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孙思邈是如何养生长寿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的神医貌似不少,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不过放在五千年历史来言,神医其实还是太少。因为能配得上神医称号的,除医术精湛,医德无双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长寿。(华佗是被曹操所杀,属例外)
这一条就把许多有潜质的神医,挡在门外了。孙思邈号称药王,主要事迹都出自《新唐书》、《旧唐书》等,至于具体活了多大?没有定论,但公认的却是一百岁以上。这在古代时期已经称为奇迹了。
总的来说,这五难关,都是在讲究一个“节制”,要求不可走极端。其实这便是养生长寿的关键吧,等于又绕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养生长寿也是如此,其实从孙思邈谈养生长寿来看,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
⑵ 本经阴符七术的养生思想
养生之道,“得养生焉”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思想主要根源于《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注重养性修德、养气、主静、制欲,再经道教人士吸收,发展为注重生命、追求长生的养生思想,并包含丰富多彩的养生实践活动。鬼谷子养生学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养生理论之一,《东周列国志》指出世传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之一就是“出世学”,即“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侯。”[a]但这些仅是传说,真正能代表鬼谷学派养生理论的,主要在《本经阴符七术》篇中,讲求修道养德,调神养气,并提出仿生导引、动静相宜的养生方法,包含着浓厚的道家养生理念,并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起着重大影响,下面简要归纳其中的养生方法 。 养生之道,首在养德。古代养生历来重视德行修养功夫,《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认为“道”与“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庄子·天地》篇说:“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4]同样重视内在德性修养。东晋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长生也”[5],唐孙思邀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6]。鬼谷子在修道养德方面亦有不少精辟论述 。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一段指出:“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五气”指五脏的精气,陶弘景注曰:“五气,五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然养事之宜,归之于道”f}]。这里认为气是生命之本源,神是气之总帅,心灵是五气之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体现。在情志修炼中,养心是养神之根基,养德养气之关键。“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也,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用道德涵养五气,心才能得一 (即“道”),才能掌握道术 。
《本经阴符七术》中“圣人”和“真人”处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真人欲养生,需同天合道,对众生怀有慈爱悲悯之心,修道养德。“同天而合道”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要遵循事物的自然属性,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说到“道法自然”,上文中有提到《中经》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一段,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按春夏秋冬四气养生思想和方法一致 。 养生家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之中,神是主导。五脏养护的关键在于调神,心神安定,才能养气,养气才能五脏平和。养生贵在养神,清名医张隐庵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句时,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f}l足以说明中医及养生家对调神养气的看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l,只要保持平淡安定,排除心内杂念,做到精神内守,疾病就不会出现 。
调神养气方法有二:一是虚静安己,心气合一。养神之法在于虚静,虚静之要在于养心,摄养心神是养生的根本方法。上文为阐述《鬼谷子》“虚静观”曾引《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一段,此段也阐明了虚静养心的方法:“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就是要淡泊名利,排除私欲杂念,没有了思想枷锁,人心就会坦然安详,自然心气合一,身心健康 。
二是无为安静,脏腑和通。“实意法腾蛇”一段有云:“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腑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n (2]。意思是“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rr [3]。所以调神养气的另一方法在于无为,因循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其自然自然,就能脏腑和通,达到养生的目的 。 仿生导引在养生学中的运用,最著名的是“华佗五禽戏”。《庄子·刻意》亦有“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n [4]的说法。葛洪《抱朴子·别旨》中记载了仿生导引的具体做法:“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5]0《本经阴符七术》也是一种仿生导引的养生方法,每个段首都提纲掣领地进行总结,如“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散势法鸳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着”。现简要阐述如下 :
“盛神法五龙”—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法五龙。”[6]故“五龙”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变化。而文中所提“五气”乃五脏之气。古代中医,将人体五脏与五行之气相对应,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所以此段意思就是养神需使得五脏之气,与五行之气相合,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才能身体强健 。
