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95后博士高敏攻克了癌症是真的吗
我看到这个新闻,是非常吃惊的。不是因为高博士取得了很高的科学成就,而是因为很不明白这种水平的所谓科研成果有什么值得宣传的,这不就是一篇普通的灌水文吗。这够博士毕业的吗。不过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毕业要求低,应该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我前导师经常跟我讲,***是我们全球首次发现的,首次做到的。而我跟前导师说,你首次做到,首次发现,是因为这个东西不重要,这个东西确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很重要,不会轮到你来首次发现。如果真的是你首次发现的东西很有意义,只能说明你读的文献太少,可能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已经被发现了。我真没觉得高博士做出了重大贡献。外行都这么容易被忽悠吗。怪不得很多人都觉得现在中国科研已经超过美国了,怪不得很多人觉得癌症能马上治愈了。高博士的研究,首次将动物活体作为实验对象,利用数字PET在线监测到质子束进入其体内的实际作用范围和投递剂量,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对活体动物的质子刀在线在束监测的实验结果。我确实没有找到其它用动物活体作为实验对象的文章,因为Proton Therapy技术足够成熟,很多文献是用人做为实验对象。我查了下,居然还有十年前发表的。“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Use of a Beam ON-LINE PET System Mounted on a Rotating Gantry Port in Proton Therapy “看不懂网上狂热的盲目乐观。
『贰』 癌症早知道:9种癌症的早期征兆的作者简介
王建璋,教授,1928年生于江苏江阴,1953年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58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曾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防癌科主任,副院长,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曾先后担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兼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及肿瘤探测早期诊断委员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科技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抗癌之窗》杂志专家委员等。
20世纪50年代末,开展放疗和手术综合治疗食管癌的研究。60年代在国内建立防癌科并开展北京市肿瘤登记工作。自60年代始,参加创建林县食管癌高发区防治研究现场。80年代曾参与云南省个旧锡矿矿工肺癌调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加写作专业及科普书24部,发表科普文章260余篇。
1991年获国家科委、卫生部、劳动部等6单位授予矿工肺癌防治荣誉奖。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1996年和1998年两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12月国家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2008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授予杰出贡献奖。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前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前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前副所长。
『叁』 得过癌症的人最长活多少年世界记录是多少
癌症有可能是由炎症发展而来的,也有可能是那种可近似地认为没有经过炎症阶段直接来的。无论哪种情况,这个病如果发现及时、治疗彻底,可以认为好了就是好了,一般认为五年不复发就是好了(但也不排除极少数过了几十年又复发的)。就好了的来说,寿命长短与得过癌症可能没多大关系,如宋美龄活了106岁,于蓝活了99岁,秦怡现年98岁仍在世,郑晓英现年91岁仍在世,这些人以前都得过癌症,而最后死不是因为癌症;而常香玉四十岁左右得过癌症,80岁复发,81岁去世;再有李文华60岁左右得了喉癌,后来做了手术,可认为癌症本身好了,但最后去世(二十几年后)是因为癌症手术引发的其它病造成的。
『肆』 多人患不同癌症的家族遗传研究知识如何预测未发现的患者
作为癌友,本人想谈谈本人的经历、可能对朋友们打败癌症有些帮助。我今年63岁了、2003年那年本人56岁当时本人在水利部门担任技术工作,这年的春季本人的右肋及后背肩部的疼痛忽然加剧,以前也痛过没有在意,这次的忽然发病让我住进了医院,由于当时涞源的医院无法做出诊断便转到张家口人民医院,并初步诊断为肝区肿大,肝右叶有肿块,经细胞检测为肝原位癌晚期一侵润扩散。为了得到有效地治疗本人们又辗转来到了北京的肿瘤医院,经过亲属的协助本人得到了当时的肿瘤技术权威张主任的亲自治疗。前期准备做肝移,但考思到本人的身体状态,计划被否决了!后来采取的是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持续了近一个半月,我的身体极度虚弱、以至连解大便的力气都没有了;最后张主任通知我的孩子说‘希望不大了,建议亲属做好意理准备’实际上就等于宣判了本人的末日!由于破费宏大,加上我的肉体状态有些恢复,又转回老家的医院治疗,说白了就是回家等死。儿子的一个同事在探望本人的时侯,向我儿子推荐了一个佛传中医,说他治疗癌症的水平很高,儿子为了尽最后一点孝心便同意了;服用了这位佛医寄来的中药,起初10多天没什么变化,后来就觉得背部有些发热,接着两臂和腰部也热了起来,这样的干热大约持续十天左右就忽然的发起了高烧、并且出了很多很多的黏涎样的腥汗(味很难闻、很刺鼻)两天以后渐渐的就退了烧,慢慢的就觉得有了食欲,肉体状态一天天的有了起色。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能肯定到底是北京肿瘤医院治好了我的病?还是那位很怪很怪的佛治疗好了本人?(他的邮箱是foyi01网易163的邮箱)怪医生是佛医、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希望他不会责怪我)总之本人在内心充溢了对他的感激!如今我是带癌生存,虽然身体状态大不如前、但也满怀感恩每一天。
最后作为一名癌症患者,我的体会是癌友们一定要树立起打败癌症的自信心;不能自己把自己打垮、想得开一点,不要让自己悲观的心情缩短来自己的生命,也不要让家人感到不安,一定要自信,只有良好的心态才是最好的灵丹妙药。2010年12月29日 张伟
『伍』 老年人得恶性肿瘤
1、高龄癌症晚期患者,一般不适合做手术、放化疗等伤害性、破坏性、风险性的治内疗方法,应该用容安全、平稳、无风险的治疗方法;
2、原则上最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标本同治、效果更好;
3、具体方法可以用西医支持、对症治疗、减轻痛苦,同时用中医中药抗癌治疗,一方面杀伤抑制癌细胞,减轻、缓解、控制病情,既可局部抗癌,又可整体抗癌,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另方面可对症治疗,全身调理,提高免疫力,带病生存,延长生命等;
4、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心理调节、家庭关爱、防感冒、防劳累、防生气等;
5、注意饮食保健,可以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口味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可吃猪肉、鸭肉、鸽子肉。不要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辣椒等辛辣食物,不要吃生冷的、油腻的、油炸的、腌制的、烟熏的食物等.
『陆』 感动中国
独臂英雄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简历】感动中国2006——丁晓兵 独臂英雄
