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猛将常遇春暴死军中的真实原因 常遇春怎么死的
事情过程是这样的,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将也速率兵侵扰通州,于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领9万大军出塞讨伐。
一路上明军战无不胜,最终直捣开平,俘获“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大军班师准备回北平,7月7日途径柳河川时,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也就是现在的“中风”。
引发 “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拓展资料:“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参考资料
据文献记载: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
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
2. 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常遇春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然而,就在朱元璋称帝不久,40岁的常遇春却突然暴毙,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关常遇春的死,在《明史》中虽只有寥寥几字,不过在明人王文禄的《龙光慈记》中却有提及。据说有次常遇春打了胜仗,朱元璋一高兴,就赏了他两个貌美的侍女。结果常遇春就像接到了两个烫手山芋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原来,他在外虽然勇猛无敌,但却是个怕老婆的主。有次,他在酒后夸了其中一个侍女的手很白。结果,他的夫人就把那个侍女的手砍了,装在锦匣里送给他,着实吓了他一跳。上朝的时候,由于受了惊吓难免恍惚。朱元璋见了便起了疑,问清后便留常遇春在宫中饮酒。
不久,又端出一碗妒妇汤来,说喝了便不再惧内。常遇春信以为真,喝了两大碗后,见其他大臣都得了一个肉包。一问之下,才知是朱元璋就在刚才命人去杀了他的夫人,并将他的夫人炖成肉汤,让他和功臣们分享了。常遇春知道后,惊厥引发癫痫而死。但是,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占不住脚,因为常遇春的夫人是蓝玉的姐姐。常遇春对蓝玉这个小舅子很好,先是将他收在帐下亲自培养,后来还把他推荐给了朱元璋。最后,蓝玉也成了一员手握重兵的大将。
再说常遇春身经百战,什么场面没见过,怎么会因此就吓成癫痫呢?也有人说,常遇春之所以会暴死,是他“杀降屠城”的报应。原来,常遇春虽然勇猛无敌,但他嗜杀成性,但凡攻下一城必屠一城,对于那些投降的俘虏,他也是不留活口。古代有“杀降不祥”的说法,朱元璋也劝了他几次,但他却一意孤行,肆无忌惮。
当然了,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都是迷信的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由于古代的科学不发达,人得了急症也查不出原因。而引发人猝死的疾病又非常多,因此,人们在解释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都会胡乱猜测,甚至陷入迷信。常遇春多年在外征战,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突然猝死,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参考史料:《明史》《龙光慈记》)
3. 明朝大将常遇春最后是怎么死的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凤阳府怀远县人。常遇春出身贫寒,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甘心于在田里耕作,所以就跟别人学习武术,但是家里穷,付不起学费,就给人家打些零工用来支付学费。
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攻打张士诚,张士诚最后身败而死,常遇春因功升为鄂国公。公元1367年,徐达与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军北伐,在塔儿湾大败元军。
公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一举攻取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常遇春又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至应昌府。公元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南归,走到柳河川,暴病于军中,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之所以在四十岁暴病而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常遇春常年征战,过劳成疾。第二个原因,常遇春是南方人,对北方的严寒气候十分的不适应,所以就容易得病,而且还不容易好。
4. 常遇春活了多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40岁。常遇春,(1330~1369) ,汉族,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 ,(1330~1369) ,回族,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氏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貌奇体伟,勇力过人,猿臂善射。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适此啸聚绿林草泽中,跟随在一位名叫刘聚的强盗头目左右,后见刘等人实在没有出息,乃在和阳投降了朱元璋。在回军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驻守. 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 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了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大破陈友谅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 陈友谅 败走江州(九江)。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病卒柳河川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当地村民为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在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庙宇为日军焚毁,但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的旧俗。
