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临终前为什么会流眼泪
这个问题让我看了好久,一行一行看了底下所有的留言,看得我眼泪一波一波地涌出来,擦都擦不干净。我从留言里看到了善良和慈悲,看到了人性的软弱,亲情的温暖和坚强,看到了面对死亡的无助和失去亲人后那永生永世的痛。这里每一个人说的亲人的离去,都触动着我的泪点,让我为陌生人的真情所感动和震撼。
我的老父亲是2009年五月去世的,我从美国赶回去看他,他还能挣扎着和我拉手,点头,我给他讲他爱听的笑话,他一边咳嗽一边装出笑的样子,好像特意让我看到他很好,很开心,但是当他看到我要离开房间的时候,老爸的眼角突然涌出一大颗眼泪。那一瞬间我再说什么都没用了,他那双含着泪的眼睛大大地瞅着我,一动也不动,恨不能用神光将我永远地罩进去,永远地装进他的记忆和灵魂里。
第二天,我的老父亲去了。直到今天,在美国,我所有电脑的密码,所有门锁的密码,所有网站的手机的密码,都有我老爸的名字。我每天第一个触碰的就是他的名字,看到的都是他那张熟悉的爱我的脸出现在我的电脑屏幕上。我是想用我的一切努力把老爸留在我的生活里,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是那么舍不得他走,,,,,
(谢谢提问题的朋友,给我个表露感情的机会,也谢谢各位和我分享你们的真情,让我。很感动)
善良和孝顺是人类最后的光辉,有这两种光辉,人不会太坏。男人挑女人时,必须看看这妹子是否善良和孝顺,如果不是,那么未来你们不可能好,你们的后代也不大可能好。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每每去公墓给老人扫墓,都会在墓碑都丛林里流连忘返,感叹生命的短暂和逝去,感叹活着的美好,感叹死后的宁静。每一个墓碑底下似乎都是活着的故事,都是脱口秀和人的声音。
亡是每个人都会走到的一步,而临终前的征兆常常让人无法把握。老人临终前其实是有征兆的,那么老人临终前都有哪些征兆呢?怎么判断老人是否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呢?最近,在金华市第二医院的老人康复住院病房,医生讲述了老人临终前出现的一些征兆,他们建议家人在病人临终前应时刻陪伴在身边,给病人以最大的安慰,以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金华市第二医院护士吴珍说,所谓临终是指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判定已到终末,活不过三个月的这段时间。她已护理过多位临终病人。据她观察,临终病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脑子清楚的,另一种是大脑已昏迷或脑子不清楚的。对于临终期间大脑已昏迷不清的病人,虽然看不出其表情,但从心电图等仪器的监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情绪起伏。这类病人在临终前一般生命迹象比较平稳,没有什么大的波动,其原因是他们的大脑早已失去思维能力,意识不到死亡的来临。但也有一些病人例外,曾经有位病人,得病以后因为记忆力减退,一直记不起家里的亲人。然而有一天他的脑子突然间清醒了过来,准确地叫出了大家的名字,家人很高兴,并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病人快不行了,还以为是他的病情好转了,结果他当晚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是有经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病情的“好转”是向亲人发出的诀别信号。而脑子清楚的病人就不一样了,病人虽然接受了死亡的事实,有的还能够和家人交流,告诉家人自己的感觉,但从病人的眼神、眼泪等一些肢体语言能看出其惊恐和留恋。像上述的那位80岁老人所表达的语言及抓住家人的手紧紧不放的举动,就表现出其对死亡的惊恐及对人间的留恋。其家人感人肺腑的语言让病人平静地度过了最后一刻。还有那位40岁的女士,其丈夫表示他很爱她,并会照顾好儿子,让她放心地离开了人世。在病人临终这段时间,家人的关怀和安慰非常重要,家人合适的表态会让病人觉得无比安慰。吴珍表示,每次看到病人临死前对生活的那种留恋,对她都是一种震撼,让她更深刻地感到身体 健康 的重要。吴珍曾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因为脑溢血变成了植物人,在老人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虽然工作很忙,但她还是每天抽空到医院为母亲擦身,换衣服,风雨无阻。如果女儿实在没有时间,其女婿就代替妻子照顾丈母娘,帮她擦身。这件事至今回想起来都让吴珍感动。吴珍说,几乎所有的病人临死前都希望那个时候对自己最重要的人能够陪在身边,帮助自己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或是解决担心的事。害怕、不放心是大部分病人临死前的心理反应。所以很多时候,作为病人家属要做的,除了赶到病床前送亲人最后一程外,告诉病人你是多么爱他、感谢他,活着的人会相亲相爱,这对逝者来说是最好的鼓励。而且这样做的话,家人也不会因为没有表露心声,让病人带着遗憾去世而一辈子感到自责。
