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日本长寿寺杨贵妃

日本长寿寺杨贵妃

发布时间:2022-08-18 02:38:10

A. 杨贵妃为何被世人称:“永恒的美—不死的杨贵妃”呢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自头”。关于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流传不衰。经诗人骚客悉心渲染,百姓黎民的口耳相传,送成名传千古的神奇人物,而且越传谜越多,愈解谜愈大,甚而盖过不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B. 杨贵妃到底去没去日本

马嵬兵变以后杨贵妃的生死一直是个谜,虽然正史中明确记载她死于马嵬坡,但民间认为这位薄命的女子在马嵬坡下并没有香消玉陨,《长恨歌》中的蓬莱仙岛是她最后的归属,至于这蓬莱仙岛,许多人认为就是一衣带水的日本。


杨贵妃化身日本大明神。日本称太阳神为“大明神”也叫“天照大神”,是一位女性神抵,是他们民族的祖神。作为一个外租女性形象,为何成为了日本的神祇了呢?其实这也是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日本普通民众认为诗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楼阁即是日本岛国,杨贵妃是岛国中的仙子,自然就可能是他们的大明神。

“传说杨贵纪是名古座的热田大明神的化身,唐玄宗要讨伐日本,大明神化为绝色美女,前往唐土,迷倒玄宗纽死后,灵归热田”。

C. 杨贵妃秘史的大结局

杨贵妃最后没有惨死马嵬坡,而是东渡日本,过上了平民生活

杨贵妃在马嵬坡死而复生、杨贵妃秘史大结局东渡日本的史迹,是贵妃秘史中最为杨贵妃秘史大结局惊竦传奇扑朔迷离的终结篇章,也是该剧又一大亮色。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以“诛国忠,清君侧”为由,起兵反唐。玄宗引宫西幸,至马嵬坡引发兵变,贵妃被逼自缢。日本遣唐使掘墓救难,贵妃死去再生,跟随日本遣唐使东渡扶桑,其悲剧命运峰徊路转。从此玄宗与贵妃两地相思寻寻觅觅,在亦真亦幻的“蓬莱相会”,玄宗踉跄而前,呼唤着“玉环”,扑地而死,而贵妃也忽然化为玄宗亲手雕琢的玉像。那玉像至今杨贵妃秘史大结局仍供奉在日本荻町长寿寺中,栩栩如生,香火鼎盛……

D. 《杨贵妃秘史》结局是什么

阿蛮回到大唐,明皇已神志迷乱,除“玉环归否”之问,不及其他。阿蛮骗他说,贵妃已经回国,但虑及宫内情况,暂驻蓬莱,而路途遥远,请上皇再等一等。明皇却说,这正是他与玉环的约定,要求立刻前往。阿蛮请示肃宗,肃宗决定满足父皇最后的愿望。阿蛮为七十八岁的明皇梳洗打扮,第二天早上,高车骏马,肃宗抱病亲自搀扶父皇登车,前往“蓬莱”,其实就是在神龙殿外制造冰烟,使皇宫状若人们心目中的仙境。