5. 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大将常遇春,他最后得到善终了吗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年少时期精于骑射。由于他武艺过人,在成年后被绿林大盗刘聚招入麾下,给谁他一起啸聚山林。
后来在朱元璋攻打和州的时候,他投靠了朱元璋,在攻取衢州和九华山的战争中,常遇春都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在著名的采石矶战役中,他乘小船冒着敌军的剑雨登岸,从入敌阵,扰乱了敌军的防线,朱元璋得以乘胜率军攻占太平。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将常遇春升为了元帅。
并且常遇春打仗与其他将领不同,他喜欢亲自披挂上阵,很多次他都是单骑冲入敌营,长期这样的作战方式,无疑让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在高强度、高负荷和高压力之下。这使得他身体积累下了各种毛病,最后暴毙于军中。
常遇春虽然没有像很多同僚那样被朱元璋所害,但他年仅四十岁便病逝,也说不上是善终。
6. 寿王坟镇的“寿王坟”的传说
1953年,我们一行18人从沈阳调来热河省,分配到筹建中的寿王坟铜矿,报到第二天,我们想既然到寿王坟铜矿工作,就得去看看寿王坟。经一路问道就到了大南沟寿王坟所在地,当地老乡指给一个大土堆说这就是寿王坟,我们看到的是大约长宽各6—8米,高4—5米的一个大土堆,既没有一般圆形坟墓的形状,也没有任何标志。我们问老乡:这就是寿王坟?寿王是谁?哪个朝代的?有说:不知道,有位较年长的人从后边过来,他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把兄弟常遇春的坟。当时忙于生产建设,无人细究。 直至1986年,笔者是当时寿王坟铜矿的主要领导。当地乡亲来找我们要求给“寿王坟”立个碑,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叫寿王坟铜矿?就是因为有寿王坟才起的。我们希望你们和我们一起为老百姓负责,为千秋万代负责,给寿王坟立个碑。我讲:我们不能立碑,第一,我们是企业,无权立碑定地名;第二,寿王坟的“寿王”到底是谁还不很清楚。有一位年逾80岁的李大爷代表大家发言,老人说:你是外地人,没听过传说,在大南沟住的都知道是常遇春的坟,他接着说:我从小就听爷爷讲,是他老师(教私塾先生)讲的。说常遇春是明朝大将,开国元勋,是朱元璋的拜把子兄弟,他勇猛无比,跟着太祖把元朝打败,他的功劳特别大,所以被太祖封为“长寿王”。元朝皇帝败逃到关外,关外元军又来进犯,朱元璋派常遇春带兵出关打仗,他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司令员,当年司令部就在寿王坟。从咱们这再往西北十几里路,有个“副将沟”,就是他的前沿驻地,他的副将在那镇守。常遇春得急病死在驻地,当时有战乱,再加上天气太热,尸体不能运回北京,就地葬埋,就是这个“寿王坟”。我说:大爷,您爷爷的老师,那位先生到现在也不会超过200年,而明太祖到现在有600多年了,老先生怎么能知道“寿王坟”就是常遇春的坟呢?老乡们都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确实听到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当地老乡所讲与《明史》记载有相似之处。“还师,次柳河川,暴疾卒”。柳河川,这个“川”字是流域一带的意思。柳河距寿王坟约5公里,贯穿铜矿厂区一条由东向西流水的河,叫老牛河,河水直入柳河,变流向由西南向东北流,汇水于滦河。矿生产、生活都用柳河水。柳河距矿本部约2公里,矿办公楼距“寿王坟”3公里,都属于柳河川范围。 另外,经过地名核对,我国只有一个寿王坟。中国地理图就在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明确标志“寿王坟”。自1953年寿王坟铜矿建矿以来所用电报挂号1108。这个“1108”即明码电报的“寿”字,全国通用。因此说“寿王坟”是独一无二的。
7. 明初名将常遇春,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有哪些功绩
朱元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和尚变身九五至尊的神人,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率军从南打到北统一全国的神人,北面的地势要高,从南向北打无异于一路仰攻,难度极大,可想而知朱元璋阵营中必须齐集各路顶尖的军事人才,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胡大海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只要有徐达在,常遇春必然位居第二,但若论明军将领当中打仗不要命的最猛将军,非常遇春莫属。
常遇春身经百战,最惊心动魄的一仗必须是消灭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这场战役,陈友谅可以说是志在必得,统帅60万大军气势汹汹冲杀过来,战船都是楼船,又高又大,火力威猛,而朱元璋的部队只有20万,装备都是些小船。常遇春毫不畏惧驾乘小船带队第一个冲上去迎敌。后发现主帅朱元璋的旗舰在湖中央搁浅,眼看敌军楼船马上要碾压过来。在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弯弓搭箭,直接将敌军主将张定边射杀,然后用自己的船将朱元璋的船给撞开,让其脱离险境。后又指挥全队,发挥小船灵活快速的特点,乘着风势纵火焚烧陈友谅的楼船,顿时火光四起,使陈友谅楼船损失过半。常遇春后又在湖口守卫战中立下大功,混战中,陈友谅被乱箭射杀。
8. 明朝大将常遇春一生有多传奇他对明朝的贡献有多大
明朝洪武初年可谓是将星云集,而常遇春无疑是众多将星中最闪耀的那一颗,其一生从未有过一次败仗。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而且力大过人,每次战斗的时候都勇猛异常,25岁时就跟随朱元璋在多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崭露头角被封为元帅。曾跟明朝另一位名将徐达合作打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常遇春刚刚从军时,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朱元璋就经常告诫他要多用智谋,常遇春也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军南归途中,突然病逝年仅三十九岁,可谓英年早逝。朱元璋听到消息后极为震惊,亲自为其下葬,并追封其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可谓荣耀至极。纵观常遇春的一生可谓厉兵秣马,马革裹尸,给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又因其英年早逝,让人感叹,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明朝战神的贡献有多大:
一、大破陈友谅
陈友谅可谓是朱元璋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碍,当时陈友谅号称六十万大军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上,在这次战役中,常遇春组织火攻发挥小船的优势,将陈友谅的舰队烧的死伤大半,在关键时刻又帮朱元璋脱困。事后朱元璋夸赞“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你知道明朝大将常遇春一生有多传奇?他对明朝的贡献有多大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