深有体会!就在前几天,我奶奶在病床里也去世了,也是含着泪末离开!我亲身经历讲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奶奶因为一次肺部感染导致蔓延很难控制,在ICU病房里度过了4天。我那个有点傻的父亲居然去问还有几天!医生的一句话,让奶奶从icu接回家中最后的3天!奶奶嘴里很难出话,但我大概知道他讲什么!每次一句话的背后,都能看到奶奶眼眶里的泪珠在游动。那种泪珠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出的样子。一滴泪水,从我自身角度来看,是一种“思爱”,还有一种“惋惜”。
一种“思爱”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的画面,每当自己回到家中,老人都会为自己打水?每当你出门的时候,即使你离家门有那么丁点远,但你仿佛都能看见奶奶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早点回来儿),每当你对着手机笑时,家里老人就会凑过来看着你开心的样子。那你知道吗?这些都是老的“思爱”,每个动作,情绪,都影响着老人心中那颗大大的“心”大多数老人不追求自己过的有多好,但都有一种“自私”让儿女陪在身边,即使不说话,看着你们开心,老人家心里就开心。 一种“惋惜” 我18岁时还跟奶奶挤在一张床睡觉,时不时都能听她说:“小时候你看着别人吃泡泡糖,嘴里像他们有模有样的嚼,都怪奶奶不好,没钱买泡泡糖,拿着自家的花生给你吃!”奶奶带点泪水的话语中,带着惋惜自责,没让孙子吃好过好。我都记不起来的事,奶奶却记着清清楚楚。这些事都能证明老人常常会回忆成年往事,特别是让心里记忆犹新的。
老人临终前为什么会流眼泪?流不流泪,取决于你是否曾经有没有孝敬老人,孝敬分为多种,我认为有一种孝是最真诚最幸福的孝,那就是陪伴!多去老人那唠唠嗑,吃吃饭,吹吹牛,让老人觉得现在每一分每秒都是幸福开心的!而不是去怀念成年往事!
(不喜勿喷 )(下发评论各自看法)
老人临终流泪确实是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临终时,各种器官退化,衰老,泪腺无法控制,一旦液体产生,就容易流泪。
第二,临终时,脑部是最后死亡的器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法律判断死亡与否是以脑死亡为标准的原因。
脑部在临终前,会回忆一生重要的节点,其中无非是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些情绪都会流泪。
第三,人类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流着泪离开这个世界,一个轮回走完。
所以,不论时间长短,大家珍惜每人只有一次机会的旅行。
我看了佛教的许多经文,老人临终前为什么会流眼泪,是灵魂出窍,舍不得离开亲人留下的最后眼泪,经文中还介绍。人死了,灵魂在灵堂中游离,看到人间悲悲惨惨,哭哭啼啼,有话难讲有口难张不忍心的悲惨场面,留下最后告别眼泪,三天后,离开人间,有进入天堂,有进入地狱,有转入人世,这就是从善,从恶的区别,俗话说:头上三尺有神明。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这就是从善积德的因果报应。现在好了,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祖国富强了,共产党是大救星,所以我们的老百姓也要学会感恩。扶贫,是最好的善举,修桥修路与人方便是最好的功德,一生尽做好事,一生无愦憾,百年之后,不会留下无悔眼泪,让子孙们过上更好的幸祜生活。
老人临终前为什么会流眼泪?并不是只有老人才流眼泪,凡是临死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要流泪。只不过有的从眼角滚落出来,有的则停留在眼眶内没注意而也。这点医生最清楚。
按科学的解释,人断气后眼睛的瞳孔迅速放大,里层蕴藏的眼泪趁机溢出的原因。
按唯心的解释,道家的说法,人的眼泪是最龌鹾,最阴暗,最凄苦的象征。人死后都要去阴朝地府等待下一轮投胎转世。转世是真的,至于投胎,投什么胎就不好说了。总之没有一个愿意投胎做人的。都觉得变成人最不值钱,赤条条的来,辛苦劳作几十年,走时只穿得一身衣服走。每次被阎王点到投胎做人的一个都不动。这令阎王很恼火,下令不去打也要打去。不然大家都不投胎做人,人类就会灭绝,人类一灭绝,阎王府还设来何用?于是凡是不愿投胎做人的都捆绑起来用板子打。结果凡是投胎做人的一下地就哇哇大哭。屁股上青一块紫一块,都是阎王手下打的痕迹。手腕处同样留下被纯子绑过的纯子印。
阎王还规定投胎做人的人,为了不给地府造成宁死不投胎做人的思想,凡是哭着而来的,必须笑着而去。否则死后回不了地府。因此凡是临近死亡的人,都不得不把眼泪挤出来,留下一副微笑的面孔,装出一副人间多美好的假象。
所以,临死的人都要流眼泪。活着的人还千万不能把眼泪滴落在死人的衣服上。否则只要一过赖河桥,被阴间发现有流过眼泪的痕迹,死去的人立即送去下油锅,用锯条剁成肉酱,从此永不操生。所以死人流眼泪是被阎王逼的。
想起老妈临终前的眼泪,我就想大哭一场。
老妈是13年离开我们的,最后三个月老妈是忍受巨大的痛苦在病床上都没流过眼泪,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的老妈,我都哭了,可老妈却还叫我不要哭。
