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耳朵后面,还有头总是一阵一阵的疼,怎么回事
您好,如果是在耳后突起的地方疼痛可能是神经性的头痛,看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是电击一样的感觉那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建议及早的治疗
❷ 我老妈最近耳后根神经经常疼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员无论病程长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鼻旁窦炎、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非典型面部神经痛。
参考资料: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本病多见于女性,常在40岁以上发病。绝大多数为单侧性,个别病例为双侧性。疼痛发作突然,常从面颊、上颌或舌前部开始,很快扩散。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有针刺样、刀割样、触电样或撕裂样。发作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和流涎等症状,因此称为痛性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很短,短至数秒钟,长至1~2分钟,可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无疼痛。一般白天或疲劳后发作次数增多,症状较重,休息或夜间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亦轻。病人的唇部、鼻分、颊部、口角、犬齿及舌等处特别敏感,稍一触碰即可引起一次发作,称为“触发点”。发病初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以后发作次数增多,间歇期也缩短,这样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然后缓解一时期,接着再发作,很少能自愈。一般在冷天易发作。
诊断时需与牙痛(为持续性钝痛,可发现病牙)、副鼻窦炎(为持续性胀痛,副鼻窦处多有压痛)、青光眼(前额痛为持续性胀痛,有怀疑时可测眼压)鉴别。当三叉神经痛伴有三叉神经受损害的体征或其他颅神经损害体征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时,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说明颅内严重病变,需及时去医院作必要的检查。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先应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痛痉宁、苯妥英钠、氯丙嗪、安定、七叶莲以及各种止痛剂。对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服药后有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发作严重,服药治疗无效,又不愿接受手术,或健康情况不能承受手术者,可考虑作三叉神经封闭治疗。
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分别是什么?
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仍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
(1)血管压迫学说:
1920年Cushing提出,原因不明的颅神经麻痹,可由脑干附近的动脉压迫所致。压迫血管可能是脑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2)机械压迫学说:
1937年Lee提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根受到岩骨嵴的压迫所致。有人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齿状突的位置平均较正常人为低。而颅底陷入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3)缺血学说:
因三叉神经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易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及脑缺血,故有人提出,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因反复缺血而致三叉神经痛。
(4)中枢病源学说:
有人把三叉神经痛解释为丘脑症候群,类似癫痫发作。病灶并不在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或周围支上,而是由于丘脑�皮层机能障碍和脊髓三叉神经核团异常引起,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罗氏胶质内中间神经元变性,中枢性门功能的抑制解除而致疼痛发作。
(5)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病灶性或病毒感染所致,提出感染学说;还有人认为由于患者胃酸减低、蛋白质消化不良,产生组织胺或类组织胺物质,使三叉神经过敏性水肿而致三叉神经痛的变态反应学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沿三叉神经走行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颅骨病变所致。
(1)脑干病变:
延脑和桥脑的病变,如脑干空洞症、血管病、炎症、多发性硬化、肿瘤等。疼痛表现不典型伴有脑干结构损害的表现。
(2)三叉神经干病变:
多为桥小脑角肿瘤、蛛网膜炎等。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3)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病变:
颅底肿瘤、颞叶下部脑膜瘤、转移瘤或颅底蛛网膜炎等可侵犯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带状疱疹是其主要特征。
(4)三叉神经根病变:
