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潮汕长寿

潮汕长寿

发布时间:2022-08-27 11:08:00

① 潮汕话寿怎么读

潮汕话寿:
寿 siu7
寿 shòu
〈形〉形声。从老省,畴声(依《说文》),从老省,即上面象“老”的上半部。本义:长寿

② 潮汕人一般是怎么过生日的

以前,潮汕风俗只有到了五十岁的人才可以做生日,叫做大寿,而且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当客人们和生日的人一起吃面条时,会一边夹起面条一边欣赏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进嘴里吃。以此祝愿老人长寿。据说,吃长寿面的习俗来源于汉武帝。汉武帝到了晚年非常迷信巫术、算命、吃“长生不老”药。有一天,他心血来潮,突然召见文武大臣,对他们说:“《相书》上写着:鼻下人中长一寸,可活一百岁。这话你们觉得对吗?”大臣东方朔后大声笑了起来。司礼官见了,立即奏禀皇上,说东方朔发笑,不敬重皇上。东方朔听了,就摘下帽子表示谢罪说:“请皇上明鉴,臣东方朔实在不敢笑皇上。我只是笑彭祖脸长。”汉武帝听后大惑不解:这个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怎么把我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彭祖联系在一起了呢?正要问时,却听东方朔接着说道:“传说中的仙人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么,他的人中就有八寸,那彭祖的脸该有多长,起码也有一丈余长吧。”汉武帝听了大笑不止,为东方朔诙谐的话叫好。在汉语中,“脸”和“面”很多时候是通用的。脸(面)长人中长,人中长寿就长。虽然这是荒唐的说法,但后来人们为了表达一种良好的愿望,就用长长的面来喻指人的寿命长。所以,人们每逢过生日便要吃长长的面条。潮俗吃长寿面时还要配上鸡蛋,鸡蛋能孵出小鸡,是生命的象征,与长长的面条配合起来,蕴涵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祝愿。简单的就把面煮成甜品,然后打上两个鸡蛋,如果是做桌请人,就每桌炒上一大盘长寿面。由于生日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寿面,通常是用餩脚(一种用木或竹制成的器具。旧时潮属一带多用以盛装交情酬酢的礼物)装着。下面放鸡蛋,上面是寿面。寿面的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们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现在,很多人过生日都是买蛋糕来庆祝,但对老人的生日,长寿面仍是必不可少。

③ 广东的汕头的当地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这些称呼名异而实同,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纣时以十二月一日为元旦,也叫元朔;周武王时以十一月一日为一年之首称元日;汉武帝时正月一日为元旦谓新正;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因一地之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故潮汕地区便有着很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
一、放鞭炮
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达。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
二、祭祖
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日,祀祖先用素,初二祀祖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
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祖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一一阐述。
三、拜年
拜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橄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橄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橄榄也别称为槟榔。
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
四、送春�
春�(“�”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食”。因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
五、舞狮和游大锣鼓
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④ 潮汕重阳节的习俗

《澄海县志》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这天 称为重阳节,是因为《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日、月俱为“九”数,两阳相重,又称为“重阳”。
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有关登高缘因,人们社撰了 这样一个传说。《续齐谐记》曰:东汉时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 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有大灾。 你可速回家,让家人皆准备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 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从师傅所嘱,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猪、羊、牛均已暴死。费长房闻讯说: 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这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 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 当此之时,邀请三四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 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清乾隆《揭阳县志》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日,儿童多放纸鸢(即放风筝)。”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有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 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 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 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 种图案。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蜒等动物造型。 重阳节古称菊花节。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下载 (45.99 KB)
2009-10-26 10:53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赞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⑤ 潮汕老爷多少岁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2

