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寿秩什么意思
有些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❷ 七秩的意思是什么
七十大寿。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
一、字词分析:
拼音:zhì
释义:
1.次序:~序。
2.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厚~。加官进~。
3.姓。
4.十年:七~大庆。
二、相关组词:
1、秩序
[zhì xù]
(名)次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情况。
2、秩序井然
[zhì xù jǐng rán]
形容有次序,条理分明的样子。
3、秩满
[zhì mǎn]
旧制官员任职届满。
❸ 江苏的风俗是怎样的
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江苏那么大,风俗也很多了,各种风俗也不尽相同。下面主要说几种: 婚嫁一、定 亲
旧社会,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的吉祥之意。还用红绿丝线系上太平钱、福宇钱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缘的美意。封套面上写“天作之合”4字。庚帖请回后,男家就请媒妁向女方口头求婚。得到允诺后,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诺,就出允帖,正式订定婚约,旧称“定亲”。建国后,定亲习俗已逐步被自由恋爱所替代。
二、婚 嫁
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纳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称“送日脚”。佳期那天,先行迎鸾礼,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家迎亲。迎亲彩轿有两顶,一顶由新郎坐着到女方迎娶,一顶空着准备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筵招待,称“请女婿”。筵后新女婿辞别岳父母上轿。女儿上轿时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轿中,俗称“抱上轿”。彩轿到了男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新娘双双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红毡。接着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吃合欢宴,饮交杯酒。此时洞房中红烛高燃。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同时宴请宾客。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安寝。建国后,婚嫁礼仪大为简化,有的由单位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实行旅游结婚。
三、婚后余礼
吉期后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并互赠礼品,称“行团圆礼”。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圆昼饭”。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等干果,俗称“双回门”。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设筵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称“送荣归”。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然后设筵招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新妇出嫁后l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赠送物品作贺,称“做满月”或“做生日”。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如清明、端阳、中秋、冬至、春节等,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寿庆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丧葬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
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朴朴”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
建国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生育
孩子生下后,首先要向娘家报生。第二天,旧法要给婴儿服三黄汤(用大黄、黄连、黄芪煎汤),用以泻瘀积、祛肠热、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这一天要把衣服、鞋帽、饰品,连同鱼、肉、馒头、面等食品送到女儿家祝贺,叫“做三朝”。三朝这天办面筵,宴请邻里、亲友,称“三朝面”。从三朝至满月,产妇坐月子。期间亲友向产妇送鸡、鱼、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给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时间不能超过满月。满月时又要做满月,办面筵,第一次为孩子剃头,亲友赏给孩子押岁钱。孩子满100天或周岁时,有的也办面筵宴请亲友。旧俗:给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视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为名字;缺木则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为名字。旧时孩子生下后还有寄名的风俗。找寄爷寄娘一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农 业 习 俗
一、烧 田 财
