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0岁才中进士长安人韦庄为何把江南作为第二故乡
文/可闻桃杏香
【作者简介】可闻桃杏香,在方寸之间驰骋天涯,在诗书影画中种杏栽桃,拟闻其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韦庄梦中的神秘女子
一个夜半,韦庄再次从梦中醒来。已愈古稀的他,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走到窗前,外面仍是夜色未明,树影婆娑。已是早春时节,蜀地的风寒气袭人,韦庄哆嗦了一下,回到桌前,掌起了灯,坐下来茫然发呆。
他想起了刚才做的梦,又是那个梦,很真切的梦。许是年纪大了,近来时常做那个梦。
在梦里,他又回到了江南。也是早春的季节,可是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杨柳垂岸。年轻的自己坐在画舫之中正和几位朋友一起笑着、说着。他时不时侧头看一下,那个她,还在身边,粉面香腮,正含羞带笑地看着自己。
这时,突然下起了雨,紧接着,画舫也摇晃得厉害起来,一会左一会右,所有人都翻倒在地上。慌乱中,他记得他还紧紧拉着她的手。
最后,画舫沉了,他们跌入了黑暗的海底,他不知什么时候松开了她的手,她向自己伸开双手,张口呼救,身体却向黑暗的深处一点点沉下去,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想大声呼喊,他想抓住她,他奋力挣扎??翻腾中,他惊醒了。
咦,不对啊,韦庄不就是那个和温庭筠并称“温韦”的晚唐著名花间派词人吗?唐朝灭亡后,他不是做了前蜀国的宰相吗?
照理说,一个国家灭亡以后还能飞黄腾达的文人,也算功成名就、人生圆满了,还有什么睡不踏实的,那个梦中的神秘女子又是谁?
(2)客居江南十年,江南却成为了韦庄的第二故乡
其实文人士大夫谁不想建功立业实现抱负,只是韦庄这人大器晚成,六十岁才中进士,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最后让他走向事业巅峰的,竟然不是故国唐朝。
但其实韦庄的前半生是个不走运的人。
他是中唐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可是家族到他这代已经衰落。
他想科举应第,却遭逢黄巢军攻入长安,未及脱身,困在长安战乱之中。
三年后辗转到了洛阳,谁想战火很快又烧到了洛阳。
两京陷落,该何去何从呢?唐皇帝僖宗已经逃往了四川,很多人也跟着往那跑。可是韦庄却想到了江南,那是他早年“平生志业匡尧舜”时曾经游历的地方。
“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辞家柳絮三春半,临路槐花七月初。江上欲寻渔父醉,日边时得故人书。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东游归记》)
那段东游经历中,江南的美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加上听说那里没有战事。
“仍闻汴舟车绝,又道彭门自相杀。野宿徒销战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愿君举棹东复东,咏此长歌献相公。”(《秦妇吟》)
去开封的路断了,彭城又内乱,死尸遍布郊外与河边。可是听从金陵来的人说江南那边风景大不同,四效无战事。我本是京城人,现在却在异乡逃难。我渴盼人身安全,现在倒羡慕能做江南的鬼啊。
就这样,韦庄举家从关中来到了越中,在金陵、润州、婺州等地流浪辗转。只是没想到,江南这一呆,就是十年之久。
客居江南的这十年,成为了韦庄人生中重要的历程,也改变了他的词风。
虽然也有“避地移家远,天涯岁已周”、“万里逢归雁,乡书忍泪封”的乡愁,但是十年的时光,江南的温柔乡,足以抚慰一颗沧桑的心灵。
一个人,年轻时如果去过江南呆过,那他的后半生,注定永远要成为江南的俘虏。
――江南
对于唐朝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江南永远都是他们向往的春梦。
韦庄本是长安杜陵人,从战火纷飞的关中一路颠沛流离,看够了满目苍夷与民间疾苦,所以江南这片风景独好的乐土简直就是天堂,他从此沦陷其中。
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山水清丽旖旎;这里有吴娃劝酒,“越女天下白”;有舞榭楼台,十里扬州路。所谓景美、人美、酒亦美。
本来身在异乡为异客,但是江南却成为了韦庄的第二故乡,所以当他日后远在蜀地辅助王建上位成立了蜀国,再也回不去大唐王朝时,让他魂牵梦绕的,竟然是江南。
韦庄有五首《菩萨蛮》,前四首都是回忆他的这段江南纵情岁月。
回忆中,江南青楼歌妓的闺房仍历历在目。红楼、香灯、流苏账,和弹着琵琶的美人。还记得琵琶上装饰着金翡翠的羽毛,琴弦间拔出黄莺般的乐声。那位善解人意的美人,尽管与我恋恋不舍,还要劝我回家,勿让家人窗前等候。
声、影、画,所有的细节描绘得越真切,想要重归那一刻的心就越迫切。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回忆中,江南的春日,碧水蓝过天,躺在游船画舫中,听着春雨滴落声渐入梦乡。酒家的卖酒女面如皎月,倒酒撩袖时露出的手臂肌肤胜雪。还是在这呆到了暮年再回家乡吧,否则看到的离乱景象一定让人肝肠寸断。
