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大以后如何解决
本病起病隐匿,常有数月至数年的无症状期,常在血常规检查时被发现。有的病例在出现血栓形成和出血症状后才明确诊断。很多症状和体征与血容量和血液黏滞度增高有关。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系统方面的有关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皮肤改变有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变红,特别是颜面、颈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蓝色。Osler描述其症状为“夏日如玫瑰红,冬日如靛青蓝”。常见毛细血管扩张,齿龈出血和鼻衄。也见皮肤发绀、紫癜、瘀点、含铁血黄素沉积,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痒。可由沐浴或淋浴促发引起瘙痒,灼热或刺痒感。通常持续30~60min,与水温无关。也可发生与水无关的瘙痒。血中和皮肤中组胺增高。 2.神经系统头痛最为常见,50%病人均有此表现,可伴头昏、眩晕和耳鸣、疲乏、健忘、肢体麻木、多汗等。严重者可出现盲点、复视和视力模糊等视觉异常。也可有心绞痛和间歇性跛行。少数患者以脑血管意外为首发表现就诊。该组症状主要是因红细胞数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导致的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淤滞和组织缺氧引起的。 3.出血发生率kg,女性≥32ml/kg。②动脉血氧饱和度≥0.92。③脾大。 (2)B类标准:①血小板计数>400×109/L。②白细胞计数>12×109/L(无发热、感染状态)。③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感染状态)。④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或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1628pmol/L。凡符合上述A类①+②+③,或A类①+②再加B类中任何2项,则可诊断。 2.国内标准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国内制订PV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①皮肤、黏膜绛红色;②脾大;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血栓史。 (2)实验室检查: 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增加(男性血红蛋白>180g/L,红细胞>6.5×1012/L,女性分别>170g/L及6.0×1012/L)。 ②血细胞容量绝对值增加,51Cr标记法红细胞容量男性>39ml/kg,女性>27ml/kg。 ③血细胞比容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④无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白细胞计数多次>11.0×109/L。 ⑤血小板计数多次>300×109/L。 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100。 ⑦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3)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4)能除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有两种方法,最好采用A法,确无条件测红细胞容量时,则采用B法。 A法:具有上述(1)类中任何2项,加(2)类中第①、②项,再加(3)类即可诊断本病。 B法:具有(1)类中第①、②项加(2)类中第①项(标准改为男性多次血红蛋白≥200g/L,女性≥190g/L),尚需具备第(2)类第③~⑦项中任何4项,再加上(3)、(4)类,方可诊断本病。
② 14月大孩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得吃点什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是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故不必多顾虑学校内飞沫传染。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儿。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肝脾的护理: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太乐以保护肝脏。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二周),以免发生外伤引起脾破裂。
6、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体温升高
相关因素 与感染有关。
主要表现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患儿主诉发热、不适。
护理目标
体温不超过38.5℃。
患儿舒适感增加。
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保持室内通风,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
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每4小时1次,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进行记录。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饮料。
体温超过38.5℃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降温方法,如冰袋外敷、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婴幼儿可用25%安乃近滴鼻。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进行记录。
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裂时涂石蜡油或唇膏。
遵医嘱给予补液、抗生素、退热剂,观察记录效果。
衣服和盖被要适中,避免影响机体散热。
10.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
重点评价
观察体温的变化。
观察降温处理后的效果。
舒适的改变:咽喉痛
相关因素 咽充血、咽喉痛。
主要表现 咽喉痛,进食时症状加重。
护理目标
患儿能维持正常的营养。
咽喉疼痛缓解。
护理措施
鼓励患儿进食,少吃多餐,食物温度可偏凉,以减少进食疼痛。
选择容易吞咽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饭,避免干硬、粗糙和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进食时使患儿半坐卧位或坐卧位,并嘱患儿不要说话,以免引起误吸。
保持口腔清洁,朵贝液含漱每天2-3次。
口服药片应碾碎成糊状。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重点评价
患儿咽喉部充血是否好转。
吞咽困难改善的情况。
患儿进食的情况。
有皮肤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 与皮肤瘙痒有关。
主要表现 皮肤抓伤、发生破溃,甚至感染。
护理目标
患儿皮肤保持完整。
患儿/家属能识别可造成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患儿/家属能复述皮肤自护的方法。
护理措施
勤剪指甲,每周1-2次;患儿皮肤瘙痒时嘱患儿勿搔抓,以防皮肤破损。
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清洁、无渣屑。
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加强臀护理,预防红臀。
皮肤瘙痒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痒药物。
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皮肤自护方法及皮肤受损的危险因素。
重点评价 患儿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溃、感染。
潜在并发症--肝功能受损,脾破裂
相关因素 疾病本身导致脾肿大、肝肿大。
主要表现
肝功能异常,肝区压痛。
脾破裂时引起失血怕休克。
护理目标 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减至最低。
护理措施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将传呼系统开关置患儿易拿之处,并及时应接红灯。
体查时轻按腹部,防止用力过猛。
保证患儿生活需要,避免病房地面过湿,以免患儿滑倒而致肿大之脾发生破裂。
避免过度弯腰,避免撞击腹部的因素,向患儿家属讲述其重要性,防止脾破裂。
遵医嘱定期抽血查肝功能,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神志、脉搏、呼吸、血压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病房准备好抢救器械、备用药品、抽吸器、氧气、敷料、止血药品等。
重点评价
患儿肝功能的情况。
患儿生命体征是否正常。
治疗方法:
给予青霉素、更昔洛韦治疗,更昔洛韦剂量10mg/kg.天,2次/天,每12小时 1次,稀释后静滴。
更昔洛韦治疗可使发热等临床症状缓解快,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会较早出现回缩和消退,明显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恶化的可能。
EB病毒含有被蛋白质壳体围绕的双股DNA,更昔洛韦治疗的机制是药物进入宿主细胞后主要在一种或多种细胞内激酶作用下磷酸化为更昔洛韦三磷酸;
它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的100倍,在EB病毒裂解期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随后的病毒粒子的生成。
更昔洛韦既是病毒DNA聚合酶的抑制剂,又是病毒DNA合成的终止剂,双重阻碍病毒的生长繁殖,有效地达到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是治疗IM的较有前途和安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