夏历年初一,无锡农家不扫地,认为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开始扫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称“聚财”。至正月半傍晚,把积存的垃圾挑到田头烧掉,作为肥料,称“烧田财”、“灼田亩”。
二、怀 蚕 种
蚕农在清明时节,用棉衣裹着蚕种,或放在怀里孵化。有些蚕农在夏历三月初三怀抱蚕种登山,预祝蚕茧丰收。
三、抬 猛 将
俗传猛将神姓刘,能驱蝗虫,农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将庙奉把。夏历七月间,水稻吐穗时节,农民抢着猛将神像在田间巡视,称“抬猛将”。在神像经过处,插上小红旗,以示受到猛将神保佑,蝗虫不敢为害。
商业习俗
无锡的商业历来繁荣,百业俱全,其习俗大同小异。
一、商店开张
旧时商店开张,先择吉日,拜财神,祈求发财。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商店,开张时放鞭炮,挂招牌,宴请宾客,拉拢关系,打折扣销售商品,以招揽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张贴写有店号的红纸,放一阵鞭炮,即开张营业。
二、粮食交易
无锡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进行粮食交易的传统形式是茶会。无锡有米稻茶会、黄豆杂粮茶会、小麦茶会、面粉茶会,买卖双方每天上午都到定点茶馆,一面饮茶,一面看样、论价、成交。同行之间为了探听或交流行情,或为了欺骗顾客,进行投机活动,常常使用暗语、“切口”。粮食业的暗语,如白粳称撇日,籼米称尖嘴,糯米称捻糍,蚕豆称天虫,赤豆、绿豆、黄豆称滚菜,稻称木梅,小麦称缩蟹,元麦称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称“唐翻”)和“燕切”(或称“燕翻”)之分。
庙 会
旧时无锡城区的庙会与迎神赛会、节场同时进行。以十庙最著名,即夏历二月初八祠山庙会(祠山庙全称为祠山广惠行庙,俗称张王庙、张大帝庙),三月初九清名桥松滋王侯庙会,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会,四月十五北门外府城隍庙会,五月十八北门外梨花庄延圣殿庙会,五月二十八旧城隍庙会,六月十一西门外太保墩刘侯庙(俗称西水仙庙)会,七月二十五惠山张中丞庙会,八月十八东门外延寿司殿庙会,九月十九新城隍庙会。在这些庙会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张大老爷”不出会外,其他各庙的“大老爷”都出会。出会时,把“大老爷”抬出,前有旗伞仪仗为导,并有执事隶役簇拥,随后有高跷、臂锣、大刀、马叉、茶担、轮车和扮演各种戏文的队伍。无锡城区的庙会,盛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日军侵占无锡期间,仅民国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爷”出过一次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民国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东岳大帝”出过一次会,以后庙会停止。无锡农村的庙会,从夏历正月初九泰伯庙会开始,接着是三月香汛,各地庙会不断,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庙会结束,故有“落魄泰伯庙,收魂抵陀寺”之说。建国后,无锡县未举行过迎神赛会。
❹ 七秩开大庆是什么意思
意思:七十大寿,进行庆祝。
秩:有条理;古代官吏的俸禄;古代官职级别;一秩等于10岁。年龄数量单位。
在这里,“秩”是十年的意思,在古文中,可看到“七秩寿辰”一词 ,就是七十大寿的意思。
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
(4)60岁初庆扩展阅读
秩 zhì 形声。字从禾,从失,失亦声。“失”为“轶”省。“轶”意为“后车超前车”,引申为“(车辆的)动态排序”。“禾”指“五谷”,引申为“俸禄”。“禾”与“轶”省联合起来表示“动态的俸禄排序”。本义: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
引申义: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再引申义:次序。说明: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铁饭碗,而是根据年终考评确定。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俸禄减少乃至取消。这就像官员的座车组成的车队,有的车可以超上去,提升自己在车队行列中的位置,有的会拉下来,落在后面,这就有了动态排序的概念。
❺ 快乐寒假,你我共享——民风民俗调查 【这篇作文,你懂得】
这次去无锡收获最大的是游览了无锡博物馆,体验了一下无锡民俗文化。
新开馆每月客流量已经达到12万人次,但也是由于新开馆,里面的展品不是很多,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无锡民俗文化展品被陈列在一楼很醒目的位置,这个博物馆感觉上很具有当地特色,但缺少了点国际化的气息。
我不是要在此枉加评论,只是谈点我自己的感受,毕竟是新馆,还未形成规模,人气和财资欠缺,导致自有国宝级的展品不多,也成为不能吸引国外优秀展品的原因吧。
今天上亲子博客,看到新浪征文活动,跃跃欲试。正好这次去无锡博物馆拍了一组照片,貌似和这个“寻根.民风民俗”主题很贴切,本人虽从呱呱坠地就一直生活在上海但家乡不能忘,从“寻根”这点上说我的籍贯是江苏无锡,我应该是半个上海人半个无锡人。
最近几年无锡迅猛发展,无锡的亲戚生活条件都能赶超咱们上海,我更是为身为一个无锡人感到自豪和骄傲。记得我在上初中时就写过一篇得奖的文章,题为《无锡柏庄在腾飞》,还获得区第三名呢,由此可见我对无锡浓浓的情谊。
小时候对无锡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吃,最著名的当属无锡肉骨头和小笼包。现在仍然喜欢吃无锡的小笼包,但不同的是,小时候只知道好吃,现在懂得从吃中体会无锡人的生活习惯了---就是无锡人吃东西的口味偏甜。每次吃无锡小笼都很享受它的甜甜的口感,不像上海的小笼包,吃上去的口感是咸咸的,形状上无锡的小笼更大些,吃两三个就能填饱肚子,色泽上则偏红,这和上海的小笼也有很大区别。
