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到2014年我国60岁老人

到2014年我国60岁老人

发布时间:2022-08-27 18:36:16

Ⅰ 中国老龄化现状与趋势是什么

一、老年人口迎来总量高峰,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出现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增长高峰是在2018年—2022年,主要是由于新中国的首个“婴儿潮”出生人口,在这个时段进入了老龄化时期;第二个增长高峰是在2027年—2038年,是“大饥荒”之后的“婴儿潮”出生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老龄人口结构转变,高龄化现象日益凸显。

老龄人口分为8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019年—2038年主要为低龄老人的增长,低龄老人大约占老龄人口的2/3。从2041年开始,高龄老人的数量迅速增长,占比也将快速增大。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离不开一个重要背景,即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总抚养比持续下降。总抚养比指的是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和少儿(0—14岁)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换句话就是一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支撑多少需要照顾的老人和需要抚养的孩子。

刚进入老龄化的前期,总体来看,少儿的抚养比有所下降,但老年人的比例已经开始上升。从人口的发展趋势来看,1960年开始到2049年,总人口大约在2029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但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早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目前已经连续下降好几年。因此,抚养比已经开始上升,即每个劳动人口所需要抚养的人数正在上升。

Ⅱ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

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2.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

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3.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4.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的五年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中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5.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6.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效用。具体建议是:

7.居家养老环境

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8.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9.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

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10.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

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11.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12.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13.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4.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15.主动提高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

中国的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以及相应的其他的一些公民,在制度上已经是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概覆盖的人数也达到大概3亿,中国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由于中国人人均寿命的提高,中国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11月的数据,中国的老龄化率已经达到了13.6%,褚福灵认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延长退休年龄就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但是他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应可选择的是弹性退休或者柔性退休,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选择确认退休年龄的权利。

“单位有用的意愿,个人也有继续工作的这种愿望,那么我们说他们达成共识或者达成一个什么协议,继续工作,继续缴纳养老金,继续交纳社会保险费,到这个年龄之后,再按规定领取养老金”。

(2)到2014年我国60岁老人扩展阅读:

中国情况

现状

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Ⅲ 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那一年

中国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3)到2014年我国60岁老人扩展阅读

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持续加快。据全国老龄委公布 的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2013年将超过2亿。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不仅老龄人口总量世界第一,而且老龄化发展速度世界第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举国上下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

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2016年1月22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5.5%,2.1亿的人里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

Ⅳ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领多少钱

农村60岁老人每个月能领取的养老金与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有关,缴费档次越高,每月领取的退休金也就越多。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每月领取的退休金计算公式为:月养老金=基础养老金(70元)+个人账户总额/139,其中个人账户总额为:个人缴费总额+财政补贴+银行利息,139为老金计发系数。

举例来说,每年交100元,财政补贴45元,交满15年后,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70+【(100*15)+(45*15)+(145*15*8.31%)/139】=70+(1500+675+180.74)/139=86元。总而言之,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民生活还是没有保障的,86元只能买盐米味精,已经吃不起肉了。农村老人生活困难,只能依靠子女生活,这很悲剧,但是这是事实没法改变,但以后会改善。

二、2020年农村60岁老人养老金调整为多少?

国家针对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是100元/年,但现在已经设置了100元-500元五个不同的缴费档次大城市上根据时间情况又增设了更多的缴费档次,大多数省会城市的最低标准都到了1000元/年,北京的最高标准是全国最高的9000元/年,这么多的缴费标准所领取的养老金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们重点分析全国普通农村最基本的水平。

从全国农村的最基本水平来看,目前缴纳费用仍然是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而国家每年所给的补贴分别是30元、40元、50元、60元、70元。根据当前的实际,60岁以上老人领取国家的基础补贴最低是55元/月,这也是当前大多数农村的水平,我们以这些数据来计算当下农村养老金的领取水平。

总而言之,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农民生活还是没有保障的,86元只能买盐米味精,已经吃不起肉了。农村老人生活困难,只能依靠子女生活,这很悲剧,但是这是事实没法改变,但以后会改善。

Ⅳ 2014年年底我国老年人达到多少亿人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回我国人口老龄化答发展将呈现5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专家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3,占届时世界老龄人口的1/4。二是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据相关统计,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2010年年底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2012年为3600万人,2013年为375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三是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留守老年人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亟待解决。四是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空巢老人2013年已突破1亿人。五是未富先老矛盾凸显,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人。

Ⅵ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是怎么样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如下:

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2021年3月2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将很快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12%以上,比日本、欧洲低得多,美国应该是16%左右,按照专家分析,用不了多少年,我国可能会超过美国。

所以,人口老龄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趋势预测

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8亿,占比例为17.5%。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15%。而2025年中国经济仅仅是2014年智利、波兰的水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16.2%。

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30%,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比例达到31%,65岁以上老人比例会达到四分之一,达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时候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会占全国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建国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

因为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所以自204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2040年之后我国老年人比例却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

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

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人口老龄化

Ⅶ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多少亿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回已经达到答2.12亿,占总人口的15.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社会负担重;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矛盾凸显5个特点。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要在新形势下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亿万老年人民生,任务艰巨而繁重。