E. 历史上杨贵妃去过日本吗

在中国的史料中,杨贵妃是在马嵬坡被赐死,但是据多方考证,杨贵妃可能在当时只是窒息,进入一种“假死”状态,苏醒之后便辗转到了扬州。在扬州到日本的洋流非常奇怪,从中国漂走的都可以漂到日本一个叫“唐渡口”的地方,据说杨贵妃当初乘一艘无帆的船,载了几个月的粮食,漂走了,后来就老死在日本。日本还有个地方叫杨贵妃村,盖了贵妃庙。日本有个庙的菩萨还是按照杨贵妃的长相雕的,这些只不过到处听来的,但还是有一定根据,不知可不可以。答:有史以来,历代美女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的故事中,集其大成而又奇诡多变,故事流传最广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贵妃杨玉环其人其事。传说,历史上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被杀。但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有被杀死,而是辗转到了日本。这两种说法都有充分的根据,杨贵妃的生死之谜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年未解之谜。 关于在马嵬坡时贵妃已死的说法是这样的。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历史上记载她“晓音律,善歌舞,有倾国之貌”。她原为唐玄宗的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爱妃。一次,在宫廷宴会上,唐明皇看中了她,为了得到她,先要她入宫做女道士,号为太真,然后占为己有。天宝四年(745)册封她为贵妃。她入官之后,“三千宠爱在一身”。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造反,京师危急,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走,在马嵬坡,以右彪武军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从将士,认为这场国难的原因是杨贵妃与哥哥杨国忠平时为非作歹,因此愤怒地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胁迫唐玄宗将杨贵妃缢死。如果唐玄宗不这么做,他们就不再保护皇室了。唐玄宗无奈,只好照办。贵妃死时年38岁。《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和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中国文学史上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的《长恨歌》也是认为这样的。还有人说她是吞金死的。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的《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贵人饮金屑……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总之,大部分正史都认为贵妃必死无疑。这种说法还有实物为证。现在在兴平市西北12千米的马嵬坡就有一座杨贵妃墓,据说陈玄礼在确认贵妃已死的情况下,命令士兵用行军被褥把贵妃尸体包裹起来,在道旁挖了一个坑,草草掩埋,保护着玄宗继续西逃。两年过后,玄宗返回长安,途经马嵬打算对贵妃进行改葬,但因为当年事出突然,在旧的掩埋地被挖开后,并没有找到贵妃的尸体,只找到贵妃遗落的香囊和鞋袜,玄宗只好郑重其事地将贵妃遗物掩埋,从而形成了一座衣冠冢。杨贵妃墓原是一个土冢,相传冢上有一种白色的土,香气宜人,被称为“贵妃土”。游人们纷纷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带走,为保持墓葬而砌成现在这风格独特的青砖冢。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日本也有两个杨贵妃的坟墓,一个在荻町的长寿寺,另一个在久津。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2002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亲口承认“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这都是杨贵妃没有死而是东渡到了日本的说法的佐证。据说,陈玄礼觉得贵妃是一代难见的佳人,还是不忍心杀她,得到了唐代舞女谢阿蛮与乐师马仙期的帮助后,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不过是一个侍女。据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说:逃出马嵬坡后,杨贵妃辗转到了扬州,见到了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藤原很同情她,建议一起到日本。于是杨贵妃便搭乘日本使团的大船,在日本久津登陆,东渡日本,同行的还有她胞兄杨国忠之媳徐氏及孙儿杨欢。据称,杨贵妃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孝谦的热烈而隆重的接待。后来,杨贵妃曾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所以,贵妃受到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爱戴。这种说法在我国也有不少人支持。《长恨歌》就说“忽闻海上有仙山”。这个仙山有人认为就是指日本。李商隐最出色的一首咏杨贵妃的诗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对杨贵妃逃亡到日本传说,有进一步的传播作用。著名学者俞平伯在《长恨歌的质疑》和《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等文章中明确指出,杨贵妃是辗转到了日本定居。周作人先生对此也表示赞同。有人分析杨贵妃可能不死逃向别处是一些情理上的推测。杨贵妃被缢死时执行者是内侍,内侍们对杨贵妃或手下稍留情,或意外,皆可能是贵妃暂时气绝而未毙命。皇帝与军士都急于赶路,不可能细看。贵妃复苏后,就只有随侍奉命料理殡葬的宫女了,她们都是心腹,就更要设法救援,因此,杨贵妃倘若未死,代为掩饰及协助她另路脱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可靠的。也有人认为杨贵妃没死不过人们美好的愿望,因为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贵妃不是罪魁祸首,她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高力士就曾说“贵妃诚无罪”,人们幻想杨贵妃没死只不过是对无力左右命运的弱女子的同情。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现在,贵妃香魂归何处仍没有确切定论。