无锡人喜欢逛庙会,在此我简单介绍下无锡庙会。无锡的庙会,绝大多数在春季举行,从初春到盛春,几乎接连不断,尤以农历三月为多。无锡城乡的庙会,当以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庙会最盛。其时,无锡城里有八处寺庙都要出会。一齐到惠山朝拜。出会那天,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齐全,有乐队吹拉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有扮演戏文的,有走高跷的,有玩杂耍的,有舞飞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轻妇女挑茶担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锣,抬百宝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着大肚子手执钢刀扮刽子手的,且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服装,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煞是好看。出会队伍往往相沿数里,一次行会也需要几个小时,很受欢迎,可谓观者如潮。旧城的庙会,既是一次盛大的集活动,又是一次群众性的民间文艺民间体育的大会演,有的地方甚至还请专业戏班子做几场大戏,城乡居民利用庙会,在春暖花开时节,游览购物,走亲戚,当地人家则一般都要备上几桌饭菜迎客。无锡农村的庙会,从夏历正月初九泰伯庙会开始,接着是三月香汛,各地庙会不断,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庙会结束,故有“落魄泰伯庙,收魂抵陀寺”之说。
我小时候曾经亲历过一次。我的大伯一家住在东亭镇,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就当地会举行庙会,现在只记得长长的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有很多民间艺人在表演节目,孩子们在那里尽情的玩耍,但其他的都已经记忆模糊了。最近逛的一次无锡庙会则给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记得是四年前参加表姐的婚礼,她是嫁到江阴的上海媳妇,就在吃完中午的喜筵,准备吃晚宴的空档,众人闲来无事逛了江阴的庙会。给我的感觉是完全变质了,彻头彻尾得变成了一场低俗的展销会,耳边充斥着摊贩的叫卖声,满眼都是一些劣质商品,无锡的特色和民情风俗彻底的消失了,不免有些许失望,估计将来再逛无锡庙会也不可能寻回当年的感觉了。
记得有一次在柏庄姑奶奶家过年,他们自己家做年糕,很多人,老的少的,一起动手,我一个上海去得孩子如何看过这个场面,觉得很稀奇也插上一手帮着一起揉啊搓啊,做的很热闹!听说无锡农村的老百姓都自家做年糕,每次都做很大很大的一块,切开了,足足能放上几十个蒸笼,蒸了过年吃的,口感也是甜甜的,热气腾腾的,很爽口,和上海的年糕又是天差地别,这种年糕更像上海人吃的条头糕,通常放在粥里和粥一起熬,然后一口热气腾腾的粥一口香喷喷的年糕,吃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份年味。
无锡还有一个民俗,就是“请路头”,旧俗在春节或有婚嫁喜庆时,都要接“路头”、请“路头”。春节的接路头、请路头都在正月初五举行。相传这一天是路头神的诞辰,目的是希望受到财神爷的保佑,发财致富。正月初五从五更开始,人们就敲锣放爆仗接路头了,以争先得到利市。以后越提越早,担心迟了“路头财神”被别人接去。所以到后来竟有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头接来供起的。有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描述人们的此种心情:“五日财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初五早晨的早餐一般都只吃荠菜炒年糕和面条,叫做路头糕和路头面。
我也有幸经历了一次,初五凌晨开始,不绝于耳的爆竹声让你无法入眠,你不得不融入这热闹的气氛中,我当时只知道这和上海人说的初五迎财神差不多,现在才知道无锡人对这还有个说法叫“请路头”。
说到无锡民俗文化,不得不提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间艺术,已有400多年历史,起源于无锡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小时候去惠山玩,也曾买过一套大阿福,但现在早已经不知去向。今年九月初也曾去惠山游玩,驻足在卖泥人的摊贩前欣赏,觉得现在的惠山泥人做工上较粗糙,造型依然是胖乎乎的,但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大阿福了,形象和颜色更富有时代感。怕买回去最终的命运和过去买的大阿福一样不知去向,决定还是不买了。
无锡的民俗文化很多历史很悠久,我今天谈及的只是一部分,也是我所知道和亲身经历的全部,在此奉献给大家。
❻ 江苏的民族风俗
婚嫁
一、定 亲
旧社会,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的吉祥之意。还用红绿丝线系上太平钱、福宇钱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缘的美意。封套面上写“天作之合”4字。庚帖请回后,男家就请媒妁向女方口头求婚。得到允诺后,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诺,就出允帖,正式订定婚约,旧称“定亲”。建国后,定亲习俗已逐步被自由恋爱所替代。
二、婚 嫁
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纳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称“送日脚”。佳期那天,先行迎鸾礼,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家迎亲。迎亲彩轿有两顶,一顶由新郎坐着到女方迎娶,一顶空着准备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筵招待,称“请女婿”。筵后新女婿辞别岳父母上轿。女儿上轿时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轿中,俗称“抱上轿”。彩轿到了男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新娘双双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红毡。接着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吃合欢宴,饮交杯酒。此时洞房中红烛高燃。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同时宴请宾客。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安寝。建国后,婚嫁礼仪大为简化,有的由单位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实行旅游结婚。
