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梦见在河边挖出很多瓷碗,
梦见在河边挖出很多瓷碗意味着:
对什麽都充满兴趣、跃跃欲试,那就放手去做吧,相信你会越做越有自信。依照自己的兴趣开始去学些实用技能对将来的工作很有帮助。周围还有些好情报流窜的样子喔,竖起耳朵听一下吧。多方观察事物会有惊奇的发现。不过这两天对异性同事要稍微用点心,有些敌视的眼光出现。
梦见在河边挖出很多瓷碗的吉凶:
成功顺利伸展,无障碍而向上发达,基础境遇亦安泰,事事顺利,兴盛隆昌,终生得幸福繁荣,身心健泰,保得长寿幸福。【大吉昌】
❷ 这个瓷碗是什么时候的
由于简化字《国》的使用,说明是1956年以后的。
又因为有个醴陵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字头《LL》,说明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商标。
别的就没啥说的了。
答案就是:1980年以后的粗瓷制品。
❸ 新鲜的人参果怎么吃最有营养
人参果怎么炸好吃
❹ 关于泡面的一些传说。你知道吗
听说泡面不能多吃,倒不是因为吃多了防腐剂人会变木乃伊,而是炸泡面的油里含有一种可怕的致癌物BHT。碗面更可怕,不仅碗的材质里含有BHT,而且碗壁上的蜡还会化在汤里,最后在胃壁里形成一层蜡膜!真的么?我可是泡面热爱者呀!
流言:
又有吃泡面导致重疾的流言在网上流传了:据说泡面都经过油炸,而且油中往往添加了BHT(防止食物酸化的安定剂)。BHT本身即是一种致癌物质,会引起肝肿大、染色体异常以及降低繁殖率。
还有人说,更可怕的是碗装的泡面,因为碗的材质是聚苯乙烯,为防止加热后会变形,所以添加了BHT安定剂,但在你冲泡的过程中遇到高热,这些物质就会溶解出来。此外,方便面碗上附有一层蜡,由于我们肠胃无法消化蜡,它会附着在胃壁上,所以吃碗装方便面的时候最好用瓷碗来泡食。
❺ 重庆长寿区的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各个地区之间的风俗是大同小异的。下面有重庆市几个区县的春节习俗:
江津:千米长宴 江津中山古镇中山古镇历来民风淳朴,广大群众生活和美,热情好客,邻里关系和睦,知足常乐。特别是重大民俗节日,来古镇的商贩、游人、挑夫、力汉,如不能回家者,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即由古镇居民管吃管住,并免收其一切费用,此风俗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古老的敬神、祭祖、祈福等传统仪示正式开始以后,8位头扎百帕,身着长衫的老者整齐的站在了罢满猪头、猪尾、苹果、羔点的香案旁,虔诚地点燃香烛钱纸后,随着喊礼人的口令双手抱拳对天地祖宗整齐地行鞠躬礼,祈求上天和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幸福。同时还表演了川剧坐唱、玩狮子、舞小龙、送财神等活动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来自国内游客和当地群众近5000人参入其中,领略古老商德,体味浓浓亲情,共吃团圆饭,尽情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
合川:抬箩轿 是合川的一个民间民俗的风俗,结婚的时候,都要抬箩轿。表示很吉利、吉祥。就要问公 公婆婆,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对媳妇落不落轿,那么公公一定要说落轿、落轿!
在四川方言中,“落教”一词就是说这个人做事、说话时时刻刻都在为别人着想,不使人难堪。在新娘子进门的时候,民俗"抬箩轿"不仅喜庆,而且公公婆婆还必须当众大声说"落教",寓意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家人和睦相处。
按到"公公",大家发问,(落不落轿?)落轿、落轿!