江南越好,越反衬出有乡不能归、有家不能回的忧愁,这是他乡避乱之人永远摆不平的思乡之情。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回忆中,在江南曾有许多乐事,例如着春衫、骑大马、倚斜桥,好不风流潇洒,引得满楼的女子都向我红袖相招。穿过那曲折通幽的屏障深处,闺房就是我醉宿花丛的所在。能再度遇到这些乐事,我就是呆到了白头也不离开了。
赴江南避乱时,韦庄想起了早年第一次东游江南的风流情事,要不为什么只对江南情有独钟,而不赴四川呢?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回忆中,时常在江南的酒楼喝酒。说给客人的劝酒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今夜就喝个一醉方休,别管明天会怎样,我的诚意都在酒里,酒深情就深。你应该担心的是春宵苦短,而不是酒杯斟得太满。有酒喝就要开心嘛,人生能有多少开怀畅饮的时候啊!
这背后有没有读出满满的悲凉?身处离乱之世,连及时行乐都浸透着感伤、逃避与无奈。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江南的安定繁华,让漂泊的韦庄找到了一点安定感,只有在这里,才能让他暂时忘却目睹乱世的惨况。所以江南十年,可以说是韦庄人生中一段比较快乐纵情的时光。
当他晚年寓居蜀地,称相蜀国时,大唐王朝已经土崩瓦解了,历史开始滑入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
而韦庄回忆中的江南,仍是唐朝的江南,是故国的江南。只有在那时的江南,还能找回一点点繁华热闹的大唐旧影。
可是现在,江南回不去了,故国也回不去了。与其说韦庄怀念的是江南,不如说是故国。
――烟雨
韦庄的足迹踏遍整个长江以南,从浙西到姑苏、湖州、杭州,从桐庐到睦州、江西、婺州,在漂泊游历中兼探访友人、浏览名胜。
江南有着许多六朝遗迹,是昔日古都的所在。当韦庄来到金陵,站在台城上,看到这个曾经豪华壮丽的六朝帝王皇宫与享乐所在,如今却只是一个破败荒凉的遗迹,隐藏在江雨霏霏、如茵碧草之中。
从三国东吴到东晋,再到南朝的宋齐梁陈,三百年间,六个王朝匆匆如历史过客,转逝如梦,可是那不解沧桑的鸟儿还在欢快地鸣叫。
台城的奢华已经不再,可是十里长堤的杨柳堆烟却依然繁茂,形成了鲜明对比。物换星移,往事如烟,草木无情。
用江南烟雨衬托六朝如梦,把历史的兴衰、人世的沧桑带来的迷惘惆怅都融入到了烟雾笼罩的春雨中。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
历史长河的变换更换,也如同这江南的烟雨迷雾,真切发生了,却又如梦如幻。当韦庄身处末世,站在历史更替的边缘,前逢黄巢农民军起义,后遇藩镇割据混战,目睹如此山河破碎,他已预感到大厦将倾,但是他无力回天。
这种无力的忧患意识,带进了诗中,就是挥之不去的沉痛。
他在衢州偶遇故友李秀才,他乡遇故知的悲凉更多过欣喜,因知动荡之世相见定是无期。两人坐在江边持酒对饮,远望万山红叶,唱离歌,流热泪,从白天坐到黄昏,不舍离别。
“千山红树万山红,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江上别李秀才》)
明明前年大家离别时还灞凌折柳,谈笑间意气风发,没想到今日竟都变成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难民,各自沦落天涯。既是如此,咱也别怕喝多喝醉了,反正没有了国,没有了家,在哪咱都是异乡人。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樽前惜沉醉,与君俱是异乡人。”(《江上别李秀才》)
江南虽是乐土,带来安慰,但也不能让忧国伤时的文人士大夫忘记外面的战火纷飞、大唐王朝的分崩离析。亡国之殇、故土之思始终萦绕在韦庄心头,就像这江南的烟雨,让人伤心断肠。
――梦
好在,无论是乐与愁,韦庄的江南都有爱情作伴。
他在江南时就有一位宠姬。这位宠姬“资质艳美,兼工词翰”,与韦庄琴瑟和谐,诗书作伴,好似鸳鸯眷侣,在江南渡过了许多年的相爱时光。
后来韦庄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仕途。他被皇帝封了判官入蜀,被四川节度使王建赏识,从此留在了蜀地,步步高升,唐亡后还辅助王建称帝建国。而那位宠姬自然也带去了蜀地。
但是宠姬的美名被王建听说了。王建这人有好色享乐之癖,便以请这位宠姬到宫里教自己内人写词为由,将韦庄的宠姬夺了去。自此以后,韦庄与宠姬再也没能相见。
失去了这位在江南相伴多年的爱人,成为晚年韦庄心中的痛。
他想起与美姬相识的情景。那年花下池边初见,便相互钟情,偷偷拉手,暗自相许。残月将近,晨鸟鸣叫,离别后,便没了消息。如今大家都远离故土,更没机会再相见。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惘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荷叶杯》)
爱人被硬生生夺走,韦庄的词中句句渗着缠绵凄恻。
自你走后,夜夜相思不眠到漏残,只能凭栏杆,望天上的明月,,独自伤心。想必此刻你肯定也在思念着我,被窝冷得睡不着吧。虽然相隔不远,你就在画堂里,可是深宫似海,我却无法穿越。
每当忆起你,我只好翻翻我们一起看过的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携手去长安呢?