F. 杨贵妃是什么人

中国历史,就从文献最少的夏代起计,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
指其本身的姿色美丽以及和政治的关连;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
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
举例来说,最古老的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妹喜;其次,商殷的纣王妻子妲己;周的
幽王之妻褒姒。被列为亡国的美女,是祸水!虽然褒姒并未使周亡,但丈夫被杀,王都东迁,
人们也就含糊地将之列入亡国祸水类中。
这是中国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三个朝代,便已如此了。往后去,文明进化,政治权力兴替
间,总会有一些美丽的女人出现,组织和构成所谓的“历史悲剧”,于是乎,有所谓“女
祸”,有所谓“红颜薄命”等等说法。
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寿全归”的。长春不老的夏姬下落不明;西施
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后人珍惜一名美人,把她送给范蠡作结,聊以自慰而已;其余如楚霸王
的虞美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惨。王昭君虽然嫁得很好,丈夫死了,丈夫的儿子再
娶她(不是她的儿子),一样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汉民族的心理上,这样的远托异国,又总
是可悲的。再往下数,历代美女,几乎脱不了悲终。而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有史以来,
集其大成而又奇诡多变,故事流传最广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贵妃杨玉环。
我处理中国历史,以夏禹为有史之起点,以前自然有,但只是一些传说,完全不能称为
史,此后,我的大划分代为: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南北朝的大混乱;唐玄宗天宝之乱;蒙古
人统治中国;孙文创中华民国。
这个大划分,以唐玄宗天宝之乱为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自天宝之乱以后,中国就长期向
衰了,这是从文治教化整体的辉煌而言,一时的武功或疆土扩大,是不足道的。
天宝之乱,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应是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但史家和文学家们,把天
宝之乱的重点落在马嵬坡事件上,于是,杨贵妃便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代表人物。
这其实是很荒唐的,但把一个并非政治性的女人来承担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
中国趣味——中国哲学的奥妙所在。
把这个大包袱让杨贵妃背上,在当时就已如此了,在此,可以引二十八字为证;唐僖宗
朝宰相郑畋有诗如下: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
人。
这一首诗后面十四字去掉也不妨,前面十四个字,写尽了大唐皇朝由危亡到复兴的关键
所在:“杨妃死”,危亡的厄运解除,“肃宗回马”,即太子李亨离开父皇而领一军奔灵武
自立为帝,展开反攻,收复失土,中兴唐皇朝。亦即“云雨虽亡日月新”七个字所表现的,
“云雨虽亡”是杨贵妃的,“日月新”则是唐肃宗的,那意思是:杨贵妃虽然遭难但唐皇朝
终于复兴。
这一首诗包含的意义很广,对杨贵妃之遭难,寄予同情——一死而中兴国家,死亦得所。
——中国的旧诗,作得好的,常能用极少的字包括叙事和评论在内;但毛病在于这需要
熟知史实的人才能了解,即以上举郑畋这首诗,后来被人改(或抄误)成“玄宗回马杨妃
死,云雨难忘日月新”,本意全失,且成俗唱了。
我引此,用以证唐朝人把本朝的兴亡之际的大包袱推到杨贵妃身上。而这一段历史,又