三、婚后余礼
吉期后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并互赠礼品,称“行团圆礼”。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圆昼饭”。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等干果,俗称“双回门”。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设筵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称“送荣归”。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然后设筵招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新妇出嫁后l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赠送物品作贺,称“做满月”或“做生日”。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如清明、端阳、中秋、冬至、春节等,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寿庆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丧葬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
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朴朴”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
建国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生育
孩子生下后,首先要向娘家报生。第二天,旧法要给婴儿服三黄汤(用大黄、黄连、黄芪煎汤),用以泻瘀积、祛肠热、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这一天要把衣服、鞋帽、饰品,连同鱼、肉、馒头、面等食品送到女儿家祝贺,叫“做三朝”。三朝这天办面筵,宴请邻里、亲友,称“三朝面”。从三朝至满月,产妇坐月子。期间亲友向产妇送鸡、鱼、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给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时间不能超过满月。满月时又要做满月,办面筵,第一次为孩子剃头,亲友赏给孩子押岁钱。孩子满100天或周岁时,有的也办面筵宴请亲友。旧俗:给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视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为名字;缺木则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为名字。旧时孩子生下后还有寄名的风俗。找寄爷寄娘一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农 业 习 俗
一、烧 田 财
夏历年初一,无锡农家不扫地,认为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开始扫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称“聚财”。至正月半傍晚,把积存的垃圾挑到田头烧掉,作为肥料,称“烧田财”、“灼田亩”。
二、怀 蚕 种
蚕农在清明时节,用棉衣裹着蚕种,或放在怀里孵化。有些蚕农在夏历三月初三怀抱蚕种登山,预祝蚕茧丰收。
三、抬 猛 将
俗传猛将神姓刘,能驱蝗虫,农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将庙奉把。夏历七月间,水稻吐穗时节,农民抢着猛将神像在田间巡视,称“抬猛将”。在神像经过处,插上小红旗,以示受到猛将神保佑,蝗虫不敢为害。
商业习俗
无锡的商业历来繁荣,百业俱全,其习俗大同小异。
一、商店开张
旧时商店开张,先择吉日,拜财神,祈求发财。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商店,开张时放鞭炮,挂招牌,宴请宾客,拉拢关系,打折扣销售商品,以招揽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张贴写有店号的红纸,放一阵鞭炮,即开张营业。
二、粮食交易
无锡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进行粮食交易的传统形式是茶会。无锡有米稻茶会、黄豆杂粮茶会、小麦茶会、面粉茶会,买卖双方每天上午都到定点茶馆,一面饮茶,一面看样、论价、成交。同行之间为了探听或交流行情,或为了欺骗顾客,进行投机活动,常常使用暗语、“切口”。粮食业的暗语,如白粳称撇日,籼米称尖嘴,糯米称捻糍,蚕豆称天虫,赤豆、绿豆、黄豆称滚菜,稻称木梅,小麦称缩蟹,元麦称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称“唐翻”)和“燕切”(或称“燕翻”)之分。
庙 会
旧时无锡城区的庙会与迎神赛会、节场同时进行。以十庙最著名,即夏历二月初八祠山庙会(祠山庙全称为祠山广惠行庙,俗称张王庙、张大帝庙),三月初九清名桥松滋王侯庙会,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会,四月十五北门外府城隍庙会,五月十八北门外梨花庄延圣殿庙会,五月二十八旧城隍庙会,六月十一西门外太保墩刘侯庙(俗称西水仙庙)会,七月二十五惠山张中丞庙会,八月十八东门外延寿司殿庙会,九月十九新城隍庙会。在这些庙会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张大老爷”不出会外,其他各庙的“大老爷”都出会。出会时,把“大老爷”抬出,前有旗伞仪仗为导,并有执事隶役簇拥,随后有高跷、臂锣、大刀、马叉、茶担、轮车和扮演各种戏文的队伍。无锡城区的庙会,盛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日军侵占无锡期间,仅民国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爷”出过一次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民国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东岳大帝”出过一次会,以后庙会停止。无锡农村的庙会,从夏历正月初九泰伯庙会开始,接着是三月香汛,各地庙会不断,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庙会结束,故有“落魄泰伯庙,收魂抵陀寺”之说。建国后,无锡县未举行过迎神赛会。