丁晓兵,入伍20多年,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
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在抗洪一线表现着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简历】感动中国2006——王百姓 全国知名排爆专家
王百姓 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警
王百姓,男,55岁,中共党员,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警衔。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令人肃然的岗位上工作了37年。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简历】感动中国2006——华益尉: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长为普通外科: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简历】感动中国2006——霍英东 慈善家
霍英东,男,汉族,1923年5月生,广东番禺人。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霍英东先生是一生爱国的香港慈善家,过去数十年里,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 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霍英东一向对推动教育工作出钱又出力,过去数年巨额捐款包括先后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先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向科大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更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
除了对本地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番禺南沙。过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内地专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等项目。
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基建更是不胜其数,例如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另又捐资兴建洛溪大桥、大石大桥,拨款抵押建南沙大道。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简历】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简历】感动中国2006——叶笃正 科学前沿
叶笃正先生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因叶笃正先生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简历】感动中国2006——孔祥瑞 蓝领专家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简历】感动中国2006——林秀贞 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林秀贞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并把经营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多年来,为8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钢和橡胶生产技术,不但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还帮助他们解决了婚姻、疾病救治等许多生活困难。林秀贞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收养救治了一名出生仅40天的患病弃婴。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
阳光少年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简历】感动中国2006——黄舸 父子 感恩之旅
黄舸,生于1988年10月30
『柒』 2007感动中国结果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闵恩泽
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从60年代开始,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颁奖词: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颁奖词: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罗映珍
用爱唤醒沉睡爱人
女,27岁,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罗金勇与3名毒贩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在精心呵护丈夫同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几个简单的字。
颁奖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李丽
“湖南张海迪”温暖八万人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被人们誉为“湖南的张海迪”。
颁奖词: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李剑英
为保村庄 放弃逃生
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人群,毅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3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
颁奖词: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方永刚
“平民教授”勇斗癌魔
44岁的方永刚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坚持上课。
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孟祥斌
跳江救人永别妻女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跳水救人,孟祥斌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捌』 安徽“国医大师”李济仁逝世,享年91岁,他生前的医术究竟如何
有一些人,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他们的伟大,他们是祖国的栋梁之才,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国医大师”李济仁等等。但是由于时间的慢慢流逝,岁月不饶人他们也逐渐老去,就在北京时间2021年3月11日0点10分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传来一个噩耗,我们的“国医大师”李济仁逝世,享年91岁。这个消息令我十分的震惊,这样的人逝去,对我们国家都算是一种损失。现在让我简短的介绍一下李济仁老先生和他生前的故事。
总而言之,他还有很多医学方面的成就和杰出贡献,为我们现代医疗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人逝世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损失。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