是中国史的转型期,是以越到后来,杨贵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从夏禹开始到现在,四千
零数十年间,没有一个女人身负的包袱有如此之重大的!
平时,我们泛泛而道杨贵妃,一个美人,自霓裳羽衣舞至宛转蛾眉马前死,繁茂悲辛的
故事,乃至情天长恨,属于儿女情的,但是,扩大了来看这一个故事,所包含的实在很多。
以上是杨贵妃故事政治、历史的方面。
而在文学上,杨贵妃其人更张广大,自公元七五六年杨贵妃死(官定的死期)到如今,
杨贵妃其人其事,成了中国文学创作最大最广的共题。
唐朝,是中国史上文化、政治、经济最发达的一朝,也是特出的有言论自由的朝代。唐
朝人虽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语言上忌讳,但忌讳的范围以私人之间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无
忌。批评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诗作文,甚至讲得很不堪,亦不会遭祸。在杨贵妃生前,文
人对她品评有之,对杨氏家族讥嘲也有之,到她在马嵬驿遭难后,她的故事迅速地发展成为
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而更加深广,渐渐,唐朝的文人把歌咏杨贵妃故事当作一
种“考试”式的共题。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来的第一名。但在“长恨歌”
出现之后,文人依然热心于自这一个“共题”而孜孜不倦于“考试”,借此来练习和表达自
己的史才,诗笔,议论,想象……
唐代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对咏杨贵妃故事是极为热衷者之一,李商隐所作不及《长恨
歌》,李又好在字面上作评断,而且多局限于儿女情,不过,从李商隐的作品中,却让我们
得知了:唐人对皇家的言论自由到了可惊的宽容程度,举例: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华清宫)
这首诗是讽刺的,但力求在“考试”中作惊人语,结果却不伦不类了,褒姒“使”她的
王死,杨贵妃没有“使”她的皇死,这成了什么话?但由此可见言论自由的放任程度。另
外,李商隐最出色的一首咏杨贵妃的诗:“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这两句
虽没沿袭《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提示,但翻了新意,作为杨贵妃在海外得知玄宗
皇帝被废被囚。这对杨贵妃逃亡到日本传说,有进一步的传播作用。同诗最后两句:“如何
四纪为天子,不及芦家有莫愁”,再加“君王若道能倾国,王辇何由过马嵬”,那是直接批
评皇帝无力护全一名女子以及“有情”的虚假,亦属于言论自由的顶端了!更有一首:“骊
山有感”咏杨妃云: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这首诗一些也不见好,但却赤裸裸地写出了玄宗皇帝夺取儿媳为妻的事实,再道出寿王
以后处境的尴尬。诗虽然不见佳,但总是有新意在。
上面,我零乱地取了一些诗句,为了引发杨贵妃故事的若干特出点。
唐朝人就此完全不避讳的,杨贵妃先为李隆基的儿子、封寿王的李瑁之妻,后来父皇取
儿媳为妻。
这是杨贵妃故事的第一阶段,当中国的社会道德律更变之后,有许多“卫道”之士,拼
命要否定这一故事,有的人以事实俱在,无可否定,求告和恫吓兼施,命人们不可提及此
事,甚至搬出孔夫子,“春秋为尊者讳”,唐玄宗是尊者,千万不可说他这一宗乱伦的丑事
啊!到了清朝,中国自南宋以来积累起来的社会道德律,几乎比泰山高,比长城固,如朱彝
尊其人,想尽办法来遮掩杨贵妃先事子,再事父的故事,他“考证”杨贵妃虽寿王妃,但却
是处女入宫,所以,唐玄宗虽有丑闻,并不太严重。
这是可怜亦复无知的新道德保卫者的自我欺骗。唐朝人自己不以为是违反道德律的;官
文书记载,至今仍存,后人为了后起的对妇女的道德律而大叫,其陋可知,从而也可见中国
的文化的向衰。为此,在讲故事之前,特别将它提出来。
关于杨贵妃的婚姻,现存“唐大诏令集”(按即皇帝命令,俗称为圣旨的东西)卷四
十,“诸王册妃”类,及“王妃人道”类,有两封诏令,直接提到,一封诏令,间接相关,
