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孝庄60岁时候得过什么病

孝庄60岁时候得过什么病

发布时间:2022-08-26 18:32:19

⑴ 正史上都记载过孝庄的什么事迹,野史上呢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吴克善和侍女苏茉尔的陪嫁下,嫁给了后金大汗皇太极为侧室福晋。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年龄最小的布木布泰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个儿子:九阿哥福临(即清世祖顺治皇帝)。 皇太极死时,孝庄32岁,她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改元顺治。她“母因子贵”晋封为皇太后,顺治死时年仅24岁,由8岁的康熙继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为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幼主,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汉马功劳,而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称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以及种种艰难险阻;最后清朝统一了全中国,并使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使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这一切都与她的作为不无关系,可见其影响巨大。 孝庄文皇后聪明强干,具有政治远见和真知卓识,并且颇具谋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对清初的军国大事,多有指画;特别是她对培育儿孙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她与皇太极的关系很好,长期做着襄助内政的工作,辅佐丈夫“肇造丕基”。当皇太极暴卒后,她曾经要以身殉葬,只是由于群臣的劝阻,才算做罢。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故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在大内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并三呼万岁,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时,更是踌躇满志,真想早日圆他的皇帝梦。在这种情况下,孝庄与福临于是年9月来到北京。当时,她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为了延缓其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且多尔衮也早就对她表示爱慕),她决定按照满族风俗,父死儿可妻其后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习惯,决定下嫁给多尔衮。(按:“皇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无最后定论。)此后多尔衮虽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俨然成为了个“太上皇”,但始终没有篡位。 1650年(顺治七年),39岁的多尔衮死去,顺治皇帝亲政。孝庄开始帮助当时只有13岁的福临理政。在她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笼络、利用汉军汉将很快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基本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是这时孝庄与顺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见上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坚持清入关前的规章制度,还是尽快学习汉文化、采取汉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现保守,而顺治表现开化。此外,在顺治皇帝的个人婚姻,如皇后的废立问题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张。结果弄得顺治郁郁寡欢,在1661年(顺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选择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也颇费心机,最后在征得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后,决定由8岁的孙子玄烨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当时有人劝孝庄出来“垂帘听政”,遭到了她坚决拒绝,决定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其中鳌拜后来势力渐大,消灭了异己,独揽了政权,飞扬跋扈,甚至没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此人性情刚愎,独断专行,行为粗暴,且相当守旧、保守和自私。例如,在“历法之争”问题上,他主张用旧的“大统历”,反对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制定的“时宪历”,并主张杀掉汤若望,后来由于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给皇室中许多人(包括孝庄)治好过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后干预下,得以免死获释。康熙帝10岁时,其生母慈和皇太后去世,此后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培育、教养、呵护,并成为了他的政治顾问和导师。他们祖孙两人感情深厚,关系极好。她教给了康熙帝治国安邦的许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来对她也一直尊重、孝顺;几乎天天都到祖母处请安,并请求指教。在她的辅导下,康熙帝逐渐成熟起来,完成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开基建业的大事。一是在他14岁亲政不久,于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卫组成的“库布”(即摔跤)手,在鳌拜入宫时,乘其不备将其智擒,从而击败了鳌拜集团对其皇权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帮助下,采取坚决镇压政策,最后取得了胜利。孝庄在这场战争中,经常拿出宫中节省下来的金银慰劳前方将士,从而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三叛乱之机,也蠢蠢欲动,举兵反清,并对北京构成威胁。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复此发言 -------------------------------------------------------------------------------- 2 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坚决支持康熙向察哈尔部用兵,派大学士图海率领“八旗家奴”万余人,开赴前线,很快杀掉了布尔尼,平息了这次动乱。 孝庄文皇后平日生活节俭,经常用宫中节省下来的钱财赈济灾民和前线军队。她与苏麻喇姑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两人共同辅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对康熙皇帝影响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为进孙子之孝,每天不离祖母身边,端茶喂饭,问寒问暖,并亲尝汤药,殷勤侍奉,并多次为之祈祷。但因孝庄文皇后年老病重,已无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与世长辞,终年75岁。在她临死前,嘱咐孙儿: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为“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故决定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于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遗嘱,把她的灵柩暂时安放在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东陵孝陵东边的地宫,因该陵位于盛京昭陵(即今沈阳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为她的儿子和孙子(即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复此发言 -------------------------------------------------------------------------------- 6 孝庄文皇后个人小档案姓氏: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属相:牛父亲: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极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75岁陵寝: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有些人相信电视剧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艺术装饰过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孝庄"皇后,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后,本是蒙古族,姓搏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她十三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她那娇柔弱质、美艳万方的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搏击一生。她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夫君)、清成宗义皇帝多尔衮(下嫁)、世祖顺治福临(儿子)、清圣祖康熙玄烨(孙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政、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利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不"垂帘听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后也有许多故事流传。