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行榜
中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行榜如下。
1、鲁花
鲁花是我国是食用油行业知名的花生油品牌,隶属于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主营花生油、调味品和米面产品,其提供的食用油品质可靠,深受国人信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鲁花集团致力于做中国高端食用油引领者,用实际行动引领中国高端食用油发展方向。
Ⅱ 被称为“长寿米”的是哪种米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
大家晚上基本上都是煮粥喝的吧,煮粥吃既清淡又有营养,是晚餐的不二之选!其实大家在煮粥的时候,对米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米有着不同的功效;但是光是米的种类就有好几十种,真的是很难挑选啊!但是我感觉大部分的家里面都煮的白米粥或者小米粥,我在这里建议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煮别的粥,不要每天都吃一种粥,还有其他的粥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做起来和平常大家做粥的步骤都是差不多的,其中就有一种米非常有价值,值得一吃,这米被称为“长寿米”,煮粥黏稠好吃,花青素丰富,多吃脸色红润!
每天晚上一碗黑米粥,健康又有营养,味道也非常好,大家喜欢的话就赶快吃起来吧!
Ⅲ 长寿花土里有白色颗粒象大米
蚜虫。长寿花蚜虫掉落在土上就很像白色的大米。长寿花蚜虫治疗非常简单,一般常见的杀虫剂都可以杀灭。
Ⅳ 吃米饭真的可以长寿吗 哪些米最养生
中国人一直都很关注长寿问题,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更喜欢在饮食方面来养生。随着各类养生节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了养生。有的人不禁会问“吃米饭真的可以长寿吗”,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米饭的养生功效,还有其他哪些种类的米也养生,女人应该吃哪些米最好以及米饭的养生做法吧。
吃米饭可以长寿
大米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关注自己的饮食,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物产丰富,能够用来食用的食物有很多。有不少人经常会关心吃什么东西长寿的问题,其实这个主要是食材配合做法来养生的问题。那么吃大米可以长寿吗?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小米很有道理。
长寿的“秘诀”介绍完了,让人很惊讶的是,这些“饮食佳品”都是很常见的,只不过很少有人相信进食这些常见的食品就能长寿,相信的人也很难坚持。不过,只有相信才能得到,正在为自己找寻长寿秘方的你,不妨试一试。
米饭的养生功效
远离失眠,让你一觉好梦到天亮
为什么普普通通的大米就能治失眠?这是因为有些失眠是由于邪气干扰了心经,使得心不踏实,让人不能安眠。而大米能够驱除干扰心经的各种邪气,恢复经络的通畅,自然也就能够恢复心的安宁和踏实。
大米粥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1.常喝大米粥让人心神安宁,心情放松
大米营养丰富,含有各种维生素等成分,能够补充人体五脏六腑所需,所以人的身体也会养得好,不管是精力还是皮肤,都会有明显的改善。此外,大米既然能够恢复心经的通畅,保证心的安宁,大米是食物里的“菩萨”。
2.大米粥能帮助控制情绪,避免冲动
从中医的角度讲,人爱冲动的成因是火气扰心;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这就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火气上扰,让人的情绪、行为失常,这在传统中医里是很难治疗的,然而,吃大米饭能让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逐渐恢复正常。由于大米能让各经经气回归原位,所以,理论上它确实是治疗火气扰心所致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
养生要吃六种米
最滋补的是粳米
日常用来做米饭的普通大米又称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卵圆形或椭圆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胀性小,但黏性大。作为日常食用米,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热量。用粳米煮粥以养生延年,在我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粳米粥最上一层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不宜多食。
最助消化的是糙米
所谓糙米,就是将带壳的稻米在碾磨过程中去除粗糠外壳而保留胚芽和内皮的“浅黄米”。糙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精白米多。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于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消化道疾病有效。糙米较之精白米更有营养,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糙米适合一般人群食用,但由于糙米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谷万里建议煮前可以将它淘洗后用冷水浸泡过夜,然后连浸泡水一起投入压力锅,煮半小时以上。
最补肾的是黑米
黑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钙、磷、铁、锌等物质,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稻米。它能明显提高人体血色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保健,有利于儿童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并可促进产妇、病后体虚者的康复,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谷万里指出,黑米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强身、健脾开胃、补肝明目、养精固涩之功效,是抗衰美容、防病强身的滋补佳品。经常食用黑米,对慢性病人、康复期病人及幼儿有较好的滋补作用。由于黑米不易煮烂,应先浸泡一夜再煮。消化功能较弱的幼儿和老弱病人不宜于食用。
最排毒的是糯米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糯米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固表止汗、止泻、安胎、解毒疗疮等功效、可用于虚寒性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渴多尿、气虚自汗、痘疹痈疖等病。谷万里同时提醒说,糯米不好消化,不宜食之过量,老人、小孩、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最养颜的是薏米