老妈临终前半个月,我一直在医院守护老妈,因为有几次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亲友们都纷纷赶来了,但一次次又抢救过来了,最后老爸接受亲友们意见,放弃抢救,我知道亲爱的老妈这次真的会离我而去了。
先天晚上,老妈见我衣服穿得少,使出最后的力气叫我多穿衣服,那时老妈己经在说糊话了,我知道是那个世界的人在招唤她了,但老妈却还记得让我多穿衣服,而且还是她临终前最后说过的话,每每想到这儿,我的泪都奔涌而出。
临终那天下午,一贯盛气凌人的姐竟跟我和老爸吵架,我看到老妈眼角流出了眼泪,我给老妈擦了眼泪,后来医生把我和老爸叫出来,让我们准备后事,爸出去以后,我也给老妈要烧的钱纸等东西准备好,然后去买点东西,谁知我刚出医院没多久,我姐电话我说老妈不行了,我立即急速往医院赶,也真是奇怪,那么大的医院平时几台电梯都要等好久。可那天下午六点多应该是人最多的时候,那台离我最近的主电梯竟空无一人,好象在专门等我一样,我急速赶到到18层老妈的病床前才几秒钟,老妈就永远离我而去了。看来是老妈临终前显灵了,是想她儿子给她送终。
老妈走了,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永远离我而去了,想到这里,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奶奶离开我们一个月了,今年二月二她去烧香时祷告说,自己走时要一觉睡过去,不要躺床上受罪,给儿孙后代添麻烦。农历二月三十,她真的自己坐在床头的姿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我回去时,她已经躺在了地上的"冷铺上"了,标准的中国传统式老太太,干净整洁明事理。我们后辈都很内疚,没人在跟前"送老",享年八十三岁。她修积的善让她按自己的心愿离开。平时身体很好,走的前一天还在菜园里栽葱。
1984年,父亲去世时才46岁,一场手术的意外让做县一中教师的他英年早逝,他是带着对妻儿的牵挂去的,眼里含着泪水,去世前,他几次从昏迷醒来时对妈妈说:我看见你和三个孩子变成小人人模样,在自己头顶上围成一圈,转啊转,我担心你们,我不能离开你们。但父亲最后还含着不舍的眼泪离我们而去。
从此,我家失了顶梁柱,母亲是个农民,三个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生活一落千丈。我正上大学二年级,为了自筹学费,我和另外一个来自农村的同学承包了学生宿舍楼1一5楼的厕所,不顾脏臭,不惧白眼,每天打扫一次,每月才能挣30元钱。父亲的去世,给我家带来生活的囧迫,这阴影直到我和弟弟都大学毕业后的十几年里也一直抹不去。而现实也让我和弟弟更加自立,坚强,出息。
现在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而且当了爷爷,家庭生活很美满,母亲七十多岁了,身体康健,弟弟妹妹生活都很幸福。快清明节了,以此告慰父亲,在天堂里安好
Ⅱ 80多岁的老人总是惧怕死亡,怎样缓解这种焦虑
回想你的恋爱情人,你的老伴,还有和爱人在一起甜美的往事。这样想的多了,你就会思念她,你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要与她相见的感觉,而她正在那边等着你。想啊想啊想啊,您说惧怕死亡,我不是您,也没有到老年,所以无法体会那种感受,不敢妄评。我想您的话大概是真的,因为坊间流行一种说法: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我不知道几十年后
人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是阻挡不了,也是无法幸免不死的。所以说,人生死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我有一位大爷,今年九十一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可以。之所以能活这大年纪,我看主要还是心态好,乐观豁达,从不把生死放在眼里,他常说:“这辈子我已经够本了,同龄人都上了天堂
Ⅲ 老年人正确面对死亡应该怎样做
“人生七十抄古来稀”这是旧中袭国贫穷落后的结果,现在我国的平均寿命已达70多岁,耄耋老年人多得很,百岁老年人也不少。但人到“古稀”总是“隔天远,隔地近”,死亡总会不期而至,或迟或早无法预料,所以我们要能够正确面对死亡。具体可以参照一下做法:
一是正确地对待疾病,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我们老年人的生存。和疾病作斗争,某种意义上是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强化人的免疫功能,乐观的态度、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二是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们老年人应该明白,任何人都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三是要过开放性的生活,人老了不要封闭在自我的圈子里生活,要多融入社会,走走亲戚,会会朋友,街坊邻居串串门,打打麻将,下下棋,谈古论今,聊聊天。这对陶冶心性,开阔胸怀,调整心态很有好处。
