顺,子孙满堂;另外老人生前应该为人和善,广结善缘;最后老人应该是安详离开,无病无灾。
另外,老人生前为人和善,德高望重。去世老人生前必须得是一个善良的人,和人相处融洽,受人尊敬,德高望重,去世的时候大家都会来送他最后一程,这种才配称为喜丧。相反,那些人际关系处的特别差,招人憎恨的老人,去世了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除此之外,老人离世的时候无病无灾,是自然死亡。有的老人去世是因为病痛灾害,去世的时候非常痛苦。如果说老人生前是安详的离开,无病无灾的,是由于衰老自然死亡,证明这个人没有白活,上天对他已经非常好了,就连离世的时候都如此温柔地对待他。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老人去世了也不应该感到悲伤,应该替他这一辈子感到高兴。
以上就是能够被称为喜丧的几个条件。
F. 老人91岁去世是喜丧么
超过八十岁的老人去世都算喜丧。
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意思就是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80岁以上,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
中文名
喜丧
拼音
xǐ sāng
注音
ㄒㄧˇ ㄙㄤ
记载书籍
《清稗类钞》
属性
汉语词汇
详细例子
释义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老北京人谓“喜丧”是“福寿全归”(“全”字应作“圆满”解)。即全福,全寿、全终。此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生前自家门内确系“螽斯衍庆”,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
(二)全寿。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三)全终。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则不能算作“老喜丧”。
详细例子
这次回老家,刚好赶上参加了一个“福寿全归”的“老喜丧”式的葬礼。悲喜交融。站在死者身边的人们个个皆豁达,思维方式之达观,真乃可敬可叹。葬礼,是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叫赵庄的村子,长眠于地下的死者,是一位九十二岁的男性老者,属高寿了。停灵三天,看不出亲人晚辈们的悲伤;却真正是欢乐有佳,热闹非凡。
“天上”远远的传来各式各样的声音,那是响器的声音,流行歌曲的声音,河北梆子的声音,------总之,是告诉人们,这里正在料理大事。
何谓大事?“老喜丧”啊。
事主的门前搭着大戏台,吹响器的,唱流行歌曲的,唱河北梆子的,耍把势的,轮流上场。方圆十里八村的百姓象过节一样喜庆,他们纷纷来这里瞧热闹,台下、车上、都是人。老人们看到动人处,触景生情,边抹眼泪边瞧身边的看客,惟恐自己成了人家的笑料;中年人边看边挑剔毛病,说没有对台戏热闹;毛头小伙和妙龄少女眼睛只往人堆里瞅,使劲寻找心仪的异性青年。“吹鼓手”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退场时无不大汗淋漓。半夜时分,“吹鼓手”要散场。还没等主家说话,村里几个爱闹事的孬小伙起哄说:人家吹响的唱戏的,一过半夜就脱衣裳,你们这可好,一件也不脱。“吹鼓手”中有人回应说,俺们吹响唱戏是凭本事吃饭,不搞低级下流的东西!孬小伙的头儿听了,一下蹦到台上,扇了他两耳光。他也不示弱,一把就揪住对方的头发。台下又跳上几个爱惹事的年轻人,跟台上的人扭在了一处。主家闻声从灵棚里出来,大声劝阻,一旁的人也跟着拉架,他们才停下手来。“吹鼓手”看台下的看客们不依不饶的样子,只好又吹又唱了两个多小时。
院子里搭着灵棚,正位摆着遗像和灵位,供奉着五谷、馒头、水果、糕点、白酒、香烟、鲜花等。两盏长明灯在灵位的一左一右忽明忽暗的燃着;灵位前面的香炉也燃着三炷香,缓缓地飘向天堂。香,燃烧到快没了,就赶紧再蓄上三炷。灵棚的地上有家里人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也烧。灵棚门口贴有一副“椿形已随云气散,鹤声犹带月光寒。”的挽联。执事人把他家自己扎的公鸡、白幡、纸马、别墅、金银库等纸活摆放在灵棚的里里外外,花圈,挽幛及人们随礼的名单也在灵棚门外显眼的地方摆着。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也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G. 奶奶九十多岁了,去世是丧事还是喜事1
即全福、全寿、全终,缺一不可。
福寿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内“螽(zhōng)斯衍庆”(出自《诗经·周南·螽斯》,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门丁兴旺,起码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内辈分最长者;
全寿,年纪越大越好,最好越过百岁大关就更好了。不过像这种毕竟极少,一般在八十岁以上年龄即可,一些地方的习俗规定比较苛刻,必须要年满九十方可;
全终,即为善终,自然老死为善终。无病痛折磨,非天灾人祸,方得自然。
以上应该是大部分地区在办喜丧习俗中所遵守的条件了。
