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子15岁才成年,为何男人都娶十三四岁的
古代女子15岁才成年,多在十三四岁就嫁人的原因,起初大多是为了补充人口,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婚姻习惯。
当然女子十三四岁结婚的最后一个原因,我认为还跟古代男子的神秘息息相关,在古代,普遍认为十三四岁是“豆蔻年华”,此时的女子如刚绽放的花骨朵,正是让人喜欢的时候。
❷ 在古代,女子和男子到多少岁结婚,比如说唐朝、明朝、清朝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其实关于婚龄古代是呈现一种转变的趋势,但是大致都回归到了20岁左右,而关于成婚年龄的利弊古书上有一段讲述得很好,引用如下
“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目前,悔必在后。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
无变易固为甚善。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荡浪不肖,或所议之女狼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
❸ 古代男女结婚,男子比女子大多少岁
古代男女结婚不一定要男比女大,甚至还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所以古代男女结婚在年龄上并不是很保守,甚至老妻少夫也很常见,当然通常情况下,男子的正妻与丈夫的年龄相差不会很大,一般来讲老妻少夫通常是有原因的,比如小男孩得重病,需要冲喜,这时就有可能会娶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子,再比如皇帝赐婚,通常死了驸马的公主会被再次赐婚,此时公主可能年龄比较大了,但往往还会被赐给年轻的臣子。当然了,对于年龄也许古人比我们开放的多,七八十岁的老头子娶十几岁的小姑娘是很正常的。之所以你感觉会接受不了,那是因为你没生活在那个社会背景下,因为古代女子的婚姻完全没有自主可言的,别被古装电视剧拐骗了,女猪动不动就逃婚,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逃婚,夫家是有权处死你的。呵呵,虽然很同情古代的女子,但本公子不得不想说:古代真好啊!
❹ 古代男子很喜欢娶14、15岁的女子,有何缘故呢
在古代,不仅仅是平民百姓,皇帝在这个年龄也已经娶妃子了。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爷爷奶奶,或许都是这个年龄结婚的吧?有的,更小,可能是在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亲了。当年的彩礼也简单,不要银两,几斗米或许就成就一桩姻缘
不是古代人喜欢娶十四五岁的女孩,而是就是这种普遍现象。
1、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谈婚论嫁方面,都是越年轻,越值钱的。这是人类的普遍认识。
2、有钱人家当然更喜欢买年轻的了。缺钱的只能将就了。
❺ 在古代封建时期,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其中有何“猫腻”
因为当时社会的封建,女子一般十几岁就嫁人了,一般超过十六岁还没出嫁的就算老姑娘了。所以不是说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十四岁的女孩子,而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女子都是适婚年龄。再说了就算是古代人都喜欢娶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也情有可原,因为刚开始发育,身体很稚嫩,心灵很纯洁,基本人见人爱。
十三四岁这样的年龄,放在现在,或许还是在上初中的青涩女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那般的年纪,不要说结婚了,就算是谈恋爱都是早恋,的确,十三四岁这样的年纪,女生不要说结婚生子,身体甚至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过早绽放的花朵自然也更易夭折。
古人寿命短,一般因为饮食和疾病的原因,很多人也就活到40多岁!尤其是碰到灾年,天灾,战争,瘟疫,饥饿,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反抗,只能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子女!所以为了更好的延续后代,古人们常常很早就结婚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血脉的延续在古代,永远是家族最重要的事情!
❻ 为什么古人结婚平均年龄才十几岁古代女子为何要早婚早育
古代是一个早婚的时代,在我国最早的《礼记》中,对男女婚嫁年龄标准有规定,男子20岁,女子15岁便可以成婚。到了唐朝以后,尤其是中期以后,就变成男15岁以上,女13岁以上都可以嫁娶。明代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可以婚嫁。
另外也还是这个原因,恶劣的条件下,孩子的夭折率也非常高,有时候要想养活一个孩子,必须得多生几个孩子才可以。为了保证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死之前能够养大至少一个孩子,就必须早婚早育了。
❼ 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
提起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另外,还有人想问古代女子几岁可以出嫁?男子几岁可以娶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古代结婚的年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古代婚姻,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认识,古人普遍早婚早育。从文献资料来看,古代女子结婚是比较早的,具体早到什么程度呢?一般而言,古代女子到了13、14岁就要出嫁的,最晚也不能超过19岁。
《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西周时期男子20岁“冠而列丈夫”,女子15岁为“及笄”,男女过了这个年龄就可结婚。同时,《周礼》也有规定: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这一时期,女子出嫁是比较晚的。
但是到了汉代,这一年龄大大提前了。在汉代,男子结婚年龄是15、16岁,女子则是13、14岁。《汉书.惠帝纪》有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过了15岁还不嫁人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就要出面干预了。
从西周到汉代,结婚年龄为何提前呢?有人这和越王勾践有关。据《国语·越语上》载,越王勾践曾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践为了复仇,举国上下都奖励生育,早婚早育自然是题中之义。
汉代之后,早婚似乎成为传统,历朝历代一再沿袭。如,贞观元年(年),唐太宗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又如,宋代规定“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明代朱元璋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这是规定,从历史人物看,也反映了女子早婚这一现象。如班昭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经嫁给了曹世叔;李清照18岁的时嫁给了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10岁入宫便被临幸,然后便怀孕了。
古代女子在18岁之前大都已经结婚,身体尚处在发育阶段,其身心是备受扭曲的。过早结婚生育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加之古代的条件比较差,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前人们结婚的年龄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古代生产力低下,战争不断,人口扩张是对抗天灾人祸的办法。每场战事、天灾之后,要快速恢复人口,必然要鼓励人们早婚早育,并为此做出一系列的规定。
值得一说的是,既然要早婚早育,就很难做到优生优育。古代疯狂扩充人口,造成了很多的后果,如孩童的概率变高,人们的体质不断下降,这也是古代人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之一。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
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早的11岁就结婚了。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有异,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以上就是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相关内容,是关于古代女子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各个朝代有什么不同?的分享。看完古代男女婚配年龄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❽ 古代几岁嫁人
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
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
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譬如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仍未出嫁即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着坐牢,这也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是有女儿15岁至30岁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600钱。
唐朝对于男子20岁以上,女子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