Ⅳ 人为啥到了老年年龄 就不再害怕死亡了
生老病死是人发展的自然规律。随着年纪的增长,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下降,老年性痴呆、震颤麻痹、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但即便如此,老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仍然充满恐惧。
中国人谈死色变,面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甚至感觉死亡离每个人都很遥远。变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知着身心机能的日渐流逝,恐惧着生命终点的到来。体力在消逝,身体变得大不如前。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老人该如何摆脱死亡恐惧。
(1)生老病死,是一个需要不断面对过程
无论医学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有多么大的突破,生理的衰老依旧是无法避免的。从三十岁开始,我们的心脏泵血功能逐年下降 ;四十岁左右,肌肉的力量开始走下坡路,骨密度以每年 1% 的速度流失;到了八十岁时,我们会丢失将近25% -50% 的肌肉;
同样,大脑的处理速度从四十岁左右开始降低,到八十五岁40% 的人都可能患上老年痴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不断上升。对死亡充满未知,是人们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
(2)亲友逐渐离去,带来更多的是孤独
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对于孤单和寂寞,相信没有人会喜欢。
也许自己的身体还算健康,但是每当同学聚会、去公司参加庆典、或者与周围同伴聊天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
眼看着身边的亲友一个个离去,感同身受着他们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中年人健身泡枸杞,老年人跳广场舞、听保健讲座,都一样是希望生命可以延续得长一些
从老人自己的角度来看,死亡意味着和最亲近的人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的话,对彼此都念念不舍的,对死亡的恐惧会更深。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容易带来的孤寂感。
Ⅳ 老年人应怎样平静地面对死亡
平静地面对死亡,是一种痛苦的、悲伤的、无可奈何的接受,但这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表现,那么,怎样才使自己从容地走向死亡呢?’(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我们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通过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活动,与死亡作斗争.使人生更加美丽。(2)从心理上对死亡作好充分准备。老年人一般都能预感到自己生存的时间不多了。此时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自己剩余的时间,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3)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义,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轻生。轻生是懦弱的表现,虽然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应该轻易地去死。而应紧张地生活下去,这可以使自己平静地对待死亡。(4)正确对待疾病。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体的生理活动,加强人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帮助治愈和缓解疾病。因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正确对待疾病,是强者的表现。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安乐死”也未尝不可。老年人正确地对待死亡.战胜死亡,还需要有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等等心理品质,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延伸阅读什么是疑病性抑郁症如何自测心理衰老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年龄