眶内肿瘤、眶上裂综合征、海绵窦部病变都可侵犯三叉神经根而致三叉神经痛。
因上述原发性或继发性种种原因造成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由此引起周围性异位性复发性电活动及三叉神经核的节段性抑制的丧失,致使原发性传入纤维活性增加,这样在存有正常三叉神经核内控制传入活动的抑制机制受损害时使三叉神经核中间神经元阵发性释放,因而,当累及三叉神经的易损伤性三叉丘脑转换神经元时发生神经元活性的阵发性爆发而出现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其药物治疗、封闭法治疗、手术治疗如何实施?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年龄较广,文献报告最小的发病年龄为10岁,最大的为89岁,但多数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人,有人统计平均为51岁。当20~40岁出现三叉神经痛应多考虑为多发性硬化致桥脑脱髓鞘损害。女性发病稍高于男性,一般认为男女之比为2∶3。
疼痛通常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最多为第2支(主要为颊部、上唇和上齿龈处)和第3 支(下唇和下齿龈)同时受累,其次为单独第2支和第3支,再次为三支同时受累。疼痛通常为发作性的闪电式,短暂而极端剧烈的疼痛,呈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疼痛,疼痛大多浅表,由一定的痛灶开始,并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域放射,也可由一支串到另一支或波及整个3支范围,甚至偶见放射至枕部或肩部,但从不跨越中线而及对侧。有时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流泪、流涕,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以手用力揉搓疼痛部位,以致患侧颜面发生皮肤擦伤、增厚甚至眉毛脱落等。有的患者疼痛发作时,不断地作吮口唇、咀嚼等动作,以期减轻疼痛。短暂而迅速的反复发作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特征,疼痛骤然发生而无先兆,开始每次几秒又第2次疼痛。有些在每次疼痛间歇期仍有钝痛,并未完全缓解,因而,病人常诉说疼痛持续几小时甚或几天。疼痛可见周期性发作,尤其在发病后最初几年内,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然后不明原因地突然疼痛自行缓解,间歇数周、数月乃至数年后再度复发。一般多于冬夏季缓解,春秋季复发。
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有:(1)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是目前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药物。治疗开始口服0.1~0.2克,每日1~2次。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一般每日用量0.4~0.6克,最大剂量不超过1.2克/日。
(2)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5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3)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
(4)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5)唛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渐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将4克唛酚生溶于5%葡萄糖500毫升中,于12小时滴完,用药2~3天疼痛缓解后改为口服。
(6)维生素B12:用法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10天,改为每周2~3 次,持续3周。一般常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合用。
(7)山莨菪碱:即“6542”,口服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2~3 次,疼痛减轻后改为10毫克,每日1次。
(8)七叶莲:每次3片,每日4次。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1~2次。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9)毛冬青:每次2~4片,每日3次。症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封闭疗法是将无水酒精或其他化学药物直接注入到三叉神经的周围支、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内,使注射部位神经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致使该神经分布区域内感觉丧失,从而消除疾病。
封闭疗法最常用的药物是无水酒精,其次是甘油、维生素B12、强地松龙等。
穿刺部位选择相应的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区域的固定穿刺点,如第一支的眶上孔、第二支的眶下孔、第三支的颏孔。
经药物、酒精封闭等综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而身体条件又允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2)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为目前的首选术式;
(3)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仅适用于个别伴有严重的第一支痛或在双侧三叉神经痛时选一侧行此手术;