“养志法灵龟”—《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已三千岁矣”,古人认为龟一种寿命长而又有灵性的动物,道家养生修炼也有一种“龟息”的方法。《抱朴子·对俗》日:“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2l,李时珍认为“龟以春夏出蛰脱甲,秋冬藏穴导引,故灵而多寿,能通任脉。”[3]。所以此段意思就是养志就要效法乌龟:调匀呼吸,稳重缓行,凝神守一。此外,古代又常常将龟甲作为占卜工具,所以龟又有预知吉凶,明察是非的意义,效法乌龟,亦有这一层含义 。
“实意法膛蛇”—陶弘景注:“意有委屈,蛇能屈伸,故实意者,法腾蛇也”[4],灵蛇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龙的一种,可以兴云驾雾,《尔雅》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5]。实意就是充实、坚定思想意志。“实意法腾蛇”就是效法腾蛇,能屈能伸,思想坚定,能够自由游走,精神泰然 。
“分威法伏熊”—:“伏熊”就是趴着隐藏起来准备伏击的熊。李时珍日:“熊如大泵而竖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时,皮浓筋弩,每升木引气,或堕快,俗呼跌膘,即《庄子》所谓熊经鸟申也”[6],熊在偷袭猎物之前,会先趴在地上,深藏不露、养精蓄锐、查看形势,时机一到,就会采取行动,扑向猎物。因此“分威”,就是发挥威力要效法熊,韬光养晦、一击即中,威势更是十分凶猛 。
“散势法鸳鸟”—“鹜鸟”是既凶猛又出击迅速的鸟,比如鹰、雕。陶弘景注:“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7l,王逸注《楚辞》曰:“鹜,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雕之类”。“散势”即散发势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势而采取行动[8]所以这段意思就是效法鹜鸟捕猎时凶猛、迅速,运用体内的真气向体外散发以养生 。
“转圆法猛兽”—关于“转圆”,陶弘景注:“言圣智不穷,若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穷”[9],就是像圆球一样活动自如,从容地应对各种情况。此段指“通过外在身体的锻炼增加人内在的聪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气在体内还者复,复者往,宛转滑利,运转无穷,就像猛兽一样,精力充沛,威猛雄壮” 。
“损兑法灵著”—“损兑”的含义在上文有详细解释,即减损杂念。著草是古代占卜常用工具之一,《说文》有解释“著,篙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著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21。此段意思是去除欲望杂念,就要效法灵蔷,心神专一,顺应自然之道 。
⑶ 中国古人的起居养生观是什么
我国古人认为“起居有常”,“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长寿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头当作一件养生要事,发需常梳,因为常梳头发既可以梳去灰尘头屑,保持头发的干净和发根空气的通畅,还可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防止脱发和延缓白发的过程。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认为,每天梳发一次,可以疏通血脉,散风湿。谢肇《五杂俎》卷十二还就养生家的话提出,梳发的次数是每天一千下,古代养生家称木梳为“木齿丹”,说每日清晨梳千下,则固发去风,容颜悦泽。这里值得回味的是,养生家把木梳称作“木齿丹”,可见虽是木梳一把,却着实有着灵丹妙药的效用。由于梳发的神奇作用,还有人把它唤作“神仙洗头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引宋朝人之说:“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临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夜睡安稳。宋朝时,甚至有人把这两件事称为养生的大要。宋朝人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郭尚贤耽书落魄,自阳翟尉致事,尝云服饵导引之余,有二事乃养生之要,梳头浴脚是也。尚贤云:‘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从诗中可以看出,梳头浴脚不仅有益长生,还着实是人生临睡之时的一项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洁口腔,防止口齿之疾。《千金要方》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老老恒言》也说:“食后微渣留齿隙,最为齿累。”“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落者,乃甘甜留齿,渐至生虫作慝。”食后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后漱口。再则,古代养生术还认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远胜于早起漱口。“夜漱却胜朝漱”,就是《琐碎录》所说的。至于漱口用的水,以不温不冷较为理想,但如果能习惯用冷水漱口,则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纸面上来虽有伤大雅,但在生活中却是难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小便大约每隔1至4小时一次,入晚则因新陈代谢减慢而减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习惯。为了不违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况,平时千万不要强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摄生要录》告诫:“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气,努大便,腰疼目涩。”可见“忍”和“努”的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古人认为如能在大小便时用力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可以免除牙齿疼痛动摇的忧虑。
⑷ 怎样修炼气功
这话说得太笼统了,无从下手。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强身健体的技术,源自古代,属于道家。所谓佛家气功也是改变道家气功的宗教含义而成的,本质上差别不大。
所以练功要动(导引)静(吐纳)相合、阴阳相成,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才是正道。
“道法自然”啊!
如果想学气功,想出功夫,第一步必须清除身体内部的病浊之气,不会清除病浊之气,想通小周天,出功都是不可能,就是通了,也会坏事。所以建议气功爱好者,一定要学《顶天立地》,本派《顶天立地》是真正的“排毒养颜胶囊”。我常到公园,大学去玩,看到许多专家教授,有人是极力反对气功的(反对很正常,气功流弊多,而他本人又以为气功就是书上学的那么回事,炼不出成就,当然就反对了),也炼气功,炼的很辛苦。心里叹息,炼什么功呢,治病都难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改一下:书上得来终肤浅,绝知此事要师传!