⑥ 潮汕老人去世后的禁忌

百日内不参加红事,就是不要参加喜事,KTV之类也不能去
成殓禁忌
(一)寿衣的禁忌人死后,要为其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俗称“寿衣”、“老衣”。寿衣有各种各样的禁忌。
1.忌讳在死者断气之后才穿寿衣。一是忌讳死者赤着身子去见阎王,必须抢在死者断气之前穿好寿衣;二是在死者断气之后才穿寿衣,则会因为肢体一僵硬不好穿。
2.给死人穿寿衣,不能直接穿在死者身上,而是先让孝子或亲属反面层层穿好,再剥下来一次穿到死者身上,否则就意味着是在诅咒自己的亲人死去。
3.穿寿衣时,忌讳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胎儿。
4.死者的寿衣忌双数。若为双数,则恐死亡的凶祸会再次降临。一般为五、七、九件,反正必须是单数。由于“九”与“狗”同音,因此,忌寿衣为九重,否则不吉、不敬。
5.做寿衣的布料忌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果报。
6.忌用皮袄、皮裤乃至革带等物做寿衣;寿衣忌袖短露手,否则将来儿孙成为“乞食”。
7.一般穿七层算八件(即一件双层);寿衣忌有纽扣,如有纽扣应除掉。
二)棺材的禁忌
1.忌用柳木做棺材,因柳树不结籽,会导致绝嗣。
2.棺材做好后,停放在那里忌随便移动,否则对本人不利。旧时有钱人往往把棺材先订做好,开始做及做好要搬人时都要“看日”,以求平安万顺。如果棺材做好放在家里,久了需要晒时,则一定要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其他时间不可以。
3.忌用金银器为随葬品入棺。
4.如死者有妻或夫尚健在,落殓时用的枕头忌太高,要剧看不见自己的脚才行,否则是要叫他的妻或她的夫一同去的。
5.寿材忌人殓后才上漆。
6.棺木一般漆朱红色,禁忌其他颜色。
(三)人死后,要请“苦主”(即死者的所有亲属)一同来主持丧事,如果苦主不亲眼看过死者的穿戴和包殓之物,是不自包殓入棺的,否则村民会议论。
(四)入殓时,子孙一定要向上围;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惟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
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羡属外,其他人都退后几步甚至退人别的房间,因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便将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入棺中指虞。
(五)停柩忌在院中
入殓后,忌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俗谚称:“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棂,辈辈穷”,所以,停柩忌在院中;殡埋途中若遇雷雨,也认为是不祥瑞的,须避忌。
(六)忌猫近尸体、棺柩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前这一段时间里,最忌猫近尸体、棺柩,俗以为猫靠近尸体,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他东西不放。
这些禁忌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哀悼禁忌
亲人亡故是件悲伤的事,死者的亲友往往以哭声表示自己的哀悼心情,然而,哀悼也有章法,悲伤也须克制。什么时候可以哭,应该哭,什么时候不能哭,不许哭,都在风俗习惯中有所规约。《礼记》中就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等等规定的记载。
(一)哀悼中的禁忌
1.人死时为之穿衣服者不得悲泣,惟恐悲泣涕泪落到死者身上,引起走尸、僵尸之恶果。
2.丧事期间禁忌笑语声歌。俗语云:“临丧不笑”,“望柩不歌”。
(二)向亲友报丧的禁忌
家中死了人,要向有关的亲友报丧。报丧时忌进屋门,要在屋外行跪礼。
(三)送礼的禁忌
旧时吊丧时,往往要送礼,丧家收礼时要有回礼。一般的习惯是,送礼忌双,回礼忌单,这是“双吉”、“单凶”的观念使然。
葬埋禁忌
(一)葬式禁忌
民间埋葬方式主要是土葬、水葬(一般是渔民)。选择葬式的原由,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环境,二是信仰。环境是地理的限定,信仰是文化方面的限定。在各种葬式都许可的环境条件下,人们选择葬式的依据往往决定于信仰。由于信仰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会对某种葬式作出取舍的决定,或者会在某一葬式中特别注意到约制一些行为,这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禁忌。
1.忌火葬。“人土为安”,这是民间最为信仰的,因此,潮汕人的葬式主要是土葬,忌讳火葬,认为火葬有违孝道,简直是大逆不道。
2.土葬的禁忌。非正常死亡的人禁忌入祖坟;死在外乡的禁忌回家安葬,一般是就地安葬,即使尸体运回来,也不能进家门,只能放在村外,直接埋葬,惟恐客死他乡的人把灾祸带到家中来。俗话说,“野鬼不能见家神”,恐有冲犯祖灵指虞。
(二)葬时禁忌
1.刚日(俗称甲、丙、戊、庚、壬等)死,则要在柔日(乙、丁、已、辛、癸等)下葬;在柔日死,则要在刚日下葬,否则不吉;若在单月死,则要在双月下葬,忌在单月下葬。
2.忌七月出葬。民间俗以为七月为鬼月,该月阴间的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内出葬。
3.忌“重丧”。即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
4.殡葬的日期忌与死者及孝子的出生年月日相同,俗称“冲克日”。
(三)葬地禁忌
民间对葬地颇为讲究,俗以为葬地的坟墓安置的好坏能够直接关系到后代人的寿夭贫富和吉凶,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慎重地对待丧葬事宜。墓地往往是请风水先生来选择的,难免有些迷信的色彩。但总的规律,是喜自然环境壮美,忌地理形貌崎岖古怪、歪斜险峻。例如,山势喜两头起,忌两头垂;水忌冲射,砂忌斜、臃、肿等。葬地的方向忌与子孙相冲。
旧有“十不葬”: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二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三冈缭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四)葬仪禁忌
1.平日里,凡属葬仪用具都禁忌随便乱动,尤其是棺材,最忌开启,否则,大不吉。
2.参加葬仪的人,忌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冲。如死者为子年生人,那么不论亲朋好友,凡午年出生的人就不能送葬,因“子午相冲,水火相克”。
3.洗尸水禁忌乱泼,俗以为活人不能踩着洗死人的水,若踩着的话,脚会开裂。洗尸水只能由死者的女儿提,别人不能提。
4.入殓后,放棺的室内禁忌红色。
5.堂前停着棺材,就不能扫地,要到出殡前,本家人才用扫把把棺材上的土扫下来,叫做“扫财”,意思是说财不外出。
6.一般孕妇禁忌参与殡葬事,也禁忌寡妇参与送葬。
7.棺木抬出家门时,忌讳触撞门的两旁,否则不吉。
8.出殡途中忌讳棺木落地,因而抬棺木者往往是那些身体健壮的年轻人,而且一路有人替换。
9.在回家途中严禁回头看视,怕看见死魂在阴间的行影,对双方都不吉利。
10.殡葬时,凡借用他人之物什,归还时一律要付给吉利钱,多少不限,但忌双数;
11.送葬的人除死者直系外,一般年龄的禁忌:七岁、十五岁、十九岁、二十三岁、三十六岁、四十三岁、五十岁等;否则会被“麻丝”缠住,对本人不利。
12.送葬拈香的妇女应单数,忌双数或九。
13.死者子孙在守孝期间不得理发;送葬应赤足,不得穿鞋。