(4)半月神经节及后根减压术,适用于患第一支痛的年轻人或双侧三叉神经痛者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切除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其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针刺疗法、封闭疗法、理疗、组织疗法、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手术疗法均可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但应首选对机体损害较小的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又称痛痉宁或酰胺咪嗪)100mg,口服,每日2次,若不能止痛,则每日增加100mg,直至疼痛被控制为止,其每天最大用量不可超过1.2g。也可用苯妥英钠100mg,口服,每日3次,其每天最大用量为600mg。此外,可肌注维生素B12�0.5~1mg,2周为一疗程。也可口服中成药七叶莲3片,每日4次。654-2(山莨菪碱)5~10mg,每日3次等。
针刺时应选择邻近神经干的穴位,要使患者有强烈的针感。眼神经痛常选下关、太阳、丝竹空、头维等配合谷穴;上颌神经痛可选下关、迎香、颊车、听会、四白配合谷穴;下颌神经痛选合谷、下关、大迎、地仓、颊车等穴位。
封闭疗法对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可用1%~2%普鲁卡因与维生素B12行疼痛神经支阻滞麻醉,或穴位封闭,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理疗时,可将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和普鲁卡因用离子导入疼痛部位或穴位,使疼痛减轻。组织疗法是把1cm的缝合肠线埋入罹患分支的神经孔附近或膈俞穴处,也可将冷藏的组织浆2~3ml注射于腹部皮下组织或肌内,每周1次。注射疗法常用无水酒精注射于罹患部位的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使局部神经纤维变性,以阻断神经传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止痛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可重复使用,采用能精确控温的热源�射频发生器及其配套的温控电极和19号绝缘针,将针刺入卵圆孔达半月神经节,利用射频电流在组织内产生热,根据不同神经纤维耐受的温度不同,有选择的破坏传导痛觉的纤维,而对热抵抗力较大的触觉纤维不受影响,但操作必须精确,严格消毒。
当其他所有治疗均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如X线片示有病理骨腔,可予以清除;怀疑埋伏智齿为病灶牙时,应予以拔除。必要时行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常撕脱下牙槽神经和眶下神经;还可行颅内手术,以切除部分三叉神经根及行微血管减压术。
中医是怎样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性、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40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端,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风寒外袭型,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12克,荆芥12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薄荷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15克,黄连12 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升麻9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白芷9克。
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12克,龙胆草15克,栀子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芦荟9克,青黛1克,柴胡12克,白芍30克,钩藤12克,地龙9克。
阴虚风动型,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山萸肉15克,白芍30克,牛膝15克,杜仲9克,益母草15克,桑寄生20克,夜交藤20克,茯神1 2克。
气血亏虚型,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15克,党参12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15克,陈皮9克,白术12 克,川芎9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
瘀血阻络型,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9克,麝香(冲服)0.1克,全虫9克,蜈蚣2条,生姜6克,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风痰阻络型,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5克,僵蚕12 克,全虫5克,半夏12克,白术15克,天麻9克,茯苓12克,橘红15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白芷9克,蔓荆子6克。
针灸: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太阳;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选大迎、夹承浆、下关。配穴为合谷、内庭;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由于本病经年不愈,故常间日或3日针灸1次,30次为1疗程。
推拿:病人仰卧,以一指禅、点、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于阿是穴、阳白、鱼腰、太阳、上关、下关、颧�、颊车等穴各2分钟,而后让病人坐起拿风池、天柱、合谷各2分钟。如属风热者,在手阳明、手少阳肘以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属肝阳上亢者,在足厥阴经膝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如属虚火上炎者,在足少阴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热为度。