Ⅵ 人老了越来越害怕死亡是有原因的,这个80岁的老人说出了实话
人有很多种活法,但是到头来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人老了,都要面对死亡。
有人说人总归要一死,坦然面对就是,话虽如此,但是真的要面临死亡了,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感。
由于以前在医院工作,见过太多悲欢离合,对这方面深有体会。
《百年孤独》里说:“一个幸福的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我们终其一生,为的就是体面的晚年,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的幸运,更多的是活得越来越艰辛。
林伯80岁了,是我们科室的常客,倒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老人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发生并发症,林伯来医院的次数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林伯的孩子不是这么认为的,儿子认为老人没事找事,女儿觉得老人做,孙子们都有各自的事情,每次来的时候,儿子都很不耐烦,觉得老人在浪费他的时间。
有一次我问老人的儿子,老人怎么动不动就要来医院?老人的儿子说:“怕死呗”。这不是气话,而是真的,老人是真的怕死,每次来医院都是小问题,但是就要上一趟医院才放心。
后来接触多了,对老人的事情也有所了解。
老人80岁了,已经体验过人生百味,照理来说,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也经历过许多事,见过许多人,面对死亡,心态应该很平稳才是,怎会因为一点点小事都表现如此慌张,老人的儿子坦言,其实以前还好,老人心态挺好的,可是自从母亲去世以后,老人就越来越怕死。
妻子去世那天,老人没哭,没闹,一直沉默着,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后来老人就格外注意身体,动不动就说哪里不舒服,要上医院。
他记得以前父亲可是很抗拒上医院的,总说自己没什么问题,就一点小毛病。
不得不承认,以前我也认为人越老的话,对世间万物往往看得越通透,心态也会豁达和从容一些。
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老了以后,都会越来越害怕死亡,这位老人就曾经跟我说过他很怕自己哪天就走了,自己也不知道怕什么,但就是怕。
虽说人老了,就应该看透了,但是真正能够看透的又有几个。
人老了,免不了一场兵荒马乱。
但是再害怕,人终归有走的一天,后来老人走了,那天,随着老人的最后一下心跳停止,我看到家属脸上的竟然不是悲伤,而是解脱。
很真实,也很现实。
人老了,越来越害怕死亡,不料身边的人却越来越不耐烦,仿佛都盼着解脱的一天早点到来,人到老了就会发现,活得越久,承受的折磨越多。
一方面你无力阻止死亡的到来,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恐惧。
后来,我跟我妈说起这件事,我妈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年轻的时候,经历得再多,拥有得再多,失去得再多,都不觉得有什么,毕竟来日方长,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生也开始慢慢地进入人生的下半程,曾经那些在身边吵吵闹闹的人,以为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的人,也开始逐渐地离去,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也会有一天离开。
是啊,人都是在感觉到事情无法掌控的时候,才开始反思。
人老了,就会越来越喜欢回忆往事。
这位老人的儿子就跟我说自从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爱跟他们唠叨,回忆过去的事,可他们哪有那个闲情逸致听他说,只能敷衍他,那时候他不懂,他总觉得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再说也无益。
他当然不懂,因为他还有时间,但老人没有时间了,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是想要说故事,他是想回到过去,他是遗憾没有好好珍惜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老了,就意味着离死亡不远了,而人一旦死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都与他无关了。
现实生活里,人面对死亡更多的是恐惧,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豁达,那人越老了,为什么会越来越害怕死亡?