⑸ 中国古人是怎么样运动养生的
古人的运动养生观以华佗最具代表性。华佗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在医术上卓有成就,而“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他所以能长寿、健康,精神饱满,是与他本人重视运动健身分不开的。他在继承导引理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医学原理,阐明了运动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要防病祛病,必须增加体内的营养物质,常使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他的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创见,也是我国古代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思想基础。
华佗的“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和主张,是他导引理论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潜心研究和总结前人导引的经验,在广泛吸取各家导引式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态的五禽戏导引保健操。从内容上看,五禽戏中的五种动物形态动作各有特点,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戏模仿虎的勇猛刚威,以增长气力;鹿戏模仿鹿的奔驰反顾,以灵活腰腿;熊戏模仿熊的倒卧翻滚,以畅通血脉;猿戏模仿猿的攀援跳跃,以灵敏身躯;鸟戏模仿鸟的展翅高飞,以悦心情。从五禽戏锻炼动作来看,大部分动作是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较大,虽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为主兼有医疗作用的保健体操,但华佗说“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这说明他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做完全套动作,而要求锻炼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有选择地去做适宜自己的锻炼内容。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年到90仍耳聪目明,牙齿完整。
⑹ 急求:中国古代自我养生按摩成就
理疗理念:
本按摩中心以空间医学理论为根据、以传统按摩手法为基础、以疏通细胞与细胞的空间场为主旨,促使细胞与细胞的能量正常运转,从而达到平衡脏腑阴阳、激活病变细胞、增强肌体活力、祛病强身之功效。
主要针对:头痛、失眠、感冒、落枕、中风后遗症、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脚扭伤、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妇科疾病、肾病、亚健康等人群有独到的理疗效果,其对重症患者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服务项目:电脑舌诊、纯中药火灸、纯中药熏头、刮痧、全身保健按摩、局部调理按摩、足疗、理疗、拔罐。
按摩: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系统。
按摩又称“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按摩的分类
1.什么是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信息,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术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颈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们的健康的需要,各种保健按摩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如国内的保健按摩、小儿保健按摩、运动按摩、美容按摩、减肥按摩、国外还有旅游按摩、情景按摩、宠物按摩等。
2.什么是运动按摩?
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两者必将相互促进和发展,按摩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也就随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以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增进和发展运动鞋员潜在体能,达到运动成绩为其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表明,它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根据地运动员在各项运动中比赛,对他们在临场前后所出现的各种变化,我们采用按摩帮助他们克服赛前发生的一些机能失调,消除赛后出现的疲劳,加速体能恢复,以利再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运动按摩分为自我按摩,运动前按摩和运动后按摩,分别叙述于后:
(1) 运动前按摩
体育运动一般分为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按摩,称为运动前按摩。它能促使人体的神经、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和心理情绪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面对的运动的和心理的负担,从而预防伤病菌,提高体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 训练前按摩
运动训练前的按摩,要求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作业的能力;帮助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得于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各系统的器官都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参加的运动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一些能量消耗较多的运动项目,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如采用按摩的方法,来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准备活动,这就为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赛前按摩
运动竞赛前的按摩,名赛前按摩。通常在起赛前 15 — 30 分钟完成。有时,当运动员在接到竞赛的通知时,就出现了赛前状态,有的人会出现不良情况,需要进行医学处理,这就是说,需要在竞赛前若干天就进行按摩。例如,竞赛前,运动员过分紧张,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易醒,或恶梦不安等,影响运动员的睡眠休息。由于夜不得眠,出现白昼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不佳等症状。这将影响运动员参加竞赛时所必须的良好竞技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进行镇静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时间较长,症状更剧的运动员,在用上法按摩之外,还要按摩气冲穴,掐、揉神门穴,掐行间穴等。所有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过重,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度。通常要进行 20 分钟,或更长的时间。 起赛前状态,运动员在起赛前过度兴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脉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现多尿,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也受到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4)运动后按摩
激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等方面,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通常都标志着机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有时出现迟缓环节,一般的表现有:精神过度紧张,失眠,肌肉紧张,疲劳等。运动后的按摩,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对运动负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
运动后按摩所采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均应根据运动员的体质、性别、运动项目的特点,特别是要求根据运动后反应出来的情况(如头昏胀、欲呕、四肢乏力、肌紧张、失眠等)来决定。需要遵守个别对待的原则,不可千篇一律。我们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抚摩、揉捏、推压、振动和抖动等。对体质强壮,肌肉戚丰满者,按摩力量应当重些,时间应当长些;反之,用力则要轻些,时间应当短些。运动员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常采用经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压、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气血,内外通达,平衡阴阳,使运动能力得到较快的恢复,并有所提高。
运动后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周一次的进行。在训练后休息 1 — 2 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后进行。最好是在温水浴后,在温暖、清静的室内进行。运动员舒适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顺血液和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压、摇晃、抖动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轻。同时根据各个部位的疲劳情况,循经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调和气血,更快地消除疲劳。如按摩进行到运动员快要入睡,应停止按摩,给被按摩者轻轻盖上被子,以防止感冒。运动员睡醒之后,便会精神饱满,全身舒适。
3.什么叫做医疗按摩?