第一,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是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是抗金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公元1614年,在松山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个明朝重臣作入关的"带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又是金钱,又是美女,但洪承畴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说:"本帅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说罢面壁而坐,不饮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极真是拿他毫无办法。? 消息传到京城,明王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立即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崇祯皇帝还亲临祭奠。可是,此时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降了清廷,而且当了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立此劝降大功的人,不是别人,真是庄妃。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间,忽然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呜呜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竟使洪承畴丧失了戒心,视其为同病相怜之人,攀谈起来。并联想起自己的娇妻爱子,百感交集,也泪如泉涌。那女子一面为他拭泪,一面悄声劝道:"将军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难。明朝比如一座大厦,将军你就是明朝的栋梁,如果栋摧梁折,明朝还靠什么来支撑?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转过来,达成协议,岂不是报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踌沉吟不语。那女子又乘机娓娓道来:"将军纵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应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畴已然心动,欲言又止。那女子忙接口道:"清主仁慈宽宏,决不会为难将军的。"? 洪承畴刚刚点头,门就立刻打开了,原来大清皇帝皇太极"恰巧"来了,他正盼望这个结果!? 此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入关,攻城掠地,灭明辅清,平定江南,扫荡云贵,败李定国,除明桂王,为清王朝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了满清扫平中原的先锋。? 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峥嵘。? 第二,策划福临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有权势的竞争者有三个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拥有势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辖八旗中正黄和镶黄两旗,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镶白两旗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福临呢,才六岁,而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亲生儿子。庄妃拥有的是足够的智谋。她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庄妃暂时放下因皇太极之死带来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夺位之争中去。她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他俩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 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机会。关键是要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己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了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三十一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这是二次大显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后。第三,定都燕京。? 与顺治掌权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整个中国。她告戒多尔衮,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不久,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惶溃走。清廷迁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又是这位庄妃,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列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早有预见,强令朝鲜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 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而"驾御"这一个大国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顺治。? 要说是顺治的"治国安邦",还得说全靠孝庄。? 第四,辅佐康熙。顺治初年,在经历了明末的暴政、农民起义的破坏、清军铁骑的洗劫之后,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断瓦残垣,破败不堪了。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顺治并不争气,在爱妻董鄂妃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儿子康熙八岁就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康熙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还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当时,四位辅佐大臣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对他们分化、利用,最终擒了称雄一时的鳌拜,巩固了皇权。之后没多久,三藩作乱,撤三藩,平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众议,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银犒赏出征的将士,深得人心。在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孝庄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从而平定了北方,稳定了大局。? 康熙亲政后数年,凡重大事件,都请示孝庄而后施行。? 康熙对孝庄极为孝道,曾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评价之高,无人能及。第五,庄妃下嫁之谜。?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传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布木布泰口头许配给多尔衮,没多久努尔哈赤又去科尔沁部,见了布木布泰,就将布木布泰为皇太极定了亲。多尔衮认为:布木布泰本来属于他的,是被皇太极夺了去。多尔衮为了确保福临即位,宁肯放弃自己当皇帝的机会,同时也断绝了皇太极另一个继妃所生的儿子豪格的皇帝梦。孝庄文皇后知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因此,她变鹊桥暗渡为明媒下嫁,可说是明智之举。于是朝廷以皇帝名义下诏行婚,制礼,举行婚礼。不出两年,多尔衮病逝。福临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可能因为满人接受了汉人的道德标准,以此为耻,不肯在正史中写入,后人也以此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 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成了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逝,享年七十五岁,为『孝庄文皇后』。令人不解的是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对此民间传说甚多。关于孝庄皇后为什么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间有“托梦定陵址”的说法。大意是:孝庄皇后死,清廷遵照祖制,决定将她葬入昭陵,与太宗合葬。但当梓宫途经东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个个被压得龇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得把梓宫就地停放。两个时辰过后想继续前行,梓宫就像长在地上一样,丝毫不动。这下子可急坏了送葬诸王大臣,于是飞报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筹莫展。当夜皇帝梦见孝庄皇后,对皇帝说:“我决计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皇帝醒后,遵照嘱咐,择吉鸠工,即地建陵。这回再移动棺椁也不那么沉重了。很显然,这纯属神话,不能作为依据。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孝庄文皇后——一代伟大的女政治家!还有的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所以说这条理由也不充足。而查阅史料,孝庄皇后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那么,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许多野史称,这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意会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门,臣工走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绝不是为了罚她为后代子孙看守陵门,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转自孝庄文皇后吧