摘要如下:册寿王杨妃:“维开元二十三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
帝诏曰(中略)……尔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公辅之门,清白流庆……今遣使户部尚
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使黄门侍郎陈希烈持节册尔为寿王妃……”
“同中书门下”,即是宰相。册杨玉环为寿王妃,有年月日可查考。册妃,等于现在的
订婚。“册”后,尚有不少繁文褥节(见开元礼),大约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结婚。估计:
杨玉环嫁到寿王李瑁那儿,应在开元二十四年夏秋,再推迟些,或开元二十五年初春,要再
迟,便少有可能了。(按:旧、新两唐书的杨贵妃传,对杨玉环出身,似有故意的错乱或隐
蔽,旧唐书连杨贵妃的父名都弄错,且完全不提先嫁寿王事,新唐书主修者不敢太抹煞事
实,加入先为寿王妃语,但对杨玉环的父叔,却蒙混过去,因为新唐书取旧书资料,二传皆
乱采传说,荒唐不经,不必深信。)
寿王的亲母武惠妃,为皇帝所极宠,她的女儿咸宜公主嫁杨洄,据史书载:杨洄与岳母
武惠妃同谋,陷害三位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五年四
月,将这三个儿子废为庶人,随后又赐死于城东驿。武惠妃这样做,据说是为她亲生的儿子
李瑁夺取太子地位,这是可信的。然而,武惠妃本人,却在同年十二月死了,死时才四十
岁。史书说,武惠妃是被三位皇子的鬼祟而死的。
至于杨玉环入宫,中间有一个转折,并不是名义上直接由寿王妃变成贵妃的,“唐太诏
令集”卷四十有“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中曰:“……寿王瑁妃杨氏,……属太后忌
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宜度为女道士。”
此敕文不曾留下年月,但仍可以考据的:第一、度杨玉环为女道士,必然是皇帝先和她
奸好之后的事,据《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纪,开元二十八年条下云:“十月甲子幸温泉
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虽缺了年月,但参照本纪,我们可以定出:皇帝和儿媳杨氏奸
好,当在开元二十八年十月(或稍早,但以十月赴温泉宫时带到骊山以供淫乐的可能最
大)。如此,则度为女道士的正确时间就容易考出了,李隆基的亲母窦氏(太后)死忌在正
月初二。敕文中“属太后忌辰”,当是开元二十九年的正月初二。(公元七四一)
杨玉环做寿王的妻子,应当有三年多或四年多,结婚至四年,岂有再是处女之可能?何
况,唐朝人又并不重视处女膜的。
杨玉环入宫为女道士(在内宫的太真观,不是长安市的太真观),过了四年多,才被册
立为贵妃。
父、子之间共妻夺妻,以“女道士”作为过渡,说起来,也可以算避了一下,父亲娶的
是女道士,并非儿媳。儿子则在这四五年间没有正式妻子了。天宝四年(公元七四五)七月
二十六日壬辰,皇帝再为儿子寿王册韦氏为妃,册韦氏为寿王妃诏,亦存,同见“唐大诏令
集”卷四十,皇帝为儿子再册妃后,八月六日壬寅,即册杨太真为贵妃。两册时间头尾在内
共十一日。双重喜事来得也真快。
杨贵妃入宫问题,自南宋末年起,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学、乃至社会上的大问题,卫道
之士,竭尽心智要缝补一个古人的处女膜。以现代观念看,这是很无聊之事,但在过去六百
年间,此事关系社会风教,大得很。
南宋以后,中国女人裹小脚,等于半废了二分之一的人口,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知识
分子也自行在思想上裹小脚,使中国长期不能进步,这是因,而此因又可以说出在杨贵妃的
身上。
除了政治包袱之外,杨贵妃又背上了一个社会道德的包袱。
在此,先交代了属于正派的有关杨贵妃的大事,这属于严肃和沉重的一面。下面,我再
作一篇引言,讲讲马嵬坡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者们将来看故事,可以有一个概念,同时,也
轻松一些,把杨贵妃可能没有死而逃到海外说一说,考一考,事属渺茫无稽,但很有趣,至
少比使杨贵妃背着上面所说的包袱为幽雅和风趣一些。