又称推拿疗法、伤科按摩,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主要应用按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疗法。
中医词典记载
养生与医疗术语。通过按压或揉摩人的身体以健身或治病的方法。出《灵枢·九针》:“形势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唐太医署始设按摩博士、按摩师。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十轮经·按摩》:“凡人自摩自捏,申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明清以来,按摩又被泛称为推拿。《厘正按摩要术》:“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
按摩的作用
按摩不但能令你身心得到放松,有效的按摩好能增进各种护肤品的吸收,还你光滑美艳的容颜。坚持每天正确的按摩让你肌肤年轻每一天,错误的按摩手法却会加重肌肤的受损。
按摩脸部方法
1 – 放松抬头纹
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腹,沿着眉毛,重复运用深度的大挟捏动作。
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腹,以小挟捏的动作轻滑挟捏肌肤表面,指腹与抬头纹的接触面需呈90度。
2 – 平滑蹙眉纹
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尖,以小挟捏的动作轻滑挟捏肌肤表面,指腹与蹙眉纹的接触面需呈90度。
3 – 调理鱼尾纹
运用大拇指与食指指腹,以轻柔的小挟捏的动作轻滑挟捏肌肤表面,指腹与鱼尾纹的接触面需呈90度。
4 – 强化颧骨
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腹,在颧骨部位,运用深度的大挟捏动作,以刺激肌肤的承托组织。
5 – 提拉法令纹
运用大姆指与食指的指腹,沿着法令纹,以轻柔的小挟捏动作轻滑挟捏肌肤表面。
6 – 重塑面部轮廓
从下巴尖延下颌骨至太阳穴运用深度大挟捏动作。将手指往手心卷曲,运用画圆的方式按摩。
按摩的方法及要点
由于按摩结束后,脸部皮肤需要休息,所以,按摩最好是在睡前进行。洗脸或出浴后,脸部皮肤清洁而湿润,是按摩的最佳时机。此时一定要先涂上一层按摩霜(一般知名化妆品牌都有专门的按摩霜),也可以涂一些化妆专用的橄榄油。按摩霜或橄榄油的作用是使脸部皮肤光滑,从而使手指和手掌动作顺利。如果不涂任何东西,会很容易拉伤面部皮下纤维,使皮肤粗糙。因此,不能「干搓」。
按摩的基本动作是「搓」、「敲」、「捏」,要把这三种动作协调起来进行按摩。
精油按摩
精油具有平复神经的作用,可以镇定精神,消除神经紧张及压力感,缓和焦躁不安情绪。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款适合的精油并且搭配正确的穴位点击,可以疏通经络,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体疲劳的情况。
肩井穴:位于后颈根部与肩膀的中央。
点击方法:拇指指面按压,或用食指、中指做圈状按摩。
功效:舒缓颈肩部酸痛、背部疼痛、上肢酸麻等症状。
按摩操“拯救”你的睡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空调病、电脑病的侵袭,越来越多的办公室美眉正在为得不到安心的睡眠而发愁。下面我们便为美眉们介绍一套可以拯救睡眠的按摩操,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哦! 1.抹额
两手指曲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紧贴着印堂,从眉间开始向前额两侧抹压,约做40次左右。
2.搓手浴面
先将两手搓热,如手掌过于粗糙可涂抹适量护肤霜。随后掌心紧贴前额,用力向下摩擦直到下颌,连续做10次左右
3.按揉脑后
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紧按风池部位,用力旋转按揉几下,随后按揉脑后,约30次左右,有酸胀感为宜。
4.按摩耳廓
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廓均有一定反应部位,按摩耳廓有助于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健康。
5.拍打足三里穴
该穴位在膝盖骨外侧10厘米处,轻轻拍打至有酸麻胀感即可。
6.泡足踏石
取一些小鹅卵石铺在水盆底,倒入温水,泡足踏石20分钟。
12种经穴按摩葆青春