⑵ 为什么大玉儿(孝庄太后)比自己亲姐海兰珠更长命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首先,人的寿命是有差别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出现寿命的差异。其次,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虽然是亲姐妹,但没有史料说她们是一母同胞。换言之,在那个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时代,布木布泰和海兰珠很可能是同父异母。同卵双胞胎的寿命都不尽相同,更何况同父异母的姐妹?清圣祖康熙帝活到了将近七十岁,而他的不少兄弟连成年都没有活到,有的甚至出生一个月便夭折了。活到成年的隆禧刚成年就去世了,福全、常宁也没能活过五十岁……


⑶ 孝庄文皇后病逝是什么病啊

有清一代,在众多皇后中,对清王朝影响最大的有两人:一是清初的孝庄文皇后(初称庄妃,后称皇太后、太皇太后);一是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她们都经过三朝,辅立过幼帝,都经历过四大臣辅政,都在清宫中生活了六十多年,都以七十以上的高龄病故,死后葬在同一个地方——河北遵化清陵。但她们在清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截然不同。孝庄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始终全力辅佐顺治、康熙二位幼帝主政,呕心沥血。以其聪明才智和特殊地位,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清朝鼎盛局面。而200多年后的慈禧太后却拼命争权,垂帘听政,使清朝走向了没落衰败之路。本文仅就孝庄的身世及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咯作评述,以飨读者。(一)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明朝、蒙古、后金(其前身即满洲部)三家鼎立的局面。在刚刚勃兴的后金与日趋衰落的明帝国之间,是雄居朔漠的蒙古,它东接后金,南邻明朝,是一支重要的中间力量。在明、后金的角逐中,无论哪方取得蒙古的支持,都将如虎添翼,否则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因此,对努尔哈赤来说,能否与明争夺蒙古就成为关乎今后成败的关键之举。正是上述原因,促使努尔哈赤为首的满洲统治者以为蒙古诸部对于自己有重大实际意义,从而采取了联姻通好的亲善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1】正是这种政治婚姻致使蒙古科尔沁贝勒之女布木布泰走上了清朝政治的舞台。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第一代达尔罕亲正满珠习礼之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顺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在布木布泰两岁的时候,皇太极就娶走了她15岁的姑姑(名叫“哲哲”)为嫡福晋。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只有13岁,由父母专程护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9年后,布木布泰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布木布泰从此在清宫生活了60多年。孝庄文皇后的宫廷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入关前封永福宫庄妃,顺治时期尊为皇太后,康熙时期尊为太皇太后。庄妃人虽然在后宫,但一直卷入政治旋涡,为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他人不可代替的作用。入关前的庄妃,有两件既关系清朝全局,也决定个人命运的大事:一是与皇太极结婚后成为清宫的核心人物;二是皇太极死后,嫡子福临继承皇位。皇太极一生有子女的后妃有15人,其中7人来自蒙古,而7人中又有3人来自科尔沁。地位最重要的是崇德年间封的五宫,称“崇德五宫”。1635年,皇太极加封布木布泰为盛京永福宫庄妃。清宁宫的皇后是庄妃姑姑哲哲,关睢宫宸妃为庄妃姐姐海兰珠。盛京五宫中来自科尔沁的姑侄占了三席之位。而皇后不问政事,只生三女,没有生子;宸妃病故,且生子早夭;只有庄妃生子福临,提高了她在后宫中的地位。(二)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故。孝庄“痛不欲生,誓以死身殉,诸王大臣合辞坚请,方留此身”。皇太极死后,因没有留下继承皇位的遗嘱,宗室诸王、人人觊觎。皇太极长子豪格,皇太极兄代善,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锋,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清宫里为争夺皇位出现了白热化状态。但(1643年)八月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上,年仅六岁的福临出入意外地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完全出自后宫庄妃,她凭着自己在后宫旨意举足轻重的作用,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这次事关重大的立嗣会议由大贝勒代善主持。归皇帝直掌管的两黄旗,坚决主张立皇子。“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对会议施加压力;会上提名继承皇位者有4人:皇长子豪格,以“德小福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出”,豪格虽为长子,然是五宫之外的元妃所生,地位不及五宫所生之子;多尔衮”犹豫未允”,代善以年老辞谢;多铎毛遂自荐,无人响应,均未通过。