Ⅷ 2006年至201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数据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构成挑战。普遍的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体社会消费意愿降低,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经济因此而中长期放缓。中国政府制定了多方面政策以应对这一趋势。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
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未来还有加速趋势。统计数据显示,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十年内,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7299万人,增加比例48.98%,年平均增速为4.90%。从2006年开始,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至2010年增速达到顶峰,2011年有所减缓,2012到2015年依旧保持年平均4.65%的高连续增长。
2006-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变化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2030年前后将是中国老龄化人口加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人口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一个中长期里面,在消费、投资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老龄化从中长期影响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由于收入水平大幅下降,消费大多依靠之前积累的储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子女的支持等,因此购买能力必然下降不少。这同时导致老年人的消费心理倾向于务实性消费,老年人对新产品、新科技功能也缺乏年轻人那样的追求,这不利于消费层次的提升,并阻碍消费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口储蓄率的下降,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投资的下滑。步入老年以后,收入水平的减少,导致个人青壮年时期积累的储蓄呈下降趋势。反映在整个社会上,当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必然带来居民储蓄率的降低。中国近30年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高储蓄推动的投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未来整体中国的社会投资将呈现下滑态势。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还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通常认为,老年人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吸收速度要低于青年人,这会削弱整体社会的创新能力,从而削弱了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作用。而老年人基于生理机能的原因,本身也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滑。这些都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瑞银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不高,即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由于伴随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从而总体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的效率,而储蓄和消费意愿的降低,反过来也会降低社会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些因素将在一个中长期时间里面压低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
尽管如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许多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产品的企业来讲,则是个很好的发展机遇。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护理、餐饮、旅游以及轮椅、助听器等诸多方面。这会衍生出一个非常可观的银发消费市场。此外,积极和恰当的政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积极应对。
三、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一)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完善服务配套政策
对于养老服务市场的支持,近两年以来明显增多,尤其是进入2016年。
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了7个以上的有关养老领域的政策,涵盖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等诸多领域,扶持养老服务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作为重要的议题,在10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会议通过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意见,要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二)放开“全面二孩”,提高出生率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提高出生率,以提高未来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行。从1971年中国强调有“计划生育”,及至1982年确定为基本国策以后,“全面二孩”也是中国在限制生育方面迈出的最大步伐。国金证券此前发布的报告认为,基于人口结构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政策事实上形成一个从限制到鼓励的过程。而放开二孩政策的本意在于,如果生的孩子多了,老年人在整个人口当中所占比例提高的速度就会放缓。这被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推动养老金市场化改革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对于中国的养老金支付产生较大的压力。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养老金市场化改革获得实质性推进。这将提高养老金的资金回报率,有效提升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促进养老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还需要在税收制度、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改革。为推动养老服务这一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也在全力推动这些方面的改革。今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将降低养老服务行业的税收负担。此外,媒体多有报道年底前可能出台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方案,也将助力这一市场的发展。
信息化也是这一领域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中信证券报告预计,未来相关养老政策仍会出台,涉及的方向之一将会是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鼓励远程医疗服务、家政O2O、医药用品配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将会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理顺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做好基本养老服务,而非基本养老服务交给市场。在养老产品方面,以房养老、长期照护险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也有望加快。
养老服务涉及领域广泛,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庞大的老年人口,在政策支持下,未来这一领域发展潜力巨大。这也必将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Ⅸ 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情况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已较为严重 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河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以5919726人的规模位居全国第19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24%①。按照国际惯例,65岁 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显然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26个省份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十 二五”期间,河北省老年人口还将会以超过年均3%的速度进入高增长阶段②。这意味,作为全国26个老龄化省份之一的河北省,老龄化进程还在加速。
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老龄化程度更明显。根据石家庄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石家庄全市总人口9972927人,60 岁以上老年人为1467116人,占总人口的14.71%③。早在1993年,石家庄老年人与总人口的比例就开始超过10%,步入老龄化社会,先于全国6 年。石家庄已经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按照中国现行60岁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养老体制的改革显得任重道远。专家表示,作为第一支柱,以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社会养老体制改革是关键。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稳定在5%左右。
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中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家庭和社区组织等部门在关爱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年人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部门调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农村老人收入增长1.7倍。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城市75.6%和农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在农村,86.1%的老年人认为比起过去在生产队里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过去离退休职工“经济上更加有保障”。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现代生活设施从1992年的4种增加到2000年的8种,50%的城市老人有独立的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70多平方米。农村老人50%有两种现代化家庭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还很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他们的家庭财产也明显少于青壮年。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户家庭财产平均为16.2万元,70岁以上者15.7万元,比35—40岁青壮年户家庭财产少43%。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据1993年和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10—19岁增加到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可见,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中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灾害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总的概括,就是4点:1.社会负担加重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养老保障的负担之重,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压力之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之大,养老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之远,都将是前所未有的。 对中国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展望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阅读全文

与到2014年我国60岁老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打电话给父母怎么让他们高兴起来 浏览:37
如何公证财产父母 浏览:313
老年痴呆杀人犯法 浏览:122
再婚父母如何参加婚庆主持 浏览:360
现实生活中孝顺的事情 浏览:881
老人百寿生日如何办 浏览:693
敬老院托管老人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893
历年养老保险制度调整 浏览:503
养老保险计算方法2015 浏览:7
老人摔断骨头医保报销多少 浏览:249
老年人能做心脏造影吗 浏览:830
退休后異地社保金怎么领取 浏览:435
长安男士养生馆在哪里 浏览:609
高校技术职称人员退休金政策 浏览:1
家里老人不干正事怎么办 浏览:849
威海石岛养老公寓怎么联系 浏览:744
养生堂怎么养神 浏览:801
外地老年人杭州医保 浏览:741
老年人卡槽怎么打开 浏览:725
老年人缺血的原因 浏览: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