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70岁的老人出去讨米

70岁的老人出去讨米

发布时间:2022-09-01 00:43:40

⑴ 讨米是什么意思

乞福

⑵ 老人到店乞讨还挑食刁难摊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那些去乞讨的老人他们可以说是非常可怜的,也是值得去同情的。但是有的老人他们们秉着乞讨的心理就直接的去为难他人,而且还去道德绑架这种行为就是非常不应该的。虽然那些人是可以去给他吃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直接的去刁难他人。这样只会让大家越来越讨厌乞讨之人,而且也不会去给他们饭吃了。有很多乞讨之人他们故意的在他人的门前做一些事情,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果自己不给钱的话,就不会走了,可以说是十分过分的了。其实那些乞讨的人,他们有手有脚,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去赚钱。但是他们却直接的去向他人索要相应的钱财,而且还理直气壮,这样的人就是不被他人接受的。

但是如果变本加厉的去要求,而且还挑三拣四的话,那么肯定会引起他人的不满的。这个乞讨老人的要求非常的高,还直接故意找茬。乞讨老人虽然值得他人同情,但是他所做的这种行为就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去用这种方式去进行乞讨的话,那么只会让大家觉得十分的无语。

⑶ 怎么还有人讨米,怎么回事

农村有的地方有这个风俗,家里死了老人,要去各家各户讨米。

⑷ 武汉流传老人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犯七犯七讨饭不

讨米的,就是百家饭,要讨一百家,不过你要是讨不齐,可以让最后一家给你条鱼

⑸ 农村为什么死人要讨米

在亚洲,除古印度和中国外,日本和泰国等很早以前也都实行火葬。其中泰国实行火葬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历代国王后都要实行火葬。日本在19世纪中叶就有城市火葬场的设施,实行尸体集中火化,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曾一度发布火葬禁令,但两年以后即为废禁,现日本火葬场遍布城乡,火化率达90%以上。
而实际上,中国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谓。由来已久,火葬之法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还相当流行。火葬见诸古籍、有文字可考者在先秦时期,在先秦典籍中有关火葬的记载多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墨子·节葬下》载:“奏之西,有仪渠之国者(仪渠现在甘肃省庆阳西南一带),其亲戚,聚柴薪而焚之”;《吕氏春秋》也有:忧其而不焚“的记述。在24史中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实行火葬记载的还有许多,如《北史,突厥传》、《隋书,真腊传》、《太平御览》等都有关于以火焚尸的葬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氐羌人的火葬习俗后来逐渐影响到蒙古、彝、傣、怒、普米、拉枯、纳西、哈尼、畲、土家等少数民族;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实行火葬;而鄂伦春、景颇、德昂、独龙等族则限于恶疾致者中实行;旧时蒙古贵族后,将尸体置柴薪上用火焚烧,然后由寺庙喇嘛僧将其遗骨磨成粉,再以麦粉拌成饼状,贮放于山西五台山寺庙;而一般人则拾贮骨于木匣中存放;如傣族大佛爷后先举行盛大拉尸典礼然后举行火葬,骨灰盛于瓦坛中,葬于寺后,有些则建一坟塔;西藏的夏尔巴人中也盛行火葬,先殓人土箱,抬到火葬场火化,然后拣少许骨灰撒进江河;甘肃的裕固族也盛行火葬;东北的赫哲族对烧、淹、吊、被人打和外边去的则不准土葬,直接送尸火葬。
火葬之俗同佛教在我国的流传不无关系。东汉初年佛教被印度僧人传人我国,火葬在我国民间及社会上的流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僧众后焚身火化的影响下,火葬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开来,但在隋朝前实行火葬者的属少数。但是到了唐代晚期,宋朝尤其南宋时期火葬在民间已十分普遍,虽然朝廷都曾下令禁绝,但民间百姓“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地方官吏也只得“姑从其便”。宋代还在城郊建立焚化院、化人亭之类的专门火化场所。元代火葬从江南等地发展到中原及北方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及西南地区的黔桂一带。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当时我国北起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至江南的广大地区及不少的商业城市均有“人焚其尸”的风俗,既使达官显贵也不例外。
但在明清两代,由于对火葬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在《大明律·礼律·丧葬条》及《大清,律仪律》中规定对违反规定实行火葬者,实行了“仗一百”、“仗一百、流三千里”甚至“斩首”等刑罚’及其监督防范措施,正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在中国古代曾流传千年的火葬之法终为土葬所替代。
为了禁绝火葬,帮助无钱购买土地的贪穷之家安葬亲人,历代朝廷还采取了一些诸如置官地,设漏泽园,立义冢,无主尸由官司代为埋葬等。在封建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高压下,宋元时期各地盛行的火葬之俗到明中叶后渐渐衰退,但最终并没有完全革除。究其原因,其一在于信仰佛教的贵族和官僚不管朝廷的禁令,我行我素,地方官府畏惧其权势也不敢把他们如何;其二是失去土地的穷人日益增多,但漏泽园、义冢毕竟有限’,且多集于城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火葬不需要钱财和土地,这就使得汉族的火葬之俗时断时续,却不能杜绝。清末在河南开封一带还流行对夭折幼童实行火葬的习俗。
从历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传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够流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信仰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丧葬观念,而这种观念与传统的灵魂在后归天一致,导致人们遵循火葬习俗;2、少数民族丧俗的影响和人们的从众心理,尤其是上层人士的丧俗习惯影响到百姓的葬俗;3、地狭人众,人地矛盾的加剧,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贫民几乎无立锥之地,无法实行土葬,只得以火葬代之;4、祈禳心理的影响,如对夭折者或凶者实行火葬以利于活着的人。正因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历史上一度盛行,成为汉族中,仅次于土葬的一种重要葬法。火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

