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78岁奶奶坚守上海最后一家传呼电话亭,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
是她亡夫的遗愿支撑着她坚持下去,虽然赚不到钱,但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很有成就感的。
❷ 我爱上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怎么办
爱吧,70岁的老奶奶是值得爱护的,要是想发泄性爱,那就再找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除非这个老奶奶真心的想要你……
❸ 一位70岁爷爷扮哈利波特为奶奶圆梦,这是你理想中的爱情吗
是的,这是自己理想中的爱情,也可以看出两个人在生活中非常的恩爱,所以在70岁的时候还可以做出这么浪漫的事情。
❹ 70岁保洁奶奶智救落水女子,她是用了什么办法救出落水女子的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身边发生了特别危急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慌张,应该及时的冷静下来,想出相应的办法,从而成功的克服困难,在古代,有司马光砸缸去拯救自己掉入水缸中的小伙伴,而70现在有岁的保洁奶奶拯救落水的女子,这些勇敢的急中生智的行为,还有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沉着冷静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如果说在你的周围遇到有人落水的话,你及时想要去救人,也不能够盲目地跳入水中去救人,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去救人一定要有一定的保障,不能够到时候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这就得不偿失了,帮我们在水域边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小心翼翼的,万一掉进水里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❺ 四川一老奶奶用小水管帮消防员灭火,从安全角度你如何看奶奶的做法
每逢春节就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我们庆祝春节到来的同时,也要注意身边用火用电的安全。在四川广元发生一起起火事故,在该事故中,一个七旬老奶奶用小水管帮消防员灭火,在网上引起许多人的议论。
幸好起火建筑物被成功救火,也没有人员在这次救火行动中受到伤害,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❻ 9.12地震救援人员的感人故事
一次次被感动,就像是一次次的爱国主义教育,那么生动。这些故事都来自灾区,本人摘自网络,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也许还有感动的事情已经发生,也许还有更多感人的事情将要发生,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汇聚起来。
母亲临终喂奶 女婴含乳头生还
龚晋是一名年轻的妇科医生,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妇科工作。5月12日刚好飞抵成都探亲。5月13日,龚晋来到重灾区都江堰参与救援,他在现场的身份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三天来,他抢救近200名伤者。回忆起连续几日的救援场景,龚晋不胜唏嘘。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龚晋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龚晋说,看到女婴的反应,在场者无不掩面。
“我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龚晋掩面而泣。一个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在妇产科见惯了初生的妈妈给自己孩子喂奶的场景,而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幸福的场景却让他产生无法抑制的悲恸。
一家五口搂在一起,等待死亡降临
一名中年男子说,发生地震时他在二楼,感觉摇晃时赶紧往下跑,幸亏跑得快,除了胳膊受伤外,其他部位没事,他的家人都在外面,也侥幸逃过了这一劫难。但地震后几分钟,平通镇上哭嚎声一片,惨不堪言。“我们镇上有一家,五口人都没了,一个都没有出来。”他说,这家还是祖孙四代人,老奶奶、女儿、外孙子、外孙媳妇,还有个不到周岁的小宝宝,全部埋在了倒塌的房屋里。令人悲痛的是,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时发现,他们一家五口人竟然是紧紧地搂在一起的。“在那个紧急关头,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看他们的姿势,可能是想一起跑出来,或者互相为对方遮挡着砸落的物件,谁都不想丢下亲人。”
女教师怀抱孩子倒在水泥板下
13日,记者深入灾区采访,发现了许多在抗震救灾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体现着生命的尊严与伟大。
■绵竹/幼儿园老师瞿万容
“她扑过去
为孩子挡住水泥板”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五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像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13日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了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外甥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
13日,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地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发生在四川绵竹一学校抢救现场的一幕让人永远不会忘记。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坍塌的教学楼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30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中撤退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面对阻拦他们的人员,一名消防战士跪了下来哭着说:“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女孩废墟里读书坚强让老师哭泣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什邡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当邓清清被救出来时,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施救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我们会拉着你们站起来!