二、马嵬事变和杨贵妃生死之谜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传播最广和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杨
贵妃的故事串连成此巨制,他写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是文学作品上记杨贵妃的死,是记实。只小有考证上的错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时间
为: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时,天子只四军,据
旧唐书玄宗皇帝纪:“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关,分部下为六军。”
“六军”是在杨贵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马嵬坡事变,只可称“四军不发”。不过,文
学作品上这样的小误,实无损记实,因为有不少专家编著的史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等,也一样系错了时间,甚至,连旧唐书本身,也前后错记,六军建制,玄宗纪系时和肃宗
纪系时亦各记一日。
我先引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为了简单明白,只用十四个字注出了杨贵妃之死。
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
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
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
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
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
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
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
杨氏死……”
(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
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
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
道侧……”
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
去,缢路祠下。”
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实录记马嵬事变较祥,录如下:“……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
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此时名李静忠)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令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
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
内,(搏按:马嵬驿之西门。)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外门。并杀其子户
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
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
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
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
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
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陛下则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搏按:
秦国夫人已早死,资治通鉴误。)
根据以上的记载,杨贵妃缢杀于马嵬坡的佛堂(依唐实录),应该无疑的了。杨贵妃死
于马嵬,葬于马嵬,在官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同时,我们只从上举简单的官式纪录,即
可明白: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
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
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国
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
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
自为皇帝。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三十四,据唐实录述马嵬事件发生之后,李隆基等待太子不
来,有如下一段记载:“……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
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佐
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又使送东宫内人予太子。”
这是经过修饰了的篡位之情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里看得出李隆基无可奈何的心
情。
由于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国忠死后,新的事太多,迫杨贵妃死,旨在损李隆基的尊
严。因此,验尸云云,陈玄礼决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为了将来自存,以一个军人,叛迫
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
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那是说明了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
体。于是乎,杨贵妃生死之谜,就由此而起——其后,又有一连串故事发生。
李隆基自蜀中返长安,为太上皇,权力已失,他欲改葬杨贵妃而不能公开进行,乃使内
侍秘密进行,旧唐书杨贵妃传云:“……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
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命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新唐书杨贵妃传略同,但无“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之句,只言:“启瘗,故香囊犹
在。”
以上两种唐书,皆根据唐实录,文字太简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强调香囊仍在,这记
载便引人玄想,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错觉,只剩香囊;其二:李隆基返长安之后,本身处境
极劣,改葬杨贵妃为秘密进行,不见尸体,自将引出大事来,甚至会影响到李隆基的生命,
于是乃为之讳。至“尸体已坏”说,乃是饰词吧?
因为,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当
是据传说而将杨贵妃故事神化,不会是完全受汉武帝李夫人故事所影响,李夫人故事被白居
易作《长恨歌》时引用衍化,自有其可能,但必然先有传说而才会联想及之。再者,《长恨
歌》中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杨贵妃,是基于: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