当上了宰相又如何?与爱人生离,故乡难返,韦庄此刻的心境就是立马带着爱人回老家,什么都不要了!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浣溪沙》)
韦庄又写了两首《女冠子》,分别从爱姬和自己的角度写相思,皆感人至深。
还记得去年与你相别的时候,我低头忍泪,含羞皱眉。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只能梦里相见,我对你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能了解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
昨晚梦见你,我们一起说了好多好多的话,你还是和从前一样,面若桃花,眼睑低垂,柳叶弯眉,又羞又喜,离去时依依不舍。可是我醒来才发现这只是梦,心中好是悲哀。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女冠子》)
韦庄这些忆姬之作,幽怨感人,不久便传遍了蜀宫,爱姬看到后非常悲恸,便绝食而死。
所以韦庄的爱情就和江南一样,虽刻骨铭心,最后也只能在梦中重温。
(3)韦庄诗词,回不去的故国
韦庄诗词的江南烟雨情,读到深处,其实都是回不去的故国,回不去的青春,和回不去的爱情,回不去的大唐盛世。江南,其实就是韦庄的精神故土。
他在精神故土中追寻旧梦,追寻江南山水的秀丽、江南美人的多情、江南故国的往昔。就像他在《含山店梦觉作》中所说:“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其实“江南”作为一种意象,古往今来都是文人墨客心中朝拜的圣地,只不过对于盛唐、中唐的诗人来说,江南是梦想,是对隐逸生活和山明水秀的向往,而对于晚唐“南漂”诗人而言,江南则是避风港,是乱世中给予的庇护与归属。
“国家不幸诗家幸”,江南的经历与文化都深深烙进了韦庄后期的词风创作中,成为了他的丰富养料。
同是花间派代表词人,如果说温庭筠的词像一个浓妆美艳的青楼女子,韦庄的词则更像一个淡妆清丽的邻家女孩,很清秀,很真挚。
顾宪融在《词论》评价韦词是“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是不是很“江南”?因为江南早已深深地融进了韦庄的气质中。
所以年轻时千万别去江南,你会戒不掉。
㈡ 元朝进士有谁
临朐科举进士,宋以前尚未查到有关史料,可考者自元至清末共39人,其中,
元朝2人,明朝23,清朝14人,内有武进士3人。
李延熏 先世乃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子李玢,居山西临汾。至金代,后裔永
贵迁居临朐县辛山社(今柳山镇)李家桑行村,其玄孙延熏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1284年)中举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中己丑科进士,授湖广重州推官,后升
云南顺宁府知府,诰授资政大夫。其生卒不详。
李明实 系李延熏三子,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次年中乙丑科张益榜
进士,历官西安府府尹、礼部右侍郎,诰授资政大夫,其后世散居柳山、七贤一
带,其他及生卒不详。
张宪 临朐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乡试中举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中戊辰科任亨泰榜3甲第51名进士,未授官而卒,诗文俱佚散,他事不详。
马愉 字性和,号澹轩,明代临朐县朱位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年),2 0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山东乡试第3名举人,宣德二年(1427
年) 参加会试、殿试,魁中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正统五年(1440年)入阁参与
机务,正统十年(1445年)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讲学士。正统十二年
(1447年)卒,皇帝特赠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襄敏,赐御葬。
一生著述颇丰,有《澹轩文集》(后改名《马学士文集》)入《四库全书》存目中。
冯裕 字伯顺,号闾山,祖居临朐县盘羊(今作盘阳) 。明成化十五年(1479
年) 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乡试中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会试、殿试连捷,
中吕楠榜3甲第151名进士。授华亭知县,后迁升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贵州省
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等,仕宦26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故乡。诗作合辑
为《海岱会集》。