⑹ 农村老人逝世后,他们的儿女们为什么要讨"七米",

"讨七米"在古时候是人们去除邪祟污秽的一种讲究。“七米”指的是七家姓氏不同人家的大米,所以也称为“七家米”,人们认为用“七家米”做的饭能辟邪。

⑺ 有去世老人讨要百家米给吗

可以给的呀。讨要百家米,一般情况下给一点就可以了。没有多少。既然去世老人家里讨要百家米,可以给一些的。权当做善事了。

⑻ 什么样的情况要跟去世的老人讨米呀

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和去世的老人讨米,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他们都是要去世的人了,没有必要

⑼ 老人不撞7讨孝米,是儿子还是女儿讨

有儿子当然是儿子,没儿子那就孙子,都没有就侄子。这都没有那就女儿了
这个没有不好意思,别人也不会笑话你。

⑽ 今天有个阿姨敲门要米 就一小勺不知道要干嘛 看样子也不是要来吃的 每家都在要 她是要来干嘛呢

古有“百家饭”,今有“百家米”。
“百家饭”是一种民俗讲究,相传,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老人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孩子,到各家各户进行乞讨,然后将讨回的百家米带回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能消灾祛病、保佑安康。“百家米熬百家粥”,小孩吃了就是“吃百家饭,享百家福”,认为这是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真正的“百家饭”与“百家米”,是指家里“老”了人,仙逝的老者“没犯七”——“没饭吃”之谐音,道士或者算命的说后人要吃“百家饭”,否则后人就“没饭吃”。家中长子带上兄弟或者长孙去乡亲的家里讨米,总共要讨够一百家,这米拿回家要一锅煮完,后人要一餐吃完。在老家时,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看到带孝的人上门讨米,认为这是后辈在行孝道,总会很尊敬的给一点点,并不许小孩子们在旁边瞎说,讨饭的孝家也不必说谢谢,施舍一点点米,谁家都不会吝啬。讨百家米,家家都只给那么一点点就行,多了讨家还不要,因为讨米太多背回家很吃力。

与70岁的老人出去讨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50岁还能办理社保 浏览:418
如何瞒着父母来国外旅行 浏览:999
如何看待贫穷老人 浏览:102
镇江敬老院活动 浏览:972
火疗养生馆怎么样 浏览:658
秀峰老年大学 浏览:237
长寿到綦江的车票 浏览:336
父母殡葬后烧纸有什么说法 浏览:356
长寿有漂流吗 浏览:942
孝敬老人范文 浏览:607
重钢长寿江南镇地址 浏览:972
养老鼠的商机有哪些 浏览:692
老年人英语翻译 浏览:303
高晓攀养老院 浏览:322
50岁无皱纹 浏览:375
长寿玉米胚芽油多少钱一桶 浏览:839
2020年养老金更改步骤 浏览:821
养老院演出趣闻 浏览:278
端午节孝敬女朋友父母 浏览:654
桐乡老年大学在哪里 浏览: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