梳头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可用木梳从前额经过头枯梳至后颈部,开始时生分钟梳25次左右,5分钟后逐渐加快速度。用力均匀,以不划伤头皮为度,每次梳10分钟,一周后疼痛可逐渐减轻,1个月后便基本痊愈。
http://www.zgxl.net/sljk/ybjb/shenjing/scsjt.htm
❸ 脑袋右侧,耳根上面部位头痛,请问什么原因
头痛,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有全身性疾病,亦有局部性病变,包括眼、耳、鼻、喉等,必须到医院做有关检查,找出病因,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保健,以免延误病情。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种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由内功推拿简化而来的穴位推拿法,简便易行,对下列疾病造成的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如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脑供血不足型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精神紧张头痛等。
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动作 患者正坐于椅中,含胸拔背,气息调和。
揉太阳穴:将双手掌根贴于太阳穴,双目自然闭合,作清缓平和的揉动,对上述各型头痛均有较好疗效。
拿风池穴:用拇指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颈后肌肉近发际处,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紧一松拿捏,以颈部感酸胀为度,次数自定,不强求一律,左右手可以交替进行,本法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组织血液供应。
浴全头穴:头部有上星、头维、百会等穴,经常浴头部各穴有健脑之功效。操作时将两手五指分开,由前发际分别向后发际抹动,如十指梳头状,手法轻重由个人自行掌握,一般以局部感到发灼热舒适。不使头皮有痛感为度,次数根据病情而定。亦可用木梳代手指浴头。本法具有解除脑部血管痉挛、抽搐,使疼痛减轻、思维敏捷之功效。
抹额印堂穴:将两手食指屈曲,拇指按在太阳穴上,以食指内侧屈曲面,由正中印堂穴沿眉毛两侧分抹,双目自然闭合。手法以轻中有重为易,次数以30次或适当增加,每日两次为度。本法古代称"分阴阳"法。抹后感觉头清目爽,具有清除头晕目眩,减轻头痛之功效。 拿合谷穴:合谷位于手背拇指和食指之间肌肉丰厚处。手法以拿捏、点按引穴,有明显酸涨感为度,每次10-15次,每日2-3次。本法俗称"拿虎口"。如能经常拿捏、点按此血,具有清利头目、缓解各型头痛之效。
拿天柱穴:以拇、食两指在颈后部斜方肌上方的天柱穴,作拿捏动作,来回拿动各5-10次。每日早晚各一次。本法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颈椎痛引起的头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头痛是指头颅上半部,即眉目以上至枕下部为止范围内的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
辨证治疗: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
1.肝阳上亢
【诊断要点】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太冲、阳陵泉
2.痰浊上扰
【诊断要点】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处方】头维、中脘、丰隆
3.肾精亏损
【诊断要点】头痛且空,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处方】脑空、肾俞、悬钟、太溪
4.气血亏虚
【诊断要点】头痛绵绵,遇劳则甚;兼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处方】心俞、脾腧、足三里、三阴交
5.瘀阻脑络
【诊断要点】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细弦。
【处方】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血海、委中
其它疗法:
耳穴贴压:枕、额、脑、神门、肝
皮肤针:取穴:太阳、印堂、阿是穴。方法: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肝阳上亢及瘀阻脑络型。
中药处方(一)
【方名】头痛疏风散。
【组成】菊花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黄酒调服每次6克,每日三次。药仅三味,药简效宏。
【备注】空。
【出处】盛智化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经风火上攻。
【治法】祛风散热,活血止痛。
【方名】愈痛饮。
【组成】菊花10克,霜桑叶10克,黄芩6克,薄荷6克,苦丁茶6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藁本6克,白芷10克,鲜茅根12克,荷叶2张,川芎12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连楣山方 <头痛> .........
❹ 先是耳朵里一阵阵疼痛,后来头的右部为阵痛是什么原因
耳朵上的神经一阵一阵的痛,应该是耳大神经痛,耳大神经属于枕神经的一个分支,疼痛常常是继发性的。它主要是由颈椎病、骨关节炎、脑部肿瘤、脊髓肿瘤、颈椎结核、外伤等原因引起。也可以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扁桃体炎引起,有少部分人的病因不是很清楚。它的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如果患者存在刚才上面的原因,首先要把病因去除掉。比如有脊髓肿瘤,就要做肿瘤切除手术,如果有感染,要先治疗感染。另外需要对症治疗,也就是止痛治疗,止痛治疗可以使用治疗神经痛的药物,比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疼痛严重使,可以使用镇静药物,也可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髓鞘的修复。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做局部的封闭或者理疗治疗。如果效果仍然不好,还可以行手术治疗。