❼ 七秩是指什么
七十大寿。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
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
(7)60岁初庆扩展阅读
近年来时兴送蛋糕。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
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
❽ 七秩时光是什么意思
七秩时光意思是,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些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
寿庆:
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秩本义,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再引申义,次序。秩的常用词组是秩序。
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❾ 嘉禾县的历史文化
嘉禾民歌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伴嫁歌;有曲调清新明快,高亢激昂的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有抑恶扬善、鼓舞革命斗志的时政歌,历史传说歌;有风趣幽默、热情欢快的小调,花灯调;有热烈喜庆、深沉哀怨的喜庆曲牌,仪式歌等等。截止2013年末,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但最具特色的是嘉禾伴嫁歌。
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种惜别活动,它最突出的是围绕新娘出嫁,倾泻出她们的离情别绪,其中又以表现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伦理道德的怨恨,愤怒与抗争为主。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不仅历史悠久,数量多,个性风格独特,而且,还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据不完全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仍在口耳相传的歌曲大约有 1300多首,占已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总数的近60%。
1993年,嘉禾县被湖南省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如今,嘉禾民歌已经成为了展示嘉禾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 祝寿风俗 嘉禾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 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现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婚嫁风俗 过去,嘉禾山村村姑出嫁,看得最重的是出嫁鞋。谁家的姑娘出嫁鞋做得多,做得好,就受到大家的称赞。姑娘小伙子订婚了,婚期将近,姑娘就忙着做出嫁鞋。姑娘初做出嫁鞋害羞,做鞋躲着人。躲在阁楼上,一边做鞋一边唱情歌:“情哥家住陡石壁,山高路远两分开。翻山越岭来看妹,草坡走出大路来。我为情哥做双鞋,针儿细,线儿长,线线连在郎身上。”那幸福的情景写在眉梢,写在脸上。后来风俗变了,不仅为新郎做,郎家父母兄弟姐妹都要做,甚至连侄儿女也做。出嫁鞋多了,一人做不了,于是请来了帮工。女伴们来了,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三个女人当面锣,你一句她一句,话与线儿长。不用说,戏谑的对象自然是出嫁娘。新娘嗔怪这个,“骂”着那个,可心里比喝了山蜜还甜。那气氛不知有多欢快,朗朗的笑声弥漫了一屋,弥漫了整个农家山寨。 元宵风俗 在嘉禾农村,每逢元宵节,人们有舞草龙和耍萝卜灯的习俗。草龙,又称禾草龙,是用禾草编织而成;萝卜龙灯,就是将大萝卜贴上色纸,并插上几根点燃的线香的龙灯。人们把舞草龙和耍萝卜灯当作好兆头。元宵节草龙、萝卜龙灯光临的人家,主人便放鞭炮欢迎,烧线香祈祷。据说,萝卜龙灯光临过的人家,新年定会五谷丰登;草龙磕过头的人家,新年必然六畜兴旺。 嘉禾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有着“全国吃在广州,湖南吃在嘉禾”的美誉。子姜血鸭、血灌肠、油炸肉、水煮肉、全猪宴,一大批经典嘉禾菜享誉省内外。
嘉禾土特产久负盛誉。以“嘴甜、身辣、蒂香”闻名的嘉禾“三味辣椒”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已形成产业化经营。县内生产的“剁辣椒”、“腐乳王”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农博会银奖、金奖;以“清、香、纯”著称的嘉津牌茶油飘香中南诸省;作为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瘦肉型猪畅销港澳市场,综合饲养技术获国家农业部农业丰收项目奖;“神农牌”优质烟叶品牌,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颁发的“黄金叶”奖牌。
❿ 庆贺六十岁高龄的古诗词急!
中秋月明思故乡,
隔海游子念重阳,
菊月十三姥祖寿,
耋耄自古为仙相。
当年飒专爽英才郎,属
砥柱中流一栋梁,
齐家育子勤操劳,
不道辛苦恩情长。
沧桑变幻人不老,
福荫后辈永安康,
人间天伦阖家兴,
只愿年年摆寿堂。
外孙难尽膝下孝,
彼岸寿诗祝无疆,
松鹤难表吾辈心,
面东而跪拜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