震后第三天了,北川、安县的灾民和伤者还在陆续送往绵阳市的医院和体育馆。
12日当天,我和家人所幸都逃了出来。第二天听说九洲体育馆和附近的解放军520医院有很多北川来的灾民,我和母亲就决定去帮忙。
在520医院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灾情带来的震撼,卡车装着一车车伤员运抵医院,部分病房已经受损,大厅里、空地上都是伤员,一些手术就在帐篷里进行。
北川和安县未受伤的灾民被安置在九洲体育馆。他们被分成小组,学生小组由老师任组长,村民小组由村干部任组长,志愿者和单位对口负责各小组。
一些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父母,照顾他们的老师隐瞒着实情。北川的一位中学老师把救出的3 7名学生送上车后,又转身回去继续救援。
很多绵阳市民都自发投入救援,不少人捐出饮用水、药品和衣物。三四公里外的磨家镇,居民熬好粥,蒸好馒头,送到医院和体育馆。
尽管大家都是灾民,但他们是更需要帮助的人。
街上已经有郊区的菜农摆摊买菜。但愿生活能够尽快恢复。
北川没了,北川人还在!绵阳已经站了起来,我们会拉着你们站起来的!”
重庆崽儿驾车日行1300公里回渝
记者昨天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了一辆牌照为蒙A80102的越野车,车主龙中彬跳下车说:“我是地道的重庆崽儿,5月12日发生地震时,我还在内蒙古上班,当我次日得知重庆要组织越野车队前往灾区救援时,我14日一大早就出发,当天就开了1300公里。休息了3小时后,第二天又开了1000公里赶回重庆!”
但愿网络上从此没有指责、埋怨、互骂!只有积极、团结、鼓励!
朋友,一些感动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进去看看吧
http://tieba..com/f?kz=384326990
回答者: hzyangxin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23 12:59
❼ 台湾花莲24小时救灾什么情况
在寒雨、余震中抢救生命——台湾花莲小时救灾见闻。
2月7日,受灾市民在花莲体育馆内的收容所休息。
为了保障民众安全,花莲县政府已在花莲体育馆设立了临时安置所,为民众提供睡袋、水和食物。记者在体育馆现场看到,民众铺位摆放井井有条,被褥干净,食品齐备,环境整洁。而台湾各个民间慈善组织、公私营企业则纷纷在场馆内为民众提供丰富物资及便利服务。70岁的花莲市民李奶奶和儿子、孙女都住在体育馆内,她说:“地震虽然可怕,但来自各界的关心让我感到很温暖。”
❽ 我奶奶今天70岁了,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近她说话时身体会不由自主抖动而且眼睛也不舒服
问题分析:
你好,病人的情况考虑是糖尿病的眼损害,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意见建议:
建议口服营养神经的药物。推荐甲钴安片,加上维生素B1片。
❾ 发生在义乌好人好事事迹
义乌十大好人评选候选名单
自8月开始,浙中新报与义乌团市委、义乌市创建办、义乌市慈善总会,以及金华第一百货义乌天成店、义乌热线·稠州论坛等联合推出“义乌好人———寻找身边的道德力量”活动。一个多月来,新报记者深入义乌各镇(街)、村(居),寻找从事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通过文字和镜头报道了20位爱心人士的事迹。
好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积极向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在义乌200多万父老乡亲和外来建设者中,好人远远不止十个,它可以是一百、一千、一万、一百万和每一个。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寻找义乌民间好人”,挖掘时代真善美、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全社会向善的力量,让温暖善良的爱心之举传遍义乌,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今天,我们将这20位“义乌好人”候选人集合在一起,让大家来评选自己心中的“义乌十大好人”。(在读者的报刊投票和网络投票的基础上,我们将组成专家组,最终评出10位“义乌好人”。)
1.陶辉平 义乌稠城街道下西陶村人,34岁。他现在的职业是货车司机,很辛苦,但14年来,他献血48次,捐献的血液超过3.1万毫升,相当于6个正常人的全身血液。他曾是义乌“献血状元”,也是义乌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2.年小恩 义乌佛堂人,“80后”。她是全国性公益组织“中国支教联盟”负责人。6年来,她和她的伙伴在中西部地区建立150多个支教点,还在缅甸北部建立4个支教点,进行跨国支教活动。(图为缅甸支教点)