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里应已点出了杨贵妃葬处无尸体在;倘若未有
民间传说,白氏应不会如此写;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是天堂,
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则“两处茫茫皆不见”,
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的未死;三、“忽闻海上有仙山”以下云云,在白居易时代,中、日
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海上仙山”,无疑是指日本,实是人境,并非仙山;白居易这样
的写法,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在文学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无味了。然而,白
氏《长恨歌》用“海上仙山”,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再者,陈鸿所作《长
恨歌传》,对于《长恨歌》中的传说“仙话”,作了很有力的结语:“世所不闻者,余非开
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在此,陈鸿把历史及民间传闻分割了开来。可是,民间传说,有时却比较历史更吸引人
和令人愿意相信。
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国,杨贵妃逃出
中国,卒于日本之说亦甚。而且,在近年间,杨贵妃故事又泛起来。
先说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
而且还展视古代文件作佐证。
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轰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并详记其事。我在那时
也曾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在日本,有关杨贵妃死于日本的材料,的确有一些,伪真自然无法鉴定(说老实话,伪
的多)。但存在久远则是事实。
其所谓遗迹而使人感到兴趣的是:杨贵妃在日本有两个坟墓,一在荻町的长寿寺,又一
在久津。两墓皆为石塔,但形状不同,我没有亲至墓地察看,所见到的只是杨贵妃二墓的照
片。
此外,又有杨贵妃的像(不知是玉是铜),亦传有二,一在山口的荻町长寿寺,据说是
杨贵妃死后,日本人所琢;一在京都,为唐使送往,而两像至今尚存。我到京都几处,俱未
曾见到“真迹”,人们指一尊佛像谓为即杨贵妃像,其地似在三十三间附近,我不能相信它
是真的,或为导游者任意指点而敷衍。
虽然如此,杨贵妃二墓及二像,又都有典籍记载。我看到好几种有关杨贵妃的文字记
载,是古之好事者虚构,或是传奇小说类,亦无由辨别,也不欲认真去辨别。各种文件记载
不同,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口,大多死去,杨本人抵日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
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
入中原与李隆基……
凡此,如认真去作史料看,那应是无稽的,但是,作为传奇故事看,却有其意趣。
再者,由于上述种种,我们应该从“故事”的角度去推测:杨贵妃是否不死于马嵬坡?
是否能东渡日本?
从史书的缝隙中找线索,这两者都有可能——故事性的可能,不是历史的考据。
首先,杨贵妃不死于马嵬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旧、新两唐书及实录与通鉴等记载,马嵬之变的经过如下:第一阶段:唐天宝十五
载六月辛卯(初九),安禄山部众攻陷潼关。
——按:唐天宝十五载七月,李亨夺权,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因此,天宝十五载又
称至德元载。
潼关失守,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城防御使、兵吏皆逃散,是夜,长安城即因“平
安火”不至而知事态严重——“平安火”是唐代一种通讯方法,每三十里设戍所,每日暮,
放烟一炸,报告平安,下戍所见前戍所举烟,便随之而举,如此,在很短促的时间内,讯息
即可传数十里。
六月初十日,皇帝知大事不妙,上朝之前,密召宰相杨国忠议事,决定出奔。继而上
朝,百官惶惶,对时事皆无所指陈,在紧张中的朝会,毫无结果而散。
此日,宫中已秘密从事出奔的准备。
六月十一日,宫中在准备出奔中观望,而朝中则已大乱,杨贵妃的姊妹韩国夫人、虢国
夫人入宫,与皇帝相见,商量出奔巴蜀之事。由于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因而杨国忠力主
赴蜀。是日下午,市中已乱,有人逃难。
次日(六月十二),不敢在朝中宣布出奔之事,反而扬言御亲征,自然,官员对此是不
会相信的,因为哥舒翰在潼关的大军二十万人已崩溃,长安及近郊已无可战之兵,皇帝不可
能亲征也。
其次,皇帝发表了人事命令,以京兆尹(以现在官名,即长安市长)魏方进为御史大夫
兼置顿使;京兆少尹崔光远升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并命剑南节
度大使颖王李璬赴镇,令本道预备接待皇帝西奔。
——在此,尚有一项不同的记载,旧、新唐书及实录等皆言奔蜀出于杨国忠之谋。但
《幸蜀记》文则称:杨国忠力主坚守都城勿逃,宰臣韦见素主逃亡,与之力争。并且争执甚
烈,韦见素还说出杨国忠通敌,所以不愿皇帝走云云。最后,皇帝接纳韦见素的意见逃蜀。
(杨国忠通敌之说,绝对无稽,因安禄山起兵,以诛杨国忠为号召,杨国忠绝无通敌可能。
《幸蜀记》此说,应不可靠。)
十二日傍晚前,皇帝自南内(兴庆宫)移居北内——唐皇宫以太极宫(最旧),称西
内,大明宫称东内(为主要宫城;大典、大朝皆在大明宫宫城),北内,在地方上应是玄武
门西内苑禁区;不过,唐玄宗在位的中后一段时期,以兴庆宫为起居,大明宫在兴庆宫之
北,因此,移居北内,也可能是入居大明宫,因为兴庆宫独立孤处在市区中间,安全防卫不
及其它宫城,所以移居,是为了安全。
移居后,皇帝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调双禁军,厚赐钱帛,并选了九百匹马。
——这些事,都是在宫城内秘密进行的。
六月十三日(乙未)黎明前,大唐天子与东宫城之内的皇子皇孙、部分嫔妃以及杨贵妃
与其姊妹、亲近宦臣、宫人,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悄悄出延秋门而逃。
——按:长安城九门,东三门曰:通化、春明、延兴;南三门曰:启夏、明德、安化;
西三门曰:开远、金光、延平。
其北为皇城,越皇城而北向为宫城。皇城东南西共七门,北面通宫城三门,宫城北通西
苑、禁苑,为定武门、重玄门,定武门即前时之玄武门。延秋门之名不见于吕大防长安城
图,永乐大典及程大昌宫城图亦阙其名,仅李好文《唐三苑图》志之,延秋门实在是唐宫城
之外,并在西内苑之外,为西北宫外禁区的外苑城门,其地为汉时古宫城所在,亦即汉未央
宫之西城,此西边墙城,自北而南,有三门,曰:雍门、直城门、延秋门。
皇帝一行人黎明时从延秋门禁区逃出,则前夕之移居北内,当是住玄武门禁军中,非如
前人所谓住大明宫也。
我特别指明逃走的地方,是为着这次逃亡是极秘密的,也不道德的。皇帝逃跑,连住在
宫城以外的皇族诸王及皇族百官,皆不通知。
皇帝在黎明时逃走了,皇城中人当时亦未知,是日,官员们依然入朝,等到宫城开启,
内宫宫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弃城而逃,于是,城中大乱,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出逃
窜;流氓宵小,出动偷窃抢劫。长安城于一日之间,陷于空前大乱中。而此时,安禄山部,
尚在潼关,距长安有数百里之遥也。
至于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内侍监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阳望贤宫准备午饭。结果,王洛卿
与咸阳县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里至咸阳望贤宫,已日中,大家都没有饭
吃。杨国忠去买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饼供皇帝充饥,未曾逃走的民众,以粗饭、麦豆献给这一
行逃难者。皇子皇孙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里,狼狈相立刻显露了,此去多
艰,可以由此而想见。——这顿午饭,先是狼狈,后来,还是由随行的御膳