多尔衮首倡立福临,由他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立即得到代善支持,被会议通过。拥立福临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也是满洲贵族间共同利益的需要。1643年,正是清军入关前夕,内部必需团结一致。拥立福临的折中方案,能为大多数贵族接受,正是他们的共同利益发挥作用的结果。福临继位后,代善的儿子与孙子阿达礼和硕托,还图谋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和代善揭发了他们,并将其处死。其次,福临能够以六岁幼龄登上皇位,是与孝庄的显赫地位及背后强大的蒙古贵族支持分不开的。蒙古是满族坚定的盟友,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必须依靠的力量。庄妃家族科尔沁部不仅势力庞大,而且在蒙古各部中“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首”。况且此时,孝庄的四哥满珠习礼正统率一万蒙古骑兵在疆场上为清廷冲锋陷阵,这是不可低估的一支军事力量。因此,拥立福临也是满蒙联合的需要。福临是庄妃嫡子,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的外甥。福临即位,本身就是满蒙联合的象征。母以子贵,福临登基,使庄妃地位也随之提高。时年三十二岁的庄妃与皇后哲哲同被尊为皇太后。(三)顺治元年(1644年)6月,清朝入关,10月19日,福临进入北京皇宫,十一天后被宣布为中国的皇帝。时国事初定,皇帝年幼,孝庄以太后之尊完全可以垂帘听政,然而她始终无此意,只想辅助幼主,不愿公开临朝。孝庄虽不直接参与朝政,但对朝政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顺治时期,孝庄皇太后的活动,一是处理皇室婚嫁问题,二是辅佐顺治帝亲政。 顺治即位后的七年中,济尔哈郎与多尔衮辅政,以济尔哈朗居首。但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国家大事就在他本人的府邸中决定,御玺也存放在府中,到了1644年底,济尔哈朗降为辅政王,所得俸禄仅及多尔衮之半。多尔衮言出如法,举国上下,莫不遵行。同时,他毫不留情地对待那些胆敢反对自己的王公们。1647年,他褫夺济尔哈朗的辅政王之职,委其胞弟多铎继任。1648年,济尔哈朗受到种种指责而大遭贬抑。同年,一向与多尔衮不睦的豪格也被加上各种罪名,受到幽禁,后自杀于监所。其他几位王公也同样遭到贬抑。与此同时,多尔衮除了自己原有的正白旗以外,又进而控制了其他旗。首先,接管了原属莽古尔泰,曾一度由皇太极控制的正蓝旗,在其胞弟多铎死后(1649年),又控制了镶白旗。这样,他便掌握了三个旗,而皇帝仅仅控制着两黄旗。多尔衮的种种迹象已日益暴露出排斥异己,结党擅权,篡位自立的真面貌。1648年初,多尔衮免除了参谒时的君前跪拜。1648年底或1649年初,多尔衮加上了皇父摄政王的尊号。为了阻止多尔衮夺取帝位,保护幼帝福临,“太后下嫁”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政治婚姻。1650年底,多尔衮前往热河狩猎,因身体虚弱,当年除夕,死在长城脚下的咯喇和屯,年仅三十九岁。孝庄文皇后作为后宫的主宰,在处理皇室婚嫁问题上,也表现出比较开明,并尊重男女双方的婚姻自主权,当然其目的仍在维护清朝的统治。顺治九年(1652年),反清将领李定国于西南率军北伐,定南王孔有德战死,只有一女孔四贞被救出。孝庄得知此事,破例收为养女,赐号四贞格格。这是清王朝数百年历史上仅有的一位汉族公主。顺治十三年(1656年),孝庄打算把孔四贞嫁给顺治帝,“礼部奉圣母皇太后谕,定南武壮王孔氏,忠勋嫡裔”,“宜立为东宫皇妃”【2】,然孔四贞言:自幼父母将她许配给父部下孙延龄。孝庄尊重孔四贞本人意愿,放弃了立为皇妃的打算,召孙延龄入京,“皇太后命为夫妇赐第东华门外”【3】。为了稳住平西王吴三桂,顺治十年(年),将皇太极第十四女,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能为妻。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将“抚育宫中”的原承泽亲王硕塞之女,“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子隆”【4】。通过这些婚姻,一方面联络感情,以结其心;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控制,留居京师的额附,实际成为人质。孝庄在自己儿子的婚姻问题上,忠实地执行了“满蒙联姻”政策。在顺治后宫中,来自科尔沁的有两位皇后。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册封孝庄皇后侄女——科尔沁右翼中旗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这位皇后虽然花容月貌,但十分奢靡,且脾气古怪,嫉妒心强,因而受到顺治帝的疏远。三年后顺治提废后,孝庄不允,满汉大臣都纷纷反对。顺治帝见废后不成,回宫后一病不起。孝庄见状,甚为担忧,皇后侄女固然近,然皇帝儿子更重要,权衡之下,还是舍出侄女,于是孝庄下令群臣再议,群臣见孝庄已同意,不好再谏阻。于是顺治“奏闻太后,(将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室”。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顺治帝再娶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孝庄二哥之女),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当时顺治帝宠幸董鄂妃。“奉圣母皇太后谕”董鄂妃相继被册封为“贤妃”、“皇贵妃”,死后追谥为“孝献皇后”。在顺治皇帝的婚姻问题上,母子间纠葛不断,但孝庄基本上满足了儿子的要求,表现了开明大度和对婚姻自主的尊重。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十四岁的福临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孝庄为福临制定了“作君之则”。