通过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经络穴位按摩,可使各经经脉相通,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一、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
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二、搓掌揉脸法
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精神焕发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齿弹舌法
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老年者常扣齿则健齿,齿健则福。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五、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胁肋部按摩法
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为任脉经过之处,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则能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长强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疗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疗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为“足三阴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阴交穴—悬中穴)向上(足三里—阴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风市、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60次,对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温水泡脚30分钟(冬季水温42~45℃),两足稍晾干后反复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为肾经之源,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有效。
八步按摩抚平肌肤皱纹
按摩可以增加皮肤与肌肉的弹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光泽,使皱纹平展,非常简单。“岁月不留痕”需要每一天的坚持。按摩时一般使用无名指,只有在施行重点刺激时,才可以运用中指。
第一步:力压明净额
额头是最易出现皱纹的部位。
按摩时先由下往上,然后由内侧向外侧,最后手指由发际滑至太阳穴,用力按压太阳穴的美容点。按压此点时一般会感到轻微的疼痛,可据此寻找它。
第二步:轻抚盈盈目
眼睛周围的皮肤最容易出现皱纹和水肿,而且此处的皮肤一旦松弛,就很难恢复原来的状态。
眼睛周围小皱纹的预防:用中指的指肚沿下眼睑的内侧向外侧,稍微用力进行滑动按摩,返回时在肌肤上轻轻地滑动,这样反复做3次。上眼睑亦是同样要领。
眼角周围小皱纹的预防:从外眼角向太阳穴方向,左右同时按压10回,按压时向斜上方提一提。
第三步:逆揉尖尖鼻
鼻子与两眼之间是最容易产生横皱纹的部位。为了伸展鼻梁,按摩时要由下往上进行,最后以手指夹住鼻子两侧,做压迫动作。还有,一定要下决心改掉皱鼻子的坏习惯哦!
第四步:圈划桃花颊
将手指由下往上如画圆般移动。首先按摩下颌到耳下的部分,然后由嘴角到耳中央,接下来是鼻的周围到太阳穴,然后再依次按摩脸颊的下方,即眼睛正下方3厘米处、鼻子两侧1厘米处及下颌部分。
第五步:笑翘樱桃唇
由于经常咀嚼、说话、大笑,所以嘴角也是容易干燥、产生皱纹的部位,必须时时注意预防嘴角下垂。
按摩时做上抬嘴角的动作,以中指按压人中部位,其他手指垂下来按压嘴角两侧及下颌外侧。
第六步:柔按清秀颌
脸型同样是年龄的外在表现,要紧缩下颌,预防双下巴的出现。
下颌处的按摩方法是:以手掌反复做揉搓上抬的动作,最后用中指轻轻按压耳朵下方后停止。此处有下颌神经,千万不可施力过重。
第七步:轻搓天鹅颈
颈部往往是自己不易觉察到、而别人却能一目了然的部位。颈部的皮肤很薄,活动次数又多,且经常受到衣服的摩擦,所以很易产生皱纹或泛黑等老化现象,所以平日应多加保养。常在颈部擦上化妆水及乳液,同时顺着肌纹按摩。 颈部的按摩用全部手指,由下往上揉搓。注意,颈部两侧有颈动脉,按压时力量要轻。这样不仅可以预防皱纹的产生,还可改善头部及肩部的血液循环呢!