❺ 急救~~~后脑右侧神经性间歇性疼痛~~~求问!!!
头痛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兹着重介绍头痛的诊断问题,包括对诊断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方法;其次再对治疗原则和常见头痛的治疗作些介绍。
病证名。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总称疼痛。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锯,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按病因分,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头痛,有感冒风寒、风热、风湿、伤暑,火邪致痛及伤寒头痛等。内伤头痛,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等。按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详见各条。
头痛的诊断问题
解决头痛诊断的关键在于:①对头痛的发病机理有所了解;②对常见的头痛原因及其症状特点有一个系统的概括的认识;③重视并掌握一套问诊技巧;④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检查。
发病机理
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颅外组织除颅骨本身外,自骨膜直至五官、口腔均对疼痛敏感;颅内组织只有静脉窦及其回流静脉、颅底硬脑以及脑底动脉对疼痛敏感,脑部其余组织均对痛觉不敏感。颅内痛觉经第Ⅴ、Ⅳ、Ⅹ对脑神经和第2~3对颈神经传导,颅外痛觉除上述神经外,尚可经交感神经传导。
产生头痛的主要机理有:①颅内外动脉的扩张(血管性头痛);②颅内痛觉敏感组织被牵引或移位(牵引性头痛);③颅内外感觉敏感组织发生炎症(例如脑膜刺激性头痛);④颅外肌肉的收缩(紧张性或肌收缩性头痛);⑤传导痛觉的颅神经和颈神经直接受损或发生炎症(神经炎性头痛);⑥五官病变疼痛的扩散(牵涉性头痛)等。在发生上述头痛过程中有致痛的神经介质参与,如P物质、神经激肽A、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前列腺素(PGE)等。此外,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头痛,可能与疼痛耐受阈值的降低有关。与任何疼痛一样,疼痛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同一病人的头痛也可因当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此外,一些疾病中的头痛,其产生机理也常非单一因素引起。如:高血压性头痛既有与血压直接有关的血管性头痛,也有与情绪紧张有关的肌收缩性头痛,而血压恢复正常后,后者并能得到缓解。了解这些对头痛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
为了便于临床系统的思考,可将常见头痛的原因归纳为下列四类:
一、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
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一)脑膜脑炎:属脑膜刺激性头痛,颈项部也多疼痛,有脑膜刺激征。起病多较急骤,并有发热和脑脊液的阳性所见。
(二)脑血管病:
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多有剧烈头痛,但不以头痛就诊。以头痛为主诉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无偏瘫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而被漏诊。本病多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也具有脑膜刺激性头痛特点。病因多为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血性陈旧出血性脑脊液可以确诊。
2.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一般甚少头痛,但椎一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性头痛并不少见,以下诸占可作为诊断依据:①头痛可因头位转动或直立位时诱发。②头痛前后或同时多伴有其他脑干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眩晕最多见,其他可有闪辉暗点、黑朦、复视、口面麻木、耳内疼痛、视物变形等。③可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如眼球震颤(患者头后仰转颈,使一侧椎动脉受压后更易出现)、一侧角膜反射或(和)咽反射的迟钝或消失、平衡障碍或阳性病理反射等。④有明确病因,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颈椎的增生、外伤或畸形等。⑤脑血流图(头后仰转颈后波幅下降达30%以上)、颅外段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管径狭窄或/和血流量降低)、眼震电图(转颈后出现眼震)等实验室检查阳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头痛的机制,可能因颅内供血不足,颅外血管代偿性扩张所致,因此,也具有血管性头痛特点。
3.脑动脉硬化:系因脑部缺氧引起。头痛多伴神经衰弱表现,有高血压者则有高血压头痛特点,并有轻微神经系统损害体征,眼底和心脏等有动脉硬化征象和血脂增高等。
4.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患者如血压骤升而致脑部小动脉痉挛发生急性脑水肿时,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产生剧烈头痛,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出血、渗出等。多见于尿毒症和子痫等。