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诰谕皇帝曰:“为天下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5】。这份诰谕反映了孝庄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叮咛告诫。顺治也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和“作君之则”。福临亲政初期,很难看懂向他呈递的奏折,由此他深感自己对汉文的无知。他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攻读汉文,因而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能够用汉文读、写、评定考卷,批阅公文。他还经常到内三院与汉人文臣讨论历朝治国的得失,总结治国经验;选贤任能,严惩贪官,对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福临亲政时所取得的成就与主持后宫的孝庄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孝庄以婚姻手段笼络了驻镇南方的汉族各藩王,稳定了清王朝入关后的局势,在当时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前文所说孔四贞嫁出后,一直对孝庄感恩戴德,“无刻不以太皇太后为念”【6】。三藩之乱,其夫死后,孔四贞从清平叛,影响着定南王旧部,起了很大的分化瓦解叛乱势力的作用。吴应熊娶了和硕公主,使吴三桂在南方为清朝效命二十年,尽犬马之劳,二十年后方起反叛之意。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在后宫提倡节俭,常将节余的银两拿出赈济灾民。《清史稿》载“十年,上以皇太后谕:发布省银八万两赈兵民”。同时,孝庄皇后努力劝阻制止顺治帝的轻举妄动。福临年少,血气方刚,性格急躁,遇事不冷静。顺治十六年(1659年)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十万大军北伐,攻克长江门户镇江,围困南京,朝野为之震动。顺治帝惊慌失措,想要退守关外老家,受到皇太后的斥责:怎么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来的江山,竟这样卑怯地放弃呢?福临从羞愧转为狂怒,要“亲自出征,或生或死”,孝庄亦给予劝阻,批评此举为轻率鲁莽之举。顺治帝两次遭孝庄批评,心中恼火“使他勃然大怒,据说他受到这番阻拦,一怒之下,剑劈了宝座”。【7】尽管如此,孝庄还是极力劝阻,还遣福临的乳妈与在京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反复劝说,终于使狂怒的皇帝冷静下来,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镇指挥。郑成功兵败在大陆无立足之地,日后只好渡海,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为其根据地。顺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福临宠爱的董鄂妃死后,陷入极度的悲痛中,甚至起自杀的念头。后来他削去头发打算出家为僧,也被孝庄和一些高僧劝阻。由于孝庄的尽心辅佐,使顺治帝在清初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四)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顺治帝染上天花驾崩。八岁的玄烨继位,年号康熙,福临第三子。顺治生前,喜欢二子福全,从小将他养在宫中,准备立福全。也有传说顺治临死前,曾想选立一位成年的兄弟。但孝庄坚持立皇子,并择定玄烨。原因是玄烨已出过天花,有了免疫能力。“他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受到这种病的伤害”【8】。玄烨继位后,由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辅政。孝庄文皇后由皇太后进而被尊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将玄烨扶上皇帝宝座后,仍然坚守问政而不擅权的原则。当时有人上书劝孝庄垂帘听政,《清圣祖实录》记载:“甲子,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诣阕奏十款……请垂帘以劝盛治之隆”。这个请求被她断然拒绝,而实行四大臣辅政。然而,重大决策必经孝庄同意方可实施。四大臣辅政时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为施政纲领,并恢复部分入关前的旧制,他们的思想倾向守旧。但四大臣约康熙四年(1665年)开始出现了裂痕。索尼资望最高,居四大臣之首,曾参与拥立福临,最受太皇太后倚重。康熙四年初,议立索尼孙女(长子噶布喇之女)为康熙皇后。鳌拜声称“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并会同遏必隆与苏克萨哈启奏太皇太后。孝庄太皇太后断然回答说:“满洲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9】。七月,索尼的孙女册立为皇后,成为皇亲。同时,出身镶黄旗的鳌拜权势日张,遏必隆依附之,加强了他们在辅政大臣中的地位。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借故恢复旧制,对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倡议并强行换地,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的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因此积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卷入他们之间的矛盾,于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会同鳌拜等奏请康熙亲政。