G. 杨贵妃秘史大结局,杨贵妃在日本死了吗,谢啊蛮死了吗,到最后杨贵妃看到三郎了吗,谢啊蛮孩子怎么办了

杨贵妃和谢阿蛮都没死~~但最后只有谢阿蛮(两国使者的身份)见到三郎了,杨贵妃没见到。三郎最后死了。
孩子没交代,估计是以后正常成长吧·····

H. 历史上,传说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嵬坡而是东渡到了日本,有什么依据吗

杨贵妃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最后香消玉损在了马崽坡。有传言说是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崽坡而是东渡到了日本隐居,其实这个只是人们对于美女的怜惜,给予一代美人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杨贵妃不可能东渡日本证据如下

其一 唐朝最详细的航海事件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人,鉴真和尚在有充足准备之下花了11年的时间。五次以惨痛的代价失败,在第六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东渡到了日本。依当时杨贵妃的处境,仅凭一人之力无法到达日本。有人会说唐玄宗会派人助她,以当时唐朝的航海技术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之下是无法到达日本的。

其二 唐朝时期的日本是崇尚大唐文化,他们来学习唐朝的各种知识,尤其是古诗。据日本史料记载,当时日本特别喜爱白居易的长恨歌。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也是广泛流传,也会以杨贵妃为题编著各种美丽的故事。出于对杨贵妃的喜爱,加上杨贵妃墓葬没有其尸体,才会给杨贵妃建立墓葬纪念一代佳人,日本女演员是否存在炒作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杨贵妃在马崽坡是否真的死亡,杨贵妃最后给我们不但留下了美丽的故事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不解之谜,事情真相已无从查起。虽然杨贵妃死亡之谜随风而去,也不影响我们对于美人想象,以及对待美人的美好猜测,只能说杨贵妃是迷一样的女人。

阅读全文

与日本长寿寺杨贵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瑜伽老年大学 浏览:770
老年人的智能穿戴有哪些 浏览:700
如何做新时代慧父母笔记 浏览:524
养老工作一个月多少钱 浏览:550
黑龙江养生粥加盟要多少钱 浏览:507
关于孝顺父母与自立的作文 浏览:982
学生重阳节打扫敬老院活动报道 浏览:654
养生合一是什么意思 浏览:631
农村养老保险变更登记表 浏览:446
2018央视综艺重阳节晚会 浏览:958
二零一八退休金辽宁涨多少 浏览:949
如何判定被父母弃养 浏览:621
春季养生肝为先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浏览:216
巴南区驾照体检在哪里体检 浏览:436
老年人冷烫 浏览:526
老年人住院身体虚怎么补好 浏览:173
养老院登记制 浏览:15
老人家眼睛看东西有影 浏览:584
贵阳的养老院哪个好 浏览:998
手上长寿线怎么看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