(三)颅内肿物及颅内压增高:包括脑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囊肿(蛛网膜炎)、脑寄生虫等。一方面,肿物本身对颅内疼痛敏感组织的压迫、推移、可引起局部及邻近部位的头痛(牵引性头痛),如垂体瘤可产生双颞或眼球后胀痛,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并有神经系统局限体征;另一方面,80%的肿物患者有颅内压增高,全头部呈现胀痛、炸裂痛,缓慢发生者早期仅在晨起后发生(因平卧一夜后脑静脉郁血,颅内压更加增高),以后逐渐为持续性痛,在咳嗽、用力后因颅压突增,头痛加重,并有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精神症状、癫痫等。详见第五节。
(四)低颅压综合征:多发生于腰椎穿刺、颅脑损伤、手术或脑膜脑炎等之后以及严重脱水等情况下,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在0.59-0.78kPa(70-80mm水柱)以下,或完全不能流出。起坐后突发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系因此时颅内压进一步下降,颅内疼痛敏感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托持而受到牵拉所致,故也属于牵引性头痛。平卧后头痛即迅速缓解。偶或有徐脉和血压升高。
(五)癫痫性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头痛呈剧烈搏动性痛或炸裂痛,发作和终止均较突然,为时数秒至数十分钟,偶可长达一天,发作频率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流涕、流泪、腹痛、意识障碍或恐怖不安等。脑电图检查特别在发作进常有癫痫波形,也可有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史、癫痫家族史和有关的病因史,服用抗癫痫药物可控制发作。可能系各种疾病导致间脑部位异常放电所致。
(六)颅脑损伤后头痛:颅脑损伤早期头痛与软组织损伤、脑水肿、颅内出血、血肿、感染等有关。后期的头痛相当多见,大多为衰弱表现,称为“外伤性神经症”或“脑外伤后综合症”。但很大一部分患者或并发或单独尚有其他头痛表现,机制也十分复杂。常见的有血管性头痛(包括各种类型的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肌收缩头痛、颅表神经痛以及头皮疤痕引起的头痛等。系与局部血管、血管运动中枢、头皮、颈肌、颈神经根或头颈部各个神经分枝受损有关,有的则和并发的颈椎损伤所致的椎动脉短暂缺血等因素有关。少数头痛为外伤晚期并发症引起,如颅内血肿、外伤性脑蛛网膜炎、低颅压综合征、自发性气脑、癫痫性头痛以及晚发性脑脓肿、脑膜炎等。故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明确头痛的性质和类型,不宜不加分析笼统地诊断为脑外伤后遗症。
二、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一)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可分为两类:
1.偏头痛类:均呈急性复发性发作,并伴有一些特异症状。
(1)偏头痛: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典型者(眼型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闪辉、黑朦、雾视、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体麻木等,与颅内血管痉挛有关。约10-20分钟后,继以颅外血管扩张,出现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痛或胀痛,多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嗜睡等,并可有情绪和行为等改变;头痛至高峰后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恢复。发作频率不等。无上述先兆者称“普通型偏头痛”。较为常见,发作长者可达数日。少数头痛反复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者称“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但发病久后眼肌麻痹不再恢复。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倾向于认为,诱发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后,经单胺能通路产生神经递质变化,继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 A2)的释放和耗竭,相继产生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扩张管壁由于吸附5-HT产生血管过敏,加之组织胺、缓激肽等参与,发生头痛及其神经性血管性反应。
(2)丛集性头痛:成年男性多见,发作时颅内外血管均有扩张,搏动性剧痛以一侧眶上眶周为主,伴有头痛侧流涕、鼻阻、颜面充血等,持续约半小时至2小时缓解,常在每天同一时间以同一形式多次发作,夜间也可发生。发作持续数周至2-3个月后,逐渐减少,减轻而停止。但间隔数周或数年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丛集样发作。病因也未完全明了,有的可能和过敏反应、外伤、蝶腭神经节或岩大浅神经病变有关。
(3)颈性偏头痛:与颈椎外伤或增生有关。症状类似偏头痛,但头痛同时伴有椎动脉痉挛产生的脑干缺血症状,如眩晕、耳内疼痛、咽部异物感、吞咽发音障碍等,以及头痛侧上肢的麻木、疼痛、无力等颈胸神经根刺激症状。随头痛恢复,上述症状也均消失。间歇期可有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压痛和颈胸神经根损害的一些体征,有的遗有轻度持续性头痛。