太皇太后谕示说:“帝尚幼冲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揽?缓一、二年再议”【10】。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后决定康熙亲政理事,但仍强调“虽亲政,尔等仍同辅政”【11】。鳌拜表面赞同康熙亲政,实际上并不愿放弃辅政大臣。这时,辅政大臣已剩下3人。遏必隆依附鳌拜,鳌拜居功自傲,擅权跋扈,排斥异己,结党谋私。康熙三年,朝廷发生新旧历法的争议,鳌拜利用康熙年幼,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打击新法参与者,并将顺治时期的钦天监汤若望等人逮捕审讯,判决凌尺处死。适逢京师地震,宫中失火,太皇太后亲自出面干预,才将汤若望保护下来。鳖拜还独断专行,滥杀大臣,找借口将向他提意见的户部尚书苏纳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正登联等大臣杀掉。康熙十四岁,到了亲政年龄,大臣们上疏要求皇帝亲政,但奏折被鳌拜一再扣压,最后孝庄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出面,才使康熙亲政。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自知势孤,疏请经先帝陵寝,鳌拜称旨责问,将苏克萨哈及全家逮捕,定二十四大罪,凌尺处死。康熙“坚决不允”,“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曰”终于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12】。鳌拜专权跋扈,藐视皇帝,威胁了皇族的利益。以孝庄的智略胆识,岂容如此权臣,于是演出“智擒鳌拜”的历史事件。《清史稿》记载:“……乃选侍卫,拜唐阿少年有力者为扑击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击之”。选少年侍卫以游戏为名捕鳌拜,事不成,只算少年无知游戏过火而已,成功了则假戏真做。就这样没费刀枪血刃,便将不可一世的鳌拜捕获,将其终身监禁,处死了其同党。康熙帝全面亲政后,太皇太后不过多出面参政,然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她虽“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13】。据《康熙起居注》记载,玄烨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后,都要去后宫向祖母问安请示,有时一天多达三次,聆听祖母面授机宜。康熙帝称颂祖母说:虽然“穆处深宫”,但常为国家谋划“弘纲大政”,“勉以怀保,惕以励精”【14】。康熙十一年(1672年)末,太皇太后谕示玄烨说:“方今天下太平,四方宁谧,然安不忘危,闲暇时仍宜武备训练”。又说“人君之道,诚莫如虚公裁断”【15】。这些谆谆教诲,为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扎实的治国思想基础。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等发动“三藩之乱”。在朝廷内围绕撤藩与否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康熙亦曾有过动摇之念,但在孝庄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坚决撤藩,毅然发兵平叛。康熙十四年(1675年),驻牧在关外义州的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清军南下平叛,无力北顾之机,兴兵叛乱,威胁京师。康熙帝束手无策,太皇太后建议派遣大学士图海率兵平叛,康熙认为图海在前朝处理刑事失职被免职而有顾虑,太皇太后谕示:“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图海“八旗家奴之健者数万人”【16】。孝庄力主用图海平叛,使清朝摆脱了南北受敌之困境,从而集中全力镇压了“三藩之乱”。(五)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岁的孝庄病重,卧床不起。康熙召天下名医为其祖母治病,自己昼夜守在身边,“遍捡方书,亲调药饵,昼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带,寝食俱废”【17】。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75岁崩于慈宁宫。她在临终前的遣诏中,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并嘱康熙帝“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18】。遵照她的遗愿,安葬于河北遵化清陵。孝庄的逝世,对康熙身心的打击极大,康熙陷入极度悲痛之中。文武群臣合疏劝皇上节哀,称颂太皇太后“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启世祖章皇帝,式廓大业”【19】。这是对太皇太后较恰当的历史评说。康熙在祭文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称颂祖母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臣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20】。康熙作为清代最杰出的皇帝,文治武功,大有作为,六十年如一日,勤朝政、慎刑罚、重农桑、肃吏治,天下宁一,四民尊业,名振中外,开创清王朝鼎盛之世,孝庄为之倍注心血乃是一大原因。他能继承皇位,是孝庄太后慧眼选定,并在她的直接抚育、教导和辅佐下成长起来。正如康熙所说:“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致成立”【21】。