南川:世居金佛山区的人们,妻子生了孩子要由丈夫去岳父家报喜,而报喜方式十分奇特。妻子生了孩子3天后,丈夫就到岳家,不需开口岳父母只看看送来的礼物便知道生的是男孩或女孩。女婿送来的是只公鸡,就表示添了男外孙;送的是只母鸡,定是生了个女外孙。不仅如此,就连左邻右舍也能清楚生的孩子是男是女。只要听到这家的女婿在外放鞭炮,就说明是生了男孩;若鞭炮从屋里传出,就说明生了女孩。至今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个风俗。
下面是全国各地的习俗:
各地春节习俗——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14\各地春节习俗——江苏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15\各地春节习俗——河北
承德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19\各地春节习俗——山西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摘自《并州风情》,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20\各地春节习俗——广西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❻ 当原料和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清蛋糕胚中加入什么,所需烘烤温度最高
清蛋糕也称为海绵蛋糕,是利用蛋白起泡性能,使蛋液中充入大量的空气,加入面粉烘烤而成的一类膨松点心。因为其结构类似于多孔的海绵而得名。国外又称为泡沫蛋糕,国内称为清蛋糕(PlainCake)。
面包中膨松剂主要用碳酸氢钠10g/kg,乳化剂主要用蔗糖酯5g/kg,抗氧化剂主要用vc或者异vc钠0.2g/kg,脱氢醋酸钠0.2g/kg,山梨酸钾(你说的山梨酸钠应该是山梨酸钾0.5g/kg)。我对这些比较熟悉,因为我们公司就是经营各种食品配料的,07年和科研院校合作专门免费为客户解决食品防腐的问题,需要的朋友可以找我,资料有的我的联系
主料:低筋面粉80克、细砂糖80克、鸡蛋6个
辅料:食盐1克、柠檬汁几滴、黄油60克、牛奶80毫升
蛋糕的做法
常温软化的黄油放入瓷碗中,可高温加热的
2.放煤气炉上小火煮沸后立即关火
3.将低筋面粉筛入上述步骤中拌匀
4.加入一个全蛋,拌匀,再逐步加入与蛋清分离后的5个蛋黄,拌匀
5.分次加入牛奶,拌匀
6.五个蛋清加入几滴柠檬汁和1克盐,用电动打蛋器打发至粗泡状态时,加入白糖打发至中性发泡,提起打蛋器有小弯钩
7.取三分之一打发好的蛋白加入蛋黄糊内,切拌均匀
8.将拌好的面糊倒入剩余的蛋白糊中,拌均匀
9.将面糊倒入8寸模具内,端起模具震动几下
10.模具外层用锡纸包一层,放入装好冷水的烤盘中
11.烤箱提前预热,150度,上下火,中下层烤80分钟
❼ 瓷碗上有蝙蝠图案代表什么
瓷碗上有蝙蝠图案在古代代表福,因“蝠”与“福”的发音相同,契合人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古代瓷器上的“蝠纹”按其组合及寓意分为以下几类:
1、五只蝙蝠代表五福捧寿
“五蝠”谐音五福。“寿”字是敬老祝福,表达孝悌的象征符号。桃也是高寿的象征。绘五只蝙蝠向心环绕一“寿”字或寿桃,寓意“五福捧寿”。此类图案通常作为主题图案装饰在瓷器的主体部位,如盘心或瓶腹。
2、多只蝙福代表多福
图案为在器物的内壁或外壁绘多只蝙蝠作散点式排列。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同治黄地红彩百蝠图盘,在黄色彩地的盘内绘多只纷飞的蝙蝠。
3、桃蝠纹代表福寿
桃纹是传统寓意纹样。桃蝠纹组合寓意福寿,通常出现在瓷瓶、盘、盆、笔筒等器物上。图案主要由结有桃子的桃树、蝙蝠和其他纹饰组成。
4、桃树、蝙蝠、山石、海水图案代表寿山福海
此类图案由桃树、蝙蝠、山石、海水组成,有的还绘有祥云、灵芝等,在花盆、瓶、笔筒、盘碟上常见。如上海博物馆藏乾隆青花海水九桃纹龙耳扁瓶,瓶腹前后圆形开光内绘寓意“寿山”的山石、桃树,寓意“福海”的蝙蝠、海水,开光外满饰缠枝莲纹。
5、葫芦与蝙蝠纹代表子孙绵延
葫芦多籽,瓜藤绵延,结实累累,自古是生育多产、子孙绵延的象征。葫芦的发音与“福禄”相似,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纹样。
❽ 北京人过春节的特色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❾ 巴马长寿瓷是什么
巴马的特产