第八步:干洗玉狐面
用两手掌向颌部用力干洗脸20次,每天最少做2遍。这个办法能有效地预防皱纹的过早出现,对已经形成的皱纹,也能让它变浅、变小。伊能静、张曼玉都是有名的狐面美人,如果你按照这个办法坚持下去,也能拥有一张光洁妩媚的狐狸脸。
舒缓肌肤6步按摩法
压力导致的肌肤问题不是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让我们对它了解更多,沉着应对这些相伴而生的困扰。 第一步:减缓压力
用拇指指尖轻轻按压眉头上方,持续3秒钟后释放,而后对眉毛至发际线间区域反复进行自下而上的按摩动作。
第二步:消除紧张
用食指轻轻按压太阳穴,持续3秒钟后释放。
第三步:完全放松
用食指轻轻按压内眼角区域,持续3秒钟后释放。
第四步:促进微循环
从下颌两边开始,用食指和中指,以画圆圈的动作,轻轻按摩整个面颊,直至太阳穴处,以促进面部的血液运行,增强肌肤的弹性,可按摩60秒钟左右。
第五步:增强肌肤弹性
将手指并拢,用手掌轻轻拍打面部,从上而下,从下而上,使皮肤受到轻微的震动,可拍打数十次。此法可保持皮肤的红润光泽,增加其弹性。
第六步:增强舒适感
掌心轻轻按压脸颊,逐步向外按揉至耳部。耳垂后的凹陷处被称为“耳下腺”,这里最容易堆积老旧废物,用中指按压,然后捋着脖子的筋向下按摩。
中风的按摩治疗处方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当中。在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晕、身体乏力、手脚麻痹等症状,或者有多年的颈椎病、高血压病等。
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时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体抽搐或软瘫,当日或数日后出现一侧手脚瘫痪——即偏瘫症状。
按摩治疗中风具有双向调节(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颈脑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等。许多人在为中风患者按摩时重点只是放在手脚上,故收效较差。以下介绍中风的按摩方法——
按摩步骤:先按摩患者肩颈部和头脸部,再按背腰部,最后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轻后重,循序渐进。
按摩次数: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时。
按摩方法:发病1个星期内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按摩,头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后可取仰卧、侧卧、坐位。
按摩头颈部时,1、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等;2、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哑门、风池、肩井、廉泉等穴;3、用手指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囟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
按摩背腰部时,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关的督脉、膀胱经等。
按摩上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泽、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
按摩下肢时,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
按摩胸部时,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华盖、玉堂、膻中、中脘、天枢、气海等穴。
按摩脚心祛病良方
按摩脚心能增强血脉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强身健体,祛除病邪。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按摩脚心。 人的脚掌密布许多血管,故科学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
按摩这个穴位,有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经常按摩脚心,能活跃肾经内气,强壮身体,防止早衰,有利于健康长寿。老年人常按摩脚心,还能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等现象。
按摩脚心时,还要多动脚趾。祖国医学认为,大脚趾是肝、肺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大脚趾,可舒肝健脾,增进食欲,对肝脾肿大也有辅助疗效。第四趾属胆经,按摩可防便秘、肋骨痛。常按摩脚心、脚趾,对神经衰弱、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肾虚、腰酸腿软、精神性阳痿、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周期性偏头痛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按摩手法要正确,否则达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热水洗脚后坐在床边,将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脚心歪向内侧,按摩左脚心时用右手,按摩右脚心时用左手,转圈按摩,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
哪些人不宜做按摩
按摩主要用于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所以最常用于伤科疾病和各种痛证。 但也有一些情况不能采用此法,否则会影响病人的身体康复,贻误治疗时机。
下面介绍几种不能按摩的病人:
1、流感、乙脑、脑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脊椎结核、骨髓炎。
4、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5、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7、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炎的病人。
按摩并非越痛越有效
一般的保健按摩正常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酸胀感,如果令人出现刺痛或疼痛到难以忍受甚至大叫出来,都是不正常的,极有可能已经造成软组织的挫伤以及皮下出血,当时可能看不到症状,可是第二天症状就会显示出来。
不正规的按摩所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所谓的放松按摩。在经过卫生部门审批发牌的医疗机构里,按摩属于中医科的治疗项目。患者筋骨方面出现了问题,首先要经过医生的诊断,配合照 X光片确定发病部位后才会加以按摩治疗,正规医生绝不会在没有精确诊断的情况下就胡乱为患者按摩。
⑺ 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有哪些
养生学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养生传统几千年,形成诸多学派,异彩纷呈。
精神养生
主张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静思始倡于老子、庄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学说。《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角度提出精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精神。
主张精神养生的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静则抗衰延年。人的思、虑、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清心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动形养生
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吕氏春秋》率先提倡动形养生,认为经常运动身体,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体操,作为人们练身强体手段。唐代名医孙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张人要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
调气养生
主张调养真气来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提倡调摄真气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张的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节气机升降,维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强身健体。调养元气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方面。通过调养其气,以达健康长寿。