⑷ 孝庄太后最后是生病去世的吗

孝庄皇后,她是属于正常的生老病死。公元1687年,年迈的昭圣太皇太后(即孝庄皇后)得了急病,康熙皇帝为此茶饭不思,亲自到祖母塌前侍奉。有一次,为了给祖母祈福,他率领百官到天坛,向上天祈祷,希望折损自己的寿岁,来让祖母多活几年。生老病死乃是定律,康熙的祈祷终究还是没能让孝庄皇后战胜病魔。公元1688年1月27日,这位辅佐三代帝王的一代名后,终是撒手人寰。 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孝庄皇后陵墓也于此时葬入了地宫。因陵寝位于皇太极的昭陵西方,所以又被称为“昭西陵”。

⑸ 孝庄太后人物 简介

最早见于抗清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可能纯属子虚乌有之谈。

皇叔父摄政王,改称皇父摄政王,可能是古人尚父、仲父之意,不能为太后下嫁之依据。如果以太后下嫁之故,遵摄政王为“皇父”,肯定会颁诏告谕,在清朝可能为后世帝王避讳而毁掉。但是在属国朝鲜也没有发现相关诏敕,也说明了太后下嫁之无稽。

太后死后不与太宗合葬也不能成为太后下嫁之根据。因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孝庄为第二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第二后也都没有合葬。所以孝庄太后不与皇太极合葬,也不能成为下嫁的证据。

⑹ 孝庄太后什么时候死的

孝庄太后是病逝的。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后病逝,终年活了七十五岁。葬入清东陵风水干墙外的昭西陵。

⑺ 康熙王朝43里,孝庄太皇太后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后来就死了

应该不是得了什来么病自,是寿终正寝。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其子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其孙康熙帝继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逝世,享年75岁。这在古代已经是比较长寿了!

阅读全文

与孝庄60岁时候得过什么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应对父母患病 浏览:853
老年痴呆如何鉴定 浏览:300
老年人能刮痧吗 浏览:130
应退休没退休社保公积金怎么办 浏览:141
四川老年公寓包吃住 浏览:822
两个月婴儿体检有哪些 浏览:629
80岁胃癌晚期 浏览:803
胃寒吃什么晚餐老年人喝鲫鱼汤 浏览:215
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 浏览:356
老年人坐车怎么安排位置最合理 浏览:760
医院送去单位的体检报告需要多久 浏览:665
前夫的父母是做什么的 浏览:841
幼儿重阳节三句半台词 浏览:687
河北省养老保险怎么申报 浏览:189
社区志愿者重阳节慰问高龄老人 浏览:535
退休养老金要报税吗 浏览:311
深圳哪里可以做体检表 浏览:41
镇养老院收费是多少 浏览:320
社保未到退休身亡 浏览:326
乡村重阳节文化活动方案 浏览: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