在清人编著的《清稗类钞》中就有关于喜丧的记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从中可看出,即使是在几百年前,亦是要“福寿兼备”方为“可喜”。
曾有网友讲述过一件亲身经历:在其老家华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岁老人以“福寿全归”的方式故去,这在当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很多都专门赶了过来看热闹。而逝者的亲人虽说哀伤,却并未悲痛。因为老人是寿终正寝,家中也早已经门丁兴旺,且以九十二岁的高寿无疾而终,这就是喜丧。
喜丧
虽说,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个人都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我想没有人会愿意死,但若能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愿意以这种方式故去。
在许多地方,在喜丧当天,家属还会特意请来戏班子,搭上戏台子唱大戏,且唱的也并非全都是哀乐之类的,若是来一个不熟悉内情的人听到的话,会以为这是在办喜事,而非丧事。
这就是所谓的“白事红办”。
白事红办
在陕北一些地区就是如此,老人们在活着时,会认为自己长寿是因为“罪还没受够”,在寿终正寝之后,被称为“上山”,意为“去仙山”,这时就会将丧事“红办”。而如果老人本身受过病痛折磨的话,虽说也会进行调养治疗,但不愿再去动手术开刀子了,只愿在病痛之中心态淡然的死去,这就叫“死好了”。
老人们对生死的态度看起来都比较豁达,上面这些说法猛一听将起来,就跟听《西游记》中“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一样。
而在四川地区,在一些高寿老人去世后,主人家还会特意准备一个“寿碗”,赠送给前来吊唁的客人,意为将长寿分享给宾客。
寿碗
其实不止是在四川,在其他许多地方也有此类习俗,客人们还会特意向主人家要一个“寿碗”回去给自己的孩子用,以此来让孩子们“沾沾老人的福气”。
很多朋友应该也都看过冯小刚导演的那一部《大腕》,在影片里面,应那位外国导演的要求,葛优为其安排了一出“喜丧”的“闹剧”。
《大腕》
为何称之为“闹剧”?归根结底,这就是披了一层“喜丧”习俗的外衣而已,而实际上与真正的“喜丧”却相去甚远。
但冯小刚导演却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层外衣,对社会上的一些流行文化做了十足的讽刺。
其实不管如何,再“喜”的丧事,也会让亲人们哀伤,因为这代表着亲人的逝去。
可以这样说,“喜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算是对亲人们的一种安慰。告诉他们,以这种“福寿全归”的方式死去其实是一种福气,用不着替他们难过。
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各种痛苦的方式离去的人,比起他们来说,“喜丧”确是一种“幸事”。
而这些才应该是“喜丧”之中,“喜”之一字的意义吧!
最后,有一部名字就叫《喜丧》的电影,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强烈推荐。
H. 老人90岁去世算是高寿吗
老人90岁去世,在现代社会的健康水平来说,算是上是高寿了。
在一些地方的习版俗里,老人90岁去世是“喜丧权”,意思是“以逝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意思就是说,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家族兴旺;年纪在80岁以上,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
(回答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解决问题。
原创码字不易,希望您能够采纳、点赞。)
I. 多大年龄什么情况下才算喜丧喜丧的由来是什么
俗话说,人有生老病死。家里的老人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就是“喜丧”。很多人都不理解,丧事还能“喜”吗?其实,传统意义上讲,凡是上无父母,下有四世同堂,90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都可以称为是“喜丧”。
第三个条件就是要年满90岁。活到90岁以上,也基本完成了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任务,也有了自己的后代。90年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人世间走一遭,也没什么好放不下的了。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要自然死亡,不管是车祸、火灾、溺水等等,都算不上是自然死亡,都算是“横死”。只有自然老去的才能算自然死亡,才能算是“善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喜丧”。其实最初,“喜丧”这种说法只是外界用来安慰死者亲属的,不想让死者的家人太过悲伤才有了“喜丧”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