固精养生
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到养生。据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黄帝内经》也非常重视精对生命的作用,认为精是人始生的基础,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寿夭的关键,主张养生关键在于节欲保精。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固精的前题是收心正心。因此,这一学派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节欲、调七情等,以保养阴精,益寿延年。
食养养生
主张饮食调养,补益精气,纠正服腑阴阳之偏,以达到调治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黄帝内经》提出:“谨和五味”、“食饮有节”等饮食调养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邀是这个党派的一代宗师,其主导思想是节制饮食,以食疗痛,养老益寿。饮食宜清、淡、软、简,忌腻、厚、生冷。
⑻ 古代养生体育有哪些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或“运动”的概念,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古代中国对生命、健康的本质和方法,对身体活动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反映出古人对今天有关体育问题的认识。中国古人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保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一致,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思想、方法和有关的知识,大体上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夏商西周时期,养生思想的出现,与医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都争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据《尚书-洪范》记载:“无福,一曰寿,二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的“寿”、“康宁”、“考终命”都是关于健康长寿的内容。商周的养生思想,在原始导引的基础上,又促进了养生术的逐步形成法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是一种流行的养生方法。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战国时期,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粗略的体系。导引是中国独居特色的医疗保健操和养生术,是养生方法的集中体现,狭义的导引一般只“屈伸执法”、“俯仰之术”,系指人的肢体活动;广义的导引出肢体活动外,还包括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导引养生是古代人的一个新创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为世代人民所喜爱,至今流行更为广泛。秦汉三国时期,引导养生术日趋规范。在这段时期产生了《淮南子》的养生观和恒谭、王充的养生观, 导引是一种专门学问,在西汉已有专著出现。华佗与五禽戏,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在养生方面,“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佗在前人又管导引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的生理和某些医理,阐明了运动对健康长寿和导引养生方面的作用。这种具体的导引理论,是对先秦“动以养生”思想的发展。五禽戏的产生,标志着导引已由单个术式向成套动作的方向发展,它对以后的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在某些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两晋南北朝是导引养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的发展与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盛行有密切联系,都不同程度地对养生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养生带有神秘色彩。在养生方法上,偏重精神修养或服“神丹妙药”,鄙视身体活动。去代表人物有嵇康、葛洪、陶弘景玉颜之推等。隋唐五代时期导引养生的健康发展,唐代帝王笃信道教,在他们的扶持下,道教的长生术较前普及。但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学手段,使养生得以健康的发展。但是之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尽管医学发展较快,一些著名的养生家如孙思邈、司马承祯等人,撰写了不少养生专著,自称一家之言。在养生思想上讲求实效,在养生方法上自成体系,但由于统治者多笃信道教、追求长生,有的帝王因父产生要先后死去。宋代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为养生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人和道家对导引衍生的汇集和研习,以及“八段锦”的出现,都反映了当时导引养生的进展。八段锦流传于我们民间,它是一种八节连贯的防病健身操。这种导引术包块身体各个部分,简便易行,并分别提出各段对身体某部位所其的功效,较其他导引术广为流传。明清时期,八段锦又有很大发展,并且形成多种流派。明清时期,导引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取得明显成绩。一是导引理论专著接连出版问世;二是诸多的养生家搜集、整理、创编了大量有价值的导引术文字资料,并有配图说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时间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了导引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因为导引术的使用价值较高,所以在国内外长期流传。
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导致导引术等养生保健术的产生,并被纳入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之一: 保健特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行为, 养生保健术的理论核心就是“生命整体优化观”, 它源于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 与人类思想文化同步演化、发展。可以说, 养生保健术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 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于古代西方体育形式的一个显著特色。
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哲学基础上,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主要有古为物主义“元气伦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养生的精髓。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是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连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已达到长生的目的。相信中国养生体育作为体育和另一分支会与大众体育一样,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⑼ 道家养生的当代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进入西方现代实验科学加东方古代经验科学、进行综合研究促进现代科学新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科学精华的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日益受到当今世界中、西方有缘的大科学家的学习与推荐,诸如举世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其科学巨著《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中国的内丹成为人类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指出:“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深知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和中国传统人天科学精华,因此,对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论人体科学》讲话中精辟地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炼功、炼内丹”。