冯惟重字汝威, 号芹泉,冯裕次子。5岁即随父仕宦漂泊,10岁能诗文。嘉
靖六年(1527年)随父赴任转道临朐,并改入临朐籍。嘉靖十三年(1534年)秋与弟
惟讷双双中举。十七年(1538年)春,进京会试,又与弟惟讷双双中进士,惟重即
授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十八年(1539年)古历10月病卒,年仅36岁。他自幼为文
不俗,有《大行集》传世。
冯惟讷 字汝言,号少洲,冯裕第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年)生于江南萧县。
6岁入塾读书,22岁(1534年) 乡试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年)赴京会试与次兄惟
重双双中进士,得茅瓒榜3甲第186名,时26岁。中进士后,即授宜兴县知县,任
满升蒲州知州后调任扬州府同知(正五品)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548~1551
年) ,由南京户部郎中补兵部车驾郎中,出为陕西按察佥事,备兵陇右道,驻秦
州,使边境清谧,四民安业。三十八年(1559年)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嘉靖末
年(1566年)升山西按察使。隆庆三年(1569年)调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58岁加
光禄卿致仕还乡。隆庆六年(1572年)去世,终年60岁。其著作颇丰,《光禄集》
等在《四库全书》中有载。
迟凤翔 字德征,号朐冈,临朐县西朱堡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乡
试中举人,二十三年(1544年) 中甲辰科秦鸣雷榜2甲第76名进士。得中后即被授
予户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左右,终年约
80岁,朝廷赐御葬。其墓在临朐城东隅迟家庄(后名东庄子村)。著有《四书说》、
《易经说》、《朐冈集》等行于世,惜皆失传。
张邦彦 字元洲,先祖浙江人,曾任青州同知,占籍临朐,住涝洼庄,始为
朐人。邦彦生于明弘治晚期(1500~1505年),嘉靖十年(1531年)乡试中举人,二
十六年(15 47年)中丁未科李春芳榜2甲第21名进士,授工部主事,至陕西延安府
知府(正四品)、易州兵备道等,后归故里,卒于嘉靖、隆庆之际,当70岁左右。
著有《二十一史录》等。与县内冯惟讷、迟凤翔、傅应兆齐名,时称“临朐四杰”。
2
魏勋 号后山,临朐城北教场村人,约生于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三十七
年(15 58年)乡试中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范应期榜3甲第281名进士,
授河南省项城县知县,官至通议司参议(正五品),病逝于任,归葬故里。著述失
存。
冯子履 字礼甫,号仰芹,冯裕之孙,惟重之子,生于明嘉靖十八年 (1539
年)。1 3岁中秀才,18岁得廪生,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二年(1568年)中隆
庆戊辰科罗万化榜3甲第70名进士。 授固安知县,至山西按察司副使,后弃官侍
母。万历十三年(1585年)鞑靼侵边,起复知州,至礼部右侍郎(正三品)兼翰林院
侍读学士。卒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享年58岁。亦能诗,惜不传。
吕三才 字位吾,号子参,临朐吕家庙人,生于明嘉靖中期(约1548年)。隆
庆四年(1570年) 庚午科举人,辛未年(1571年)会试、殿试连捷,中张元忭榜2甲
第52名进士,初任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终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巡冀北道
兼按察司佥事(从三品),拟起为左布政使,适病卒,年约50岁。能诗文,惜不传。
冯琦 字用韫,号朐南,临朐冶源人,叔祖惟敏,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出生,万历四年(1576年) 乡试中举,年19岁。次年会试,中沈懋学榜2甲第32名
进士,曾祖父裕,祖父惟重,父子履,至琦乃四世进士。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
为庶吉士, 22岁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卒于京师寓所,时年46岁。皇帝赠太子少保,赐谥号文敏。一生著述不
辍,留有《宗伯集》、《两朝大政记》等,其中《海岱会集》等被收入《四库全
书》中。
常裕 字顺甫,号震峰,明代临朐人,约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14岁
中秀才,万历十年(1582年) 乡试中举人,十七年(1589年)中己丑科焦竑榜2甲第
22名进士,官历刑部主事郎中、湖广承天府知府、山西按察司副使,50岁辞归故
里。乡居20年,天启(1621~1627年)年间去世,约70岁。著述不少,惜皆失存。