3.金允泮 退休老师,74岁。他退休10年来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关注社区老人,二是关爱祖国下一代。他还先后走访了义乌23所民工子弟学校,给他们关爱,并送去电风扇、书桌等爱心物品。
4.潘新荣 义乌上溪人,60岁。他在义乌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当了28年的乡村医生,工作兢兢业业,村民有病,随叫随到。28年里,他有一半的除夕独自在诊疗室度过。至今,他还在为乡亲们服务着。
5.李冬莲 义乌佛堂人,55岁。她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曾同时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中风的公公、偏瘫的婆婆,如今婆婆瘫痪在床已12年,她仍一如既往服侍,每天抠屎接尿,尽心呵护。
6.何大妹 义乌女企业家,从小并不富裕的她,一直感恩和回报着社会。15年来,她默默资助贫困学子,花在修建学校、看望贫困家庭等慈善事业上的支出达数百万元。
7.黄雪云 来自宝岛台湾,在义乌经商十多年。她默默资助着兰溪、武义、磐安、义乌近200名贫困家庭及孩子,还曾在兰溪游埠成立一家“特殊养老院”,供13名老人免费吃住。
8.吴忠尚 义乌义亭镇鲍宅人,45岁。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右腿残疾,但他身残志坚。他创办的动物药物企业,雇佣的工人1/3是残疾人。他还一直关注、推动残疾人的健康事业。
9.郑万红 网名“甜甜”,这个从衢州嫁到义乌的27岁女孩,从汶川地震以来一直坚持默默无闻做公益。她是义乌“义工之家”的账房,同时也是助学组的核心成员,每年经她核实、登记的孩子达数十人。做义工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10.林俏云 义乌苏溪女孩,“90后”,职校毕业后入伍。今年6月云南宁蒗发生地震,她只身前往救灾。回义乌后,她发起成立首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义乌蓝天救援队,目前他们已参与永康的一次搜救人员行动。
11.王荣凯夫妇 家住义乌保联西街。他和老伴吴卫芳是一对“花甲夫妇”志愿者。他们每年参加志愿者活动达七八十次,3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0个小时。
12.何志伟 义乌城西街道五星村人,22岁。他孝顺,有爱心,独自照顾生病的父亲和81岁的奶奶。4年多来,他平均每月2次去敬老院,走遍了义乌14个敬老院,还是“义乌蓝俊志愿者俱乐部”敬老小组组长。
13.哈米朗朗 伊朗人,他来义乌经商8年,积极参与义乌社区公共服务,他还是一名义务消防志愿者,先后被鸡鸣山社区评为“和谐共建家庭”、“平安家庭示范户”、“优秀居民议事会成员”。
14.楼园营 抗美援朝老兵,86岁。20年来,他利用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先后救济、资助177人,捐助款达10万多元,受助者遍及周边10多个县市,包括莘莘学子、老弱病残、烈士军属……
15.黄自立 陕西人,27岁。他是义乌一家小理发店店主,他的小店对7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不收费,两年多来,已有2000多人享受过免费服务。
16.杨尚南 义乌江东街道江南社区人,85岁。10年来,患有“三高”的他,每月定时到小区为大家量血压、测血糖,至今已累计为4万多人次免费服务,包括很多上门服务。
17.义乌雷锋车队 2009年3月成立,今年3岁半。这支队伍最初有13名成员,其中12人是来自义乌各出租车公司的“的哥”,他们收入不高,却践行“市区乘车三免”服务,在“高考日”、“无偿献血日”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18.丁玉平 人称“老丁”,河南邓州人,60岁。在义乌的11年里,他先后帮助上百名外来建设者免费维权,还先后筹集3万多件衣服,送到中西部贫困地区,将“义乌温度”传递到千里之外。
19.鲍苏明和龚洪才 义乌稠江街道人。他们加入义乌“爱心公社”6年多来,一直默默支持公益活动,先后到过云南、青海、四川,参与“爱心书包漂流”活动,每年还为慈善活动免费提供货运车辆。
20.陶旭明 自掏腰包建立了义乌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并聘请多名专职律师,长年免费为外来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至今工作站已受理360多起案件,为外来建设者挽回670多万元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