钱学森同时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道学名家胡孚琛确立完善:“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科。”经过胡孚琛博士长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努力,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得以完成。走进了本应早走进的现代科学殿堂。成为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生命科学学科。此举,对弘扬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对于全人类身心健康、事业成功,无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因科学研究工作日繁导致身心状况日衰,又因求中、西医而苦无良策,效果不佳。故于1979年,他来中国北京,向中国道家华山道功名家边智中道长,(俗名边治中)修学了属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动功的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后、身心短时间回春。故他以大科学家的严谨态度,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后,确认本功是:“细胞长寿术,返老还童术,系生命科学”。四年之后的1982年牛满江博士并深有感触地向全人类推荐道:“我学炼这种功法已经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本文修订之际,适逢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于2007年11月8日以95岁高龄辞世,此足见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养生长寿效果真实不虚。)
为使天下有缘善士学习到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世界著名老寿星、当代内丹传师吴云青、边治中二位高师,曾经亲自在中国西安、北京和新加坡等地对海内外有缘善士办班推广,同时委托其入室弟子,世界传统养生文化学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的苏华仁等人,随缘将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传授给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有缘学员。
⑽ 回春功的传人介绍
男,助理研究员。1928年3月出生,浙江上虞人。
全真华山派长寿养生术回春功第二十代传人
上海徐汇区生命自我管理研究所所长
上海国际气功康复研修学院副院长和气功养生教授
上海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
上海市气功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兼功理功法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健身气功办公室健身气功评审委员和新功法创编委员会副主任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会员
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特约会员
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气功社团的顾问、首席指导员等职。
沈新炎老师从事气功养生研究近50余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学练养生功夫,后相继师承全真华山派第十九代传人边治中(道号智中)是道家全真华山派第十九代代传人,在1980年首先将秘传多年的回春功公诸于世的大师,他的崇高理想是“愿天下人皆健康长寿!”和闵智亭道长(道号智亭),是道家全真华山派第十九代代宗师,曾任我国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2000年8月28日,应联合国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千年大会之邀,带团我国五个合法宗教领袖(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该千年大会上代表中国讲话(讲话稿复印件存档于沈新炎老师家中)。
80年代初以来,沈对两位师父传授给他的有800多年历史的华山派养生长寿术,潜心钻研,予以再创造,成为功理更完备,功法更巧妙,功效更确实,更易于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合乎现代人科学养生的优秀保健功法。
沈新炎老师传授的回春功,是动静相兼,精、气、神、形融汇一体,性命双修的科学养生功法。它的主要优点和特色是通过科学而巧妙的操作姿势和 意念,调节心神、健运脊柱、巧练心肺、妙练内分泌腺体、柔和肢体、协调脏腑、疏通经络;因而对于提高心肺功能,活血化瘀,调理内分泌,增进免疫功能,包括解除便秘、失眠、性功能障碍、减肥、滋润皮肤等有显著功效。对于克服亚健康状态更有十分显著的功效。成为上海有关体育和教育方面正式向全市社区推荐的科学养生的功法,曾于1997-2000年,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列入“空中老年大学”课程,连续四年滚动播放,有组织的收视者248681人。
关于养生方面已出版《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回春功》上下册、《回春功与抗衰老》(科学出版社)、《迎接新世纪——科学健身回 春功》(上海市体委和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主编《康复气功精选》(科学出版社)等著作。并发表过《适应时代,推陈出新》等10余篇论文,还发明了“动静 养生服”(获国家发明专利权证书:ZL97106275.7号,国际专利主分类号:A41D13/00)。他离休以后已十余次赴海外讲学传功,他的学生遍 布全国和海外日本、东南亚、欧美和香港、台湾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注:本稿来源——《辉煌中国60年·突出贡献人物篇》之“沈新炎”条目,编 号:HHZG-07-1254) 全真华山派十九代宗师闽智亭
闽智亭,汉族,1924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号玉溪道人,18岁时,因日寇侵华,人民流亡而缀学出家,为华山派黄冠,拜师刘礼仙(华山派第十八代)道长。1992年起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1998年至今,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中国宗教与和平委员会副主席。闽智亭道长有大量的著作,包括主编了278万字的道教文化权威著作《道教大辞典》。
玉溪道人(全真教华山派19代宗师闵智亭)这样描述回春功的:全真华山派养生回春功法乃返老还壮之自我调理复其青春壮健术 人之生理机能完全能够自我掌握故曰我命在我不属于天地(转自《回春功》) 边治中,道号边智中,原名福生,祖籍山东,幼年丧父,家境清寒,从小身体羸弱。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华山派十九代传人,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研究学会会长。边治中先生所传授的养生长寿术是中国古代道家健身、防病治病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其功效有独特之处,尤其对性机能衰弱的疗效是医药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1982年2月,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博士特意从美国来到中国北京拜边治中道长为师,习炼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华山派道功。因牛满江博士习炼内丹道功后身心短时间回春,故而他以大科学家高文化水平,经过科学研究后,于1982年4月4日在香港《明报》上发表文章:确认内丹道功是“从增加生命之源入手,是细胞长寿术,人体生命科学……”而后,牛满江博士又向全人类推荐该功法道:“我习练这种功法受益匪浅,真诚希望此术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
边治中的养生论著有《中国古代养生长寿术道家秘传回春功》等。该书是古代道家厉行的全身性柔性长寿术。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尤适合中、老年和体弱者。此种功法不分季节和天气变化,不需特定场所的设备和条件,随时随地可练,且练之有效,确系广大人们治疗疾病、健身长寿的良好功法。此功法在世界各地亦有很大声誉。
十分惋惜的是边治中先生于80年代末因故过早的离开的人间,但他将珍贵的回春功毅然贡献给人民、传授给后辈的巨大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