张敦善 约生于明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左右,乃张邦彦之侄。万历十九年
(1591年)乡试中举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进士,授行人司司副,
惜不久病逝。余事无考。
冯瑗 字德韫,号栗庵,自号谷泉老人,祖父惟敏。生于明隆庆六年 (1572
年) ,2 3岁中举人,24岁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朱之蕃榜2甲第20名进
士,遂授湖广茶陵知州,曾授山西参政,改任开原兵备道,后辞官回乡。天启四
年(1624年)卒于冶源,终年53岁。著有《黄龙纪事》等。
王佐才 字志伊,号鉴衡,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先祖由河北省河间县
迁临朐柳山西翠飞。佐才20岁中秀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中山东乡试第3名
举人,又过4年中丁未科黄士俊榜2甲第41名进士,时39岁。遂授户部云南司主事,
后任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天启五年(1625年)殁于西宁,归葬故里,卒年57岁。
著述颇丰,惜皆失传。
傅国 字鼎卿,号丹水、云黄山人,临朐县猫林沟村人。明万历四年 (1576
年) 出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乡试中第二名举人,时年22岁。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经多年发愤,终中癸丑科周延儒榜3甲第238名进士,时38岁。万历四
十三年 (1615年) 授河南通许县知县。因其廉洁勤政,治理有方,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升为户部主事(正六品),三个月后即被命以户部郎中衔(正五品)督饷辽
东,后因明军败于后金,只身逃归老家。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傅国与万卷书稿俱焚,是年6 9岁。一生所著颇丰,最负盛名者当属《云黄集》、
《昌国艅艎》等。
张东光 字海阳,临朐城北五里庄人。弱冠中秀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乡试中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中癸丑科周延懦榜3甲第252名进士,遂授河南彰
德府推官,任职五月即回乡侍母,后拟升而不就。卒年无考。
张印立 字参我,临朐县仁寿乡郝庄社(今卧龙镇大郝庄村)人。明万历三十
--------------------------------------------------------------------------------
3
七年(1609年)生,20余岁中秀才,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
得中丁丑科刘同升榜3甲第186名进士,即授直隶藁城县知县,转升南京户部浙江
司主事,再转陕西司郎中,后至杭州知府(正四品)。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
下,张印立弃官回故里。康熙初年,朝相劝其至京出仕,印立以年老有病为由,
婉言谢绝。一生著述极多,曾总裁《康熙临朐县志》,世存《程朱理学析注》、
《宝瓶文集》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时年91岁。
来仪 字爻先,临朐县五井来家庄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幼参
加童子试,即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年)乡试中第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直至
崇祯十三年(1640年),得中魏藻德榜3甲第156名进士,授兰阳县知县。清顺治三
年(1646年)遭匪祸不幸遇害,时年38岁。平生著作甚丰,惜多散失,传世有《一
斗诗钞》、《山房小录》等稿。
冯士标 字端明,号宗尼,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生,高祖冯裕。标少年中
秀才,24岁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庚辰科魏藻德榜3甲第182名进士,时
年31岁。得中后侍父病,未授官,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选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月余,又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关内道,驻西安。为官之初,即四品大员。顺治
十二年(1655年)迁福建按察司副使巡视海道,时病重,强以行,卒于路,年46岁。
诗文俱佳,惜皆佚散。
王启祚 字承先,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生,世居柳山西翠飞村。幼每试