01.对过去的遗憾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得过且过的生活,总想着来日方长,等等再说往往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拖延的底气来源于时间,而年轻是他们放肆的资本。
殊不知,时间就这样在他们的指缝间一点一点地溜走,等他们意识到时间不多的时候,人生已经走入了下半场,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老了想做也来不及了。
人老了,身体会变差,身边的人也会离去,你本来打算老了再来弥补过去的遗憾,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过去,你只能无奈地跟时间妥协,别人以为你看透了,其实你是无能为力,只能选择跟时间妥协,但内心的遗憾还是有的。
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也不够关心妻子,后来也习惯依赖妻子生活,直到妻子去世以后,他才发现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才知道妻子的好跟苦。
他想要弥补,可妻子早已不在了,好好活着,时常念着妻子也算是对过去的弥补。但一旦走了,就连弥补和怀念的资格都没有了。
人老了,就会越来越爱回忆过去,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仿佛回忆能抓住过去的尾巴,能够让时间走得慢一些,殊不知人老了,就意味着离过去越来越远。
2:对未知的恐惧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爱夸夸其谈,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反倒害怕了,不是惧怕这件事的本身,而是对未知的恐惧。
人在年轻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人陪伴着,即使面对未知,也能充满信心,但是人老了,身边的人呢开始慢慢地离自己而去,而年轻的后辈们也有各自的生活,没有人有时间听你说话,更不会有多余的时间陪伴你。
这时候的你,就会陷入一种极大的孤寂里面,你抓不住过去,对未来也一无所知,仿佛掉进了一个绝大的黑洞,没有出口,只有无尽的深渊。
而病痛就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过来,让你的恐惧加倍,仿佛会加速你的死亡。
人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胡思乱想中,安全感的缺失会放大一个人的悲观。
你不是不知道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但你还是无法避免地害怕。
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往往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没有人能体会你的恐惧,也没有人能够帮你战胜恐惧,仿佛偌大的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
老人说他之所以要来医院,是因为医院有同样的人,也有医生护士,能够减轻他的恐惧感,但是在家里,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也许哪天没了也没人知道。
03:害怕被遗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总有退出人生舞台的一刻,也会有被遗忘的时候,但是人还是会害怕被遗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那么洒脱。
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眷恋,对一个人有了念想,就会害怕被遗忘,遗忘意味着抹去来过这个世界的一切痕迹,等于否定一个人的存在。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逝去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只有活着的人,才会害怕遗忘”,人活着最让人焦虑的时刻,是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刻,生命旺盛的时候,还有很多机会去绽放生命,去陪伴自己想陪伴的人,但是人老了,便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就会越来越害怕被遗忘。
人来这个世界一趟,无论结局好坏,总会有所怀念,但是老去,会把人跟张哥世界隔绝,会让一个人被这个世界遗忘。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原因,去过一趟老人院,那里是离死亡最接近的地方,他们都被外面的世界遗忘了,慢慢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没有人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人老了,身体会慢慢被摧毁,尊严也会被一点点地撕碎,人连最后直面死亡的勇气都会失去。
小结:
求生是一个人的本能,人老了,面对死亡的坦然是对无能为力的屈服,而害怕是最后的倔强。
当你明白了这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人老了,就会变得作,不是他想折磨你,他只是恐惧,想要理解和陪伴。
人生很长,也很短,珍惜当下,老了才会少一点遗憾,才能尽量保留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珍惜眼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备。当老了,面对死亡,能够尽量保持坦然。
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还没准备好,就已经老了。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走好每一步。
Ⅶ 老人怎么面对死亡的恐惧
1、老人来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源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的得愉快而有意义。
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现代社会长寿老人很多,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死亡。
Ⅷ 怎样安慰老人面对死亡的心情
Ⅸ 老年人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有恐惧感
老人面对死亡会经历五个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医生伊丽沙白.库伯勒.罗斯通过对大量晚期患者的访谈及研究患者临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动,将濒临死亡的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
第一阶段:否认与隔绝
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意义在于抗击痛苦,帮助重拾自我,激发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久就转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态度。
第二阶段:愤怒
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阶段:交涉
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
第四阶段:抑郁
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
第五阶段:接受
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Ⅹ 是不是死亡只有80岁老年人才需要面对
你好,不是只有80岁老年人才需要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有两种,一种是面对自己的死亡,一种是面对别人的死亡。
面对自己的死亡可能在心态上需要调整,所以,一般是年纪越大的人越看得开。当然,肯定会有一些极少数,因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有的是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总之一般情况来说,面对自己的死亡的话就是在生病的人或者是年纪越来越大的人,可能越来越需要面对这个问题。
那面对别人的死亡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有的经历。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面对自己亲属的死亡,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亲属。而就算不是自己的亲属,那么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是新闻中的人的死亡,这应该也算是面对死亡,只不过死亡的人分远近而已。不管死亡的人是谁,可能都会给人带来一些感触,而这些感触有的深有的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