⑦ 潮汕人过生日有什么习俗朋友今天生日,想按照他们的习俗给他过,做点菜。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

以前,潮汕风俗只有到了五十岁的人才可以做生日,叫做大寿,而且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当客人们和生日的人一起吃面条时,会一边夹起面条一边欣赏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进嘴里吃。以此祝愿老人长寿。

⑧ 潮汕人过春节的习俗

1、潮汕年俗,从农历腊月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述职”。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拜老爷”,求老爷“上天言好事”。

老爷上天之后,家家户户大扫除,务求将往年的不如意全都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包括洗头、冲凉及理发等,可消灾去病。

2、到过年的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做粿,如红桃粿、鼠壳粿、甜粿、菜头粿等,还要准备鸡、鸭、鹅、鱼、猪肉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市场上买粿品。

3、到了除夕,自然就要吃团年饭了!团年饭之前,必须“拜公祖”(祭祖宗),请祖宗先用餐。过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吃年夜饭,迎来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还有一道年夜饭必备菜肴,就是看起来十分“重口味”的血蚶,含有发财的寓意。鲜血淋淋地吃下去,别人觉得难以接受,潮汕人却乐此不疲。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要齐聚“守岁”,俗称“熬年”。传统上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燃放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4、除夕夜或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要派发压岁钱,俗称“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有收入的晚辈也要给长辈送钱。有些家庭小孩临睡前,父母会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5、春节期间,潮汕人也要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有这样的玩笑,大年初一拜年,出门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在各家各户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有人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6、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娘家(潮汕话叫“家后”)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女婿必须带上礼品。

(8)潮汕长寿扩展阅读:

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阅读全文

与潮汕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宁波景区优惠 浏览:565
2016上海市养老金调整 浏览:647
长寿二十四孝背夫出嫁 浏览:378
孔子子贡孝顺分辨 浏览:225
重阳节活动现场载歌载舞 浏览:50
老人家吃苦 浏览:598
老人机如何用手机传视频 浏览:781
哪里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浏览:354
失能老人如何喂药 浏览:213
河北企业职工退休金 浏览:951
沙孟海长寿 浏览:929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转农村养老保险吗 浏览:601
长寿金逸国际影城 浏览:632
梦见老人复活什么意思 浏览:746
长寿松果实 浏览:702
春节期间带老人去哪里玩 浏览:573
重阳节演出背景图片 浏览:890
重阳节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浏览:668
养老金4025 浏览:733
社保基数与退休工资什么比例 浏览: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