冠群童,崇祯十二年(1639年) 中举人,十六年(1643年)中癸未科杨廷鉴榜3甲第
68名进士,乃明最后一次科考,授山西省盂县知县,明亡回乡。清顺治初年选授
吏科给事中,转迁户科右给事、礼科左给事(正七品)。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
年(1671年)病逝,时年62岁。
张初旭 字熹若,约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世居临朐庙山,明崇祯
九年(1636年) 中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丙戌科傅以渐榜3甲第58名进士,
次年选授湖广辰州府推官,因战事路阻未能按期赴任,被免职,后投洪承畴幕下,
授其为长沙司理(正六品),后以病为由,力辞回乡。晚年患病卧床数年,卒于康
熙十年(1671年)。一生著作不菲,计有《大易心镜》、《心法》、《四书集解》
等,惜未付梓,皆已失传。
冯溥 字孔博,号易斋,又号云海,临朐冶源人,冯裕之后。生于明万历三
十七年(1609年) ,18岁中秀才,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
年)中吕宫榜2甲第11名进士。即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十
六年(1659年)升为吏部右侍郎,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理刑部,康熙
二十一年(1682年)致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朝廷加冯溥为太子太傅,康熙
三十年(1691年)卒于益都,终年83岁。朝廷谥为“文毅”并赐御葬。一生喜作诗,
有《佳山堂诗集》传世,并入《四库全书》。
张基 临朐人,流寓外地,中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以山西洪洞县教
谕官籍应试,中壬辰科邹忠倚榜3甲第144名进士。宦迹及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明
末清初,卒于清康熙中期,他事无考。
陈纬 字天襄,明清时临朐县赵疃人,约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入顺天乡试中举人,十五年(1658年)会殿连捷,中戊戌科孙
承恩榜3甲第99名进士,十六年(1659年) 授广西苍梧县知县,苍梧地僻民贫,纬
恪尽职守,劳累过度加水土不服,仅莅任二年即病逝,年40余岁。其家鬻田售产,
还柩故里归葬。所著诗文,皆散失无传。
马嗣光 名騉,字嗣光,先祖马愉,嗣光随先人入仪封(今河南省民权县),
当兵吃皇粮,入军籍。后参加河南乡试中举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参加辛丑科
会试、殿试,中马世俊榜3甲第258名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正五品),致仕后,归
睢州居住,卒葬睢州。其他事迹不详。
陈恪 字肃揆, 明末临朐县赵疃社人, 后迁临朐城北关。 清顺治十七年
--------------------------------------------------------------------------------
4
(1660年) 乡试中举人,康熙三年 (1664年) 中甲辰科严我斯榜3甲第92名进士,
1665年授兵部主事。恪笃学力行,少怀济世之志,入仕本欲一展抱负,然刚入仕
途即患急症而逝,时论惜之。所著诗文皆散失无存。
倪长犀 临朐人,流寓南京,参加江南乡试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会试,
中庚戌科蔡启尊榜2甲第19名进士。宦迹生卒皆无考。
王日升 字柘村,清临朐城北王家老庄(今属青州市)人。18岁中秀才;康熙
二十九年(1690年) 乡试中举人;三十三年(1694年)中甲戌科胡任舆榜3甲第45名
进士,未等放官即患重病,次年去世,时人极为痛惜。一生著述不少,皆失传。
刘正远 字端生, 临朐镇平安庄人, 十七、 八岁中秀才, 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中举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壬辰科王世琛榜3甲第102名进士,已
年近60岁。先后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宿迁县知县,广东肇庆知府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卒于雷州知府任上,年近70岁,康熙帝御书“直朴端方”赠
之。
王绍先 字揆一,号大樽,临朐县柳山西翠飞人,清顺治七年(1650年)生,
24岁随父迁居城南丁家路口。 20岁中秀才, 后屡试落第,仍发愤,康熙五十年
(1711年) 入顺天辛卯科乡试中举人,五十二年(1713年)终得王敬铭榜3甲第45名
进士,时已64岁,授济南府学教授。其生性朴诚,故为官十年,而家无长物。雍
正元年(1723年)病卒于任上,年74岁。
尹廷相 字仲伊,号莘野,临朐宣教坊(今县城内)人,后徙纸坊徐家圈。自
