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 求帮助老年人心脏供血不足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心脏供血不足、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样形成的呢?由于胆固醇沉淀在动脉内膜上,致使动脉内膜表面像粥样凹凸不平,所以叫动脉粥样硬化.起因分内因(包括遗传因素等)和外因(包括环境因素等).
从遗传因素的角度看,有些家庭是冠心病家族、有些是糖尿病家族,有些是肿瘤病家族,有些是精神分裂症家族.有家族史的人,可能是隔辈遗传,也可能是父辈遗传.年龄和性别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据对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冠心病和脑溢血的发病率每隔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在性别上,女性在更年期前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得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塞,因此50岁以前心肌梗塞病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宿,心肌梗塞病人也随之增长,60岁时男女比例为3:1;到70岁时,男女的比例已接近1:1;到80岁时,女性略多于男性.这组数字表明,女性更年期后,要特别注意血压、心脏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原因是不可能改变的,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只占30%),最主要是外部环境因素,约占70%.
外因包括7种: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运动太少、心理紧张不平衡以及糖尿病.其中前3种是主要外因.高血压是无声杀手,它会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提前20~40年,所以必须早期治疗.高血脂以及肥胖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分"苹果型"和"鸭梨型".苹果型肥胖者肚子大,俗称"将军肚",此种体形的人,体内脂肪主要堆积在内脏、心脏、动脉内,所以更危险;"鸭梨型"肥胖者臀部大、腿粗、肚子不大,危险性小些.
防治心血管病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一二三四五".
"一"是一袋奶.从一岁起(此前吃母奶)坚持每天喝牛奶至终身,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益.既补充了钙,又能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发生.
"二"是每天250克主食.但这点并不固定,瘦人可稍吃的多些,胖人则应更少些.要通过调整主食来调整体重.
"三"是一天要吃三份高蛋白食品.每一份高蛋白是指50克瘦肉或100克鱼或一个鸡腿或100克鸭.每日早中晚餐,每餐一份高蛋白为宜.
"四"是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其中"三四五顿"是指总摄入量不变而将进餐次数增加,这比一天只吃两顿要有益得多.
"五"是500克蔬菜和水果.掌握以上这些,就能科学地保证我们每天的热量、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胖人还能减肥.
其次,是"红黄绿白黑".
红:红葡萄酒.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喝50毫升~70毫升左右的红葡萄酒,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延长寿命.
黄:蔬菜.指胡萝卜、红薯、南瓜、西红柿等含维生素A较多的红黄色蔬菜.
绿:绿茶:饮茶对健康有益,茶中又以绿茶为最佳.饮绿茶可以减少肿瘤和冠心病的发生.
白:燕麦片或燕麦粉.食用燕麦,可降低胆固醇.每天50克(主食应相应减去50克),水煮3-10分钟,兑牛奶食用.
黑:黑木耳.每天吃10克黑木耳,坚持50天,血黏度下降,不易形成脑血栓和发生心肌梗塞,并可化解近期梗塞和血栓.
坚持做好这两方面,对每个人说来,不论是治疗还是预防,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⑵ 我妈妈50岁,心脏供血不足,胸闷有时疼,什么药比较好
穆药师提醒你:
我母亲和岳母都是这种病比较熟悉,可以供你参考!
1.中药: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养心氏、冠心苏合丸、血府逐淤胶囊,主要时活血化淤。
2.中药注射剂:丹参、黄芪、川青、刺五加等
3.硝酸甘油类:异舒吉、鲁男欣康,主要是扩张冠状动脉!(可以备着硝酸甘油类的喷雾剂,发病时急用)
4.倍他乐克、硝苯地平等治疗心脏病主要是稳定心脏!
5.介入治疗:冠状动脉下支架(万不得已时)
6.平时再吃些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防止凝血!
也就是这些了,注意:以上药物如何组合,因人而异,要在医生的监控下服药!
⑶ 我妻子今年5o岁前俩天因心脏供血不足引起胸闷脸色发白手脚麻木该怎么办
问题分析:
您好,50岁女性患者,主要的症状心脏供血不足引起胸闷,这种情况主要考虑冠心病,心绞痛引起,脸色发白,手脚麻木还要警惕低血糖或颅脑疾病等情况引起。
意见建议:
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到医院的内科就诊,完善心电图,心脏的彩超和颅脑的CT等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可以用点活血的药物,如心脑康胶囊。
⑷ 心脏供血不足
一、什么是低血压
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如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二、低血压病因病理
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乏力、精神疲惫、心情压抑、忧郁等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据国外专家研究低血压可能导致与脑梗塞和心脏梗塞。直立性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另外诱发脑梗塞、心肌缺血、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三、低血压症状
1、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
2、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四、低血压治疗方法
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主要治疗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多喝水,多吃汤,每日食盐略多于常人。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近年来推出α受体激动剂管通,具有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可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液郁滞,并能收缩动脉血管,达到提高血压,加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易疲劳等症状。
⑸ 我妈50岁,心脏供血不足,心跳过快102/分钟,血压144-99,怎么办
您好,患者的心率稍微有些偏快,血压有些增高,考虑这些情况引起的心肌缺血,建议子治疗上服用降压药物降压,目前血压药物有很多种类,而且在降低血压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血压没降下来,原因可能是个人平时的饮食生活习惯没有改善,还有就是药物上不合理,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做些相应的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些药物治疗,平时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合理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有不良反应和血压变化及时随诊。
⑹ 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和治疗方法,病人在45~~~50岁左右
心脏供血不足非常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专的心肌短暂缺血而出属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心功能严重下降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包括脑部血供。具体现象有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脑血供少可引起眩晕和意识模糊(如果是站立位易跌倒受伤)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引起血压升高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
平时的保健(指一般健康老人,无重大疾病者):
1、饮食:限钠盐摄入,<5-6g/天,限含咖啡因饮料
宜食脱脂或低脂牛奶,肉类以禽类、瘦肉、鱼肉和其他水产品为主,食用黄豆制品,食用油用豆油,避免腌制和油炸食品
水果两种以上/天,多吃蔬菜,品种齐全,净量500g/天
2、生活方式:有规律,快步式散步、慢跑、气功等有助改善心血管功能
改变体位要慢,如从卧到坐,从坐到站、走
⑺ 50岁的人心脏供血不足怎么调理
一般来说通过中药(尽量避免吃西药或西药应急用)是可以控制和缓解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要版终身服药.心肌权缺血者要注意饮食,六个字,低脂肪高纤维.情绪上要注意不要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