薏米又称薏仁米、苡米。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植物之王”。薏仁米营养丰富,含有意苡仁油、薏苡仁脂、固醇、氨基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成分和维生素B1、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谷万里介绍说,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经,对脾虚腹泻、肌肉酸重、关节疼痛等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薏米对于美容的功效也十分显着,它能够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对面部粉刺及皮肤粗糙有明显疗效。但应注意,大便燥结、精液不足、小便多者、孕妇不宜多食。
最养胃的是小米
小米又称粱米、粟米、粟谷。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由于小米非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康复良品。谷万里指出,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
女人得吃这三种米
糯米
糯米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止汗止渴等作用,适用于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等症状,适合阳气虚弱、脾胃虚寒者食用。糯米一般煮成粥更容易消化吸收。但糯米黏腻,咳嗽痰多、舌苔厚腻、消化不良者少吃为宜,其餐后血糖反应较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小米
小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含有钙、铁、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小米一般煮粥、做饭或磨成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米性偏凉,尤其适合心烦、发热、口舌生疮者食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黄米
黄米味甘,性温,能益气补中,还有除烦止渴、解毒的功效,有发热烦渴、咳嗽、胃痛等症状的人可多食。黄米除了含丰富的蛋白质之外,其维生素E含量在谷类比较突出。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米饭和酿酒。与糯米类似,黄米性质黏腻,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患者应少吃。
米饭治病的食用方法
补虚的粳米
从今天的科学角度发现粳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也比较全面。同时含有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B族等。所以,粳米适合一切体虚无力、久病初愈、儿童、老人等消化力弱等人群。
粳米粥
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病人、产妇,粥养最宜。”而煮粥时上层的米油更是富有养生功效。《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具有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所以,粳米煮粥是最适宜养生粥之一。
炒米治疗脾胃虚弱
利用粳米炒焦之后,煎水服用,具有治疗婴儿吐奶、呕吐、减肥等功效。其原理是在炒制过程中米内所含有的淀粉被分解、破坏,变成活性炭。在食用之后不会造成肥胖,同时可以将附着在肠道内的脂肪、毒素等一同吸走。所以,可以清肠减肥。
补肾长寿的黑米
黑米属于糯米一类,自古黑米就有“药米”、“寿米”、“贡米”等美称,现在更有“世界米中之王”和“黑珍珠”等美誉。首先黑米可补肾,中医认为黑色入肾,而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都记载了其具有补肾滋阴、健脾胃、益气活血等功效。其次,黑米具有抗氧化长寿作用,黑米之所以呈现黑色是引起其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抵抗自由基对人体细胞壁的氧化,增强免疫力,起到抗衰老作用。
1.黑米红糖粥
利用黑米煮粥至粘稠,食用时加入红糖,口感粘糯、甜。具有补肾、补血、暖胃等功效。
2.养发三黑粥
利用黑米、黑芝麻、黑豆以及核桃等一同煮粥,食用。黑色入肾,而发为肾之华,所以这三黑食物一同煮食,在补肾的同时也在美化肾的花朵——头发。
3.黑米莲子粥
黑米和莲子以5:1的比例进行煮粥,食用时可加入红糖或者冰糖。莲子具有补脾止泻、止带、养血安神和益肾等功效,和黑米同时补肾滋阴效果更甚,可补体虚者,健康人多吃可延缓衰老,养血安神,促进睡眠。所以,米我们虽然天天吃,但是吃对还可以治病,长寿。
Ⅳ 重庆长寿区城区内有哪些经典的特色小吃
最有特色的当然是长寿米粉,还有肥肠饭,血豆腐。
这道美食如今已全面入侵主城区,长寿肥肠饭开遍了各大商圈。肥肠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上班的白领中午喜欢来上一碗,入味儿的肥肠可以下两碗米饭!
其实肥肠饭也是长寿一道地位不输米粉的地道美食,因食用时配以白米饭而得名。将葱姜蒜等配料炒香后,将洗净切好的肥肠放入,加入水、酱油、辣椒等调料炖煮。待水被烧干,肥肠已被炖得喷香软烂,加入水淀粉收汁即可。
血豆腐
血豆腐是重庆长寿独具特色的民间食品,清光绪年间,由当时在北京、广东任道台的长寿人孙志平带到京、粤、沪等地而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因而传遍大江南北。盛传以"血豆腐佐酒,能入席思故友"的佳话。血豆腐因为嵌制猪肉、外裹精制豆腐而得名。外形椭圆,色金黄、味咸鲜、腊香。经多道工序独特配方熏制而成,麻爽可口,回味浓郁,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经常食用能增强免疫抵抗能力,增强食欲等多种益处。、
、
Ⅵ 米饭是我们常见的主食,吃米饭可以长寿吗
大米相比于其他主食更容易被人体消化,这样一来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会很快,如果还不存在运动等外界方式代谢(消耗)这些血糖,您的身体总是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间一长自然也就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米饭便是一种主食,和别的大部分主食一样
米饭便是一种主食,和别的大部分主食一样,关键为身体给予发热量、糖类与碳水化合物和少许的蛋白,如果是糙米饭,还能够给予充足的膳食纤维、钾和B族维生素,营养成分更高一些一些。
由于摄入主食的具体目地之一便是给予充足的糖类与碳水化合物(包含木薯淀粉),因而,很多人担忧米饭木薯淀粉成分高,吃多了很容易长胖,提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风险性,也就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了。由于你将米饭换为别的主食(例如馍馍、苞米),一样是含有淀粉热量高的,吃多了一样非常容易发胖。
Ⅶ 食用油十大品牌
食用油十大品牌:
1、鲁花
鲁花是我国是食用油行业知名的花生油品牌,隶属于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花生油、调味品和米面产品,其提供的食用油品质可靠,深受国人信赖。
Ⅷ 民风民俗哪里有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的习俗&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放假日期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尽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还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설날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