幼力学,乾隆三十年(1765年)乡试中举人,三十一年(1766年)中丙戌科张书勋榜
3甲第94名进士,授福建省长乐县知县,其他宦迹及生卒不详。
刘清源 字星桥,清嘉庆二年(1797年)生,祖上明清时屡徙,后至五井桥头
村。1 9岁中秀才,道光二年(1822年) 乡试中举人,次年中林召棠榜3甲第116名
进士,是年27岁,以即用知县拟发西南某省,但因侍父母未就,改授登州府府学
教授,后改授武定府府学教授。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满归家。家居40余年,后
迁居垛庄,光绪六年(1880年)去世,终年84岁,葬于垛庄南边凤凰山下。清源诗
文、书法俱佳,著有《四书海函》、《巧奇冤全传》等,惜多散失。
魏云贵又作魏云桂,字香岩,号屏山,临朐县杨善玉皇庙村人,生于嘉庆二
十四年(1819年),20岁为邑庠生,后为廪生,同治七年(1868年)为拔贡生,后赴
济乡试,屡次落第,直至同治九年 (1870年) 始中举人,时已52岁。同治十三年
(1874年) ,时5 6岁,经会、殿连试,终中甲戌科陆润庠榜3甲第199名进士,即
被分发山东以候补府学教授待用。光绪六年(1880年)任沂州府府学教授,为官不
满一任而病逝,卒年64岁。诗文手稿俱散失。
张潭 临朐人,明前期武进士,曾官至通州守备,生卒宦迹不详。
史同升 明清之际临朐人,先祖明初自山西迁居临朐南关,后迁城西南史家
庄子(属今临朐镇李家庄村)。同升约生于明万历中后期,自幼习文练武,20余岁
为武庠生,崇祯中期中武举人,末期中武进士,时年约30岁,授为候选都卫,未
等上任,明朝即亡,同升于是家居。约在清康熙年间病逝,终年约60岁。
冯虎臣 字孔武,临朐冶源人,冯裕后五世。生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习书
之暇,兼习武艺,得武庠生,康熙二年(1663年)中武举人,次年参加武会试,中
甲辰科吴三畏榜武进士。宦迹不详
㈢ 古代成为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寒门子弟能摆脱自己的身份,从而有机会走上社会的上层,这对自己和后代都是有好处的。
㈣ 归有光一生的简历!~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回答者:加菲猫8888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10 21:37
归有光(1506~1571) 字熙首,一字开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9岁能文,弱冠通五经、三史。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嘉靖二十一年徙居安亭“四美堂”,读书论道13年,从游者甚众,时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举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令,迁顺德通判。进南京太仆寺丞,掌管内阁的诏书起草,修撰《世宗实录》。
归有光擅散文,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姚鼐谓其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
归有光讲学安亭,对嘉定的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阎百诗谓:“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有光之真传也”。
归有光对嘉定一带水利民生亦深为关切,在《三吴水利录》、《论三吴赋役水利书》、《与嘉定诸友书》、《与县令书》等文中,对吴淞江的治理和赋役直抒己见,得到应天巡抚海瑞的重视和采纳。著有《震川文集》30卷、《别集》10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行于世。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873973.html?si=2
回答者: 226688999 - 状元 十四级 3-10 21:40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
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年他60岁始成进士
卒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项脊轩志》是他的名篇。
回答者:弥拉和Y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10 21:41
归有光(1507~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弟。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他60岁才中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来又任顺德府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㈤ 明月照我还,打一历史人物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㈥ 进士是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6)60岁进士扩展阅读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进士