2.非偏头痛类:无明显的发作性和特异的伴发症状。多为全身性疾患使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热、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脑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贫血、高原反应)以及低血糖等。恒有原发病症象可资诊断。此外,尚有颞动脉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部分与胶元病有关。病初,牙龈、枕颈部痛,随后颞侧搏动性剧痛,颞动脉变硬、压痛、屈曲并呈结节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红斑,并有消瘦、发热、白细胞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病变累及眼动脉和颅内动脉时,可出现视力障碍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本病有的可自愈,但仍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
(二)头颈部神经炎性头痛:枕大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伤引起头部神经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第一支也可因感染、受寒等,引起前头部持续性或伴发短暂加剧的发作痛,称三叉神经炎或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均详见第五章第一节。
(三)头颈部皮肤、肌肉、颅骨病变引起的头痛:
1.头皮的急性感染、疖肿、颅骨肿瘤均可引起局部头痛。原发病灶明显,诊断不难。
2.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相当多见。系因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所致,多为前头部、枕颈部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病因大多为精神紧张或焦虑所致,也可继发于血管性头痛或五官病变的头痛,有时为头颈部肌炎、颈肌劳损或颈椎病所致。
(四)五官及口腔病变引起的头痛:头痛是由原病灶部位的疼痛扩散而来,属“牵涉性头痛”。有明显的原发病征象。当征象不显时,如轻度屈光不正、慢性青光眼等,则易漏诊。
1.鼻部病变:
(1)副鼻窦炎:头痛恒伴有鼻阻、流涕和局部压痛。除蝶窦炎头痛可在头内深部或球后外,其他多以病窦部位为主。头痛程度常和副鼻窦引流情况有关,故前额窦炎头痛多以晨起为重,久立后逐渐减轻,而上凳窦炎则反之。鼻中隔偏曲可因损及鼻甲,产生类似上颌窦为的头痛。
(2)鼻咽腔癌肿:典型者除头痛外,有鼻衄、脓涕、多发性颅神经麻痹(因填塞耳咽管,耳聋系传导性!)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腔活检可确诊。少数症状可不典型,应多次作鼻咽腔活检以求早期确诊。
2.眼部病变:
(1)屈光不正(远视、散光、老视)及眼肌平衡失调:头痛多为钝痛,可伴眼痛眼胀,阅读后加重,并可有阅读错行或成双行现象,久后可有神经衰弱表现。
(2)青光眼:疼痛以患眼为主扩及病侧前额,急性者常伴有呕吐、视力减退、角膜水肿、混浊等;慢性者有视乳头生理凹陷扩大等。测量眼压可明确诊断。
(3)眼部急性感染:也常引起剧烈头痛,但局部征象明显,不易漏诊。
3.耳部病变: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可有严重耳痛并扩及一侧头痛,多呈搏动性。
4.口腔病变:牙痛有时可扩及病侧面部疼痛。颞颌关节痛常自局部扩及一侧头痛,咬合时关节疼痛,并有局部压痛。
三、头颈部以外躯体疾患引起的头痛
发生头痛的机制及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非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病在见前。②牵引性头痛:见于心功不全、肺气肿等,因颅内静脉郁血,引起轻度脑肿胀所致。③神经衰弱性头痛(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见于慢性感染(结核、肝炎、小儿肠寄生虫病等)和内分泌代谢疾患(甲亢、更年期等)。
四、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头痛
临床上最常见的头痛原因是神经衰弱,但必须在排除上述各种器质性疾病并有明确的神经衰弱表现时,方能诊断。头痛可能与对疼痛的耐受阈降低有关,但有患者因血管功能失调或精神紧张,头痛具有血管性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的特点。焦虑症头痛多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表现。抑郁患者也常有头痛,抑郁症状反被忽略,应高度警惕。癔症的头痛多部位不定,性质多变,且有其他癔病表现,如发病的情绪因素以及躯体的其他种种不适等。有时也可出现急性头痛发作,症状夸张,常号哭、翻滚、呼叫,除有零乱的感觉障碍和双侧腱反射亢进外,体检及神经系统无其他异常。当询问病史及查体以吸引其注意力后,头痛可明显减轻,暗示治疗可迅速痊愈。重性精神病中也可有头痛,但很少以头痛为主诉就诊。
参考资料:http://bk..com/view/17261.htm
❻ 我的头的右边,我的耳朵和右边的后神经昨晚痛到现在,这是怎么回事,谢谢,给满意。
你好,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或者局部五官科疾病引起的,需要根据病史和相应的体检像脑血流图,脑电图或者脑CT甚至内分泌检查确诊.
疼痛严重建议服用止痛药如氨基比林咖啡因片。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防治亚健康状态等。祝身体健康
❼ 我妈妈耳朵后上方这几天老是疼,疼时真疼,好像是血管或神经一跳一跳似的
枕大神经痛
常因风寒、感冒引起,也可因颈部外伤、增生性颈椎病等颈椎病变所致有的病因不时确。
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可见大神经出口处(风池穴)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
1、药物治疗性治疗三叉神经痛相同,如用维生素B族药物,疼痛时显者可用大仑丁或卡马西平。
2、封闭治疗,如1-2%奴佛卡因2ml加维生素B12 100 μg眶上切迹处封闭,隔日一次,3~5次症状可缓解。
3、配合理疗如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
4、因颈部轻度外伤或增生性颈椎病引起者可加颈椎牵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