㈦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1507~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弟。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有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许多方面均采用了归有光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他60岁才中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来又任顺德府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㈧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是什么地位
秀才的学术能力基本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府试,院(省)试三场考试的优胜者
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名秀才,全国约有40-50万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1/1500。目前,我国每年录取博士7.5万人约占人口的1/2000。所以秀才的社会地位与博士相当是没有问题
在古代成为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每次考核的最高一级廪膳生员,还可以享受国家补助,为地方上的童生作保
秀才通常可以轻松的在各级学校,私塾担任讲师,也可以在县级衙门担任如收税,治安等非正式实权职务,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后台过硬,还可担任教渝(正八品,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等正式官职。不过除非有特殊贡献或关系,很难升任从七品以上官职。
举人相当于博士毕业后,考中副处级(或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优秀者
明朝276年,共录取举人11万名,约合每年400人。举人大多在30岁上下中举,在60岁左右病故或退休。再抛去因为准备考进士正在复习的,因贪墨无能被免职的,因重病、丁忧、个人兴趣等等不愿出仕的,全国在职和准备出仕的举人不足万人。
一般来说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抚,御史等较高的官位,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无灾无难到公卿”;明代二甲进士,清代庭试(在殿试之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三年后再进行考试,依据成绩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担任修撰,进入六部学习或担任地方官。三甲进士一般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从知县做起
㈨ 60岁才中进士长安人韦庄为何把江南作为第二故乡呢
一个夜半,韦庄再次从梦中醒来。已愈古稀的他,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走到窗前,外面仍是夜色未明,树影婆娑。已是早春时节,蜀地的风寒气袭人,韦庄哆嗦了一下,回到桌前,掌起了灯,坐下来茫然发呆。
他想起了刚才做的梦,又是那个梦,很真切的梦。许是年纪大了,近来时常做那个梦。
韦庄又写了两首《女冠子》,分别从爱姬和自己的角度写相思,皆感人至深。
还记得去年与你相别的时候,我低头忍泪,含羞皱眉。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只能梦里相见,我对你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能了解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
昨晚梦见你,我们一起说了好多好多的话,你还是和从前一样,面若桃花,眼睑低垂,柳叶弯眉,又羞又喜,离去时依依不舍。可是我醒来才发现这只是梦,心中好是悲哀。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女冠子》)
韦庄这些忆姬之作,幽怨感人,不久便传遍了蜀宫,爱姬看到后非常悲恸,便绝食而死。
所以韦庄的爱情就和江南一样,虽刻骨铭心,最后也只能在梦中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